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机械、电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些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从规模、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模式等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工业与服务业的需求。对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指导。德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存在现实意义。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技术人才,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80%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且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但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驰名以久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经受新的考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否依然符合现代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曾在德国进行过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双元制”是否已呈现危机?通过讨论德国各届达成共识,要保持“双元制”在新世纪有强大生命力,必须进行变革,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尝试,并不断修改完善。

本文分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及发展,研究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变革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涵义及发展

1.“双元制”起源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学校训练与企业训练两个密不可分的体系,通常称之为

“双元制”,是它的主体与核心。

德国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手工业作坊中,“师傅带徒弟”这种传授手工艺和技能的方式。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的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针对各种岗位对学徒文化知识的要求,16世纪德国宗教界和实业界创办了“星期日学校”,除讲授文化知识外,还教授职业知识,添置实习设备,渐渐演变为行业进修学校。学徒期青少年在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在企业实施职业培训,让企业承担培训主要责任。这样,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相互补充,共同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原型。1964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应用“双元制”这一词,1969年9月1日,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使德国“双元制”的培训体系成为制度化的过程。1996年6月12日,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高等专业学院向“双元制”改革的建议》的决定,促进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移,使“双元制”教育模式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职业教育延伸。

2.“双元制”涵义

德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由十分不同的两个训练机构构成的一种训练组织。即通常一方面是企业,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它们在这样的训练组织里即分工又合作,训练同一批对象和为了实现共同的训练目标而努力。培训的学生既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技术、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及工程师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而“双元制”课程模式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受到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反应灵活的高效能的训练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三.德国“双元制”课程理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1.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下属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专门负责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筹划、研究发展和联系协调工作。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一个由四方面的代表组成的领导委员会。各方代表名额为:雇主集团代表16人,雇员工会代表16人,各州政府代表16人,联邦政府代表5人,包括“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内的重大议案,都必须由该委员会表决才能公布实施。领导委员会下设有一个各州委员会作为其常务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协调和提供各行各业职业培训条例和各州文教部所提供的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纲要的内容、学时及课程实施方案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标准制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表决阶段,公布实施阶段。

“双元制”课程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据是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培训条例由企业实施,而教学计划纲要则由职业学校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双元制”课程模式的正常运行是以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经济界的积极参与为基础和保证,因此“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必须由各方面对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团体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2、“双元制”的课程计划

“双元制”的课程标准是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部分组成起课程计划。 在德国,所有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都有相应的培训条例,它是“双元制”课程模式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培训条例包括五部分内容:(1)培训职业的名称(现国家规定的培训职业),2)培训期限(最少二年,最多三年半),(3)培训内容(应传授的技能及知识),(4)培训大纲(培训的具体计划和时间安排),(5)毕业考试要求(考试内容、时间、范围)培训条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程计划。

“双元制”的理论课程计划具体体现在各州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教学计划要具体地规定职业学校的理论课程计划,它由三类课程组成:(1)普通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品德、体质方面的训练。(2)专业课:传授工艺和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及一些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使职业技能在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得到发展。(3)校内实践课:包括实验、校内工场实习,通过实验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练习使专业知识得到理解和加深。

整个教学计划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教学计划说明(制定依据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概述(分了解、掌握、认识、评价四个层次),(3)课时分配表(周课时几各章课时分配),(4)课程内容概要(专业课各章主要内容),(5)各门课的教学大纲(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示三部分组成)。

3、“双元制”的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在确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职业教育全过程所进行的方案设计,也是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总和。

“双元制”课程模式的设计,其最大优越之处是在于组织企业与学校的有关专家合作进行的职业分析,从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和职业特征出发,经综合、提炼、总结编制出某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

“双元制”的课程从横向看,其课程内容仅仅围绕着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覆盖面广但不求深,从纵向看,所有课程的内容划分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专长培训三个层次按阶梯逐渐上升,因此这种课程结构称为“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结构使专业课与实践课相互匹配、协调,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知识的积累螺旋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核心阶梯式的课程结构是“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精华与实质所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工作者一的条有效途径。

