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纵观整个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围绕王权和商业建造发展的,“城”是“王权”,“市”是“商业”。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主要产生在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这段时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产生了私有制,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就是城市产生的基础,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但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早起城市已经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这种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周人以农立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也打下了烙印,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意匠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商周春秋时期,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这与城市经济结构上农业尚占很大比重、政治结构上尚保留着氏族宗族组织有密切关系;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居民仍聚族而居。 秦汉时期,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城市建设方面,改变了战国时期两城相依的局面,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市场位置从

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因此,广大平民和部分官吏就只能居住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的地区。

三国时期,在曹操统治的中心,建成了一座都城邺城,其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印象,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把城市分成两个部分,北半部分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南半部分为官衙和一般的居民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但是区分更加明确。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城市规划在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魏明帝时在城西北角建的金庸城这时仍被保留延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的外围新筑郭城,即外城。在整个外郭城的范围内,划分为323个“里” ,四周筑围墙,居民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外郭城中除了主要作为居民居住的坊里以外,作为工商业区的“市”也设在外郭城中。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当时邻近其它国家都城的形制。城市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设。主要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即废弃了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与民居相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在城的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则实行了一种整齐划一的里坊制度(共109坊),并且设立了专门的商市区(都会市和利人市,即唐代东市和西市)。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它的这种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不仅影响到当时国内其他城市的建设格局,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都城的建设也发生很大影响。但是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一、是规划的面积太大,周长达36.7公里,城内面积达84平方公里,超过实际需要很大,以致城南一带里坊空有其名,很少有人居住。由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太大,使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都大的惊人,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企图超越前代。

二、是根据长安城的具体形势,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的干道(东至关东,西至成都、河西,新疆),但由于强调了南北中轴线,设计了以朱雀大街为中心9条宽广的南北大道,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以致对城内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是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这样就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的特别状况。

我国在唐代以前,历朝历代坊里和市场都是严格分开布置,整个城市由方格状道路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封闭的居住小区和几个特定的商业市场,直到唐朝晚期在个别城市有所打破,如扬州出现“十里长街市井连”和“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情况,但这只是个别城市。到宋朝时情况则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数量增多,从商人员增多,商业活动不再在特定的地点集中设市,时营业也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商业可以随街布置,店主可以昼夜营业的局面。整个城市商业面貌逐渐向近现代型转变。坊里制度也被打破,变成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制,坊里只作为地名标志,已没有了坊墙,坊门。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形式,宋王朝开始在城市坊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宋

代开始的“坊”、“市”制度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这之前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元朝,在现在的北京建起了元大都,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使三套方城整齐规则的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此后明清都在元大都的基础建都,明清北京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良传统,规划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整个城市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设计,并且有所发展,全长几达8公里,这在以前的城市规划中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在中轴线上还布置了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尺度不同的广场,使中轴线虽长而不单调,相反,使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既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又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威。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逐渐打开国门,慢慢与世界接轨,近代时期,城市发展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这类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由于帝国主义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市一般都是按他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鲜明的殖民地色彩。

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主要改变如下:老城区和关厢区:历史上形成发展的城市原有核心,但在近代资本主义输入影响下,一般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商埠区或租界区:常位于城市河流或城关要道附近,布局自成一体,具有商业、娱乐、住宅和港埠、工业区等,设施齐全。自发形成的工业、居住混杂区:由近代民族资本带动起来的,一般在老城区或商埠区的周边,沿河、铁路等自发扩展形成,区内设施混杂、拥挤凌乱。有规划的新市区:政府开辟的新城市地域,具有近代城市规划特点,路网设计较规范,功能分区明确且自成一体,设施配置有序。

1929年,国民党在南京建都后着手城市规划,也就是“首都计划”,是我国朝早的一次较系统的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城市分区: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分为干道、次要道路、环城大道 、林荫大道四种。

上海的建设。192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吴淞口建港,虹口建码头,新区内有行政、政治、文化机关以及商业区,其余均为住宅。道路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 部分道路和公共建筑得到实施,包括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日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一期计划,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工业、仓储、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重点规划区;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 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二稿、三稿),“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内容本质上是一样的,由于当时缺乏实现这些规划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环境,因此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工作不可能有实际的效果。但这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对近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国在上世纪50-80年代城市规划采用计划经济苏联模式,该时期进展顺利,取得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第一次高潮。。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

实现了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纵观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的规划思想和理念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与时代适应,并引领时代发展,所以城市设计是要不断突破的,不断进步的!

黄青松

[1**********]9


相关文章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 ...

  •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综述
  •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综述 摘要:近阶段城市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对(21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内涵.动力机制.水平以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而为进一步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 ...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好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

  • "逆城市化"还是"伪逆城市化"
  • 作者:段学慧 河北学刊 2014年05期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4)02-0085-05 "逆城市化"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1976年提出的,是指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都市发展开始趋缓,大量城市人口和资 ...

  • 城市化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
  • 城市化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从而重新认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化市场经济发展 一.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 ...

  •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 ...

  • 城镇化战略
  • 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q ...

  • 中国城市化问题
  • 今天我主要讲五个问题.第一.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二.中国城镇化道路回顾.第三.城镇化道路选择.第四.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第五.城镇化推进中的几项政策. 首先讲,什么叫城镇化?本来有城市,又加一个化,什么意思?城市化或者叫城镇化.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化是工 ...

  • 城市规划的制度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 城市规划的制度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已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规划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现有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进而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探讨政府在城市规划衷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城市规划要走向体制化. Abstract : ...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中国_罗理章
  • 总第206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9-0009-03 城市问题2012年第9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中国 罗理章张一 [摘,"城市中国","城市中国"要]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论也逐渐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认为作为研究对象是 "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