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_王岳川

214

  【编者按】文化创新绝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要求,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1978到2008这3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主体意识、价值理想、人文理性等一度被边缘化。在中国社会自身要求向更全面、更公正、更和谐发展,同时中国与世界产生越来越密切关系的新形势下,能否以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特有的内涵与智慧,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避免或解决西方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人类文明在东西方新一轮的碰撞与交融中,走向良性发展之路,使中国、亚洲、世界皆趋利避害,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性目标,也是我刊推出“文化创新”问题研究的宗旨所在。

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这无疑是国际文化未来的基本战略格局。世界大国都在采取措施增强自己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国的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便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总体上看,在中国国家文化的安全问题上,存在十大关系,即拿来与输出的关系、自我定位与对外形象的关系、国内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关系、国家民族凝聚力与海外分裂舆论的关系、文化冲突与文明整合的关系、物质竞争与精神生态的关系、经济崛起与文化前景的关系、中国文化战略与东亚文化战略的关系、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英语冲击与汉语输出的关系等。因此,有必要倡导中国的文化自觉,制定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原创力。

关键词:大国;文化创新;文化安全;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2-0214-17

  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频见报端的消息除了美国要打伊朗等世界性军事动向以外,还有美参议院高票通过制裁法案,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同时,东亚、南亚文化的最新动态,也值得关注。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在拥有了两艘航母以后,又有了远程弹道导弹的核威慑力量,强调21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印度在地区事务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对此类文化之争我们不得不深加关注。

世界北半球有最富的三大洲,北美洲的文化、政治、经济都统一起来,欧洲的经济、文化,连货币都已经统一,唯有作为“后发地区”的亚洲没有统一起来。北美或者欧盟出大的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而亚洲的机遇和危险似乎都双重存在。看看今日亚洲,东亚、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少,诸如朝核争端、东海局势、台湾问题、南沙群岛纠纷、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争端等,均发生在亚欧大陆的亚洲部分,再加上日韩问题和俄罗斯等问题。一些人认为和平之世应高枕无忧,我倒觉得作者简介:王岳川(1955-),男,四川安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澳门大学社会

科学与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中西文化精神研究。

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215应该居安思危!

一、大国文化形象与中国立场建立

  当代艺术与美国全球文化后殖民战略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一批重要文件的解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内幕被披露出来。美国《混合语》(LinguaFranca)杂志曝光说:美国为了完成与苏联争霸的战略目标,由中央情报局一手策划和操纵了文化冷战,而一些闻名全球的作家和艺术家则有意无意地变成了文化冷战的工具。中央情报局很会打“文化战”,它不遗余力地在第三世界推进“现代性”,事实上却是文化战争、文化霸权的幌子———美国中央情报局长期插手,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他们从国库拿出巨资唆使一些人游说第三世界,全面进行洗脑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甚至让一批人专门对付第三世界本土的、有良知并坚持文化自主创新的知识分子。

一般认为,中央情报局是一个政治军事机构,似乎与文化不搭界。事实上,中情局也是美国的文化部、宣传部,其怂恿成立的“文化自由大会”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主要工作是用自己的新闻社、出版社的各种著名刊物,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资助各类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并为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歌颂美国打压欧洲和亚洲而颁奖,从而扩大美国文化的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空间。他们出版的刊物包括著名的《撞击》、《评论》、《新领袖》、《党人评论》、《肯友评论》、《哈德逊评论》、《塞万尼评论》、《诗歌》、《思想史杂志》、《转型》、《审查》、《代达罗斯》等。“文化自由大会”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取之不尽的国家银行拨款。为了引诱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上钩,上个世纪末,他们动用20亿美元资金来搞文化宣传“心理战”,通过“法弗德基金会”、“亚

①洲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在他国大量收买当地文化打手。

中情局工作人员这样形容:我们根本就花不完美元,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没有人来查账,真是不可思议。接受过中央情报局资助的人,包括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理论家阿尔罗、克里斯托、罗素、伯林、阿伦特、屈林夫妇、席尔斯,社会学家贝尔,诗人艾略特、奥顿、洛危尔,小说家库斯特勒、奥威尔、玛丽·麦卡锡,画家罗思柯、帕洛克等等。

近来,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StonorSaunders)通过梳理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私人档案材料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写作出版了《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②揭露了令人目瞪口呆的事实:“在国外,中央情报局主要依靠当地的知识人,他们从内部的进攻有利于掩盖美国的黑手,制造出一切源于本地的假象。”美国的博物馆和艺术收藏馆在中情局授意下,大量收藏当代艺术和先锋艺术作品,以此摧毁古典和现代经典艺术。中情局将最富盛名的设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变成自己的行动站,该馆负责人中有不少与中央情报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大量举办“抽象表达艺术展”、“行为艺术展”、“现成品艺术展”。一些中央情报局人员毫不隐晦地说:“中央情报局是50年代美国最好的艺术评论家”,“我们是抽象表达主义运动的真正缔造者”。

美国政府发言人乔治·坎南(GeorgeKennan)很直率地说:美国没有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把“宣传”定义为: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霸权主义宣传和冷战心理战的目的是让第三世界人崇美忘本,其重要性被认为“与空军一样不

①其实,一些著名的经济机构,同样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的。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华尔街、离岸银行、出口信贷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了美国主宰的全球金融的兴衰,使第三世界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受到空前的压力。参见史蒂文·西亚特主编:《帝国金钱游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年。

216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学术热点可或缺”。美国宣传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RichardCrossman)说得更直白: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像从未进行过一样。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为了做到这一点,乔治·坎南认为“必要的谎言”(necessarylie)和欺骗都是允许的。正如有评论所说:中情局让“艺术成为准军事资产”,“文化名流成为宣传工具”。中情局就是“文化战”或“文化冷战”、“心理战”的别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干涉别国内政是出名的。在中国崛起时,他们攻击中国的人权问题,以“丑的艺术”加快中国传统雅文化、雅艺术的消亡和失效,在现代性的幌子下,宣传美国的艺术价值和日常生活价值。在美元做强大后盾的中央情报局及其买办的“必要的谎言”掩盖下的“文化战争”早已开始,而我们还浑然不知,还有不少人为全盘西化或彻底美国化而不遗余力,想想其中的“奥妙”,实在令人齿寒!

