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面直线距离的求解方法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的解题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潜能。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根据各种情形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引导学生更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异面直线距离 公垂线法 最值法 线面平行法 体积法      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掌握几种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常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公垂线法   找出或作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进行计算是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的首要方法。由于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唯一存在,因此有时找出或作出其公垂线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在另一条所在的垂面内时,它们之间的公垂线往往比较容易作出。   例1: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AC,BD交于O,以BD为折痕将正方形折成空间图形,这时若△ACD为等边三角形,求异面直线AC和BD之间的距离。   解:如图,∵△ACD为等边三角形   ∴AD=DC=AC=AB   ∴点A在平面BCD的射影O为△BDC的外心   ∵△BCD为直角三角形   ∴O为斜边BD的中点   ∵AO⊥平面BCD   ∴AO⊥BD   又∵OC⊥BD   ∴BD⊥平面AOC   在平面AOC内作OE⊥AC于E,则OE为异面直线BD、AC距离。   ∵AO=OC=a,AC=a,又在Rt△AOC中,OA•OC=AC•OE   ∴OE==a   二、最值法   如果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应用最值法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比较方便的。我们知道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连结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中的最小者,故我们可以将异面直线的距离表示成某个变量的目标函数,通过求函数的最小值求得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a,求异面直线AB和BD的距离。   解:如图,在AB上任取一点M,在平面AB内作MP⊥AB于P,在平面AC内作PN⊥BD于N,连MN。   ∵平面AB⊥平面AC,平面AB∩平面AC=AB   ∴MP⊥平面AC   ∴MP⊥PN   设MP=X   ∴AP=X,PB=a-x   ∴PN=PBcos45°=(a-x)   ∴在Rt△MPN中,MN=X+(a-x)=x-+a   ∴当x=时,MN取最小值a。   三、线面平行法   如果两条异面直线,一条既不在另一条所在的垂面内,各自所在的平面又不互相垂直,这时应用公垂线法或最值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较困难,我们可将两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这种求异面直线距离的方法称之为线面平行法。即选择异面直线中的一条,过它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平面,则该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即为所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3:设A,B分别为变数为θ的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内的点,它们到棱L的距离分别为a,b,求证:异面直线AB与L的距离d=。   证明:如图,过A作AC⊥L于C,过B作BD⊥L于D,作DE∥AC且DE=AC,连AE,BE,则∠BDE=θ且ACDE为矩形。   ∵DC∥AE   ∴DC∥平面ABE   ∴DC到平面ABE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B与L的距离   ∵DC⊥BD,AE∥CD   ∴AE⊥BD,又AE⊥DE   ∴AE⊥平面BDE   ∴平面ABE⊥平面BDE   在平面BDE内过D作DF⊥BE于F,则DF⊥平面ABE,   ∴DF为直线L到平面ABE的距离。   在BDE中,∵BD=b,DE=AC=a   ∴BE=   ∵BD•DEsinθ=BE•DF   ∴DF==   本例导出的结果实为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此结论解决夹在二面角之间的直线与二面角的棱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是很方便的。   四、体积法   应用线面平行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直线到平行平面的距离难以作出或计算困难,这时我们可采用等体积法。体积法就是构造一个棱锥,把异面直线的距离看作是该棱锥的高,利用棱锥体积的不变性,列方程求解。   例4:已知三棱柱P―ABC是底面边长为4cm的正三角形,棱PC=2cm,且PC⊥底面ABC,D,E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异面直线CD,PE的距离。   解:如图,在△ABC中,过E作EF∥CD交AB于点F,则CD∥平面PEF,   ∴CD到平面PEF的距离就是两异面直线CD,PE的距离。   ∵PC⊥平面ABC,AB⊥CD   ∴AB⊥PD(三垂线定理)   ∵DF=AB=cm,EF=CD=cm   ∴S=DF•EF=••=   ∵PD=PC+CD=4+24=28cm,PF=PD+DF=28+2=30cm   PE=PC+CE=4+8=12cm   ∴cos∠PEF===•   ∴sin∠PFE=   ∴S△PEF=PF•EF•sin∠PFE=•••=3(cm)   在三棱柱P―DEF中,设顶点D到面PEF的距离为d   ∵V=V   ∴PC•S=d•S   ∴1/3•2•=1/3d•3   ∴d=cm   即异面直线CD,PE的距离为cm。   以上就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针对各种不同情形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当然,数学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这也体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灵活性和多角度性。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启迪思维,挖掘其潜能,使其成为一名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显耀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11,第3版.   [2]杨国初.几何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教学参考,2008.8.   [3]曾芸芳.发散思维在几何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4][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1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文章

  • 与圆有关的最值(范围)问题
  • 与圆有关的最值(范围)问题 圆是数学中优美的图形,具有丰富的性质.由于其图形的对称性和完美性,很多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都可以运用圆的图形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求解.当然,根据<教学要求>的说明,"平面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中感受运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

  • 机器人避障问题
  • D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机器人的避障问题,建立了两个相应的数学模型. 模型一:针对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问题.研究了机器人从出发点到目标点,以及从出发点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回到出发点的两种情况. 首先,证明了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部分圆弧)以及与之相切的直线段组成 ...

  • 专题(一)二面角的求法
  • 专题(一)二面角的求法 命题人:罗军伟 审题人:李世延 1. 引言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 ...

  • 一道运动学高考题的几种解法
  •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研局教研室 邢彦君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及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现以200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3题为例,说明匀变速直线类问题的多种解法. 原题: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 ...

  • 基于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径寻优算法
  • 第28卷 第12期Vol.28 № 12・ 博士论文・ 计 算 机 工 程Computer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0-3428(2002)12 -0036-03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12月 December 2002 中图分类号: TP301.6 基于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径寻优 ...

  • 基于重心法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 [摘 要]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是社会物流网络布局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随着物流业快速发展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所以,解决该问题对于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物理学思想为基础,采用重心法将物流需求点的需求拟合成重量,通过构建模型与EXCEL求解解决了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并通过一个真实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 ...

  • 物理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 物理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更加结合实际,物理习题的题型不断拓宽.在中学物理竞赛及高考试卷中都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求极值问题.求极值的一般方法是用导数求解.但中学生还没有学过关于异数的数学知识.本专题将分若干小专题,分别介绍符合中学生数学基础的解决极值问题的方法. 一.几 ...

  • 20**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 一.填空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70分) 1.(2010•江苏)设集合A={﹣1,1,3},B={a+2,a +4},A∩B={3},则实数a=. 2.(2010•江苏)设复数z 满足z (2﹣3i )=6+4i(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z 的模为. 3.(2010•江苏)盒子中有大小相同的 ...

  • 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
  • 课 题: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的: 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3.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