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阅读八年级

《最美好的时光》

黄昏。夕阳斜照。窗棂上,一层薄薄的金。

炉火上坐着锅,两只。一只炖鸡,另一只熬药。黄芪,贝壳,金樱,菟丝……草儿们,从旷野里走来,在砂锅的江湖里相会,吐着淡淡的香。

母亲站在锅边,一会儿翻翻锅里的药袋子,一会儿朝窗外看看。院子里坐着几个女人,一边闲话一边择菜。“她们在择白蒿,”母亲说,“明天买点白蒿吧,用面拌了,蒸蒸吃。” 我说,好呀!

除了白蒿,母亲还爱吃蒸红薯、蒸榆钱、蒸枸蒲穗。她血压高,又得过中风,医生嘱咐不让多吃油盐,这些蒸菜,正好又健康又好吃。

我削一个苹果,一剖两半,一半给母亲,一半自己吃。吃完,坐电脑前打字。

母亲吃着苹果,站在我身边看。她眼花,且不识字,这些黑色的字符,对她来说,是一只只蚂蚁。但她爱看,她肯定不知道,她站在我身边,我是写不成字的。

她会时不时发问:写了这么大一片子,够一张报了吧?我说,嗯啊。她问,阳台上这么多壶干什么?我打一个字说,是紫砂,藏品。这盆子里种的什么?我说,鸢尾花。仙人掌要发芽了。我说,是啊是啊……她又说,那草药要熬好了,鸡汤也快炖好了,你去给鸡汤放点盐,我怕一失手放多了。我只好推开键盘,好吧。

走到厨房,往汤里加了三匙盐。重坐到电脑前,思路断了,再也敲不出一个字,干脆坐在母亲身边,陪她看电视。倒一杯普洱茶给她喝。普洱消脂,对她身体有好处。母亲在我家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喝工夫茶,边喝边说闲话。

她说,村里谁谁谁离婚了,非叫孩子她爸拿两万块“养路费”!我大笑,说那不叫“养路费”,叫“抚养费”。她这才“哦”一声笑起来。

她这样的错误很多,比如,她不会说“电饭锅”,总说成“电焊锅”,把“快餐面”说成“快菜面”。

她有时会指着电视说,你看这个女的,多像三子他妈,这个男的,像你庆哥。我说,真像啊!母亲的世界很小,是她生活一辈子的村庄,所以爱把电视里的人,和村里的乡邻一一对应。不论她说像谁,我都“嗯啊”应声,其实半点也不像。

我知道,母亲和许多老人一样,是看不懂电视的,但又因为无聊,偏偏坐着看热闹。我高中时,有一个男同学,说他的姥姥,爱看电视,边看边不停地问他,这男的是谁?这女的是谁?问得他心烦意乱。那时,《红楼梦》正上演,他姥姥要看,他气急败坏道:“你就别看了,那么多女孩子长得一模一样,你更认不出来了!”他说,陪老人说话、看电视真是浪费! 曾经,我也像他一样,把陪母亲说话看电视,当成一件浪费时间的事。现在,我不再那样想,我甚至以为,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干“所谓的正经事”,才是浪费。比如说,我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字干什么?不写,会死吗?不会。反过来讲,即使死了又如何?也不过是一棵草的枯黄,惊动不了秋天,秋天还有数不清的草。而我的母亲,今年七十有六,岁月在一点点消逝,我陪她熬中药,炖鸡汤,吃一个苹果,喝一杯普洱,看一会儿电视,这些,终将变成回忆。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活在一个过程中,活在未来的回忆里,日子因为递减和稀缺,而变得越来越美好。

想起我一个朋友。她说,天空很大,宇宙很大,地球不知多少年,人类只是偶然的一瞬。也许, ,才是最美好的,最有意义的时光。

1.文章第一段是

2.作者说“她肯定不知道,她站在我身边,我是写不成字的”。为什么母亲在我身边时我打不成字?我为什么不告诉母亲真相?

3.文中写我高中时男同学的事有什么作用?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草儿们,从旷野里走来,在砂锅的江湖里相会,吐着淡淡的香。

5.如何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清醒的意识到,我们正活在一个过程中,活在未来的回忆里,日子因为递减和稀缺而变得越来越好。

6.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补全文末空白处。

7.许多年轻人忙于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阅读感悟。

链接材料:据市统计局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54.0%。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32.4%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87.1%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1.8%的空巢老人不能自理;4.5%的空巢老人请保姆和计时工来照顾生活。

秋枣儿红

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

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从全文看,大红的秋枣儿上凝聚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2:第八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6至12段中写了祖母与枣儿的哪些往事?