1.中国形象全球第五与欧洲民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国

最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委托环球扫描公司进行了一次国家形象调查,对英国、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朝鲜、俄罗斯、美国等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加以评估、排名,由美国《时代》周刊公布。在对近三万名不同国家的中高层人士的调查中,认同的得票率:加拿大及日本均为54%,法国50%,英国45%,中国42%,中国国家形象排名第五。

这次国际性的民间评价中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美国被排出前五名,二是日本国家形象与加拿大并列第一。就美国而言,在世界各地伸手过多,其明显的霸权主义的国际行为虽然导致世界性负面评价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重视美国,相反美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仍然不可小看。就日本而言,由于其“脱亚入欧”的国际性策略生效,开放的国家形象一度成为亚洲现代化的代表,融入了国际大循环中。尽管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口碑甚差,由于其二战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在亚洲国家中形成负面形象,但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在国际社会中对日本评价仍然很高。有分析人士提出:为什么国家形象全球第一的日本在中国会如此差劲?日本民族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不耻的民族,为什么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排第一……面对这一系列追问,我们必须重新看待日本和中日关系,重建中日深层对话的国际机制。

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提升表明,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被世界各国人民重新认识和接纳。这无疑对作为总体的“中国形象”的设计,对当代中国知识框架和思想资源的自我梳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醒我们应当对中国精神库存加以清理,从而消减中国文化自卑主义,排除自我虚无的文化幻象,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要注意,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评价,仍未过半数,说明一些国家仍存在冷战意识,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抱有戒心。但是有一点是今非昔比的,西方想象的中国形象开始让位于中国自身变革的中国形象。西方强势的世界化扩张,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冲突。西亚、中亚的伊斯兰文明与南亚的印度文明,在经济体系上已经并入西方文明的世界秩序,而东亚中华文明则拒绝西方中心主义,在人类的现代化运动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应法国France24电视台和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的请求,法国社会研究所HarrisInteractive近来曾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参与本次民意调查的被询问者包括上述国家16岁至64岁的6645名居民。调查结果显示,98%的法国人、97%的意大利人、96%的美国人和绝大多数被询问者均认为,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世界上第二号强国是中国。持有这一观点的被询问者在各国的比率分别是:法国93%,美国90%,德国和英国87%,意大利88%,西班牙86%。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这一国际形象的塑造,同我们平衡地把握中国形象的现代性与本土性紧密相关———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无,。

的文化价值,只有整个社会的良好的文化素质,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是无法阻挡的,中国形象的提升才是可持续的。

2.孔子学院与韩国世宗学院的文化意向

近来,国际文化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韩国“端午祭”申遗以后,一些韩国学者又提出若干违反历史事实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的,应称之为“韩医”;老子和孔子都是韩国人;甲骨文、“活字印刷”是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兰亭序》是用韩国的高丽纸写的等等,怪论迭出。

在新世纪国际争端和地缘政治语境中,韩国对文化输出是以国策对待。为了扩散“韩流”在东亚的影响,塑造东亚大国形象,可持续地提升韩国的国际地位,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授韩国文字和文化,以使全球更多的人认识到韩国文化的重要性。而日本因为二战罪行其国际形象一直不佳,如今又对中国的崛起抱有很深的成见,为了成就亲善的未来国家形象,同时为了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相抗衡,鉴于全世界学习日语的外国人仅仅236万,日本政府计划在全球各地增设“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以上,将其规模扩大近10倍,意在从文化深层次改善世界对日本的看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开办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覆盖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共123所,对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作了扎实的工作。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达到4000万左右。在全球化时期,传播语言对传播本国文化,以使他国人对本国文化亲近确有成效。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除了经济军事这类硬实力以外,向海外传播扩散本国语言和文化的软实力(softpower)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可以说,充分尊重差异性文化,是未来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地基,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做出的最富于人性魅力的选择。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事实。尽管由于冷战心理惯性的作祟,有的周边国家对中国仍然怀疑和不信任,“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但有一点无法改变:人类文明需要一种和平崛起的文化,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文明,中国必将与日本、韩国、印度共存于东亚和南亚,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改变这一结构。因而,日韩等国在文化误读和文化战争的国际大形势中,明白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选择了最具有持久力量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达到抗衡中国文化和平输出的目的。也许少一些冷战思维的话,“孔子学院”、“世宗学院”、“日语中心”各自不断开拓,会使东亚文明整体海外传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球化在“科技一体化”和“制度并轨化”基本完成之后,“文化对话化”和“宗教非冲突化”已经成为各国首脑议事日程上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战略理论家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

①其后东欧著名思想家齐泽克提出论”,认为在不同文明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导致世界性战争。

“文明差异论”,说明在同一种文明形态内部同样可能爆发文明冲突,因此,中心话语同边缘话语的对话、少数民族同主体民族的对话、宗主国同殖民地的对话尤为必要。无疑,文明之间的差异、语言之间的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文化战争十分复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如果忽略文化软实

②力间的和谐互补,就将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付出巨大代价。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是: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可见的“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这无疑是国际文化未来的基本战略格

①参见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生活·,年2005年;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

局,不可不察。正如珀金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对世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深藏的内幕和全球化经济运作的潜规则和阴暗面所揭露的那样,我们更应该特别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文化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

3.当代中国艺术海外炒作的背后

近两年来,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品价位突然在世界拍卖行飙升,一幅作品可达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在美国和香港的佳德拍卖会、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等活动以及一些有名的画廊里,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为吸引眼球的新贵,频频亮相。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的作品在2005年拍卖的成交纪录突破百万美元;在2006年秋拍中,刘小东的一幅巨幅油画以2200万成交。与传统审美经验“背对”的方力钧式的傻大粗的光头傻样、囚徒般的痴呆群像,成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误读的文本,导致西方经验对中国经验的鄙视。在这种不平等的对视眼光中,丧失立场的东方画家正在变成盯着拍卖槌的“金钱画家”,正在被西方的单边主义观念引向盲视。

在很多西方买家眼中,中国艺术品比西方艺术品便宜,有相当的炒作上升空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热”是被西方给予的,是被动地由国际拍卖行家炒作起来的。正如英国《艺术报》编辑安娜·索梅·科克斯认为的:在英国的艺术收藏人口已经改变,大部分新中产阶级都在国际性的公司上班或在与传媒相关的行业工作,他们不再崇拜古典的事物,而是渴望新的事物和更为现代的作品。这其实意味着,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将古典艺术边缘化,而且意味着西方古典艺术同样遭受这种厄运———曾经多么辉煌的架上油画在当代西方艺坛上不断式微枯竭,已然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传统文化艺术,都面临着美国式世俗化消费主义的挑战。

先锋艺术在海外的火爆,使得当代艺术家苦拼体力闭门画画,艺术创作演化为不断自我重复的体力劳动和见钱眼开的欲望。买主需要什么先锋艺术家就提供什么,出多大的价钱就做多稀奇古怪的作品。创作丧失了先锋精神,出现若干精神病态的创作逻辑———以挑战人们的审美认知习惯和内在良知作为出人头地的成名法宝。这样一来,艺术成为作秀品,精神成为多余品,道德成了陪葬品,价值成了消费的奢侈品。有人惊呼:当代艺术拍卖虽然屡创天价,但绘画死了!

