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理清文本思路,体会议论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5、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叙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

(二)揭题解题

1、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2、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地区。工业以有色冶金、机械、化学、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是甜菜、向日葵、葡萄和牲畜的重要产区。

(三)识记重点字词

1、注音:杀戮(lù)悼念(dào)屹立(yì)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荒谬(miù)憧憬(chōng jǐng)

2、词解: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回环旋转。 血腥:血液的腥味。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明确: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第四部分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引文 坟地见闻(来到纪念地)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板书)

记录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

摘录遗言 (参观纪念馆)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法西斯屠杀的野蛮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板书:呼唤和平,面向现实;回顾历史,反对战争。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4、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5、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6、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

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前面所引萨特的名言。

分析:

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而读了全文后,回味起来,萨特的话无疑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解答:

“沉重”与“美丽”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沉重”的是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纳粹将整个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这个记忆是“沉重”的;“美丽”的是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4、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六)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明确】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一个词就是一句话,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辩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小结:

作者特别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个日本人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一方面是为了对比,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仅供参考)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 安格尔的反驳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还在为侵略辩护,这

潜伏着新的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4、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6、“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七)写作特色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作者在选材上特别注意选取恰当的材料。

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这座小城,曾在四十七年前,纳粹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用时之短,人数之多,来控诉法西斯强盗的残酷与凶恶。而在这“沉重”的记忆中也有“美丽”,例如对那位老师的描写,当纳粹要他合作时,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多么英勇的的塞尔维亚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可以想像这位教师一样勇敢的人还有很多,他足以代表了他们的民族的气节。另外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介绍“六十几个作家”,而在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位:一位是西德的作家,一位是日本人。德国和日本都曾经侵略过其他民族的国家,但对待历史,他们二人的态度是异样的,对比十分鲜明,使人们更容易看到正视历史会得到他人的宽容与尊重。作者这样处理选材,也是在告诫人们: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再一次突出主题。

2.恰当的引用

本文多次运用引用,这并没有使读者感到雷同或是枯燥,相反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标题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首先读者不明白这个题目的含义,有一定的吸引力。看了正文后,才知道这是孩子的呼唤声,更是对死难者无比的同情。又如正文前引用萨特的话,它是全文的一个引子。特别是提到“沉重”与“美丽”的记忆,这是全文的纲领;残酷的战争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沉重的,然而塞尔维亚人民的勇敢与凛然正气又是那么的美丽。再引用迪桑卡的诗,引述死者遗言,更加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使人们不能忘记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突出主题思想。

3.意味深长的语句

本文的语言生动,而且令人回味无穷。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值得每位读者铭记。例如“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实,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真正保证世间永远不会再有战争和屠杀。这句话语言朴实真白,却又是那么深刻。这也是作者的语言特色。

(八)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作业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3、作业本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z在教学中尽量让学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

*课外完成:

课外阅读

(一)将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用两句话简要地表述出来,字数在4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对某市10000户居民所作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62.7%的家庭,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开支的重要一项,超过50%的家庭1-3年内要把钱花在教育上,而且是大额支出。然而对重金消费中的教育质量是否感觉物有所值呢?在调查中,只有25%的居民给予肯定,另有48.5%给予否定,有26.5%认为无法判断。

(二)

界 河

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人——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那条河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正欲跃入水中,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手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一场噩梦。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他那迄今还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突然,他发现约在30公尺之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两个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调转身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他举起枪,瞄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

1.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写战士的渴望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何作用?

2.战士在梦中跃入河中,却被“一只手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只无形的手”指的是什么。

3.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后面有一句“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删去这句话可以吗?为什么?

4.抢得先机的是他,瞬间的迟疑不忍反而送了性命,文章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三)

历史不容回避

受难者在哭泣!怒火在燃烧!就在昨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脚迈进了靖国神社的门槛。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它把战犯亡灵当作神来祭祀,它为战争罪魁树碑立传,它是日本右翼的精神支柱。

小泉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祭祀英灵”。侵略者双手沾满鲜血,满身背负着无法偿还的债务,何谈“英灵”?小泉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日本人的感情”。难道这就意味着可以任意伤害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二战之后,先后有多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家们一次又一次把痛苦和愤怒强加给正努力医治战争创伤和营造和平的人们。亚洲人民是善良的,他们很容易接受曾经凌辱过他们的人的道歉并与之和平相处。他们要的,只是一句真心诚意的道歉以及公正地对待历史。可是看起来,这实在很难很难。

亚洲人民不会忘记惨痛的历史,他们的下一代和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受害者在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要太顽固。既然每年都要抗议当年美国人对广岛和长崎仍下的那两颗原子弹,既然每年都要为20多万原子弹下的冤魂鸣不平,既然声称“决不能再次走上战争之路”,那么,请正视当年的错误!

[注]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是明治政府于1869年6月追悼戊辰战争中战死的将士而设立的。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靖国神社”。 “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19日,神社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祭奠活动,特别是每年的“8•15”战败纪念日那天,靖国神社更是迎来一批一批的

右翼政客、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以及战争中阵亡士兵的遗族们前来祭奠。

1.简析文章开头画横线的两个感叹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请写出第四段中斜体字句子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3.本文有力地驳斥了小泉的谬论(错误观点),你能说说作者在驳斥对方观点时的成功之处吗?