4:品味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果然

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 总是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她总是那样的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恋和淡然。

6.文中祖母有怎样的形象,试简要概括。

7.怀旧是一种特殊的情愫,上述作者从成熟的秋枣儿怀想起自己的童年。在你的生活当中,哪样东西经常触动你,是你产生怀旧的冲动?请把与之有关的人或事倾诉出来,与大家分享。

拉萨的阳光

①作为一个旅行者,对拉萨的向往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在身临其境之前,拉萨的诱惑力仅停留在“神秘”之类的字眼上,一旦踏上这块土地,动人心魄的东西就具体而生动起来?如今,当我重新寻找我在那里停留长达四年的理由时,才发现,真正“功不可没”的是那里的阳光。

②相信凡是到过拉萨的人都对拉萨的阳光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作为举世闻名的“日光城”,拉萨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座没有阴影的城市——没有别的城市比她更坦荡更亮丽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拉萨的阳光极富人性,她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意义。她不仅用她特有的温暖抚摸你的肌肤,还给你的灵魂提供清洁的水。走进拉萨的阳光,你没法儿不觉得走进了一池春水,你在里面痛快地畅游,痛快地洗涤,不必担心受到污染,因为她本身就是上好的除污剂。

③我同时还注意到了阳光下西藏的一群群野狗。那些自由散漫的无家可归者,并不以无家可归为憾事,阳光就是它们的家。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阳光下,在阳光下觅食、吵架、生儿育女,又在阳光下嬉戏、追逐,在阳光下制造战争,又在阳光下握手言和,将阳光的温情和宽厚阐释得尽善尽美。

④它们几乎无孔不入,从墙根到大街,从豪华饭店到贫民窟,从寺庙到臭水沟,成群结队的样子仿佛一队队不可一世的占领者。但是没有人以它们为恶,没有人感到因此而受到威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用阳光的方式接纳它们,供养它们。在这里,所有的生灵都是佛祖的儿子,所有的生灵都公平地拥有着生存的权利。

⑤我亲眼看到一只壮如牛犊的大黑狗,被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将后腿齐根碾断,我以为它必死无疑。两天以后,我再次路经事发地,看到大黑狗还活着,褐色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的下半部已被一大块布包住,就像包住婴儿的襁褓。大黑狗的面前堆满了食物:糌粑团,奶渣、馒头、饼干、生牛肉。一位刚会走路的小女孩蹲在大黑狗面前,正在给狗喂矿泉水,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脸在阳光下散发着善良的光芒。她的小嘴不停地嘟囔着,大概在对大黑狗表示安慰,或者在对伤害它的人表示谴责。她的小手笨拙地动作着,喂进狗嘴里的水还不及滴在她鞋上的多。不远处,小女孩的母亲静静地注视着阳光下的女儿和狗,目光里充满赞许和怜悯。

⑥我不想描写我所受到的震撼和感动,我知道这种震撼和感动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当时我只是想,要是在别的地方发生这种事,那只狗不做人们腹中之物,也得做游魂冤鬼。我并非有意要作这样的区别——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作为一个旅行者,我看惯了太多的冷漠、无情,看惯了对自身生命之外的生命的漠不关心,如今我看到这样一幅在别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的风景,并因此而感动、而热血奔涌,我想我要感谢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

⑦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小女孩不小心弄到鞋上的水很快结成了冰,但是那天阳光灿烂,我感到阳光如温泉一般流过,我硬如坚冰的心首次充满柔情。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阳光”的理解。

2.作者对拉萨的阳光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阅读2,3段说说其独特的体验是什么?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不必担心受到污染,因为它本身就是上好的除污剂。

4.作者为什么要设想大黑狗在别的地方的遭遇?

5.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小女孩鞋上的水结了冰?

6.赏析结尾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7.读完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与感悟?

老街的叫卖声

夜读萧乾的文章《吆喝》,写的是老北京大街小巷的叫卖声。放下书卷,不由得联想起小时候在洛阳老街古巷里的吆喝声。

我是在老城外护城河以南的一条老街上长大的。印象最深的是收破烂(废品)的。听到拨浪鼓“咕咚咚、咕咚咚”一响,接着就是收破烂大爷的吆喝声:“哎嗨——,破布衬,滥套子(棉絮),都来换我这新票子!”勾逗着我们小孩子有没有废品都要去围观。那时,家家都不富裕,又受着大人们艰苦朴素的教育,差不多一条街的小孩子,都喜欢利用放学后、星期日、寒暑假的时间,到洛河滩边的垃圾场拾破烂,卖了钱可以交给家长攒着补贴家用,也可以留下一些自己零花——买画书看、买小零食吃。记得能够拾到可以卖钱的废品很多:废塑料、旧书报纸、大块骨头、破铜烂铁、碎玻璃、烂布衬等等。拨浪鼓时断时续地响着,小朋友们或者着竹篮、或者拎着一包,呼朋唤友地去着,眼看着停在街上的架子车渐渐堆起来,各自的手里也捏着了几元几毛几分的各不相等的新票子,脸上也乐开了屁花子似的„„