其实,西方收藏家不是慈善家。他们在中国以低价收购处于地下的窘困画家的作品,除了赚钱,同时让作品的意识形态性空前凸现,从而形成“西方的中国想象”。最初西方人收购时将价格压得很低,大量购买中国当代先锋绘画,其后在西方媒体尤其是拍卖市场上大力炒作,①终于令其价位几十倍几百倍地抬高,又在高价位时大力抛出,在国人不明就里的竞购中,大赚中国人的钱。这一来达到两大目的:一是打压中国本土有精神追求的艺术家,使得超越性艺术家处在生活艰难之中而最终放弃艺术的尊严;二是打压中国美术性的国际交流和流通,使得中国的艺术界放弃自我立场与西方美术界同步。在近10年中有99%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是被国外收藏者所购买,本土的购买力对这类作品的兴趣不大。盲目炒作的恶果有其前车之鉴,众所周知,1980年代末期,美德意的新表现主义作品成为市场的高端高价宠儿,一路飙升。但是这种人工泡沫很快破灭,相当多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落千丈,一路狂跌中显示出这种泡沫经济的冷酷残忍,1990年代那些囤积这类作品准备大赚其钱的人遭受重挫。

我不无担忧地想到:艺术家的浅薄浮躁会怂恿浅薄浮躁的购买者,反过来又会刺激出一批更浅薄浮躁的艺术家,这种状况所制造的贫乏的艺术意义是可想而知的。艺术应该回到艺术真正的位置,以收藏的价位代替作品价值评判标准的西式炒作方式,最终在时尚的漩涡中会沉到水底。一个艺术家只有通过艺术感悟,才能最终逃离模仿他人的怪圈,而找到属于自己精神领域的艺术之路。

(tthrer):《、》,北京:,2006年。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十大关系

  当务之急,是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我们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一直是“单向透支”的,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文化赤字。国际交流中的经济赤字往往会引起国家间的争端,①但文化赤字却没有引起注意。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步步进

②逼,中国如果不再注意文化的重建,也许会败在“文化战争”上。

1.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关系

100多年来,中国学会了拿来主义,而且是全盘地“拿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大约是1∶8。在第54届书展20余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中国图书只占786平方米,不足0.4%;参展的34万种图书中,国内图书只有4610种,仅占1.37%。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没有任何改观。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1995到2003年中国引进版权58077项,输出版权仅5362项,比例是11∶1。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则是4000∶24。除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还有文化交流的落差。我对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翻译出版情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翻译过来的西方的东西举不胜举,但翻译输出的中国著作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唐诗和文化宣传片。

在浩如烟海的外国图书馆、外国书店,有关中国的书籍少之又少,而且在有限的图书中,最多的是“风水”、“易经”、“八卦”、“菜谱”之类的书籍,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不准确的甚至是歪曲中国现实的图书。出于对中国和东方文明的盲视,西方人按照他们的军事学家、战略学家亨廷顿等人的想法,认定21世纪将发生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冲突。他们认为,因为两方都是核大国,冲突的结果就是核大战。9·11之后美国制定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就充分意识到“在与全球恐怖主义进行的战争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民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战”。中国如果忽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很可能被其他国家的文化化解掉,那么,到时候文化战争中的失败者将是我们。

乔治·拉伦在《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中提醒我们说:“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身份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日益划分为三个权力集团的世界中,他们被排除在外,对他们来说,前方的路不仅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而且也充满了新历史主义的本质主义的诱惑。”③因此,当务之急,是应该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文化输出。

2.自我定位与对外形象的关系

中国对自己的定位在19世纪以前和19世纪以后截然不同,19世纪以前是天朝上国,20世纪中国就成了西方的小学生,甚至日本的小学生。学习他人自然是一个获得自我的过程,但不是迷失在学习当中。今天,随着中国的强大,自我定位与对外形象的关系再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21世纪中国在自我定位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不称霸的、准备和平崛起并有益于世界的大国,这是中国尚和精神的体现。但是,这一自我定位遭遇到对外形象的危机。

中国形象是不断变换的。由18世纪的强大帝国,到19世纪的衰败帝国,再到20世纪重建的大国,可以说经历了一破一立的过程。21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中国面临新的文化

①“其实,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源自`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货币战争',缺乏战争的意识和准备是中国当前最大的风险……金融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比战略核武器更需要严密监督的领域。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之前就贸然全面开放,乃是取乱之道。”参见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271-273页。

②参见亨特:《文化战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005年,第。

①现在中国的文化形象在西方应该说比较尴尬,尤其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形象重建的重大历史任务。

后,往往是一些体育、影视明星来传播的。在西方人眼中,这些明星或多或少代表了中国人的形

②由于后现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走红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问题,就是深象。

度和高度不够。我曾被聘为首席专家出席中国国际广播公司一个各国电台台长和汉语主播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这些从事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令我很吃惊。下面的例子可以窥豹一斑,一题说: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四位中国名人———孔子、苏东坡、鲁迅、李小龙的名字下站队。包括美、英、法、德、意,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共18个主持人和台长中,竟然有16人站到了李小龙一边!文化身份问题出现了,他们是看李小龙的电影长大的,他们只知道李小龙而不知道孔子。第二题:《老子》、《论语》、《红楼梦》、金庸小说,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几乎全部站在金庸的门下。这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西方主流媒体人在整体性地对中国误读。第三题:请你在中国四个美女———西施、杨贵妃、林黛玉、巩俐下边站队,结果16人站在了巩俐面前。可见大众媒体的重要。重要的不是去批评媒体、网络、电视、广播,而是要在这些中性平台上运行我们的思想,把真正的中国文化和思想建构贯穿进去,只有如此才会尽可能地减少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思想对抗。

我们需要清醒地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形象如何被西方作家所想象、夸饰和曲解,探索“西方的中国观”和“中国的西方观”的形成过程和规律,进而对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中国形象”的位移和重建的可能性。前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将中国的定位从“远东”转到“近西”,说明美国开始重视当代中国,也说明中国崛起是谁也挡不住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已进入“文化中国”时代,应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

