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子羽化而登仙后"为话题写作示例

请按照《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以“苏子羽化而登仙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60分)

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侧重描写和细节,再现情境。

【范文】

秋天的邂逅

晚云似火,登台凝望。

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在那个菊花金黄、枫叶尽染的时节,我和大文豪苏东坡邂逅相遇。

太阳落山了,一轮圆月高挂西天。乌鹊,在远处阵阵悲鸣;蟋蟀,在吱吱鸣叫,秋霜在不知不觉中落满了树枝上,草叶上,瞬间,满眼皆是,凉凉的感觉。我站在苏东坡必经的城门外,城楼的轮廓在薄薄的轻雾笼罩里一点一点被稀释。

远处,一个消瘦的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地踏过地上的树叶,或许那是长着记忆的叶子,叶片的褶皱里记录着他人生的坎坷和辉煌。

他走近了,面容逐渐清晰,神情疲惫,但是却目光依然炯炯有神,飘拂在风中的那花白凌乱而长长的胡须,仙风道骨般形销骨立。

“为何选择在秋天和我相遇?”

“一年四季,秋天是个特别的季节,是个不用彷徨而沉思的季节,是咀嚼人生点点滴滴的时节,让我们拥有战胜严冬的信心,许多收获才会展现在眼前。”

“说得好,”东坡捋了捋长长的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不禁锁着一丝哀愁。“这么说我又一次步入了人生之秋吗?从前,我一向积极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流转,放逐,放逐,流转,为何呢?我羽化而登仙后,依然如故。命运究竟给我放在了什么位置?”说着,他的目光似乎有些暗淡与不平。

“上天不是非常美好吗?否则人们为何都向往得道,羽化成仙?”

“高处不胜寒啊!天有天道,仙有仙规,任何地方都没有‘桃园’、‘乐土’,还是现实一些吧,脚踏实地,积极面对,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而那里只是一个传说!”

“大师,您这番话让我如梦初醒,让我明白了‘我宁愿在地面行走,也不愿意在天空舞蹈’这句话的内涵了。”

我笑了,一生多次追求得道成仙的境界,然而成仙后却不愿意做仙人。看来,有些追求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并非事实的本质,叶子公好龙啊!放眼今朝,一个大学士才高八斗,文采飞扬的人,何必担忧前途?“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一旦‘被’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再有思想有文学才华的人便也无法立足。隐退避世在那时也许是一种好方法。”苏轼,一边踱步,一边口中喃喃地念道着他的得意新作。难道人们向往的仙界就这样被苏东坡老先生给打破了?我诧异了。

天边隐隐约约的有只掉队的孤雁,落叶依旧在空中盘旋,做着最后飞翔的美丽,寂寞中的一幕幕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这样想着,只见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响,他抬头仰望,眉宇间舒展了许多。只听他顺口吟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头大笑,那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也惊醒了睡梦中的我……窗外,残月如钩。

与你美丽的相遇,是秋花最绚烂的时节,那一天与你相遇我深深的怀念,那一天你的话语还响耳边,我会把这一切藏进漫漫的岁月。

【解析】

1.题目寓意深刻。自然的秋天与人生的秋天交织在一起,相遇是一种美丽的约定。

2.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善于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细腻地刻画人物,描绘景物,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意境和氛围。开头结尾,景物描写,首尾照应。

3.能够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关于登仙后返回地面的内容,道出一些人生哲理。

大话苏东坡

唉,终于到了这个时刻吗?躺在床上的苏轼叹息着。想,我一生豪迈,到了这壮年时刻怎么能这样丧气?苏轼努力张了张嘴,想要作诗,表达自己的不屈,但最终未能成功。他闭上了眼睛,觉得自己在向上飘,渐渐失去了意识。

不知过了多久,苏轼听有人喊他,便睁开眼睛看向四周。又见一个仪态端庄,神态祥和的貌美女子驾着一只五色的凤凰,在那里看着他说:“苏轼因汝学真堪为神人,吾奉玉皇大帝、玉清元始天尊、七清灵天尊、太清道德尊之命封汝为三界巡游使,即登仙位。可穿时空,临驾于三十二天之上,不受轮回之苦,斩妖除魔、捍卫道统。”说罢,右手打出一道神光钻入苏轼的脑袋,便骑着彩凤走了。苏轼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脑袋中多了一些道法以及和仙规。苏轼一一思索,不消片刻便全都记下。苏轼环看四周,只见彩凤云飘飘没有一个人。苏轼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他忽然想起自己具有可穿越时空的本领,便运起刚会的道法回到自己曾经想象的三国时代。

