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分布式认知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分布式认知的思想自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等人明确地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参考《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相关理解》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4c2e7d0101j84t.html;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 余胜泉

1990年以来,西方学术界高度关注学习理论的研究,引发了学习理论革命性的变化,人的学习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涌现出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运用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推陈出新,分布式认知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式认知理论借鉴认知科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对认知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自然工作场景中认知现象的研究提出新的人类认知的图景。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并不是限定于个体中,相反,是分布于个体、其他人、人工制品以及环境之中;认知活动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认知环境等因素。分布式认知理论作为现代学习理论成为变革学习的又一理论基础与框架。因此,对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改变传统的教育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分布式认知理论是一个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全部因素的分析单元,包括参与者全体、人工制品和他们在其所处特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提出了一种考虑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注重环境、个体、表征媒体以及人工制品间的交互,认为分布式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任务。

Hatch和Gardner就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the Concentric Model),如图2-1所示。同心圆模型中的三个圆代表三种力,(1)最外围的圆是文化力,代表惯例、活动及信仰,超越了特定的情境,影响许多个体。(2)中间的圆是地域力,是持分布式认知观点的人最关心的。它强调在一个特定的本地情境中的资源及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人物。本地情境包括一些典型场所,如,家、教室及工作场所。(3)最里边的圆是个人力,表示个体带到许多本地情境中的倾向及经验。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以上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个体的认知是在与同伴、课程指导老师及共同体专家成员的交往中形成的,受共同体所提供的资源的限制,受共同体文化价值的影响。学习者带入共同体中的技能与兴趣,则会使指导教师安排或调整共同体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文化价值和期望则会受共同体中成员以及成员间交互等的影响。

分布式认知跳出了传统认知强调个体认知的局限,以功能系统为新的分析单元,认为智能存在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使用的工具、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学习者之中,这对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要求课程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学习资源、媒介工具的设计,更要关注活动以及交互的设计。

分布式认知考虑信息如何表征和信息在流经不同个体以及使用不同物体(如地图、仪表、涂写和话语)时是如何重新表征的。这类信息的转换被称为“表征状态的转换”,其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内部表征的内容有个体内的记忆、感知思维等认知活动以及习得的知识技能等。外部表征人们将环境作为工具,直接利用问题情境的成分和结构,在不需要推理等过程的参与下,减轻认知负荷,完成问题解决。这种认知分布加工活动被称之为外部表征。可以理解为由技术或工具辅助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认知科学重视外部表征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外部表征的内容如下:一是外部记忆(如计算机的连接、线路)和计算器的辅助(如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等);二是用于辅助理解和沟通的书面标知(如信封背面的地图,又如指示器板、手册、报纸上的文章、笔记、仪表、备忘录和计算机数据库等);三是在某个组织内部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个体间约定好的交流规则等,还有文化、规范、模式化的信念、价值、符号、工具等人们所共享的东西。

工具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可以对认知活动起到指引、增强和组织作用,可以帮助认知者节省心理资源,提高效率。

四、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单元——功能系统(Functional System),包括参与者全体、人工制品和他们在所处特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2、认知存在于个体/群体和制品(artifact)之中;

3、强调人工制品在分布式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4、人的认知活动方式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体+群体/共同体+制品”的,强调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5、关注活动中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及转换方式;

6、关注任务情境和情境脉络,强调社会—物质情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7、强调对情境脉络中的信息表征和表征状态的转换进行记录和解释;

8、协作共同体要共享相应的信息,这是共同完成任务的基础;

9、强调交流、共享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六、分布式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

1、理论

(1)个体是认知的内核(个体):认知是涉及多种因素的一个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中心层和内核力作用的是个体认知。个体作为认知的主体,处于该系统的中心。因此,在实际教学改革中,不仅只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和意识,更主要地是在系统中围绕“中心”的学习活动,切实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暴露”主体的思维过程,让主体的大脑“动”起来,也就是说,应当高度关注主体认知的建构活动,实现从传统教学只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认知过程,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的知识理解和记忆、简单化的问题解决)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理解、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从关注学科知识获得到关注元认知发展的转变。

(2)个体认知的社会性演绎了两种现代认知教学策略:

一是认知合作性学习。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个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他们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与教师、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教师不再是以权威者、知识的传播者身份凌驾学生之上,而是成为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学生、专家等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为个体认知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支持积极的社会化基础,个体认知不再是一个“个体户式”的学习;

二是学习环境设计。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变教学手段为认知工具)和认知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计算机多媒体等)来达到自己的认知目标,使之成为支持和促进认知的场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分布式认知对设计学习环境的隐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在分布式认知中,人和制品同样重要;个体和群体 ) 共同体同样重要;人和制品能形成合成的认知力量,是最为理想的认知方式。时下我们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在一个技术日渐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人与制品该创造一种怎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制品、共同体的力量?