3.国内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战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1980年到1998年,世界印刷品、文献、音乐、视觉艺术、电影、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的年度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长到3879.27亿美元。文化发展之快可见一斑。早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就明确把人文—文化发展纳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在大会上,“文化产业”是重要议题。1997年,《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10年》又明确提出要提高对全球人类共同体的人文—文化关怀,进一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可以说,文化已成为各国很重要的一项国家战略议题。1993年英国发布了《创造性的未来》,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颁布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1994年,澳大利亚也颁布了自己的文化政策《创造性的国家:澳大利亚联邦文化政策》。目前出台文化政策的欧洲国家已经有27个之多。1995年日本推出了“文化立国”国策,1998年韩国推出了“文化立国”国策,在此氛围中,推出中国21世纪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看不见的文化战役早已经打响。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地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了以WTO(世界贸易组织)和US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平台的两大文化阵营。1984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身就说明,在政治上形成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两大政治阵营,而WTO和USNESCO则是其在文化上的具体

①参见M.G.马森(MaryGertud):《西方的中华帝国观:1840—1876》,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雷蒙·道森(Ray-mondDawson):《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999年;哈罗德·伊萨克斯(HaroldRobertI-saacs):《美国的中国形象》,台北:花神出版社,2005年;约·罗伯茨(J.A.G.Roberts)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表现。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才能保证,文化产业是保持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有益贡献。

事实上,美国操纵的后现代文化,已经战胜了欧洲的现代文化并不断改写着东方的前现代文化。我们只能坚持文化的多元性来保留自身文化的合法性。美国后现代文化产业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是主打“三片”,一是“大片”———大投入、大制作、视觉冲击、明星轰炸的好莱坞大片,不遗余力地向全球推广其帝国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法则;第二是“薯片”,洋快餐风靡全球,在中国,土产的包子、油条、稀饭被打得落花流水,通过“吃文化”塑造了一代代东方儿童的美国梦;第三是芯片,美国windows系统几乎统治了全球所有个人用户的操作系统。美国的文化控制和文化传播,从饮食文化,到视觉文化,到办公文化,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令世人瞩目,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亟待拓展。假如我们的文化仍旧绵软无力,后果将会很严重。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在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而且日本是在199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大力推出日本文化的。韩国瞄准60亿人的国际市场,计划2007年文化产业份额占世界份额的5%。而中国的份额很小,拿最规范的出版物行业来说,在世界出版贸易中,中国仅占0.0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格局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论实力,中国的GDP总量世界第四,但论文化发展观念和策略,中国却没有跟进。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在推进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4.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与海外分裂舆论的关系

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任何国家都会在内耗中走向失败。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在于有国内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在于有国际的和谐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台湾的“去中国化”正是要将台湾人心中的中国文化的根拔掉,因此,壮大中国文化对台湾人民回归祖国意义重大。第二,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李登辉曾出版一本书叫《七国论》,①在海外的负面影响很大。他明确地提出:希望中国内地摆脱大中华的束缚,让文化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际上,早在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参谋部提出的《征讨清国策》中,就曾明确地提出要把中国分成七块,这就是东北、华北、江南、蒙古、西藏(含青海)、新疆(准噶尔)、甘肃。一些资料显示,日本右翼学者中岛岭雄,在1993年曾发表文章,主张把中国分割成12块,除了上面七个地区外,还包括香港、澳门、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区。同时,日本右翼政客宫奇正弘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内,又抛出所谓《中国的大分裂》一文,鼓吹中国应“分成16个小国”,其中增加上海、福建、广西、宁夏、云南等省市,甚至把不是中国的新加坡也列入其中。在台湾岛内则有一个叫王文山的人,1996年12月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书叫《和平七雄论》,这是又一个妄图肢解中国的“七块论”。这七块包括满洲(东北)、内蒙、新疆、西藏、四川(含黔、滇、桂)、江北、江南。他认为,台湾已经分割出来了,不必将其列入。他所列七块,除台湾外其余与李登辉所主张的亦无太大不同。可见,李登辉的“七块论”是反华势力的一次整合。面对这些分裂舆论,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文化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5.文化冲突与文明整合的关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外国对中国的“四大发明”屡屡提出挑战。韩国学者以1966年10月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

①李登辉《台湾的主张》(2005年版),公然将台湾定义为“中华民国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同时建议中国扬弃“,、、、、、、,。

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有的韩国学者甚至呼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要求国际社会予以公认。那时中国正在忙于搞“文化大革命”。到了1978年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钱存训教授将这一消息传进来,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其实,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或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公元695—699年),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

而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15世纪“创造”的,还有人认为约翰·芒特兰,或者劳伦斯·克斯特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也有人认为约翰·福斯特是印刷术的真正发明者。事实上,已比中国活字印刷晚了400年,当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发明。甚至有人怀疑毕昇的存在,认为泥活字字模和印刷品至今未见出土,其记载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这就完全不顾事实了。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由毕昇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因此是真实可信的。

还有“造纸术”问题。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到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观点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说。甚至,1981年,印度作者戈索伊(Mrs.PratibhaPrabhkarGosaui)女士致信《加拿大制浆造纸杂志》(PulpandPaperCanada),信中只是列举文献后说公元前327年印度就已能造出质量相当好的纸,因而声称纸最初由印度人所“发明”。这种观点其实不值一驳,季羡林先生早就论证了梵文中的“纸”(kakali)字是从7世纪才出现的,印度的纸是由中国传入的。

还有上文谈及的韩国“端午祭”等等疯狂地将儒家原创文化据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文化合法性的一种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更多的危机和障碍。

6.物质竞争与精神生态的关系

在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引导下的5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三个1%。第一是自杀率1%,第二是艾滋病得病率1%,①第三是精神分

②可见美国所倡导的现代技术化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使全球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裂得病率1%。

③这三个1%通过竞争和更加强烈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世界已经被技术削平,成为一个平坦的世界。

的竞争解决不了。在我看来,它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在学理体制上由于殊途而不同归。

西方文明虽然形态复杂,历史悠久,但我将之概括为“三争文明”———个人竞争、团体斗争、国家战争。西方世界过分强调民主和自由导致“竞争”,竞争的集团型又变成集团对垒的“斗争”,大型“斗争”演变为“世界大战”,而“常规战争”最终可能恶化为“核战争”。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几百次,可以说是马克斯·韦伯说的现代性理性导致的“三争文明”带来的现代性恶果。反观中国则是“三和文明”,强调的不是“争”而是“和”。在核战争的威胁下,东方古国政治、思想、制度的现代性失效,而否认“三和”文明具有普适性的合法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保持中国形象的和平、和谐、亲善,意义重大。如果中国的崛起没有文化作为润滑剂,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摩擦就很可能导致军事战争。只有通过文化的润滑作用,才可能化解和周边国家的矛盾。中国的“三和文明”不可能代替西方的自由和科技,也不能解决一切文化道德问题。因此,“三和文明”只能怀着善良的愿望补充“三争文明”,化解其带来的严重的生态失