在老街古巷,一天之中,不同的时段有不一样的吆喝声。早晨,天微微明,有引车卖浆的声音:“都来舀我这绿豆浆唻——”这声音通常是一个健硕的妇女发出的,声音悠扬起伏,很有韵味。我们小孩子常常端着锅、拎着盆,替大人去买浆。一个架子车上,一大一小两个木桶,大木桶里盛着新浆,小木桶里盛着老浆,浆面条要新浆兑些老浆才好吃;白天里,街面上不时还有卖米面瓦盆瓦罐的,通常是个老一些的男人,吆喝的声音有些沧桑、沙哑:“卖瓦盆瓦罐——钢钢哩!”不知怎的,我们小时候,有一段顺口溜是骂卖瓦盆的:“三月三,煮鸡蛋,卖瓦盆,老钻奸。”虽说现在我似乎隐约知道了答案,但那时却真的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也有推着自行车卖针头线脑的老男人,吆喝声是:“针头线脑,家家离不了唻——”黄昏的时候,卖油茶的老妇人推着车子来了。卖油茶的车子是个小推车,中间一个超大的茶壶状的陶壶,外边裹着保温的棉套,里面装着花生油茶,前面的竹篮里放着油炸的果子。老女人胖胖的,慢慢地走着,吆喝着:“油茶——热哩!”记得当时一毛钱买一碗油茶,从陶壶里倒出来,灰白色色的炒面油茶,白生生的花生豆豆,再配上黄澄澄的果子,让人看上去直流口水„„

挑着两大塑料袋子卖花米桃的男女小贩,不分季节都爱在老街上转悠,圆圆的花米桃,拳头大的五分钱,乒乓球大的二分钱,叫卖的声音是:“花米桃,大又圆,吃到嘴里蜜蜜甜”,又押韵又好听;有卖大绿豆的,因为老街有喜欢吃浆面条的风俗,大人们买了大绿豆配着浆面条吃,小孩子们花上三分五分私房钱,买了解嘴馋。绿莹莹、脆生生的大绿豆,洒上点咸

盐,吃起来咸香可口。最有意思的是,卖大绿豆的老大爷用书报纸裹了一个小斗,用小勺子往里面舀大绿豆,嘴里还念叨着顺口溜:“添点儿,送点儿,给你妈妈捎点儿,给你爸爸带点儿„„”添的豆子也就那么几颗,可是那种幽默、风趣、搞笑,却叫人十分难忘。到了夏天,摊在街口卖西瓜的老汉,戴着草帽,搧着扇子,一声高一声低地吆喝着:“卖西瓜,沙蜜甜”;卖冰糕的妇女,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地喊着:“白糖冰糕——三分;奶油冰糕——五分”,听起来也十分诱人。还有卖桂花糖的,卖烘柿的,卖豌豆糕的,可惜他们的叫卖声记得不够真切了。

儿时老街上的叫卖声, , ,虽说它不如老北京的叫卖声那样伶俐活泼,也不如古代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那样富有诗情画意,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曾经滋润了我的童年,留在我永远的记忆里了。有时候,一想起来这些难忘的吆喝声,一愣神之间,穿越时光的隧道,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

1. 阅读文章第2段,说说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收破烂(废品)的叫卖声”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三段按照

白天是

黄昏时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各自的手里也捏着几角几分各不相等的新票子。

(2) 绿莹莹,脆生生的大绿豆,撒上一点儿盐,吃起来咸香可口。

4.阅读全文,将第五段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5.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6.以“花米团儿,大又圆,丢到嘴里蜜蜜甜”句为例,赏析小贩们的叫卖声有什么特点?

7.生活中你曾听到过哪些吆喝声?试举例。

女儿枕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指宽的果绿布。大红绒布为身,红布身和绿枕顶接壤的地带,又一头用两块小小的菱形花布缝上去做装饰。整个枕头,两头粗,中间细,娇俏,喜庆,憨态可掬,像个小胖美人掐着小腰肢。 我娘的手极巧,纳鞋底、绣花、给小娃娃做老头虎鞋,无不拿得起放得下。

在做这些针头线脑的活计的过程中,她入神的哼哼唱唱如波平水镜,映照出一个乡村少妇恬静自足的内心。那一刻,她忘了囤里没有余粮,炕席底下没有余钱,将近年关,大人娃娃的新衣裳尚且远在天边,猪肉也没得一斤。好像用一根银针穿上五彩丝线,便能够绣出一个明丽如绸的春天。而我那经常被心烦的她呵骂的惊惶的心也踏实下来,无比安定,守在她的身边,像一只猫咪晒着太阳卧在花丛。

现在女儿已读高中,青青子矜,悠悠女心。人也拔条长开,像竿青竹绽着碧叶。她大了,我老了,鬓边银丝初现,我娘更像根老去的芦茅,银发纷披,一根黑丝也看不见。

今天我颈肩疼痛,卧病在家,渐觉烟气笼人,呛咳流泪,回过神来,劈破音地大叫:“娘——娘——”“喀嗒”一声门响,母亲从她的卧室里冲出来,一迭连声地说:“坏了坏了!” 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坏了。

撑着爬起来,出去看,她又在熬花椒水!又忘了关火!