4、“双元制”的课程的结构设置特点

“双元制”的课程结构是建立在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的,其具体实施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组织措施加以保证。以双元形式体现的一元是以企业为主的技能培训的课程,另一元为以职业学校为主的理论教学课程(见下图1)。为保证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主要目标,“双元制”的课程结构始终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在总共三年左右的培训期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总的学时比例为7:3或8:2。第一年以理论教育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为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教育为1天。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的改革——“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1.“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产生与背景

近几年,随着德国经济结构、就业产业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作为世界公认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也遇到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成为近期德国教育界多次争论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进行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双元制”是否适应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职业劳动中日益增加的科技含量的要求?通过激烈的辩论德国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及工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企业界对职业学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方面。针对以上问题: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方案。“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双元制”中的一元——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尝试。1996年5月9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系会议颁布了第一版课程“编制指南”,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多年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一直不断努力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探索,并在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中不断革新,并对“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的修改。

2.“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学习领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问题学习单元,它是按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体系,包括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学习领域”属于课程模式层面的探索改革,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件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采用学科体系而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及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的课程编排与特征

以德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涉及的学习领域为例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框架教学计划里关于美容美发职业培训所涉及的

学习领域包括:职业基础课(60课时)、头发、头皮的清洁(60课时)、头发、头皮的护理(60课时)、剪发(60课时)、造型设计(220课时)、染发工艺(200课时)、指甲护理(60课时)、皮肤化妆(60课时)、皮肤护理(60课时)。学制3年,理论总学时840时,平均每年280时

同中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开课程进行比较

课程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美容院经营管理(36课时)、素描(90课时)、色彩(102课时)、礼仪(36课时)、普通话(30课时)、演讲与口才(36课时)、形体(66课时)、营养学(36课时)、化妆晶知识(36课时)、PHOTOSHOP(72课时)、营销知识/核算知识(36课时)、心理学/公共关系(36课时)、应用文写作/英语听力会话(36课时)。专业课:基础美发(102课时)、专业护理(140课时)、发型设计(68课时)、中医按摩(108课时)、文饰美容(102课时)、晚妆设计(108课时)、艺术摄影(72课时)、形象设计(72课时)、影视舞台妆(72课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德两国职业学校同样的专业,课程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课程编排及主体特征的不同。德国改革后以学习领域为单元的课程,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它是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因此,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

而我国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显然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课程内容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培养的目标显然定位于技术工人,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比如,剪发、指甲护理、头发的清洁等,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

养,课程编排及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层次性和实践性。

在设计一个实用的学习领域的课程编排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学习的出发点是具体行为,最好是学员自己实施的具体行为或对其他行为的理解;具体行为应尽量由学员自己独立计划、实施、检验,并进行总结评估;具体行为应促进学员对职业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比如让学员了解其涉及的技术、安全、经济、法律、生态、社会等方面;具体行为应与学员的个人经验相结合,并反思具体行为的社会效果;具体行为应包括其中的社会程序,比如利益的阐述、冲突的解决。

4.“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意义

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提出学习领域方案,是各州文化教育部门对市场要求,调整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其理论意义在于突破职业学校以专业体系为导向的学习领域,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使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更好地配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课程内容与当时德国产业发展状况相适应,强调的是某个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基本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而现代产业的发展,已呈现世界经济融合的趋势,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学习领域”的提出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专业技能,并具有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较强的自我适应与自我调节能力。在此意义上,“学习领域”的涵义更广,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性更强。

五.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直接为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提供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课程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其改革直接决定着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所以,在终身学习、能力本位、劳动力本位、市场理论和创业教育等理念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构建面向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职教课程新体系,而这也正是我国当前职教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推动课程模式的研究,并认真选择一种或若干种课程模式,来指导课程开发,编写课程文件,是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全盘移植到中国,但是德国“双元制”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其教育理念却是可以借鉴的。为寻求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

有效途径,我们有必要从发达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改革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受到启发。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首先要学习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对生产第一线劳动者严格培训的观念。早在1969年8月14日已颁布,并在1981年12月23日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修改的《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详细周密的制定了雇主的义务、培训规则、培训各阶段的内容,明确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分担的任务,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得到法律的承认,也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证,同时为课程顺利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的经验,现在国家已制定《职业教育法》,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各地方对职业教育认识远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高度,职业教育仍是中国教育中最薄弱的部分。仅凭企业与学校的热情,凭上级领导的意志,校企合作关系才得到发展。而一旦遇到问题,便出现双方扯皮、推委现象,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就是使每个人获得其选定职业的劳动能力,