①艾滋病(HIV)流行率1.1%。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11月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艾滋病感染者达3950万。②见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2006年。———》,、,,“三和文明”强调家庭和睦、国家和谐、国际和平,具有使人类能够和平相处和延续下来的意义。不应因

衡和精神生态失衡问题。因此,人类精神才会在和谐共生、互相尊重、不断整合中,走向健康清新的新生代人类文化。

7.经济崛起与文化前景的关系

安格斯·玛蒂森(Angus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展望》中有一组很重要的统计数据,值得认真对待: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公元元年到公元1000年这一千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际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25%左右。而1000年到1500年占23%,这一千五百年当中,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处于领先地位。从1500到1800这三百年间,中国经济的制度性障碍,使得中国成为“停滞的帝国”。这时候西方的工业化文明使得西方迅速崛起,1820年左右,GDP第一次和中国拉齐并且超过。换言之,我们落后了200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久落后下去。在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差异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征,就是1820到1850年中国是第一次最大限度拉开了和西方的距

①之后在近二百年的海洋离,1820年欧洲的人均GDP比中国高2倍,但是30年以后就高了10倍。

文明当中,中国痛失良机。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是领先于世界的,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大陆文明被西方的海洋文明征服了。18世纪,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亦不为过;到19世纪末,中国因失去现代性转型的机遇,综合国力大幅下滑,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0世纪中叶,中国在战乱中衰落为第三世

②界国家。

今天中国的经济资本日益雄强。从经济总量(GDP)来看,2006年GDP(百万美元)世界各国前十名排名:一是美国14979169,二是日本5083367,三是德国2812558,四是中国2587999,五是英国2292149,六是法国2108307,七是意大利1728474,八是西班牙1069499,九是加拿大1057291,十是印度778521。2006年中国的GDP是1952年的270倍,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中国经济资本的强大提升是任何国家都挡不住的。而且据一些经济学家的乐观估计,20年之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经济大国。在科技一体化和制度并轨化中,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对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生态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在东亚国家的GDP上,日本50833.67亿美元,位列第一;中国大陆25879.99亿美元(官方统计26847.05亿美元),位列第二;韩国7684.58亿美元,综合国力是中国的1/4、日本的1/7,是东亚第三大经济强国;台湾3539.17亿美元,位列第四;香港1871.12亿美元,位列第五;朝鲜253.72亿美元,位列第六;澳门143亿美元(2006,1143.6亿澳门元,1美元约兑换8澳门元)列第七;蒙古14亿美元(2005)列最后———蒙古于1990年代初进行激进的自由经济改革,宣称2000年将成为一个新兴发达国家,但过分的西化等导致蒙古成为本地区最贫困的国家。

8.中国文化战略与东亚文化战略的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构成了东亚三强,但在文化战略上中国落后于日韩。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最近又强调要成为东亚的代表性国家,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担当亚洲统一的领头雁。日本不惜重金进行文化输出,计划输出一百位哲学家,一百位艺术家,一百位文学家,一百位经济社会学家,为此总拨款达20亿美元。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的文化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1996年,日本文化厅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1998年3月,文化政策促进会提交了《文化振兴基本设想———为了实现文化立国》,深入阐释文化立国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经济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为了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相抗衡,又鉴于全世界

①布罗斯:《发现中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北京,。

正学习日语的外国人仅仅236万,日本政府计划在全球各地增设“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以上,从而从文化深层次改善世界对日本的看法。在日本国内,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2007年4月18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决定把“到2025年将在校留学生数量扩大至目前的10倍即100万人”这一目标写进5月的第二份报告中,说明日本致力于通过吸引世界而传播日本文化。日本为了输出自己的文化,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可谓不遗余力。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政府新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推进计划”、“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投入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韩国《大长今》的海外输出根本不是一个编辑、编导的思想,而是国家性的,所以电视剧《大长今》是事关韩国的文化输出、文化战略的。他们还要把“韩流”变成“亚流”,甚至“世流”。韩国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这虽然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但也由此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

从1985年日本的文化输出到1998年韩国的文化输出期间,中国在重点发展经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世界新格局有所调整。首要问题要让中国人信服自己的文化,然后才是拿什么让世界人民欣赏的问题。世界大国都是以文化立国的,如果没有文化凝聚力,有些内部冲突就会不断升级,而导致国家出现裂隙、内在凝聚力缺失。

9.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软实力(softpower)是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在他看来,软实力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实际上四者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文化。可以说,软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对世界各国制订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在经济上,中国的GDP总量世界第四。在军事、科技上,中国已经有了“神州六号”、嫦娥卫星等,代表着中国将参与人类的太空时代。正是太空计划使得中国和美洲、欧洲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使得中国和西方可能促生一种新的文明。可以说,“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中国并不缺乏,缺乏的正是曾被忽略的“文化资本”。经济崛起而文化象征资本下滑,必然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经济雄强,所以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分裂论”、“中国崩溃论”等频频出现;由于缺乏文化对中国崛起合法性的重新界定和观念软着陆,缺乏用文化对这个大国崛起以后动向的清晰说明,从而出

①现种种文化误读。在我看来,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地缘文化问题非常多。

20世纪过分的崇洋使得中国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认上的危机,文化象征资本严重滞后于经济资本的提升。“象征资本”建立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上,它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强国形象的辨认标记。为避免诸种情况之发生,应该下大力气抓文化象征资本的积累和创新,使经济崛起和文化创新的双翼共同提升中国新世纪形象。在新世纪强调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与重铸辉煌具有立场的正当性。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

②提升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

①谢韬等《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认为:“美国200余年的历史,走过的是一条争取独立、大陆西进、海外扩张、国势崛起、与苏对峙、称霸全球的轨迹。然而,自从19世纪末美西战争以后,经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纵横,美国终于接替英国获得霸权国地位,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然而,永久的强势地位绝不可能来自武力的胁迫和经济的牵制,先进的价值观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再生体系,才是征服他国家的最终力量。”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第2页。

》,,年。

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逐渐消除世界对抗中国崛起的敌对情绪,使得中国在和平崛起中,同其他强国一道引领世界未来的新文化走向。

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除了经济军事这类硬实力以外,向海外传播扩散本国语言和文化的

