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或能深出_浅读则难深入_评_将进酒_课堂实录_郭惠宇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3月

着好的生成。诗的语言简约凝练,诗的意境含蓄蕴藉,品味诗歌需要慢慢“浸泡”。教师用竞聘“摄影家”的方式,把音乐引进课堂,把摄影引进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用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诗意的心灵感知作品,欣赏作品,演绎出一段段荡人心魄的故事。

夏晴:这节课在打通诗歌这一语言艺术与音乐、绘画艺术方面的确是颇有些味道的。整节课有大量的音乐、MTV的设计想象,但设计者没有让听课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质疑,原因就在于设计者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将音乐、画面作为教学主导形式,而是选择了言语的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了对诗歌诗意、诗境的补白,既是对诗歌作品的阐释又是对口语的训练和想象能力的锻炼。

李明哲:对。音乐、画面毕竟是非语文的东西,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文本在老师的手里还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教师搭建平台,还学生自由阐释的空间,让学生在吟诗、说诗、写诗中学诗。课堂没有刻意的说教,一切都很自然。教师精妙的问题设计,学生高水平的解读和表达,再辅之背景音乐的配置,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春生:特别是“创读”设计,试着让学生用诗的语言、选用恰当的意象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深度,锻炼了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了诗歌意识。也有遗憾。这首诗的情感是显性的,意象的内涵也不难理解,倒是诗的形式特别值得关注,这首诗的美,很大程度上系于它的形式,把这个问题弄透了,诗味就出来了。或者说,就从诗的形

的学生表现多少显出作秀的成分。

盛庆丰:我也有同感。有些语言似乎不是初中学生能说出来的。这样的实录唯美得让人不敢相信。

夏晴:教师完全可以原生态地展现出来,朴拙也应是一种美丽。

盛庆丰:课堂教学趋向时尚化,音乐的背景铺设,唯美的画面展现,乃至这节课中让学生拍摄MTV的设计想象,具有直观性、煽动性,容易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这样的解读诗歌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噱头太多,太过华丽,从而冲淡了教学的质朴真淳?

郭惠宇: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倾向。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当中,这种大量音乐绘画甚至舞蹈的运用,还是屡见不鲜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是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所以,音画能否成为语文教学的时尚,值得我们思考。

李明哲:做课的痕迹确实比较明显,但我以为这是比较精致的做课。虽然我个人更偏爱原生态的课堂,但做课的价值也是不能低估的。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够对“做课”进行一个质性研究,展示“做课”更深层次的真实,那样也许会让人有更多的收获。

维的途径之一。

李明哲:不过,上课伊始,老师直奔主题,有些急躁冒进。其实,文本的主题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水到渠成地浮出水面。

盛庆丰:我同意你们的看法。从课堂实录中不难发现,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发问,似乎要把追问进行到底。为什么少见学生来发问呢?教师把“炮弹”一个接一个地发向学生,尽管能见出教师解读之深,但是学生还是很被动的。而且教师的问题也不过是对全诗的一种肢解。问题教学好比一枚硬币,师生双方的问题意识是其两面。

郭惠宇:你的比喻很有意思,但教无定法。对这首以象征为主要创作手段的现代诗歌而言,教师的由浅入深的发问,化解了教学难度,教学效果也应当是不错的。

实践课例研讨

浅入或能深出,

浅读则难深入———评《将进酒》课堂实录

郭惠宇: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以“酒”导入,以“酒”贯之,以“酒”作结;从“酒”中读李白,在“酒”上品人生。品出豪气,读出兴味。

李明哲:我觉得本课有粗俗之嫌。“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这些“俗文化”,是否适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示?

盛庆丰:应该说,教师“饮酒→劝酒诗→饮酒人”这样的解读思路,还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

夏晴:题为《将进酒》,以“酒”切入似乎并不难。但能以平俗切入,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深入而浅出,则颇有些大手笔的气度了。譬如,教师在列数咏酒佳篇后,就问:李白劝酒的理由是什么?李白

把追问进行到底?———评《赞美》课堂实录

郭惠宇:本课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十分敏锐,诗歌的读解是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解答中完成的。让学生在思索中体会,在思考中发现,在探究中提升。而教师在解决问题中又常从小处点拨,在不经意间解决问题。如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标点的作用,利用标点的停顿、承转,来达到对诗意的把握,使得多少有点生涩的诗句变得显豁起来。

夏晴:问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是启迪学生思

26

式入手,让学生诵读,通过诵读,读出诗美,领悟诗情,这样是不是使得诗歌教学更有诗味,教学更简洁?

郭惠宇:就实录而言,整节课都在教师的掌控中,做得面面俱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但是,过于完美

中学语文教学

劝谁喝酒?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呢?喝得怎样?纵情到什么程度?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的豪饮、狂饮?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他愁的根源何在?谁是主谁是客?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

郭惠宇: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过于集中的教学目标,使得读解略显粗疏,酣畅有余而精雕不足。

夏晴:我倒觉得对于诗歌的读解不必过细过全,传其精神就够了,课堂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李明哲: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有四个层次: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本课例当属哪一个层次?入得诚然是浅,但出得却有些深。

盛庆丰:从实录中能看出,教师在诗歌朗读的处理上有一番用心,很有层次感。学生初读没什么效果,经过剖析后明白了李白的纵情豪饮的原因。再播放朗读录音,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感染,当达到知人论世的理解层面时,学生的放声朗读应该能把原诗的情绪基本表达出来了。

郭惠宇:可惜读得太少、太单调。盛庆丰:确实,我们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以为课是非讲不可的,或者说诵读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点缀而已。其实《将进酒》的内容与李白本人,学生是很容易弄清楚的,何须在此大做文章呢?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训练,以至当堂背出来,是否更为省力、有效?