(2)学习者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分布式认知活动。它不仅符合人类认知的分布式特点,而且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阶能力。在运用技术支持学习环境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注重分布式的学习。

(3)交流是实现分布式学习,达到分布式认知效果(如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必然方式。“系统所有要素间的有效交流是根本性。再则,系统的总体智慧不属于任何单一的个人或制品。” 分布式认知要求学习者充分利用各种制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交流,辩论的目的。

(4)信息技术在分布式认知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分布式认知的可能性。反过来,当前关于用技术支持学习或网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分布式认知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学习环境的设计,这说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程度。

具体而言:

(1)创设真实(或接近现实)的社会--物质境脉;(2)运用智能制品促进分布式认知活动;(3)运用技术来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和协作;(4)强调应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表征,以使学习者清晰地表达观点,拓展和提炼思维;(5)注重人类个体、共同体和制品的重要性;(6)学习者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分布式认知活动;(7)交流是实现分布式学习、达到分布式认知效果的必然方式;(8)人和制品能形成合成的认知力量,是最理想的认知方式;(9)信息技术在分布式认知中的作用十分显著。

(3)认知介质的工具性(媒体):个体对客体的探索,获得客体的知识,建构自己内部心理表征,需要通过和借助一定的媒介,媒介是认知表征状态进行转换的工具。在这里,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进行转换,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个体认知的发展性(时间):在横向上,每个认知主体是有特殊的时间维度,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普遍特征;另外,对学生课外学习,应给予学法指导,如可以在早上进行识记学习。在纵向分布上学生对客体的认知具有时间性、过程性和发展性。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一次性地强加于学生,不能完全责备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彻底,因此,分布式认知支持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进入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应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从而达到逐步促进和发展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

2、实践

其一,在CSCL系统的设计中,分布式认知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关注共享知识的分析与实现;

(2)支持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特有文化的形成,树立学习共同体的明确的长期、短期目标;

(3)系统要给每个参与者以适当的观察视野,这个观察视野应足以有效支持学习任务参与者对他人任务的监察,以提供帮助甚至直接的替代性活动,来保证共同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每个参与者有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工作空间;

(4)强调系统对交互活动的支持,使系统能通过对学习活动中人类参与者与其他人、制品进行交互的信息轨迹、流动方式的分析,来了解和调整学习者具体活动的效能;

(5)重视人工制品的作用,从与人类参与者对等的角度来对人工制品进行理解和设计。

此外也提到了一些问题。

其二,分布式认知为网络虚拟实验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创设网络虚拟实验环境有着重要启示。

转变传统的媒介观念: 在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中,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和交流、转换内部和外部表征的工具,即作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式学习的认知工具。

重视个体认知的发展性:在物理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构建中,应有一个学生自身水平的测试。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建议学生选择预备级实验、基础物理实验、课题物理实验等,从而达到逐步促进和发展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的迁移。

强调交互性学习:在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上应着重强调对交互活动的支持,即通过分析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人工制品之间交互的信息和流动方式,智能化调整学习者的具体活动,使学习者在交互活动中得到提高。

构建学习共同体

其三,分布式认知系统中的交互设计:人与人(网络),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之外的其他媒体、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交互。如图7所示:人与人:交互知识库调整交互;媒介之间:信息处理器表征状态;上述二者促进人与媒介(情景)之间的交互。

图7 分布式认知系统中协同感知交互模型

其四,分布式学习

概念: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因而教和学可以独立于时间和地点而发生。分布式学习的应用可以结合传统的基于课堂的课程,也可以结合传统的远程学习课程,或者创设完全的虚拟课室。

特征:

(1)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或学习环境。

(2)学习资源,学习者和教师的分布性。建立在非中心存储学习资源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泛中心化体现了教与学的独立性,使得学习不会郁于单一的学习形式,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3)技术性的教学交互。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在分布式学习中,教学交互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通信工具实现的,包括视频或音频会议、人造卫星广播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形式等。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体验,进行知识的建构。