①软实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这种软实力在

②可以说,充分尊重差异性文化,是未来人全球化时期反对霸道、张扬王道中大有用场,缺此不可。

类和平共处的重要地基,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做出的最富于人性魅力的选择。

10.英语冲击与汉语输出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之一,民族文化的丧失往往体现为民族语言的丧失。我不反对考英语,多学一门语言对进入世界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有个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尺度问题。如果是以英语为重来作为我们的高考、硕考、博考关键性衡量标准———专业或母语再好,只要英语没过就都算不合格的话,那将是遗害无穷的。排除语言的工具意义不论,今天的中国大学对英语的过分强调,表达了一种对母语的不自信,对专业素质的考试性歧视,同时还表现出当下教育制度的严重西化。这种按西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来要求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做法,其危害程度在未来岁月中将会显现为人才断根、专业深度消逝、母语自卑主义等。

众所周知,高考中语文和英语的分值是一样的,但是很奇怪,研究生考试居然只考英语不考汉语。难道用汉语答题就可以代替考试?那为什么对英语是如此重视,甚至超过专业成为是否被录取的关键?有很多专业很好的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与学术深造失之交臂。这种考试形态可能构成对一代青年的不负责任的后果。说到底,英语至多能作为一国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标准,母语和专业才是真正第一位的。

西方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汉语热”,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生在选择“外语”专业方向时,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汉语”。而中国各大学的对外汉语中心的外国留学生也人满为患,蔚为大观。这对中国文化输出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现实回应。汉语危机本质上是东方文化的危机,汉语危机的消除,是东方文化振兴的前提。只有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真正成为21世纪的“人类文化”,才能使世界文化走向精神生态平衡之途。

三、新世纪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策略

  1.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研究机构的建立

随着国家文化安全观念的深入人心,成立国家文化安全机构就很紧迫。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研究机构的成立就显得很必要。如果没有相应的实施机构从事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的制订、规范、研究,那么国家文化安全就很可能无法实现。

2.组织翻译300本书

日本1985年以来整体性向海外翻译输出了500本重要著作,而中国在这方面极其欠缺。应积极组织向海外翻译输出300本书。第一个100本是中国古代从先秦开始到清末的思想著作,第二个100本是清末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学术和思想,第三个100本是20世纪到21世纪之间的100本文化生态书,让西方重视当代中国学者的最新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最新进程,以及对中国发展有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家。西方关于中国概况、民居、经济、医学状况的翻译很多,但读者很难记住。西方人记住的是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魅力。现在国外看中国形象,就是章子怡、姚明等

①参见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区域政治与国家关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文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004年;阮伟:《地缘

影星和球星。中国这个最强调“仁者爱人”的国家,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却对外部的攻击很少正面回答。中国的孔子被打倒,老子成了神秘主义、小国寡民、不思进取甚至阴谋家的代表,这是彻底的文化误解。今天中国人要树立自己的政治家、外交官、军事家、文化学者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魅力人格。300本书的翻译首先在于有300位专家学者进行导读和专著的撰写,由此建立研究———翻译———出版———发行的一整套海外文化输出出版研究机制。

3.拍摄百集《发现中国》

中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印度都拍摄大片向海外输出,中国也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拍摄高定位的大片。电视文化片制作是步步为营的团队作战,要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当代精神。由国家组织制作100集高清晰电视文化片《发现中国》(DVD),面对西方普通大众,借助影像网络传媒,传播中国文化,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①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文化形象。

4.建立“新西方”学校

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学校,成为海外中国文化热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地基。中国的“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而开办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覆盖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共123所,对

②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作了扎实的工作,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达到4000万人左右。韩日等国的

文化策略很强,中国却只是实施语言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力量,这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们应办一所“新西方”汉语文化学校,不能局限在汉语教学,而是要把中国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给西方学生。

5.教授团巡回讲演

文化输出不能只是物的输出,仅仅输出文化产品是不够的。我建议组成一个5到10人的教授团,他们都是顶尖大学的专家教授,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不仅学问扎实,而且英语好,能够就当代世界性前沿话题与西方人直接对话或进行讲演。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最好还能直接展示一下民族艺术的风采,作为其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教授团在欧美等地讲演,能更为直接而生动地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当代中国找到这样的教授应该不难。歌唱家、演奏家、书法家、艺术家可以走出去,那么学者教授也可以走出去。这种走出去就是思想的输出,更具有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力。

6.建立国家电视台的中国书法频道

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书法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书法的指纹,是书法的深度的保证。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代表性的东方艺术形式。因此,书法具有无尽的前景,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并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让西方艺术和东方书法一样具有世界性欣赏价值。

可以说,书法是西方和世界认识中国的最好的一个窗口。但是,这样一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竟然没有专门的电视台。应该创立书法电视台,专门从事书法文化的输出、传播和介绍。

7.加大海外留学生录取

留学不单纯是语言学习,更多的是文化学习。但是,由于众多原因,中国文化处在边缘的地位,①参见刘继南、何辉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汉语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在日本,汉语已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汉语热”直追“英语热”,仅日本五大中文培训学校的入校生,2005年比2000年5。

全球六大留学生进口国占世界留学生份额依次为,美国23%,英国12%,德国11%,法国9%,澳大利亚7%,日本5%,日本接受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而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竟然不是留学生进口国,却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留学生,而外国留学生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来华的留学生既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又可以促进中国文化。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喜欢中国,那么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可能将所学到的中国文化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中,所以,加大海外留学生的招生、录取和培养是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

8.建立“思想中国”网站和“网络电视台”

网络的出现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力度,一个新闻瞬间可以传遍全球,因此网络的平台应该被重视。思想中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风貌、遗产、精神,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二是思考中国的未来和当下问题。“思想中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西方与中国的结合,是人文与科技的结合,能通过发布大量的最新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成果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由于网络语言大部分是英语,基于这个事实,“思想中国”最好采用中英双语。目前的国学网、中国国学网等皆为汉

①语,对世界影响有限。这种双语方式将更加有利于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

四、太空文明时代与提升中国文化原创力

  东亚崛起无疑传达出当今世界的一种新动向。人类经历了文明的演进,从“大陆文明”的传统模式,进入到现代性“物竞天择”的“海洋文明”模式,当今世界的文化竞争已经进入到后现代“太空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半径已经拓展到外太空,因而人类的文化视野必将大大拓展,任何盲目短视或僵化保守,都将失去重要机遇。近来,美俄日韩等国纷纷发表太空计划,拉开了太空争夺的序幕。人类的“太空文明”时代来临了。