4.历史不容回避;现实,我们又必须正视(中日人民的正常交往)!读罢此文,你的内心一定不会平静。请写下你的所想所思。

“课外阅读”答案:

(一)教育消费已成为(多数)家庭的重要开支,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或不尽如人意)。

(二)1.为下文河中游泳遇到敌军作铺垫。

2.可怕的战争。解析:下文写战士因遇敌兵而牺牲,个人之间并无冲突,是战争让彼此敌对。

3.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习惯暴露了身份,情节由此发生,扣人心魄。

4.文章特作此安排,大有深意。他之所以迟疑不忍,是良知尚在,品性善良。而这样的他却在对峙中倒下,战争灭绝的是人性中的美好,没有人生来是刽子手,战争让人残酷,更深刻地表现了反战主题。

(三)1.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善良的人们正在努力医治战争的创伤,并营造和平;日本的政治家们一次又一次把痛苦和愤怒强加给这些善良的人们。

3.作者极其善于用对方的错误言行来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略。

(四)关注历史,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频频“拜鬼”,小泉怎能取信世界

作者:于青

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一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他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第五次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小泉不顾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以及日本国内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执迷不悟、再次挑起事端,肆意伤害二战受害国人民感情和尊严,严重损害中日关系,又一次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小泉参拜之举是对人类良知和国际正义的挑战。今年4月在亚非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日关系五点主张,小泉参拜之举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改善中日关系真挚愿望的无视。日本大阪高等法院日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作出“参拜违反宪法”的终审判决,小泉参拜之举是对法律的藐视。中日两国外交当局近日正在北京举行战略对话,小泉参拜之举是给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制造障碍。10月17日是中国人民热烈庆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之日,小泉参拜之举是对全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

小泉在参拜当天就中韩两国抗议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狡辩说:“原本是内心的问题,别人不应该干涉。不是外国政府说不的问题。”这纯粹是自欺欺人之谈。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史上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最为深重,在靖国神社供奉的14名二战甲级战犯,其中13人的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感情受到严重伤害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不可以说不?并非所有日本政治家都与小泉见识相同,8位前日本首相就曾表示不赞成小泉因所谓的“个人信念”而损害本国对外关系。日本众院议长河野洋平17日在众院议长公邸就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说:“曾经要求首相要尽量慎重,所以感到十分遗憾。从媒体的舆论调查也可以看出参拜并不代表日本的民意。”

中日关系眼下“政冷”的局面是有目共睹的。“政冷”一词在中日关系常用词汇中属于“后辈”,是小泉出任日本首相之后“出生”的。显而易见,中日关系“气候降温”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造成的“寒流”直接相关。这股“寒流”过去4年连续出现,波及日本本土和亚洲邻国,危害由政治领域向经济、舆论和社会心理等领域逐步扩展,致使中日关系出现自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严峻局面。小泉必须对自己错误行径给中日关系造成的降温承担全部责任。

小泉参拜之举,不仅破坏中日关系,其实也伤害了日本自身;不仅给日本对外关系造成损害,而且给日本国际形象增加了污点。试想,一个对自己的侵略历史与战争罪责没有理性认识和正确态度的国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又罔顾人类道义而一意孤行恣意妄为,如何能取信于世界。日本要真正取得亚洲近邻和国际社会的信任,今后要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就必须以令人信服的实际行动体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要在历史问题上频频制造麻烦、屡屡挑起事端。(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18日 第一版)


相关文章

  • [孝敬父母]主题班队会教案初稿
  • <孝敬父母>主题班队会教案 活动主题:孝敬父母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改掉自己在家里的坏习惯,体贴父母,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程序: 出旗,奏乐,敬礼 中队长上场宣布三年级"孝敬父母"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 (1)甲:天 ...

  •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全部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本单元的设计意在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在心里树立起"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激起孩子强烈的爱 ...

  • xx我想对你说作文教案
  • 育才苑唐山世博校区辅导教案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教务盖章 辅导时间 习作指导<XX我想对你说 >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 2. 使学生了解作文是用笔说话,让学生诉说心里话,说真话吐真情. 重点难点: 能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 ...

  • 一(3)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一(3) 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班主任:任 沁 一.活动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他们就像小皇帝,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孩子的一切要求家长无条件地满足,造成他们心里只有自己,不知道心疼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辛苦.针对独生子女任性,不尊重父母以及两代人之间代沟等问题,特举行本次教育 ...

  • 20**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6一封信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 6 一 封 信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两封信的不同.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 ...

  • 主题班会教案(感恩父母)
  • 二(2)班主题班会"我感恩,我快乐" 一.活动时间:2011年9月26日 二.活动目的: 1.本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护,渐渐地有些同学变得自私,缺乏真情,只要别人关心自己,不会自己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 美孝心少年班会
  • "做一个最美孝心少年"主题班会教案 八年级(3)班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使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 3.激励学生拿出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实事.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了泥土,嫩芽 ...

  • 班队课教案
  • 礼貌--人生的名片 306张瑞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课,使学生对文明礼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体会讲文明,讲礼貌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现在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组织各小队排练节目:30个苹果.准 ...

  •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 2.认识并能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3.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学习难点: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学习方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法.联系实际对比法. 上课程序师生互动 一.课前准备(导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