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

关于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

2008年5月7日—11日,我和宿迁市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研修班(第五批)的37位同志赴新加坡考察学习。尽管时间短暂,行程匆匆,然而新加坡独特的规划管理理念,美丽的城市面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新加坡的城市印象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由一个本岛和60个小岛组成,东西约42公里,南北约27公里,总面积704平方公里(不足我市区域总面积1/12), 总人口450万(比我市总人口少80万) 。它是一个小国、岛国,更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城(城市国家)。然而,自1965年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以来,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新加坡人创造了众多发展奇迹,建设了一座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经济快速发展的港口城市。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运输必经之路,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运输大通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要冲,是一个典型的港口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廉洁高效的精英政治使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在从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后,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2007年新加坡人均GDP 已经达到52994新元,约合38988美元,远远超过人均GDP10000美元的发达国家标准。

服务设施优良的旅游城市。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中心,也是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独特的热带风光、便利的交通设施、优良的购物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使得到新加坡的游客络绎不绝。2007年新加坡接待全球游客达到103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新元,占新加坡GDP 总量的5.7%,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加坡支柱产业之一。

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其中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占1.4%。由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很多得当的种族政策(包括分区而治、多种族的假日法定、多种族的文字通用等),各种族能够和谐相处,荣辱与共,没有出现周边国家频繁的种族冲突和排华浪潮。自1960年,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专门成立建屋发展局专司建设“政府组屋”。目前,85%的新加坡人民能够买得起“政府组屋”,另有15%的高收入家庭购买高档商品房,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使得新加坡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2—3%的水平。种族关系和睦,人民安居乐业,新加坡政府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座和谐的城市。 环境舒适宜人的花园城市。在新加坡,无论你是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是流连于清凉舒适的商场、机场、宾馆,目光所及的都是绿的树、红的花、青青的草、茵茵的绿地。正是这些树、这些花、这些草,给人们带来了绿荫,带来了凉爽,再加上良好的空调系统,使得你身处热带地区而不觉燥热,相反却有舒适宜人之感。尽管新加坡的园林绿化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新加坡的园林绿化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它的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广场绿化、街道绿化理念、设计和效果是世界一流的,真正做到了见缝插绿、土不露天。新加坡无愧于“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这一称号。

管理水平一流的高效城市。新加坡管理水平一流体现在政府的高效率、人民的高素质、基础设施的高标准等方面。新加坡因其是城市型国家,所以他们采取的是扁平型行政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下设的部、委和议会下设的建屋局、重建局等法定机构直接管理新加坡城,管

理环节少,管理效率高。从建国开始,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新加坡实施的违法重罚和违规鞭刑的惩处机制,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式造就了高素质的新加坡人。全民的高素质为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基础保障。为筑金巢,引金凤,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新加坡历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因其具备世界一流的机场、世界一流的港口、世界一流的园林绿化、世界一流的工业配套设施(仓储、管道等)、世界一流的环境保护设施、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组织设计和世界一流的交通管理机制,才吸引了世界众多大财团、大企业的目光。所以,今天的新加坡才能不产一滴石油却成为世界第三大石化中心,没有高精尖硬件研发人才却成为世界著名的晶园生产基地,没有医药资源却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中心。

集聚节约发展的精明城市。新加坡因国小人多,发展空间受限,所以在该国你处处都能感受到集聚发展、节约发展的理念。金融区、工业区等高度集中,70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尚有65%还没有开发利用,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集水、蓄水的生存空间。除几条主要干道为双向车道外,其他均为单行道,且道路宽度设计合理,道路交叉搭接科学,既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又减少了道路基础设施占地。宾馆、酒店、商场、机场等公共场所自来水龙头均装有自动感应系统,且出水时间很短。酒店用餐绝无浪费现象,因为在点菜时服务员就会及时提醒客人。在新加坡科学发展、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

新加坡因其国小人多,所以尤其重视城市规划,旨在通过科学规划,既能解决近期建设需要,又能为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从建国初期开始,该国即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管理体系,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

