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关"言"的政治传播技巧研析

  摘要:《韩非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传播思想,本文主要分析了《韩非子》中有关“言”的政治传播技巧。“言”作为沟通君主与臣下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君主作为政治传播者需要有听取臣下“言”的深藏不露的技巧;另一方面,臣下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要想保住性命同时又使谏言之事得到君主的认同,也需要谏言的传播技巧。   关键词:《韩非子》;“听言”;“谏言”;政治传播技巧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琴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72;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由后人根据韩非子的作品辑成,书中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韩非子从理论上系统地以及从实践上可操性地确立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因此,要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传统,绝不能忽视韩非子的政治传播思想。   中国古代对于“言”的论述十分常见,并时常将其推及政治,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传播思想史研究的视角,以《韩非子》中有关“言”的论说为研究对象,对蕴含其中的政治传播技巧进行探究。在《韩非子》的论述中,“言”成为沟通君主与臣下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君主要有听取臣下“言”的深藏不露的技巧并以臣子的“言”去衡量其政绩;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政治环境以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尊卑意识,臣下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要想保住性命同时又使谏言之事得到君主的认同,是需要传播技巧的。   一、君主听言的技巧   韩非子为君主指出了一系列听取臣下言论的注意事项和技巧。韩非子认为:“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旱(毕)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即是说“做君主的,如确实能洞察臣子所说的一切,那么即使打猎骑马、耽于女乐,国家还是可以存在的;不能洞察臣子所说的一切,即使节俭勤劳,布衣粗食,国家还是会灭亡。”所以,对于君主而言,在与臣子的交流沟通中,如何听取臣子的言论显得至关重要。韩非有关君主如何听言的论述较多,可以把他的论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听取逆耳之忠言   韩非子说:“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又说:“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韩非之说揭示了政治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规律:君主听从逆耳之忠言,可以“救危国”而“致功”,使国家“久福”、“寿安”,使自己“功名久立”。所以,听取不合自己心意的忠言,应该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当然,逆耳忠言虽出自忠臣,但要做到听从逆耳之忠言却也有赖于君主的贤明。   (二)要做到“听无门户”,兼听各方面的意见   君主听取忠言有赖于自己的明智。那么,听言者如何才能使自己明智呢?“听无门户”就是保证听言者明智的重要方法之一。   韩非子说:“明君之道……决诚以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诈欺。”“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又说:“听以爵不待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   听言者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否则就会遭殃。这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听一人之词不行,但有时候听多人之辞也不行,因为有时候臣子会结成帮派、众口一词来欺骗君主,有时候臣民会慑于君主或权臣的淫威而随声附和。   (三)听言后要用事实加以验证   在韩非看来,君主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不够的,而应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再用事实加以验证。他说:“观听不参则诚不闻。”“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又说:“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言之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即是说“君主考察臣下的行为和听取臣下的言论如果不加以参验,就不能知道真实情况。”“因此明智的君主不做没有办法验证的事情,不吃不寻常的食物;打听远处的事观察近处的事来考察朝廷内外的过失,审视相同与不同的言辞了解朋党的区分,对比事前事后的检验结果来探求臣下陈言的实情。”“借助浮虚的言辞,可以胜过一国的辩者;考察实际而对照具体事务,连一个人也不能欺骗。”又说“君主听到言论不检验,就不能责求臣下;不考察言论是否实用,奸邪的说法就会迎合君主。言语这种东西,说的人多了,就以为可信;对不真实的东西,听十个人说,就会半信半疑;听一百个人说,就以为可能真实;听一千个人说,就不能不相信了。”   应该说,验证别人言论的真实性比“听无门户”更为重要。因为有时候即使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也不一定能听到符合实际的真话,所以听言后还是用事实来检验。   (四)听言后要检验其功用实效   听言后用事实加以验证,固然是遏制空话、假话以获得实情的重要手段,但在有些时候,听到言论后并没有现成的事物可以拿来验证,那就应该使用韩非在《八经》中提出的办法——“督其用,课其功”,也就是说,用其功用、实效来检验它。这种方法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应该说,用功效来检验言论的正确与否,既简单明了,又准确有效,所以韩非子说:“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即是说“英明的君主听取言论一定要责求它的实际作用,观察行为一定要责求它的功效,这样,那些虚伪陈腐的学说就没有人谈了,自大虚妄的行为也就不能再得到掩饰了。”   (五)要分清责任,逐一听取   韩非子说:“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言无端末辩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责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以责其实,不言者必问其取舍以为之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责也。”即是说“做君主的原则,要让人臣一定负有言论得当的责任,又负有该说不说的责任。言论无头无尾、辩词无法验证的,这就有言论不当的责任;用不说话来逃避责任、保持其贵重权势的,这就有该说不说的责任。君主对于臣下中说话的人一定要问清他的态度以便明确他的责任,那么臣下就不敢乱讲,又不敢默不作声了,说话和不说话就都有他的责任。”   君主必须使臣子“有言之责”,这样臣子才“莫敢妄言”。那么,如何分清臣子的“言之责”呢?只要“一一听之”就行了。如果“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即是说“君主如果不首先一一听取意见,就集合众人议论,臣下后来发表的意见就可能参照别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原先的看法,这样前后不一,君主就会分不清臣下的愚智。”   (六)要不露声色,虚静以听   韩非子认为:“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悒帽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此文形象地为君主道明了这样一种听言之术:不露声色,虚静以听。即听言时要假装糊涂,要若无其事地像喝得酩酊大醉似的,不要先开口;而且,臣子越是摇唇鼓舌、振振有词,君主越要装得糊里糊涂而不要参与其间,以便让臣子畅所欲言,自己去分析论证自己的意见。这样,君主就不但能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能了解其底细,听到真话。这种听言之道,乃是构筑“群言堂”的基石之一。   当然,韩非所提倡的这种听言之道,不过是君主专制政治的手段之一,与民主政治中的言论自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君主听言时除了在表面上不露声色外,还应该在心中排除一切成见。《八经》所说的“不怀爱而听”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公允地判断臣子言论的是非优劣。其听言之术不可谓不周密。   二、游说者谏言的技巧   针对陈述言论的困难和患害,韩非子在《说难》对游说的困难,游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游说者必须掌握受传者的不同心理的著名观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向受传者谏言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进献忠言需要技巧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原则虽然正确,但人未必会听取;道理虽然完美,人也未必会采纳。大凡中正之人,总会向上司进献忠言。然而,进言不仅有难度,还有风险。弄不好,言论不被采纳,还会惹恼上司,自找苦吃,自断前程,甚至会赔掉性命。一言概之:说之难,说话难。   (二)重视受传者的接受心理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子认为,谏说之人的见识、辩才、胆量,很有可能构成谏说困难的因素,韩非子认为问题都不在这些困难的是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再进一步去投合他。麻烦的是这些为人君主的,多数很复杂,单纯的好名或好利之外,有的表面是一种型态,实际又是一种心理,要想摸透他们的心思,用最合宜言论去游说,真不简单。   (三)注意与受传者的亲疏关系   韩非子说:“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惜之主而后说焉。”   韩非子认为,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进言者讲出知心的话,进言被采用并获得成效,君主也不会认为这是进言者的功劳。进言者的主张没有被实行或者采用招致失败,他就要引起君主的怀疑,这样进言者就有危险了。韩非子告诫我们,给领导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与领导的亲疏关系,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考虑领导的喜好,根据情况做出合适的决定。   韩非子认为,进言要取得成功,必须与传播对象建立良好的私交,从而取得受传者的信任,“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征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谏说的人与国君的关系不够密切,国君位高权大,对于谏说的臣子与外来的说客不免多加提防,猜忌也是意料中事,所以韩非子预想各种不能投合的状况,极尽形容游说取信于君主的困难。   (四)进言需谨慎,看破不说破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韩非子认为,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不一定泄露了机密,但是谈话中触及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就会身遭危险,即、使看破也不说破。   (五)直白陈述不如委婉建议   韩非说:“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君主有过错,进言者直白地说出礼义的准则来挑他的毛病,这样就会身遭危险。长久以来,我们都崇尚一种委婉文化。有时委婉胜于直言,因为直言是一种相当不体贴的表达方式,不适当的直言就与刻薄无异了。韩非子认为,为了进言被采纳,进言者最好不要直白说出来,而是要委婉建议。   (六)先顺后逆,逐步进入正题   韩非子说:“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韩非子主张,进言者在游说时要清楚自己的身份和游说对象的心理。作为游说者一般居于客位,当游说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游说者需要采取先顺后逆的技巧,顺着对方的意思,小心地说话,让对方尽量舒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再提出自己的真正主张。先顺后逆的技巧又称为承转,就是先顺承对方的意思,对对方所说的话加以肯定,然后急转直下,说出相反或不同的观念。   (七)善于运用美化和激励语言   韩非子说:“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大凡游说的要领,在于要懂得如何去美化对方自负的方面,掩盖他认为可耻的方面。如果对方有私人的急事,说者就应该用大道理鼓动他做。他若有见不得人的意图,而又不能克服自己,说者就应该替他夸耀这件事的好处,对他不做这件事表示惋惜。   韩非子认为,游说君主要为他维护形象或美化形象。君主都希望自己留给臣下好印象,也期待着臣下能美化他的形象。倘若臣下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君主会认为你不忠于他,因此,哪怕是赞美他唯一的优点,也要极力去称赞、拥护,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形象。   除了运用美化的语言外,韩非子还主张用激励的语言鼓动君主的信心。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出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相关文章