夏晴:诗歌课堂的教学,一直反对将玲珑宝塔拆得支离破碎,一直批判传统语文教学做的是肢解白鸽的工作。但本篇的教学课例就做了一个有力的反击,教师对“应是”“若逢”“岂宜”等虚词所做的耐人寻味的探究,咀嚼出了无限滋味,升腾出了无限风情。

李明哲:穷极一词,悟透全篇。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直入诗歌的韵致。“不缘”“应是”“于今”“终古”“若逢”“岂宜”,这六个词,可谓“平字见奇”,其表现力怎样的非同一般,老师通过对诗句的替换、改造,让学生明白了原作文字背后的意蕴。

杨少祥:教师抓住咏史诗的讽喻内核引导学生推敲词语,对文本作了很深入细致的分析,背景和典故的穿插恰到好处,给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桥梁,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但对古典诗歌的形式韵律之美,没有给予重视,诵读基本被忽视,大量的时间用来对内容进行推敲,失于琐细。

盛庆丰: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咏史诗难以解读,是因为学生对史实不清楚,也给教学增添了困难。但执教者在教完此诗后能“自我感觉良好”,我想,这是难得的,有道理的。

首先教师没有把事限于史而流于艰涩,教师逐字逐句地引发学生的理解,尽可能地借学生的理解想象来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表面上看,这是很传统的讲解,教师巧妙的设问,慢慢化解了难度。

其次,教师是在讲诗,所以在教学中能紧紧扣住古诗的一些写作技法进行渗透性教学,很是细致,把内容与艺术手法有机地融于教学中,值得借鉴。

第三,唐代诗人是比较考究诗歌语言的,晚唐诗人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诗句的揣摩也到了“较真儿”的地步,但不让人感受到生涩,而是化难而易,使学生大受裨益。

2006年3月

李明哲:《隋宫》一课,咬定文本不放松,上得细腻,上得厚重,上得大气,上出了文化,上出了纯正的语文味,实乃大手笔。

郭惠宇: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采取描述式的实录方式,将教师教学中的心理活动、想法和盘托出,读之颇有意味。

夏晴:教师心中有情,入境入情,才能将咏史诗上得鲜灵、透脱、活泼。教师腹中有货,信手拈来,方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漫谈诗歌教学要领

主持人:也许我们不能为诗歌教学规定程式,但我们毕竟可以共同讨论诗歌教学应该注意的若干事项吧?

王屹宇:上述课例更多关心的是让学生读懂“这一首”诗,或多或少都露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预设性强了一些,真正给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不是很大;二是对诗歌的文本形式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诗味还不够。

钱军:我想诗歌主题有不确定性,一首诗读下来,学生到底理解多少老师不知道。长期的诗歌教学模式致使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总是先入为主,要展示自己,生怕失去教师的权威,甚至有时老师因自己没有给学生传授自己领会的东西而懊恼愧疚。就这几个案例而言,好多有分量的东西是教师自己说出来的,言说了老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并不一定体会到了,是按照预设,学生再去咀嚼老师吐出来的东西,教师的理性统治了课堂。

杨春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应该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老师教学却不免急功近利。最能品出诗味的朗读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此教师就急于把过多的自己主观的分析理解带给学生,诗歌本身具有的抒情性、语言的凝练性、节奏韵律感等这些东西被抛弃了,学生个体感悟的过程被忽视了,这样学生的情感

践课例研讨

精雕,半瓣花上说人情———评《隋宫》课堂实录

郭惠宇:李商隐的诗难读,自然也就难教。而要把难懂难读的诗教出味儿,教师首先要读得通透,读出深邃。教学中对“应是”“若逢”“岂宜”等看似平常的词语的探究,就很能说明问题。

27


相关文章

  • [选举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 [总体构思] 这是一篇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小说.评价人物性格.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品味幽默活泼的语言无疑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关键在于须着力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精心创设有文趣.情趣和美感的教学情境,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的种种人生滋味和坚强.勇敢.负责. ...

  • 满井游记教学实录
  • 满井游记教学实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 ...

  •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点评]我一直认为,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程红兵老师和李卫东老师已经把这一课上到了极致,旁人很难超越.然而,当看到2009年第3期<语文学习>上刊登的王君老师的<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 ...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课前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势在必行,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做好课例研究,与一线教师共享研究成果. 一.课例的真正含义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 ...

  • 诚实与信任课堂实录
  • * <诚实与信任>课堂实录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一小 王欢 一. 组织教学.课前板书 诚实 信任 二. 导入新课,谈话: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个词 诚实 信任,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师问:你能说说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信任吗? 2.指名生交流(诚实就是说真话,做了错事勇于承认等)(信任就是信赖 ...

  •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诗词曲五首]课堂教学实录.doc
  •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学实录 诗言情的思想产生很早,<诗经·小雅·四月>说:"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清代袁枚坚定主张诗的情感本原,他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quo ...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作者:陈建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3期 摘要:<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作者张岱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文中他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浑茫.恍惚迷离 ...

  • [转载]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
  • (2014-06-24 16:22:01)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作者:平原寻梦客 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均为链接) 编辑:平原寻梦客 八上1课<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八上2课<芦花荡& ...

  • 一堂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实录与反思
  • 一堂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实录与反思 作者:刘静瑶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9期 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是一种输入性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是输出性的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

  • [心声]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