(一)规划法律法规及主要机构

1、法律法规体系:新加坡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由规划法及其从属法规构成。 规划法: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是1959年的规划法令及其各项修正案,包括规划机构、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条款。1964年新加坡制定了规划法令修正案,增加了有关开发费和规划许可有效期限的条款。1989年,新加坡颁布了两项规划法修正案,并被纳入1990年规划法。现行的法律是1990年制定的规划法,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词解释以及规划机构的设置;第二部分是关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第三部分是关于开发控制;第四部分是关于开发费的核定和征收。

从属法规:从属法规包括各种条例和通告,是规划法各项条款的实施细则。规划法授权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发展部)制定这些细则。主要包括:关于总体规划的条例(1962年),规定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报批程序;关于开发申请的规划条例(1981年),是有关开发申请的实施细则;关于用途分类的规划条例(1981年),详细规定了土地和建筑物用途分类;关于开发授权的规划通告(1963年),授权特定的开发活动可以免予规划许可;关于豁免的规划通告(1964年),明确了将一些岛屿列入开发控制的豁免范围;关于开发费的规划条例(1989年),规定了开发费的核算和支付的细则,以及申诉的程序。

2、规划管理机构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发展部主管形态发展和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地区政府不具有规划职能。规划法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的主管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受理规划上诉,并可直接审批开发申请。市区重建局有职员200多人,统一负责发展规划、开发控制、旧区改造和历史保护。

同时,新加坡政府还设置了总体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主席)由市区重建局副局长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土地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建屋发展局、裕廊集团经济发展局、贸易与工业部、国家发展部、国防部、财政部、律政部、国家园林局、环境署等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经重建局审核后,均需提交总体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实施。

(二)发展概念规划及发展控制规划

新加坡是较早引入发展概念规划理念的国家。建国之初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开发指导规划(总体规划)等规划项目,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

1、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要指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概念规划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并为实施性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是示意性的,不足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1991年新加坡对其第一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 2000年、2010年和X 年三个阶段的形态发展构架。其中2001年新加坡概念规划(The ConceptPlan 2001) 提出了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在熟悉的地方建设新组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的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形成全球的商业金融中心;建设更加密集的轨道网络;更强调各地区的特色。

2、开发指导规划(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总体规划曾经是新加坡的法定规划,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到了八十年代开发指导规划逐渐取代了总体规划,成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新加坡的55个分区都制定了开发指导规划。该规划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制定土地用途、发展密度和高度、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开敞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开发指导细则和控制参数。这种规划类似于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城市重建规划与建设

虽然新加坡历史不长,开埠才170多年,建国才43年,但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不多的历史遗产昭示着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历经的沧桑,让现在身处其中的人们为拥有过去的历史而欣慰。

一是突出与整体环境协调。不仅尽可能保留古建筑的原有环境、独特轮廓,而且重点保留历史街区的原有气息。如作为早期华族祖先聚居地的“牛车水”,今天的街区建筑、店铺仍然保留着显著的中国南方早期建筑特点,招牌全是中文,各种手工艺人仍在此依靠传统技艺谋生,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让人引发出无限的怀旧情思。“小印度”、甘邦格南等又分别体现了印度民族和马来民族的气息。

二是突出与历史原貌吻合。无论是古建筑还是传统街区的保护,新加坡政府强调得最多的是“3R”保护原则,即大量地保留(Reserve )、 细心地修补(Remedy)、忠实地修复(Remake )。为确保达到这一要求,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逐年编制了基本涵盖各个历史街区的保留工作实施标准和指导意见,对保留区界定、历史概况、规划目标、历史建筑维护要求等均作了具体说明。

三是突出与现代生活共生。在历史街区原有用途逐步消失后,新加坡按照可适应再用原则,适度注入新的元素,使历史街区因功能调整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如在新加坡河滨河改造工程中,在依照原貌改造修复店面、仓库等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多元特色的餐饮、娱乐、文化等产业,使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老建筑与周围现代的摩天大厦构成一幅独特风景。