(4)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知识的垄断者、学习过程的支配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准备、设计、参与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师对于学生,更多的是做为一种资源而存在,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教与学的相长。

要素:

(1)       学习的社会性和交互性——分布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2)       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分布式学习的显著特征,图8所示。

图8 分布式学习中各要素的关系

(3)       学习的合作化——分布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合作就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系统分工协作和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共同目标

(4)       建构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分布式学习的有效机制。由学习者及其辅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学习平台——分布式学习的关键基础。通过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进行分布式学习活动设计、互动支持和分布式学习管理。典型的功能有学习社区构建,学习支持和管理,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生成,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储存、管理、检索、共享等等。

特点:

(1)分布式控制。共享的理解、解决争论或管理共同体的规则、学习目标。所有这些都是整个团队协商得来的。

(2)生产和共享新知识。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共享、听、看和模仿受益。这与维果茨基所强调的学习的社会支持是一致的。拥有更多经验的人在给予帮助和建模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和其他成员一同学习、解决问题、寻找答案。

(3)弹性和协商性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有效引发学习的活动并使之得到发展和延续,而得不到小组认同的活动则被淘汰或消亡。

(4)自治的共同体成员。共同体成员必须有一个特定的空间来决定他们自己的活动并做出决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差异也需要空间。否则,观点就会变得单一。

(5)高阶的对话、交互和合作。对于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来说,保持通讯的畅通性是很重要的。共同体中某个成员可能正在做一些很有用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信息没有通过持续的通讯而不能实现共享,其他共同体成员就有可能注意不到。

(6)具备共同工作的焦点和动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标以及共同的问题或项目等。

七、具体案例-教师培训平台的架构

1、  要素:我们将教师培训系统划分为教师、学员、其他学员和包括平台、教材等所有媒介在内的人工制品四个维度。

2、  关系:

教师-学员-其他学员:

教师是培训目标的制定者及学员完成培训任务的指导者、帮助者;

学员是培训的主体、培训任务的完成者,高校教师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学员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教师应关注认知在学员中的分布性,即每个学员既是培训的主体,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或资源。其他学员是学员完成自身任务、达到培训目标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伙伴,教师、学员和其他学员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学员具有相同的身份、知识背景与专业发展需求,所以学员对这个学习共同体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教师-人工制品-学员:

教师是平台框架的构建者,资源的部分提供者和共建的引导者;关注到知识的分布性。

学员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平台的共建者。

人工制品主要是指集成了网络交流工具、学习资源和其他多媒体软件的培训平台。它应该支持学员完成任务时的协作、交流和共享的要求,同时也分担对学员学习任务引导、具体化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转载]分布式认知理论
  • "Distributed learning" means a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at relies primarily 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cludin ...

  • 28665认知心理学_(考试资料)
  • 28665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__绪论 认知心理学的涵义: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成为继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其确立.20世纪80年代,完整的认知心理学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 ...

  • 大数据时代的语言研究:距离与方向
  • 刘海涛教授是国际计量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是近十年来被WOS核心库(SSCI.A&HCI.SCI)收录语言学论文最多的大中华区学者,还名列爱思唯尔2014.2015"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在为时三个小时的讲座中 ...

  • 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_对立或协同_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10, 1559–156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对立或协同? --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薛会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 310058) 摘 要 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 ...

  •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 教育理论与实践8 布鲁姆掌握学习简介 布鲁姆掌握学习简介 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一.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 ...

  • 历年四川省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答案
  • 四川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单选题(15题×1分=15分) 1.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 B ) A .初创时期 B.过渡时期 C .发展时期 D.停顿时期 2.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者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的能 ...

  • 全国01-05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列表
  • 中文题名 作者姓名 学位授予单位 论文提交日期 101 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曾美霞 东北师范大学 102 基于元认知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研究 倪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 103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 姚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104 继续医学教育远程教学交互的设计 薛劭玥 河北大学 1 ...

  • 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 2009年第7 期 技术交流 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祁 超 (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上海市200031) 摘 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用户数量急剧增加,使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 张,如何充分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资源综合利用思路,其核心 ...

  • [春天的畅想]之活动二
  • 摘?要: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活动二的教学设计,侧重于色彩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初一学生学习复色和色立体的教学进行了尝试.几乎所有的初中美术教材都对学生掌握复色和色立体没有要求,认为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构建完整的色彩基础知识体系,那么学生掌握的色彩知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