昨天夜里她熬花椒水熬到干汤,幸亏我先生凑巧进厨房,替她把火关上。看着今天又被烧得通红的铁锅,我摁着疼痛的颈椎,口气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花椒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可用可不用,以后把这道工序省了!不要再熬了!”

母亲好像没听见,开油烟机,开水龙头,开窗,冰冷的西北风扑面迎上。我兀自检查炉灶,排查隐患,过一会儿才随口问:“你熬花椒水干嘛?”

她扭过头来,看了我一眼,说:“我想给你做臭豆腐„„”

那一眼让我的心霎时间如同刀剜——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老脸上,是满满的羞惭。 什么时候,她这么老了?

从我记事起,她的两颊就酡红平展,像枚光壳的鸡蛋。农村妇女不懂打扮,平时只用猪胰子洗脸,活脱儿把她洗出一副好面相。可是现在她脸色灰黄枯干,脸上是纵横的沟壑,嘴巴可笑地向里瘪着——安了假牙后特有的情状——一副老婆婆相。

农村苦寒,这几年她都和老父亲一起搬来依附我过冬,刚开始还颇有精神地说我买米费钱,买面费钱,买东买西一概费钱,还想替我当家,我坚决不让。笑话,那是我的家啊。

她爱闹,我爱静,她轻浅,我沉重,我们母女,真是天生的眼不对眼。

可是今年我买东西她一概说好,我回到家桌子上已摆好热饭。

样样都是我爱吃的。若不是熬花椒水熬出祸来,过两天,我就能吃上最爱的臭豆腐了。 我吃饭,午休,午休完毕起来做事,一气埋头到傍晚。她进来了,抱着这个枕头,说:“给你枕。”

我抱着它,又笑又疼。天知道她怎么戴着老花镜,拈着绣花针,针走线缔,做这项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十分浩大的工程!

城里人枕洋枕,乡下人枕圆枕,像这样中间掐腰的枕头我平生只见过这一个。我娘没学过历史,也没见过“孩儿枕”,不知道有个瓷做的小孩,跷着小光脚,趴在那里咪咪笑。她只是福至心灵,专给我这个40多岁的老姑娘做了一个“女儿枕”。她说:“要天天枕着睡觉啊,治颈椎病。”

母亲又走了,轻手轻脚回她房间。

暮色四合,一室俱静。

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详细描写母亲做的枕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段落。

3:“咔嗒一声门响,母亲从她的卧室里冲了出来,连声说:’坏了坏了!’,句中加点的冲有什么表达效果?

4: 暮色四合,一室俱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 文章标题是女儿枕,作者却用较大篇幅写母亲熬制花椒水忘记关火的事情,这是否偏题?

6 作者在结尾说“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 调动积累,写出连续两句赞美母爱的古诗。

母爱的另一种奇迹

小时候,他很怕母亲,因为每次说谎,母亲都知道。起初的时候,他以为是自己的谎话说得不够好,可是即使编得再完美的谎言,也会被母亲像从米里挑虫子一样挑出。

有时他会想,可能母亲去了解了情况,才知道自己撒谎。可是有一次,母亲在家里睡觉,他在一边看书。过了一会儿,见母亲睡得很沉,便偷偷溜到野地里玩儿,估摸着母亲快醒了,才回到家。刚捧起书没一会儿,母亲就睁开了眼睛,把他叫到身前,问:“我睡觉的时候你都干什么了?”他极镇定地说一直在看书,母亲的脸一下子沉下来:“又撒谎,说,去哪儿玩了?”他当时很惊恐,下意识地退后了几步,说:“你是妖怪!”

母亲一愣,他说:“你都睡着了还知道我出去?”母亲笑着说:“你要是承认自己撒谎,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了,然后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说:“很简单的事,你每次撒谎的时候,右手的拇指就会压在食指上!”他仔细想了一下,似乎

自己真有这个毛病,心里挺高兴,相信了母亲不是妖怪。不过以后他撒谎的时候就少了,因为在母亲的突然袭击下,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右手的动作。

后来,他长大后,在远离母亲的一个城市里工作,一直想接母亲过来,可是母亲习惯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总也不肯去。他于是给母亲买了台电脑,让母亲在家里上网。有时候,晚上他会和母亲视频聊天,有一回母亲问他的女朋友处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结婚等,他说处得很好,还年轻,先不急结婚。忽然他见母亲的脸上又现出当年的神情,母亲说:“你还敢和我撒谎,说说吧,是什么时候和女朋友分手的?”他忙看向视频窗口,自己只显示上半身,根本看不到手,母亲怎么又知道自己撒谎了?