(四)裕廊工业区规划与建设

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临近的裕廊海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因此,该地区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 年 10 月,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经过多年来的填海造地(1995年开始填海,至2004年共填出2224.5公顷土地)、规划与建设,裕廊工业区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

1、规划先行。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位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规划,协调统一建设。

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规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的晶片园、生化园、纬一科技城);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现在的石化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现在的食品工业园);裕廊河沿岸规划为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区(现在的国际商业园、樟宜商业园)。为吸引外资进入裕廊工业区,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

2、基础设施先行。裕廊工业区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基础设施系统。到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区的发展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到80年代上半期,整体发展建设基本完成,园区发展步入加速期,成为世界各地客商投资的热土。在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 10% 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例如,在石化工业区的附近先见性地建设了飞禽公园,公园内的各种鸟类成为周围环境的“晴雨表”。现在裕廊工业区已建成十多个公园,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在重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产和生活综合体。

3、以园区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新加坡 60 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裕廊这一地区。此后该国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标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裕廊工业区也一直发挥着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地位反过来又使它成为全国最佳的投资地区。因此,把握好角度和目标,实质上就是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裕廊工业区发展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主要以发展半导体业为主,70年代主要以发展大型消费电子业为主,80年代以发展电脑、石化业为主,90年代以发展电信设备、晶圆制造、生物医药科学为主,2000年以后主要以发展宇航业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裕廊工业区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建设了一大批园中园。

(五)城市组屋规划与建设

1、组屋的发展

新加坡的组屋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主要是为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而建。新加坡于1960 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建屋发展局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就是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价房屋。它制定了一个全面的五年计划,并由此引出以后的多个五年建屋计划。为了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 年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开始大量建造组屋。目前新加坡85%以上人口居住在组屋中。至今,政府每年还会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新建组屋。建屋发展局以创新手法发展新镇和社区,为全球塑造了多个住宅典范,1991年该局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环境奖。

2、组屋的规划设计

新加坡的组屋大部分是十至二十层左右的高层建筑,分塔式和板式两种,一般设计成开敞的外廊式住宅,以保持通风良好。房子的外立面并不华丽,外墙装饰基本采用涂料,很少镶贴面砖。组屋的户型很多,从一室两厅到五室两厅都有,以提供给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 组屋小区规模都不是很大,基本上以街坊为规划单元, 或更小一些。新加坡的街坊一般都很小,而且平面不十分规则,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是靠城市道路来限定的,所以组屋小区的规划布局基本都是将建筑沿城市道路周边布置。在小区内部,住宅楼多为南北朝向,采用类似行列式的布局。组屋住宅楼的底层都处理成架空空间,一是为了通风,二是为了遮阳、避雨和防潮,三是给居民提供日常交流和婚丧嫁娶的聚会场所。在炎热多雨的新加坡,这种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十分方便居民出行。

3、组屋的更新改造

新加坡的组屋建设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整个城市仍然面貌一新,丝毫不显得破旧。原因在于政府不间断地对年久的组屋加以维修,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使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组屋的更新改造所需资金基本上是政府投入,加少量的个人出资。改造的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

(六)水资源保护规划

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缺水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在水管理方面同样创造了奇迹。目前,新加坡在我国个城市投资建设水务工程。