苏轼刚出现在地面上,便看见远方一大批难民在跑,旁边有军队护送后方有军队在追。苏轼一下就想起了长坂坡曹操追赶刘备的历史。苏轼隐藏在空气中,凡人是看不见的。他向后方飞去。正好看到银甲银枪白袍白马的将领在浴血奋战怀中抱着一个小孩儿。这就是赵子龙了吗?苏轼想到,突然,周围风声大作,原来是曹军的弓手开弓了,赵云马上就要被射杀,苏轼心中大急,忙向赵云打出一道神光令攻击都被偏离,这样赵云才化险为夷。最后赵云突出了曹军的包围,将阿斗带回去了。

又过了几个月,苏轼终于等到了赤壁之战。苏轼在赤壁上空静待开始。不一会曹军来了只见战船,成片的旗帜把天都盖上了。正在苏轼慨叹曹军的强大时,一阵请求在心头浮现。“弟子诸葛孔明以寿元为祭品愿借东风一用。”苏轼满头黑线没想到诸葛孔明的东风还真是管我借的。思索间,便同意了请求,转瞬间东风就刮来,曹军便大破,兵败如山。

苏轼看完了赤壁,便到未来看看。到了2012年9月15日。苏轼回顾便发现了中华的屈辱的一幕再次上演,他非常愤怒,又看到钓鱼岛的事决定期日本找场子,不料竟发现日本府下有一条八个头的蛇。原来这条蛇是一条普通的蛇精,偶然发现中国大陆底部蕴有一龙蛋便日夜不停的吸食龙气,导致龙一直未出,蛇精越来越强大,人称“八岐大蛇”苏轼便下去与他斗法,苏轼一个不慎被打中,负成重伤。便向外逃去而八岐大蛇却紧追不舍,苏轼一咬牙拼了,向小岛落下要与他同归于尽,他突然发现岛上还有一个身穿紫袍的中年人,那中年人只是看了大蛇一眼,手一翻一口钟出现在手里,自己一摇大蛇,变四分五裂,苏轼降下道谢,询问姓名。那人说:“吾名无始”便不再理苏轼,苏轼发现在一面石壁上有这样一段话:“仙路尽头谁为峰,一见无始道成空。”苏轼若有所思,便破空而去,巡游三界大门去了。

在宇宙的多个星球留下了他的足迹,而在北斗星域与紫微星上更是热传着他的诗句。而在地球的一处最负盛名的九十九龙山上,更是刻上他歌咏壮丽的山河的诗句。当然钓鱼岛的事苏轼也没忘,他在钓鱼岛上放置了诅咒,凡进入岛的外国人都会不知不觉的臣服于中国。

从此中国将其奉为神圣,而某国则视其为妖孽。

【点评】

1.作者尽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思纵横驰骋,穿越时代,穿越空间,翱翔于天地之间。这种纵横驰骋,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追求真理和正义完全符合苏轼的性格和思想。

2.成仙不是目的,苏轼没有因为成仙而报私仇,而是运用自己的本领,扶贫济弱,匡扶正义。


相关文章

  • 前赤壁赋(复习卷答案)
  • <前赤壁赋>检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22分) 1.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与其父 苏洵 .弟 苏辙 并称为 三苏 .他开创了词的 豪放 词派,与南宋词人 辛弃疾 并称为 苏辛 .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

  • 赤壁赋字词
  •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 ...

  • 赤壁赋总结
  • <赤壁赋>古汉语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

  •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
  • 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

  • 兰亭集序"之"字用法
  • 壬戌之(结构助词的)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结构助词的)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表停顿)诗,歌窈窕之(表停顿)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结构助词的)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如,凌万顷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 ...

  • [前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 ...

  • 高考语文默写错题整理
  • 高考语文默写错题整理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故不积跬步,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 时则不至, 适百里者,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不过数仞而下 ...

  •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 摘要: 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