不仅通过理论教学,而且要通过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企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活,从而增进对职业的深层了解,逐步进入职业的成熟,均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来保证教学计划和培训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我国当前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可出台相关措施,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如企业减税政策等,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共同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带动国家经济的繁荣。

2.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

德国“双元制”课程编制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训目标是具体、明确,以实践技能课程为本,课程实施采用“核心阶段型”模式,因此德国课程模式具有“宽基础,复合型”的特点。

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至今未形成自己一套较为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另外我国课程模式学科性强,理论知识系统性强,课程实施采用分科分阶段并行方式,课程开发以学校专家为主,忽视劳动力市场信息,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和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

因此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速度,注重国情,依靠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德国“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注重以就业为导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即强调综合性,就是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化改革,设置综合课程.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过程中,以职业素质训练为核心,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要围绕实习训练过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要向学生提供“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培养目标定为与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很模糊,又象技术工人,又象技术人员,又象管理者。似乎是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但实际效果却是课程学不少,但什么也不精,专业特色没能体现,就业方面没有优势。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理论,缺乏应用性。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而到实习单位后觉得理论脱离实际,操作无从下手。长期以来,以专业学科为本位组织专业课程,其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的弊端十分突出,即脱离生产实践有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厌学情绪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须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课程模式,一定要确立职业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的设置要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因为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要牢牢把握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

4.校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企业界对职业学校教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

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提出学习领域方案,是各州文化教育部门应对市场要求,调整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其理论意义在于探索重构职业教育学的新理念,即突破职业学校以专业体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使职业学校教学进一步发挥好配合企业实践教学的功能。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具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职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机配合和促进。职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而企业也为职校的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培养目标定为与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是一项具体工作,这些内容就能保证学生学习一结束能直接上岗,实现“零距离”上岗。

以往我国职校的培养模式是学院型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里,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我们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同时也加重学生就业的障碍。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合理的利用实训现场,使学生学习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必须的知识。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培训学生,考核学生,选择优秀学员留在企业,提高企业劳动力素质。

六.结论

德国学习领域体系替代学科体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不能自动改变原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促进个性发展,培养行为能力,不应仅仅局限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人事能力、方法能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相关教学内容是否都能统一在“行为体系”这一个标准之下也是值得怀疑的;具有综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师资也是一个问题等。因此,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选择,一方面应学习他们的合理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也应保持我们的科学适用做法,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很难把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全盘移植到中国,但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及教学理念是值得借鉴。

要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大力推动校企业合作,根据现代产业的发展注重课程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

11


相关文章

  • 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人民论坛 >(2014-11-11) 杨秋宁 [摘要]文章介绍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建设经验,根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借鉴德国经验,提出了加强对微小创新企业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等一些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

  •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 摘要:随着新时期德国高校的角色转变,双元制高等教育理念在德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其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注重实践的课程类型成功地使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衔接.文章分析了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最新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提出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可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借鉴,并对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中的 ...

  • 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 要:德国是个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的国家,德国政府以法律为依据,以稳定的经费为基础,通过连贯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学习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特点:德国:启示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它不但在工业领域取得 ...

  •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借鉴
  • [摘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系统归纳了世界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及主要经验,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健全质量保障法规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机构监管体系,构 ...

  • 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 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
  • 来源:<远程教育杂志>,作者:魏英玲.何高大 摘要 "慕课"(MOOCs)目前已成为全球高校争夺国际教育市场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欧盟高校联盟对欧盟各高校"慕课"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其研究报告客观地反映了欧盟高校对&quo ...

  • 中国幼儿园经营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年-2021年
  • 中国幼儿园经营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2-2015年中国幼儿园(幼教)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1 第一节 2012-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 一.中国GDP分析 1 二.中国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

  • 20**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投资环境研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xx-2015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投资环境研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简介: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 ...

  •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居欧盟的领导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因此,德国的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借鉴之处.9月上旬,我们 ...

  •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模式比较和启示
  • 作者:杨琳郭扬 职教论坛 2015年08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4-0025-06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充足.可持续的重要基石.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立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