1、建立科学的供水体系。为解决水问题,新加坡制订了国家水资源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四个“水龙头”来解决。第一个水龙头是马来西亚的进口水。和马来西亚签订买水协议,共两条供水管道,一条供水年限为50年,另一条供水年限为100年。第二个水龙头是自身集水区的供水。建立了全面覆盖的水资源收集体系。国内水源通过集水区收集流入蓄水池,输送到水厂进行处理后进入供水管网系统。中央集水区为受严格保护的集水区,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其土地专门用来收集雨水。随着需水量的逐步增加,新加坡又利用河流建造蓄水池。政府目前在滨海湾建造堤坝以开辟一个淡水蓄水池。这个新蓄水池将成为新加坡首个建在市区内的蓄水池。目前,新加坡城市集水区占了全岛大约三分之二区域。第三个水龙头是新生水(回收利用的污水)。正是因为新加坡缺水,所以新加坡的污水处理技术世界一流。经过污水处理产生的新生水的各项指标优于自来水,且售价比自来水便宜10%。境内地下污水管网长达3000公里,所有生活、商业及工业产生的污水被收集并引入六个集中的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近110万方污水。为推广使用新生水,新加坡在一些公众场合,如广场、机场、旅游景点等均无偿提供新生水供人们饮用。到2007年底,新生水占水供应总量已达到约12%,到2011年将达到15%。第四个水龙头是淡化的海水。新加坡的海水淡化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天生产14万方淡水。

2、建立全面的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新加坡明确规定,水是公共财产。制定环境污染控制法,针对排放到废水处理设施和下水道的液体物质,建立了污染物限值;制定环境公共健康(有毒工业废物)条例,对有毒工业废物实行特别控制;制定废水和排水系统法,明确公共事业局负责与排水系统有关的事务;制定公共设施(供水)条例,强制使用水表和节水器具;制定公共设施(中心集水区和集水区公园)条例,规定“从任何水库和河流取水”都必须获得事先批准。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有效、严格的执行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居民用水需求2004年比1995年降低了11%,同时居民的月水费则上涨了一倍。

3、根据土地规划来实施污染控制、河流减污和工业区的建立。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

划紧密联系是新加坡水管理的显著特点。新加坡土地管理机构法(2002)提供了协调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法律基础。市区重建局在国家计划和工业开发(水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中扮演着一个领导而且活跃的角色。新加坡集水区规划和管理实行的是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城市公用设施局、市区重建局、住房和发展署、国家环保局、土地运输管理机构等一起实施对水资源的管理,其中城市公用设施局起着主要作用。这种规划的重要特点是:(1)在集水区不能建设有污染的项目,主要指工业;(2)重新设计垃圾收集中心,减少垃圾的污染;(3)严格实施污染控制法规;(4)将分散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池塘等连接成一个网络体系。土地规划与水资源利用的结合使得水污染控制和城市集水区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确保了较高的水质,并使集水区面积逐步扩大。

(七)城市交通规划

新加坡道路骨架为蜂窝状,综合了放射状路网和方格网路网的优点,按照路网密度排名,在全世界位于第3位。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成立陆路交通管理局(LTA )主管全岛陆路交通发展,并于翌年发布《新加坡陆路交通白皮书》,将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可靠且价廉的世界级交通系统,作为新加坡陆路交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应该说1996年新加坡确定的这一目标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一个人多车多的城市,在我们国内早已习以为常的“首都就是首堵”、“南京就是难进”等大城市病却在新加坡没有出现。

1、注重交通发展和土地综合利用。根据新加坡总体规划,全岛交通用地不得超过土地面积的12%。因此,新加坡高度重视交通发展规划,并将交通发展与土地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作为交通发展的首要战略。新加坡逐步探索建立了交通与城市同步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车站周边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住宅-商业混合开发;通过枢纽站点对交通实施有效组织,在城市副中心、大型组屋区、地铁交汇点一般都建有大型换乘中心;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体现多种功能整合,将大量出租车候客点设在商业中心、宾馆、医院等建筑门口;积极发展地铁等。