  • 从修辞角度分析作品
  • 第一章:孔子与"修辞"缘起."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为孔子解读<周易>时所用."修"指修饰,"辞"指包括言辞和文辞在内的.能够完整表意的话语篇章,& ...

  • 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 ...

  • 研析当前企业电子商务营销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析当前企业电子商务营销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喻莉 熊瑛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4期 摘要: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到衣食住行都有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人们更是 ...

  • 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研析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 词 五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

  • 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研析_刘丽
  • 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研析* □ 刘 丽 夏宏伟 内容提要:伴随着中国公司到境外市场上市的热潮及境内股票市场的活跃,大量中国境内公司推出了长期员工激励计划,激励形式也不断创新.在此情况下,重新审视并完善我国现行与员工激励相关的税收政策,对于完善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效率.增进税收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概述 ...

  • 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方法
  •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 开始标志 ...

  • 论[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 作者:吴显庆 广东社会科学 1998年06期 <韩非子>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法家的思想,又吸取和综合了辩证法较丰富的老子和荀子的学说,因而此书不少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性质.研究<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不但可以挖掘其理论中以往未予注意,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内 ...

  • 法家传统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障碍
  • 法家传统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障碍 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走向法治,不仅取决于其社会结构及国家制度等"硬件"方面的情况,亦在相当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中国自上一世纪末便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了实行法治的要求,但时至今日仍处在走向法治的起点上,之所以如此,除社会历史等方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