他求母亲告诉自己破绽又出在哪里,母亲还是那句话:“你告诉我事情经过,我就告诉你我怎么知道的!”终于他得到了答案,母亲说,他一撒谎的时候,右眉总是不经意地跳动几下。他很是郁闷,先是右手,后是右眉,看来自己说谎话的时候毛病真不少。

从那以后,他有什么事情不想让母亲知道,就不上网和母亲视频,因为他不想母亲担心自己。于是就改成打电话,可是,让他惊奇不已的事又发生了。有一次电话里母亲问他工作顺利不、以前不是说升职现在升了没有,他告诉母亲升职的事要到年后才能实现,并罗列了一大堆理由。可是母亲说他撒谎,问他是不是升职的事没希望了。他极度不解,在和以往同样的交换条件下,他得到了答案。原来,他说谎的时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都说得很重,而且会偶尔轻咳两声。

他很是惊奇,自己这么多琐碎的特点,母亲竟然能全部掌握!他并没有试着去改变自己说谎时的一些习惯,因为他知道,母亲一定还有其它的方法来鉴别。他很感动,知道只有母亲才会记得自己的所有,多少年也不会忘记。是的,如果有一天,母亲说出连你自己都不清楚的细节,不要奇怪,因为在母亲面前,在母爱面前,任何事都是奇迹。

1 本文按照 顺序,主要记叙了3件事,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从那以后

2 赏析第2段波浪线句的表达效果。

3 选文第三段母亲指出他撒谎时的习惯,为什么他心里挺高兴?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六段划线句子“在和以往同样的交换条件下,”具体指什么内容?

5 选文原标题是“你怎么知道我说谎”,你觉得和选文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6 理解第七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7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母亲是通过什么方法鉴别你的谎言的?

职 责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

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啦。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啦,望着他。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摔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 夕阳慢慢落下,落在地平线上,大如一盆,血红血红。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的,如水洗过一样。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了。驼仍没忘记自己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轻轻打起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他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背着食物,还有水,爬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从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清凌凌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也是这个市的市民,更是这个市的光荣,也是这个市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风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

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1.选文插叙了什么内容?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中写了几次驼铃声?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驼铃声呢?

3.画线句子中“轻松”和“沉重”是一对反义词,放在句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夕阳慢慢落下,落在地平线上,大如一盆,血红血红。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6.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7 他甩掉驼后,作者重点描写了他获得的荣誉和称赞,却只字未提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祖母的世界

想起祖母,就会想起和她一起生活的那些鸡呀、猪呀、狗呀的。 那年假期,回老家看祖母,当我走进那个熟悉的农家小院时,我看见祖母坐在一只木凳上正低头用剪子铰着豆角。

祖母看见我很高兴,她亲昵地拉住我的手嘘寒问暖,随后递给我一只小凳,让我坐下来一边同她说话,一边帮她铰豆角。几只老母鸡围在祖母身边叽叽咕咕的,仿佛在和她说着话,不停地抬起头又低下头,看样子想拣点什么东西吃,可什么也没有。祖母就用手指着其中的一只花黄颜色的老母鸡说:“大黄,我说你也太不像话了,冠子吃得红朗朗的,一个蛋也不下。”祖母叫大黄的那只母鸡便抬头看看祖母,仿佛很委屈地低下了头,叽叽咕咕的,似乎在说:“谁说我没下蛋?我每天都下一个,谁让你没看见呢?”“这个家伙不知把蛋下到哪里去了?几天都收不到一个,给它铺好下蛋的窝它就是不钻,却跑出去下到外面,你说气人不?真是个吃里爬外的东西。”祖母一边有些生气地说着,一边却十分爱怜地用手抚摸着身旁的大黄。大黄也不躲,“咯咯咯”地叫着,似乎在说“真是的,别摸了。”

“这几个家伙想吃点玉米围着我转多时了,我腿疼得站不起来。窗台上的口袋里有,你抓一把扔给它们,它们吃了就会滚蛋的。”祖母对我说。我站起来抓了一把玉米扔到院子里,只见几只母鸡争着抢着去吃,吃完了,果然如祖母所说,都叽叽咕咕满意地互相打着招呼,一起不紧不慢迈着八字步向大门外走去。 “真有意思。”我说。

“这些畜生都让我给惯坏了。”祖母笑眯眯地说。

铰完豆角,我们正准备进屋,一只黄狗从大门外进来。

“时候不早了,我们现在要做饭了。花花,你到大门外找点儿柴回来,我这就回屋去点火。”祖母竟对那只狗说。

花花一听,便转身摇晃着尾巴向大门外跑去。我惊奇地看着它,只见它嘴里

1、 通读全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祖母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分析:只见几只母鸡争着抢着去吃,吃完了,都叽叽咕咕满意得互相打着招呼,一起不紧不慢迈着八字步向大门走去。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我再也忍俊不禁,大声笑了起来,感觉全身心都充盈在一种快乐之中)说说我因何事忍俊不禁,大笑了起来?