2、构建完整的路网体系。先后建成东海岸公园大道、中央高速公路、亚逸拉惹高速公路等8条高速公路,成为道路网络的骨干,承担全岛主要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为配套高速公路,新加坡在中心城区设置大量单行道,采取单向4车道设置,对通过高速公路入城的巨大车流进行有效疏解;注重建设平行于高速公路的主干道,在沿线居民区设有一定数量的出入口,充分发挥为高速分流和对沿线地区的服务功能。至2007年底,新加坡全岛已有高速公路150多公里,主干道600多公里,次干道420多公里,支路2100多公里,构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路服务能力。新加坡初步建成了智能交通平台,该平台主要由绿信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交通监视器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收费系统(ERP )等子系统共同构成。做好实时交通状况的监控诱导和信息发布,使有限的道路得到了最高效率的使用。

4、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新加坡公共交通体系由地铁、轻轨、巴士、出租车4大系统共同构成。其中地铁系统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重要交通走廊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了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轻轨系统是地铁系统的补充和拓展,主要用于连接地铁车站与主要居住区、商业区,为地铁网络提供客流补给;巴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次级交通走廊的短距离交通,并为地铁和轻轨网络提供客流补给和网络完善服务;出租车系统用于满足市民特殊的出行需求,是构建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八)环境保护规划

1、强烈的危机感。1965年建国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加坡完全成为一个城市国家。各类建筑覆盖了大片的国土,乡村销声匿迹,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水资源日益短缺,空气严重污染,城市垃圾成为灾难。保护环境成了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通过健全的法律,到位的管理,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环境保护成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政府的危机感变成了全民的忧患意识。

2、全民教育与严格执法。新加坡注重开展全民教育,坚持不断地向国民灌输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1968年10月,新加坡政府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保持新加坡清洁”的运动。1990年以来,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动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制定了环境条例以控制工业污染。从1980年起,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在空气中散布污染物的工业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散发出来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

3、健全的机构与合理的规划。新加坡政府先后出台了新加坡2012年绿色计划、国家再循环计划、无垃圾行动等政策,引导和控制环保工作深入推进。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是新加坡环保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效的固体处理系统有助于新加坡把海岸线的污染降到最低。新加坡环境局管理的四座垃圾焚化厂2007年共处理垃圾228万吨。新建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将于2009年初启用,它采用了先进焚化技术,每天可处理垃圾800吨,垃圾焚化时产生的热气将被回收并转换成能源,供应焚化发电厂所需电力,剩余的电力供应给新能源电网.

三、对我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启示

21世纪的经济是城市竞争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新加坡城在全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中多项指标位居前列。这一结果与新加坡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宿迁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就是要全方位打造城市竞争发展的比较优势,吸纳集聚更多稀缺资源,高水平组合生产要素,抢占更广大的市场空间,不断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基本涵盖了城市竞争力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围绕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应突出以下几项重点:

(一)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确保城市科学发展

发展战略规划是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原则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发展战略研究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计划,并为实施性规划提供依据。2006年我市开展了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国际征集工作,明确了建设滨水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新兴工商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和两湖两河水上城、酒都花乡休闲城、蓝天绿树宜居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为我市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应对策略,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求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与新空间。应当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战略研究基础,目前,

应当突出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专题研究,并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形成法定成果。

1、进一步加强区位优势提升研究。提升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我市不具备周边城市所拥有的天然资源,那么就必须加强与周边优势交通资源对接。如何做好与观音机场、白塔埠机场和淮安机场等空港的良好对接,实现宿迁中心城市的“腾空而起”;如何做好与连云港港的良好对接,实现宿迁中心城市的“通江达海”;如何做好与京沪高铁的良好对接,努力进入长三角经济圈辐射中心区,实现宿迁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空间跨越”;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优化研究。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我们应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等“五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进一步优化全市城镇体系,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庄行政区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覆盖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加大乡镇撤并和农民集中居住的力度,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3、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培育研究。产业是城市繁荣的支撑,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我市现有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形成具有核心带动力和产业链功能的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当加强对主导产业培育的研究,着重围绕现有的纺织、电子、食品等优势产业和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空间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构建平台,逐步形成我市特有的主导产业,构建起以主导产业为支撑、关联产业配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兴起、区域布局较为合理、在全省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4、进一步加强城市特色品牌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不在于城市人口多、规模大,而在于城市特色。在综合竞争力前十位城市中,不论是特大型城市(上海),还是稍小一些的城市(东莞),无不是充分认准自己定位,扬长避短,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我们应紧紧围绕宿迁的水、绿、生态等独特的优势资源,突出“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主题,进一步加强城市特色品牌的研究,着力打造“宜人居、宜创业、宜发展”的魅力宿迁。