1.太空文明时代呼唤中国文化原创力

在今天,中心话语同边缘话语的对话、少数民族同主体民族的对话、宗主国同殖民地的对话尤为必要。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语言之间的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文化战争十分复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如果忽视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对话互补,就将为文明冲突付出巨大的代价。

太空文明的竞争已经露出端倪并将很快走向白热化。据统计,大量早期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成为空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美国提出太空计划和“太空权”的领先性,力求将全球霸权扩展到太空,加紧备战未来的“太空战”;韩国强调太空时代不应落后,应争当太空大国,并确立国家太空开发目标是尽快建立“太空作战基础体系”,并积极筹划未来“宇宙司令部”;印度宣布将组建自己的太空机构,研制能够监视敌方导弹发射的低轨道监视卫星,并准备研制可重复使用的小型航天飞机;俄罗斯组建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具有太空防御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能够监视敌人洲际弹道导弹的活动和太空目标;日本也加紧进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制定了小卫星发展战略,以使航天器向高性能、长寿命、多功能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在太空文明时代同西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不仅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而且正在实施登月计划,在各个领域全面开发外层空间。

太空文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数码、信息和网络技术,正在修改新一代人关于宇宙看法的文化编码,人类思考问题和入思方式也都需做相应的世界观扩充。太空文明并不纯粹是科技的,而代表着人类崭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创新。随着“太空文明时代”的到来,对东亚价值也形

①哈罗德·伊罗生(HaroldR.Isaacs):《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北京:,。

成了更大的挑战,使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创新的危机”。创新成为任何知识生产者和思想拷问者所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意味着必须追问:中国是否将成为新世纪思想文化输出大国?中国崛起为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和谐之音?“太空文明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带来的“文化序列定位”、“国家形象定位”、“思想立场定位”的各类难题应如何解决?这些无疑都与提升文化整体性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①太空的概念是时空合一,无论从思想的时间纬度还是空在太空文明时代,文化立场尤为重要。

间纬度而言,问题思考者的身份立场都是关键点。身份定位不同于往时,任何“无立场”或“滑动的立场”都是难以成立的。在我看来。从中国问题出发看世界的立场,不是给定的一个预先的答案,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种思路。寻找中国立场,表明我们仍然在本土身份中求索对话。真正的中国立场是一种合法性的平视对话,是人类面对同一个终极问题获得的澄明解答。

大国文化安全意味着必须提倡文化可持续输出。文化输出并不是宣扬民族主义,而是相信多民族文化可以并存而不相害。未来的亚洲将有50亿人口,占整个人类的一半,不断腾飞的经济和和谐安康的生活显示了文化的向心力,据此专家预言新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该在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去思考如何通过文化输出使“他者”也尊重并欣赏东方民族的差异性文化,从而激发本民族文化创新的原创力。

2.新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创新之可能性

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模糊不清,内部的虚空与外部的游移不定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创新是要培育一片生态世界,文化的阳光与雨露、社会内部的协调和谐、外部环境宽松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中国文明再次崛起的机遇不在海洋文明,而在伴随生态文化世界到来的太空文明时代。大体上说,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好与太空文明同步,1957年卫星上天,50年代中国经济独立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太空文明的积极推进者。此时,新的文明时代将是一个后传统的时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比如“三和文明”等观念依然对这个世界产生重要的作用。太空文明开拓了崭新的人类经验。人类对宇宙的体验、星空的认识、想象的开发、未来世界的探索等等都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触媒,中国的文化创新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

随着太空文明时代的逐步发展,随着文化世界观的逐步拓展,中国文化艺术将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从体系创新、范畴创新到艺术创新、文学创新。中国文学批评是文化创新的窗口,问题很多,殖民化、肤浅化、炒作化是其主要弊端,有必要进行新的文化清理和批评建构。最后,这个时代给中国的最大的使命就是建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和重塑中国形象。

3.当代中国文论身份与流派创新之考量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差异性文化。然而,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精英文化却在日常理性中日渐衰颓。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迫切工作。人们已经从前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中走出来,进入现代性的当下时间,更进一步进入后现代的时间的空间化———无时间。于是文化远离了高层化和垄断化,远离了权威性和启蒙性,进入到肉身化、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自贬化、消费化等。如何使文化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知识分子认真地思考。因为知识分子是时代问题的提出者,他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反省问题,把怀疑和追问放到优先地位。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文论边界扩大化上面争论不休,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辩识上的危机。由于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崛起,文论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20年之内,学者在一个一个地

②中国当代文细读、消化、评论西方文论家,没有整体性地对当代中国20余年的文论家加以研究。

①参见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2004

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

①场。在这一张力场中,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原创具有其可能性:

体系创新 创新的体系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大文化氛围和哲学含金量。“20世纪西方文论”从新批评开始,现象学、解释学,包括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无一不是哲学登先。20世纪的哲学和诗学具有精神互通性,其表征为:所有诗学的重大命题无一不是哲学家提出的,而哲学的反思也首先成为人性的诗意反思。20世纪哲人和诗人显示哲学和诗学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将本体诗化或将诗本体化,从而使关于人生价值存在的哲学成为诗性哲学,使富于诗人气质的哲人成为诗性哲人。意味着哲学与诗学在20世纪哲学危机中相遇并面对同一问题,同时还说明那种单一地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封闭研究的时代已经结束,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人类“现代性感性本体论”问题———审美个体主义问题和诗意栖居问题已然成为世纪性课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当代哲学原创性正在丧失,由于哲学原创性的滞后,不能为文艺理论提供哲学的高台,所以当前的中国文论才显得如此混乱和迷茫。当务之急,是走出全盘追随西方哲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模式,从译介和克隆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中走出来,告别中国当代哲学和文论的无根性状态,开始中国现代性和范式创新性的独立思考。

范畴创新 范畴是对经验的提升,对概念的浓缩。但中国的文学经验却跟着西方走得太远。当代文学似乎不屑于具有本土独特性———中华性,相当一些前卫作家经常仔细琢磨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作品,倾力模仿其语式、开场和结尾。作家已经远离个体体验的生命血性,背离中国经验的当下性和本土性。当文学的价值生成和精神地基失落时,中国文论家、文学批评家不再读这类克隆西方的文学作品,而只读西方理论进而克隆西方文艺理论,这使得文论在批评和文论建设方面走向双重失落。人们已经不再读作品而转向读“身体”,开始和作家共同合谋发掘欲望化肉身化的“身体”。今天所有的困惑由身体开始。作为个体的生命是物质的非物质形式,是随着对生与死的思考并抵达存在之根而展开的。只有领悟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领悟到心性转折对人的意义,才能实实在在而朴素自然地体味到自己作为诗人或哲人的使命。每个思想者都处在天地俯仰之间,而禀有一种倾听自然的焦迫,他只有在这种焦迫中才能剥离社会强加的人格面具而感悟自己真实的内在声音。但是,这种关乎人存在意义的基本本体论今天仍然成为被遗忘的对象。本体论从神、从人的理性、从人的意志已然降解到弗洛伊德说的人的欲望。“下行本体论”表明人类“上行本体论”的终结,于是人类的精神痼疾正在成为死症。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精神走向平面和谷底,是否具有重新反弹的可能性?是否有可能再重新创建精神生态平衡的世界呢?