5 文章第12段划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我和祖母唤猪,猪的反应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7、你从祖母对待动物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年味,娘味

记忆中的“年”由穷到富有繁有简,过了一茬又一茬,把牙牙学语的我推到了历经沧桑的中年,把聪慧能干的娘送进了永久沉睡的墓地。几十个“年”,还有几十年中的日日夜夜,细细回味,娘都是在岁月的油锅中煎熬自己。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还没亮,娘就忙着切芋头丁、剁萝卜馅儿,张罗着蒸馍馍。一大盆发面放在被窝里,揪一块下来在桌上揉,剩下的再拉被子盖好。风箱呼呼地拉,馍馍一笼一笼地蒸,从早到晚,没完没了。家里的缸、桶、篮子都派上用场,还在蒸。到最后还要蒸两锅杂面的,一锅给大人吃,另一锅没馅儿的,留到大年初一犒赏家里的牛。“打一千,骂一万,初一五更吃顿饭”,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小孩嘴巴没遮拦,说话犯忌讳,怕冲了财气。 接下来就该熬糖了。娘也是五更头就起床,把洗净的一大筐芋头剁开,放到大锅里加满水,拉着风箱使劲烀。娘忙不过来,就把我们姐弟几个按时间分派,轮换着拉。八九点钟的时候,烀烂的红薯糊加些水、掺进捣碎的大麦芽,搅匀后装进细布口袋,在缸口放上木架,把糖汁挤压到缸里,再舀进锅里继续熬煮。傍晚时分,糖汁才熬成糊状。看看能结块了,风箱便停了,拉风箱的小孩如释重负地跳着跑了。娘在案板上摊开面粉,扒拉出一个个圆坑,然后将锅里的糖糊刮出来,倒在面坑里。糖糊往四周自由扩散,形成一个个黑糊糊的糖刮子。等糖冷却变凉,一敲就碎。初一早晨娘要粘糖,把炒熟的面粉、芝麻、花生做成糖卷儿、糖条、糖块、米花团。

娘忙到了五十岁,忽然不忙了,娘去了我们找不到的地方。握住娘逐渐变凉的手,望着娘那小时候经常为我们量体温,那一刻却失去血色的额头,这才慢慢的想起娘的苦难与艰辛。我在娘的床前深深的跪了下来„„我给娘换了一身红绸缎衣裤和鞋子。我娘做了一回女人,从没有穿过光鲜的衣服,记忆中的娘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灰蓝色。而今的孩子,更加不知外婆曾经聪慧,美丽过。柴灶前,池塘边,园子里,田埂上,火热的打麦场上,昏暗的煤油灯下„„只有娘的幻影在闪烁,飘动。

没有娘的年,还是要过。按规矩,我家三年内不能放鞭炮、贴春联。学娘的样子,烀肉、炸圆子、包饺子,操办着过年。那时候很想娘,超乎寻常地想,想得泪水扑簌簌往下落。

在街上遇到芋头熬成的糖刮子,尽管价钱超出那是的几十倍,还是有点想买,但又担心回去粘不好芝麻花生。犹豫间,女儿赶了上来。女儿说,妈妈你真老土,到街上什么糖买不到啊!说着扯走了我。

孩子啊,带有娘味的东西,还能买得到吗?

唯有捧一把纸钱,端一杯水酒,跪在娘的坟前,心里一遍遍默念,哀悼这个我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

年,还在一茬一茬地过,可是娘,去了就不回来了。

1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章2-3段写娘为年忙碌着,主要叙述了娘

及初一早晨娘粘糖等事情。

3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看看能结块了,风箱便停了,拉风箱的小孩如释重负地跳着跑了。(如释重负)

4 第3段详细描写娘熬糖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理解第四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6 文章5-6段写“我操办着过年”,而孩子们“视而不见还挑三拣四”和“我”买糖刮子,女儿说 “真老土”,有何作用?

7 阅读文末一段,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林记趣

记得童年的时候,村里村外,房前屋后花草树木非常多,花开时节到处一片芳香,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地飞来飞去。从春到秋,村庄就像飘浮在绿色海洋之上的一叶扁舟。

春天的清晨,山村刚从梦中醒来,一缕朝霞象画师将彩墨泼上山峦,绿树间薄薄的雾气和青蓝的炊烟缠绕在一起。傍晚,夕阳把山林和农舍涂得金黄,还透出一丝死的红润。那牵着牛羊扛着犁具回家的农夫,蹦蹦跳跳回家的孩童,还有女人们唤鸡狗鹅鸭和喊叫孩子的声音,构成了一幅质朴温馨的晚归图。

那年月,农家日子都挺紧巴巴的。有时树叶野菜都能充饥,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吃榆钱和榆树皮。姗姗到来的春天,给庄户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小草绿了,山花开了,榆钱也由绿变微黄了。我们就跟着老人,背着蜡条筐或竹提篮,到比较幼小的榆树上撸榆钱。那榆钱厚厚的、软软的,撸上几把手都被染绿了。将那榆钱用山溪的水冲洗几遍,然后搅拌上一些玉米面或者地瓜面,就神奇的烙成了焦黄、柔软、喷香的榆钱饼。那榆钱饼吃起来很可口,有一丝的黏、一丝的甜、一丝的香,当然还有一丝的涩„„有时还把榆树的外皮剥开,把里面新长的内皮,嫩肉刮下来,在石头上晒干,用碓或者石磨碾成粉,加上少许的面粉,还能烙成焦黄、喷香的榆面饼。

