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专)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1.情感 2.细读 语言 写法 3.多读 多写 4.知识分子5.故事新编 6.冯文炳 7.时代性 8.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

二、人物所属作品:1.《正红旗下》2.《倾城之恋》3.《在酒楼上》 4.《李有才板话》

5.《边城》 6.《铸剑》 7.《倾城之恋》 8.《子夜》9.《子夜》 10.《骆驼祥子》

三、写梗概:

(一)写出老舍《正红旗下》梗概:1899 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这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他们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太后西逃,北京陷落,高官百姓们的尊严轰然倒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二)《呼兰河传》故事梗概: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 “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提示:①作品写了“铸剑开炉”“以头相博” ,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 “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阅读可见鲁迅丰富的想象力。 ②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表现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小说语言诡奇而绚丽。

五、分析论述题:

1.《正红旗下》……提示: 在作者心目中,二哥福海虽有进步、可爱之处,但他仍然脱不了满足的一些习俗,福海与大姐、公、婆、大姐夫那种懒散、苟安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出了后者那种 、讲究体面、排场,追求精巧、讲究礼仪的态度。通过福海“请安”“洗三”两个场面的安排,用幽默的语言展开北京市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习惯以及相应的审美追求。

2.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里,怎样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

提示: 1、作者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关怀,他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 2、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

1.爱 自由 美 2.腊叶 3.野草 4.朝花夕拾 5.灯下漫笔 6.书信 7.冯文炳 8.想象

二、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作家:

1.何其芳 2.鲁迅 3.沈从文 4.张爱玲 5.巴金 6.郁达夫 7.废名 8.周作人 9.鲁迅 10.周作人

三、简析:

1.以《苦雨》为例,简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提示 ①《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②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③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2.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的特色。

提示: ①《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 6000 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见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张爱玲在文章中极有见地地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了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②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 、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 ③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在结尾中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四、阅读与分析:《灯下漫笔》

(一)依据:1.钞票换现银,联想到“中国人极易变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欣喜, ”从现象见本质,发现重大问题;2.把人当作牛马,当作奴隶,这些都是因为国民麻木的劣根性所致。 (二)提示:作家吃中国宴席—-吃中国人—-吃官到民,层层吃下去---吃百姓,进而揭示先生内心悲愤深广,通过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最好得出结论,呼吁中国青年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亦即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

五、分析论述:

1.阅读鲁迅的《腊叶》 ,简述鲁迅的《腊叶》特殊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构思上的特点。 提示 ①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2 月 26 日;发表于 1926 年 1 月 4 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 1925 年 9 月 l 日起,到 1926 年 1 月 5 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也可以看做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 “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 ,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②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 。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 ,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

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 ,更让人悚然而思。

2.仔细阅读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 ,比较两文的笔法。

提示:前者在写法上主要以写实为主,不越雷池一步,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出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比喻。 后者似乎是“乱写”,开篇多句不知所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像是胡乱衔接而又自然。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

1.1929 年 2.猛虎集 3.闻一多 4.戴望舒 5.何其芳 艾青 冯至 6.卞之琳 7.《北方》 8.情感

二、作品所属作者

1.穆旦 2.穆旦 3.冯至 4.牛汉 5.卞之琳 6.何其芳 7.戴望舒 8.徐志摩 9.闻一多 10.艾青

三、默写: 闻一多的《发现》详见教材P423页;郭沫若的《天狗》详见教材P419页。

四、简答题:

1.简析《死水》的构思。

提示: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死水》也是最能体现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格律诗。

2.穆旦的《诗八首》中对爱情的独特的现代体验。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受和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一位“上帝”“我的主”在冷冷地观察、支持着“我”和“你”。如:“我们相隔如重山”……对每首诗的思绪、情感从整体上把握。

3.简析《黎明的通知》的“呼唤式”的叙述语调。

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的快节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已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十分开阔。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他黎明前的快感。

4.简析《寻梦者》中诗人的艺术构思。

提示: ①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②将类似民歌的夸饰、 (3 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 分) ③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五、分析题:

1.分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音乐式的结构。

提示: ①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②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 ③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④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2.吟诵冯至《十四行集》之十六、二十六,分析其“诗与思相结合”的特点。

提示:十六中,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风吹水流的生命感应。体验生命融入大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之二十六是作者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己认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诗的开始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向,然后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的意念提升,对身边的事物保持一种新鲜感、紧张感,不断有“心的发现”。最后一节更是引向自己,连自己的发肤属于谁都可以提出疑问的。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

1.叔华 2.日出 雷雨 原野 3.日出 老子 道德经 4.40 年代

二、选择:

1.《一只马蜂》 《压迫》 2.夫 妻 客人 3.潘月亭 4.黄省三 5.愫芳

三、阅读和分析

1.写出《北京人》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愫芳——一个有极高的教养、 又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 “淑女” ,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

曾文清——曾皓的长子,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大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曾思懿——文清的妻子,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风式的女人。

曾皓——愫芳的姨父,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她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

江泰——曾皓的女婿,“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抱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

袁任敢——一位人类学的研究者,曾家的房客。

2.在《北京人》选场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冲着愫芳来的,愫芳在这场戏中只说了两句话,十四个字。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写出这两句话。并分析愫芳的内心世界。

提示:处于戏剧中心位置的是愫芳,所有的人的话都冲着她而来。——尽管她在这场戏中只说了十四个字,两句话: “我要给姨父煎药去”“我,我没有这个意思” 。但她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她爱曾文清,曾思懿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就把愫芳介绍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

五、分析题

1.《日出》选场,分析李石清、黄省三、潘月亭三个人物的性格。

提示:李石清是由“不足者”努力挤上了“有余者”的地位--从小职员、经理秘书、刚刚提升为银行襄理(相当于经理助理);

黄省三是社会的“不足者”,他本是大半银行的小职员,专门从事抄写工作,现已被辞退而失职的“一个非常神经质而胆小的人。 ”

潘月亭,是社会的“有余者”,他是大丰银行的经理。

2.分析《酒后》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具有戏剧语言的特点,——剧中人物说话的“潜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②剧作者丁西林的戏剧语言的特殊风格——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客厅里的“几乎无事的喜剧” ,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可重点分析:①妻与夫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概念辨析,并由此了解这对情感颇不错的夫妻之间潜在的矛盾;②妻向夫提出“一吻”之求到夫表示同意之间的种种曲折,特别是丈夫同意以后妻的态度的突变,并由此体会荒诞的“一吻之恋”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


相关文章

  •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试卷B及参考答案
  • 7.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功能有( ). A. 宣传.表现.反映.娱乐 B. 教育.认识.审美.娱乐 C. 认识.宣泄.学习.阅读 D. 启蒙.记录.欣赏.传播 8.称寓言为"穿着外套的真理"的是( ). A. 达·芬奇 B. 陀逻雪维支 C. 拉·封丹 D. 鲁迅 9.被认为是世 ...

  • 捌.现代诗分类书目
  • 一.现代诗赏析选集                                        回首页 书      名 编 着 者 出  版  社 出版年 1 现代诗导读(导读篇一-三册) 张汉良.萧萧 编着 台北:故乡 1979 2 中国新诗赏析(一-三册) 林明德等编着 台北:长安 1981 ...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基本情况: 我在本期主要担任2011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从八年级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尚未养成,而且只有几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因此,如何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初中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分册练习 九年级名著导读训练题 1.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其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学习过的<智取生辰纲>就是故事里面的一回,请你根据题示,完成下面题目. ①这些故事出自小说:< > ②请列举出小说中你所熟知的三个人物 . . . ③ ...

  •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
  • 北大中文系书单(果真让人"癫狂") 2009-03-01 01:13 P.M.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 ...

  • 20**年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1905-1972), 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 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 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 ...

  •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 ( ) <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

  • 必修四教材分析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石晓丽 一. 基本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 ...

  • 语文阅读资料
  •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初中生如何读名著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