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教案1

《文言句式》教案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明确:

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南冥者,天池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连用表示。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乃、则、即”有“就是”之意。如: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

D、此二人者,皆圣人也。   E、臣本布衣。                  F、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H、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J、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用动词“为”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自言本是京城女。”

(四)意念判断句,无任何标志性词语。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此人力士。

(五)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句式。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予本非文人画士。”

三.学习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

例:①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结1:用“于”表被动。

例: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结2:用“见”表被动。

例: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③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小结3:用“被”来表示被动。

例:①兔不复可得而为宋国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也   ③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小结4:用“为”表被动。

例: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结5:用“为……所……”、“为所”表被动。

例:①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②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结6:用“见……于”、“受……于”表被动。

例: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门启而入。  ④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小结7:这是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被动标志,称为意念被动句。

迁移训练: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A)

四.学习省略句:

现代汉语也有省略现象,但不如文言文普遍,有的现代文不能省,而文言文能省。文言文中,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③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

例: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3.省略宾语:

(1)省动词宾语:例:①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②具告(之)以事

(2)省介词宾语:例:①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②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

4.省略介词:

例:①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5.省略量词:例:①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②蟹六(只)跪而二(只)螯

6.省略兼语:例:且使(人)遽告于郑。

7.省略中心语:例:①不禁莞尔(一笑)。          ②深入不毛(之地)。

五.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文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二.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安、孰、焉、奚、曷、胡、恶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①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②大王来何操?          ③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④且焉置土石?     ⑤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⑥君何以之燕王?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①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忌不自信。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有时,宾语前还有“惟\唯”等进一步表示强调。

如:A、何陋之有?  B、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F、“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4.介词宾语的前置。如:①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一以当十。

三.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文语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客有吹洞箫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上“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而”,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如: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旧称“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得双石于潭上。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⑶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五.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或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甚矣,汝之不惠!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六.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文言句式有:

1.“(其)……之谓也”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啊”。

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那一个)更……”。

如:我与徐公孰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奈……何”“如……何”意思是“对……怎么样”“对……怎么办”。

如: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我们经常见的固定句式还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何其(多么)等。

七.课堂小结:略。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0904/87737.asp


相关文章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方法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 ...

  • 初二语文教案:[晏子使楚]
  • 初二语文教案:<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设计思想] <晏子使楚>属于浅易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课文的读.读分三个步骤:一为诵读,注意读的节奏, ...

  • [文言文翻译]教案
  •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翻译: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注:选自<宋史·陈 ...

  •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 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 ...

  •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教案 2009-07-23 22:21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q ...

  • [祭十二郎文]教案[1]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系列 ----<祭十二郎文> 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语文组编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教案1
  •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 第15课<张衡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 ...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8
  • 选题思想及思路设计: 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每当看到文言文时,第一感觉是坏了,我一定做不好的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文不大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语言运用,字面上又给人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 ...

  • [滑稽列传]教案
  • 江苏四中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