那沟底溪旁成片的榆树,那成串的榆钱,既能充饥,还寄托着山里人的许多梦想。老人们讲,传说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就几间的茅舍,老人生病了,衣不遮体,饭无一口,挖野菜也填不饱肚皮。孝顺的儿子愁的彻夜难眠,常常饭没吃一口就坐在院子里的榆树底下,望着明月长叹,眼角挂着晶莹的泪滴。榆树受了感动,那满树榆钱就突然变成了铜钱散落了满院子。从此这一家老小改变了命运,老人的病治好了,吃穿都有了保障。这户人家没有忘记老榆树的恩情。于是每逢节日总要烧香敬这棵“摇钱树”。街坊领居都听说了这个秘密,家家都栽榆树,期盼那榆钱真的变成铜钱或纸币纷纷而落„„老人看病不愁没钱,不用鸡蛋换盐,孩子上学有学杂费,逢年过节也不用太寒酸。

那树林中不仅有吃的,还有能换花的。林中有许多中草药,什么桔梗、黄芪等。学校里搞勤工俭学,经常发动学生们去刨,晒干卖掉了可以顶学费。树多那草自然长得茁壮,许多人家为了增加进钱的门路,都养了牛羊这些食草的家畜。放牛放羊是件既轻松又快活的差事。清早起来,“啪啪”甩几声鞭子,从圈里赶出牛羊,也把草尖和树叶上沉睡的露珠摇醒,有的落到身上,有的羞的藏进草丛里,不见踪影;中午,烈日当空,整个大地像蒸笼一样,牛羊昏昏欲睡,牧人自在地坐在树荫下,有些凉意的风吹在脸上异常惬意,甚至可以躺在草地,伴随着蝉鸣声睡个午觉;太阳落山时,透过林子,静静的欣赏一抹夕阳映照下的狗尾草,那耀眼透明的身姿在晚风里摇曳,是如此的美丽。高兴了,可以哼个小曲,有时干脆直着嗓子喊几声。愉快的夏天过去了,牛羊也长壮了、长肥了,到集市上定能换个好价钱。那生活、那日子,虽然清贫、单调,但却古典与宁静、朴实与安谧。

如今山乡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树却越来越少了。即使栽上一片树,刚成材就伐了卖钱了。有清翠的嫩草,盛开的山花,茂密的树木,人与大自然,包括各种植被、动物,和谐相处,生活才丰富、凝重和久远„„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童年时的哪些事情?

2 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的妙处。

绿树间薄薄的雾气和青蓝的炊烟缠绕在一起。

缠绕

3 赏析句子。

从春到秋,村庄就像飘浮在绿色海洋之上的一叶扁舟。

4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傍晚,夕阳把山林和农舍涂得金黄,还透出一丝死的红润。那牵着牛羊扛着犁具回家的农夫,蹦蹦跳跳回家的孩童,还有女人们唤鸡狗鹅鸭和喊叫孩子的声音,构成了一幅质朴温馨的晚归图。

5 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关于榆钱树的传说?

6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很苦,作者为什么还要认为童年时发生的事是趣事呢?

7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麻雀是乡村的歌者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麻雀是乡村的歌手。我很多时候在想,乡村就是个大舞台,麻雀是站在舞台上的歌手。在自己的家门前,麻雀的歌声是那样质朴,没有一点造作。它们的歌声,虽没有百灵那样行云流水般地优美,也没有画眉鸟那般地婉转百回,但它们的歌声带着泥土的芬芳,让庄稼人听得心花怒放。农人喜欢麻雀,大概就是从喜欢它们的歌声开始的吧!

记忆里的乡村,最多的鸟是麻雀。它们成群结队,在乡村里生活。农家的屋檐下、墙洞里,是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与人为邻,生儿育女,繁育子孙。在乡村,麻雀就像农人饲养的家禽,穿梭于农家,在人们的眼前飞来飞去,蹦上跳下,与鸡儿鸭儿争食抢吃。它们在村庄的上空,自由地飞翔,尽情地鸣叫。 乡村是麻雀的老家,在我看来,只有乡村,才是麻雀唯一的家园。乡村的房前屋后,是麻雀筑巢的地方。乡村的绿树,是麻雀歇息乘凉的枝头。田野里的庄稼,是麻雀天然的粮仓,乡村是麻雀最佳的生存空间。

在我的老家,人们喜欢养鸟,春天,很多农家,养一两只鸟,在鸟鸣声中,享受着鸟给人带来的快乐。但乡村很少有人养麻雀,只要有树,不愁听不到麻雀的鸣叫。这绝对不是我的想象,乡村人,是真的不养麻雀。房前屋后的树上,到处都是麻雀,为什么要养麻雀呢?清代文人郑板桥在《十六通家书》里说:“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所奏„„”

郑板桥说的鸟国鸟家,当然就是乡村农家,听一片啁啾,毫无疑问,是麻雀的啼鸣。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养鸟不如种树,有树就有鸟。