5、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形态研究。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组成,主要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我市已经初步形成的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开敞式城市形态,赋予了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和弹性空间。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市形态的研究,遵循集约发展、精明增长、有机增长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城市发展形态,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避免将来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空间压抑等“大城市病”。

(二)优化提升园区规划,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城市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于工业的发展。新加坡、苏州等发达国家、地区成功的经验表明:作为城市经济功能主要载体的工业园区,必须做到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率先突破。

1、统筹各类资源,推进协调发展。针对当前中心城市园区众多、产业雷同、自成一体、同质竞争的发展现状,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信息等各类资源和基础条件的整合,不断加强规划引导(工业园区规划体系完善),统筹各园区基础设施资源共用,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配套,最大化地统筹区域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相连、公共设施共用、产业政策统一、项目信息共享,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多区一体的发展格局,促进园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

2、放大设施优势,促进跨越发展。依托当前中心城市各园区所拥有的高速公路、水

运、即将建设的铁路及园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放大优势,全面构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强开发区与宿迁运河港的沟通,大力发展以中远程、大运量为特征的港口型工业;推进开发区与高速公路道口的通达,综合利用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类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3、优化功能布局,促进集约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把园区发展同实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实行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统一规划,功能配套,资源共享。在项目建设方面,着力引进大项目和高新项目,形成大产业群,增强园区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金融保险、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产业,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质态;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合理布局邻里中心和便利中心,科学布置集宿区和蓝领公寓等,增强综合功能,打造充满活力的魅力新城。

(三)充分挖掘发展内涵,增强城市吸引力

城市竞争力不仅仅依托经济实力,还需要城市内在的文化底蕴、商业氛围、特色旅游等物质与非物质形态资源的有效支撑。

1、千方百计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发展和提高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高品位文化对人的塑造和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市民群体对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对高洁的人文境界的向往,对高雅的人文世界的崇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建设文化城市的优势资源。在建设文化城市进程中,我们应着力打造以项羽、虞姬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乾隆南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名酒文化;以宿北大战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极乐律院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西南岗锣鼓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集中力量加快规划引导,实施系统开发,改造一批工程,编撰一批资料,推出一批名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凸现城市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城市特色品牌。近期要重点抓好项王故里景区、乾隆行宫景区、东大街及道生碱店街区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

2、坚定不移发展城市旅游特色。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特别是从旅游带来的商业机会、经济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资、管理等方面看,它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市场发育完善以及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增长点。我们应充分挖掘宿迁生态、历史和红色等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旅游精品。紧紧围绕水文化、楚汉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酒文化等主题,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用足、用好、用活宿迁的水资源,加速推进中心城市河湖沟通工程规划建设工作,构建河湖一体、环保生态、水清岸绿、景观优美的城市水环境,打造宿迁独具魅力的滨水型特色城市和旅游资源。

3、全力以赴打造城市商业特色。城市商业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城市商业的质量、数量、分布、使用效率影响城市的商业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城市创造能力和竞争力,合理布局、高效发展的城市商业对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围绕解决我市中心城市商气、人气不足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商业发展的研究。按照幸福路商业带和霸王举鼎商业圈规划,加快建设幸福路1897项目、古黄河滨水核心区项目和霸王举鼎商圈项目;宿豫新区重点建设以珠江路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宿城新区重点建设以青海湖路、微山湖路、西海路、渤海路围合的清水河商业中心。同时,科学布局社区商业中心和其他商业街区,以中型商业网点为骨干,加快发展小型商业网点。