文化创新 可以说,人类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转向”之后,加速了“文化价值观”的失落,因而应该有一次“价值论转向”、“价值论复归”。20世纪美国POP文化的强力推进,使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从过去的形而上学、终极价值、根本原理、方法意义、本质规律问题,进入到文本、语言、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学转向就成为本世纪哲学或诗学的“终点”,相反,它仅仅成为一个转向之后的“新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即由“语言”转向了历史意识、文化、社会、阶级统治、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研究、社会关系分析、知识权力考察,甚至文化传媒、科技理性分析等。换言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走出了“语言的牢房”,而进入了一种所谓的人文科学“大理论”之中。于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在新的层面上成为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新话题,不断出现在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

②义以及文化研究领域中。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中国现代性经验没有进入国际大循环,没有

①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

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没有引起世界的充分关注。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应该成为“价值论转向”的重要元素,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自己的价值阐释和远景规划。

法国哲学家于连在《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中认为:“中国同西方有`两次接触':第一次耶稣教士东来几乎没有对中国思想产生影响,第二次中国知识界没有选择。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思想应该说走过了那个被动、强制的时代,现在到了对中国思想进行重新检索的时候了。这种检索不是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思想传统进行重新诠释,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中国自己的概念来诠释中国思想。一方面避免堕入虚假的普世主义的旋涡,另一方面以重新检讨过的中国思想光华来丰富世界思想,从而避免陷入民族主义的陷阱。因为虚假的普世主义其实是一种思想的同一化,而思想的同一化则会产生刺激民族主义滋长的反作用。”①这一价值阐释和远景规划有着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文化价值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创新必须基于文化的基地。今天的身份认同多元化意味着理论再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再是“大众理论”,而变成“小众理论”、“圈子理论”,甚至变成孤独的“守望者的理论”,其普适性、合法性出现了问题。二是学科身份泛化。这一点在书法界同样存在,如出现了不写汉字的书法。当书法家不再写汉字时,大抵不能称自己是书法家而应该叫抽象画家,大可不必跻身于书法圈子之内而应进入画家的行列当中。同理,那些不再研究文学的人应该叫做泛文化家,而不应称为文学理论家或文学批评家。三是文学创作和读者兴趣的位移。创作和读者兴趣的位移使得今天的文学研究很难把握。文学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话语平台,而当下却是一个散漫无根的“超话语”平台,这是因为读者的兴趣和创作者的兴趣发生了错位,而读者的兴趣经常左右着理论家的兴趣。“超级女生”引起了媒体的大辩论,这种大众化的兴趣不断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家;理论家再也不可能引导大众的精神走向,而仅仅成为大众兴趣的跟随者。文论的颓败由此开始。

新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工作是,切实地回到文论流派原创性上来。既然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那么回到流派创新是最切实有效的方式。流派创新意味着百家争鸣、百舸争流,它也可能是一家一派,可能是一个圈子一个学派。西方文论的流派,很少谈及体系创新,因为后现代以降“体系”这个词已经变得很可疑了,是否合法还值得讨论。中国古文论专家提出了先秦无“风骨”范畴,魏晋无“妙悟”范畴,唐宋无“神韵”范畴,中国书法是汉代尚“气”,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韵”,清代尚“朴”。当代尚什么呢?尚“俗”。每个时代都以各自的方式往前推进。一个朝代几百年,产生过多少流派,用一个字对其精神气质加以概括,是为了达到本质界定。

强调流派性可以有传统派、感悟派、评点派、境界派,也可以有比较标准的现代派、体验派、精神生态派、价值学派、文学消费学派,甚至文学媒介学派、文学身份学派、文学公共领域学派以及本体学派等。通过若干流派的创建,使文学界能够更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并通过流派创立使其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多种流派形成当代的差异性的文化声音。当然,现存流派终归要自生自灭,但是探索精神却永生不灭。

总之,大国崛起不是民族性口号和单一的愿望,重要软实力地基就是文化全面创新和可持续文化输出,②这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获得大国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我满怀乐观。

责任编辑:王 卓

①于连:《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②郑永年在《中国人应理性看待中国复兴》中认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了。尽管有人在提倡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体社会的变迁又是多么不协调。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是复兴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文明。”新加坡《联合早报11。


相关文章

  • 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国家安全观的新里程碑
  • 编者按 截至2015年12月上旬,本刊的年度策划"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13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已全部解读完毕.时届岁末,盘点这13个专题,把握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在新的起点上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要义,显得相当必要. 因此,我们特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孟祥青教授,在盘点各个领域 ...

  •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 军 事 理 论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任课老师: 学 学 班 姓 院: 号: 级: 名: 过去的几个周里, 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军事理论这门现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通过对它的深入 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了我国的国防和军队, 以及老一辈军事家的辉煌的军事思想. 对当前我 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有了系 ...

  •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 作者:杨鸿玺 当代世界 2009年05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世界观".国际体系观经历了深刻演变与发展.中国注意理性处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以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关系.同时,中国顺应形势和时代发展,在外交工作定位.国家自身定位.继承与创新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 ...

  • 浅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浅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浅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虽然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共识,中美双边关系也不乏可圈点之处,但是两国特别是 ...

  • 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 1.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1.权利平等 2.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容侵犯 3.不干涉他国内政 4.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各国和睦相处 2.分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联合国在 ...

  • 20**年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当代国际社会]
  •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当代国际社会> [高考导航] 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以选择题为主.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主权国家:联合国的作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多极化趋势: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结合国际合作 ...

  • 中国外交战略的改变
  •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具体来说,五十年代是联合苏联的"一边倒",六十年代是"反帝反修"的"两条线",七十年代是反对& ...

  •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因而 中美关系理所应当的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 一个创造性地的构想,付诸实现,将为未来国际关系走向提供不同既往的典范,也有益 于中美两国. 关键词: 中国 美 ...

  • 中国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 中国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4-05-05 10:13:41 中国是产业大国,未来一二十年是实现产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环境欠佳.包容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面临贸易摩擦与壁垒.激烈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等挑战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