印象中,清晨的第一声啼鸣,是从麻雀开始的,睡梦中的农人,在麻雀的歌声中,睁开睡意蒙眬的眼睛,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常常在清晨,伴着初升的阳光,麻雀成群结队,往返于乡村,它们时而掠过村庄、农舍、田野,洒下一串歌声;时而汇聚在树林里,齐声合唱,“叽叽叽,啾啾啾,”清脆的歌声响彻乡村。在麻雀的歌声中,季节在轮回,人事在变更,庄稼在拔节,农人在收获。

乡村的麻雀,和乡村的农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它们是鸟类的平民,没有燕子那种很“绅士”的燕尾服,也没有鹦鹉那样华丽的外衣,不能进入上流社会。它们的形象,在鸟类中,有点瘦小,甚至有点萎靡不振。缺少了鹦鹉的艳丽,鹰的雄健,从它们的身上,你很难看到哪怕是一点的华贵。它们的生活,单调而又枯燥,就连它们的飞翔,看起来也显得杂乱,无章可循,没有美感,也少了一种精神。

在乡下时,每次看到麻雀,都觉得它们畏畏缩缩,一副不敢理直气壮的样子。它让我想起了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那种自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些看上去有点自卑,有点畏畏缩缩的鸟儿,却有着许多华贵的鸟儿所没有的坚强与自尊。它们虽然卑微,但活得自由自在,用清脆的歌声,表达着自己的不屈,向命运抗争,以顽强的毅力,抵御着来自于外界的诱惑。

许多年前,我在老家生活时,童年伙伴老歪,曾经养过两只麻雀,他把麻雀关在一个美丽的鸟笼里,给予它们充足的食物。可那两只麻雀,从不吃老歪给它们的食物。它们忍着饥饿,在笼子里飞上飞下,拼命地鸣叫,一心想逃出鸟笼,最终精疲力尽而死。那两只麻雀,值得尊重。它们面对诱惑,从不动摇,在抗争中壮烈地死去。它们的死,让我肃然起敬。

在乡村,麻雀与农人,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又是和谐相处的同一个群体。麻雀因乡村而得以生存,乡村因麻雀而显得生动。一个村庄,如若没有麻雀,那还叫村庄吗?在农人看来,没有麻雀的村庄,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说透了,没有小生命生存的地方,大生命就会失去安静而又祥和的生存环境。

每当我走到村庄,看到成群的麻雀飞过,在蓝天上留下一串歌声,我就知道,鸟儿飞过的地方,那里是人们和平的家园。

1 乡村很少有人养麻雀的原因是什么?

2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3段划线句子。

3 麻雀和乡村农人有何相似之处?

4


相关文章

  • 缕缕阳光缕缕书香
  • 有人说"书是咸的,翻开才知道它是海洋."有人说:"书是甜的,阅读才知道它是甘泉."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为了引导学生"亲近书本,爱上阅读",近年来,南京市太 ...

  • 识字课教学模式
  • 低年级识字课教学模式解读 黄各庄小学 陈冬雪 依据我校"一三五导学训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低年级语文学科特点,初步拟定我校低年级语文识字课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一直以来识字教学都是 ...

  • 小学20**年-20**年学年度下学期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及xx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以绩效工资的推进和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以“一流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和谐的校园”为目标,做好xxx收盘及谋划十二五规划,深化“节节课好”、“个个班好”活动,树立质量意识,强化学校管理,提升队伍素质,举阳光教育旗帜, ...

  • 阳光学校第六届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
  • 阳光学校第六届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题,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书香校园,使校园充满智慧和生机,形成浓厚的读书.学 ...

  •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一. 教材简说 我执教的<棉鞋里的阳光>选自 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以专用家庭温暖为主题知识组织教材,教育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 ...

  • 七年级作文[阅读,曾让我感动]写作指导
  • 七年级作文<阅读,曾让我感动>写作指导 题目:阅读,曾让我感动(65分,含书写分5分) 要求:①内容真实,不得抄袭:②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名师解读. 徐州市2014年中考作文考查延续了2013年中考命题作文的考查方 ...

  • 五年级上学期阳光阅读篇目
  •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 不 见 古 人, 后 不 见 来 者,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独 怆 然 而 涕 下.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 ...

  • 一年级第5课送阳光
  • 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阳光 作者:课件之家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0-3-22 11:54:32 发布人:lsy1chj2wdh3 教材分析:本文选取教科版注提教材一年级下册单元,是一篇阅读课文,全文蕴含着小女孩苗苗敬爱奶奶,关心奶奶的天真.纯洁的童心意趣.文章生动.活泼,字里行间跳跃着 ...

  • 学校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 学校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下面由我代表学部做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必从计划开始. 计划中,工作目标和措施是: a.教学常规做实做精,共创文明秩序学园. 措施一:紧扣"五环节",落实基本常规 措施二:采取周报表反馈制,及时跟进.及时监督 措施三:开展教学开放 ...

  •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
  • (一)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