(四)突出生态宜居特色,打造独特城市品牌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环境,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不仅能够集聚最重要

的生产要素——人才,而且也有助于资本、技术和信息向城市集中,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以精明增长理念引导城市发展。按照“紧凑集聚”、“绿化隔离”、“留足空间”、“混合功能”和“保护历史”等原则,坚持“组团式”发展,杜绝“摊大饼式”的开发。严格实施高容积率、高绿地率规划建设标准,始终延续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开敞式的城市形态,坚持集约发展、精明增长、有机增长的发展理念,在提供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同时,有效保证城市应急疏散,增强城市抗灾能力,确保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2、以高路网密度标准提高城市效率。摒弃“大马路”、“低交叉”的道路规划模式,采用“窄而密”的城市道路网格状布局,严格按照主干道20%、次干道30%、支路50%的城市路网等级比例,达到路网功能的最佳组合。加强洪泽湖路、威海路、人民大道、发展大道等交通型干道和城市环路的配套建设,确保各个片区之间的快速通达;合理调节各类建设用地比例,推进功能混合,避免“潮汐式”交通现象;严格按照主城区相隔100—150米设立交叉路的标准,加强次干道和城市支路的建设,合理分配城市内部人流和交通流密度,提升城市效率。

3、以低房价策略促进城市人口集聚。抢抓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新阶段的有利时机,加强城市住房体系规划,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定销房、安置房、廉租房、蓝领公寓等政策性住房建设,大力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层次住宅供应体系,营造宜居环境,吸引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厂就业、进城入市、进城入居。同时,继续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促进城镇人口的集聚、社会事业资源的共享共用,减少农民,缩小农村。

4、以高效生态建设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充分利用我市发展环境生态化的天然资源优势,以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发展水平,着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打造华东地区著名的宜居城市。充分发挥自然山水的特色,加速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强化城市建筑生态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好区域生态廊道系统,规划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与公路组成的生态廊道骨架,连接洪泽湖与骆马湖;控制城市连片发展,设定城市发展区隔离带,形成区域性生态系统网络。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 ...

  • 环渤海三大主力港口考察报告
  • 今天是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首页 校情总览 干部教育 学术科研 社会培训 信息化建设 党群工作 行政后勤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资源 > 舟山市情 > 港口船舶 环渤海三大主力港口考察报告 2009-11-17 13:20:42    来源:<舟山政务&g ...

  • 清流县关于云南发展花卉.旅游产业的考察报告
  • 清流县关于云南发展花卉.旅游产业的考察报告 5月21日-26日,由县委书记陈有极,政协主席.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许天赠,县委副书记.花卉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林和平及县有关乡镇.部门领导组成的考察团,深入云南昆明.呈贡(斗南).九乡.丽江等地,着重就鲜切花卉.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考察调研,期间走访了有关政府部 ...

  • 领导班子关于城市建设关于述职述廉报告
  •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陵新城领导班子成员相互支持、紧密配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截止11月底,累计投入8.9亿元,全年预计9.7亿元,开发建设道路4条,完成拆迁18万多平方米,竣工安置房6万平方米,合同利用外 ...

  • 新加坡[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 3 月3 日至11 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县委组织部组织全县部分党政机关主要负责同志一行36 人远赴新加坡,以"培育城市个性,创新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管理,优化城市服务"为学习理念,就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社区发展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为期九天的学习考察.此次学习大家收获 ...

  • 赴华南学习考察报告
  •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我乡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对苏州.上海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中国农业 ...

  • 范各庄乡赴华南学习考察报告
  •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我乡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对苏州、上海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中国 ...

  • 北京.上海.苏州都市农业考察报告
  • 北京.上海.苏州都市农业考察报告 龙岗区都市农业考察团 (二○○○年六月) 市第三次党代会及区有关会议提出我区要发展"三高"农业,建立都市农业基地,使农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角色.为了借鉴其它大城市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6月7日至14日,我区由 ...

  • 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路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