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六国论苏洵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了却咽不下咽喉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文章

  • 2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7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的新变化 与去年相较,2017年的考试说明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1."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由8条增加为9条,增加的1条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古代诗文阅读"板块第10条表述有变化 ...

  • 六国论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六国论>原文和翻译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

  • 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参加了院里组织的干部培训之后,我又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前认为当一个学生干部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领导和老师分配的任务完成好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在听完培训后,我才知道,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做好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只完成了自己本职工作的一小部分,学生干部的职能还有很大一部分等待我们去开发 ...

  • [六国论]教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六国论>教学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2.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能 ...

  • [六国论]教学设计
  • <六国论>教学设计 姚伟春 教学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背诵全文. ...

  • [六国论]导学案
  • 高一语文 YWxx-2012-04-000 <六国论>导学案 编写人:刘晚秋 审核人: 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05.01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 ...

  • [优秀作文][六国论]读后感
  •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 ...

  • 讲通鉴丨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呢?
  • " 大家好!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讲通鉴. 谷 园 讲 通 鉴 .第二十四章,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 前面两回咱们讲了荆轲刺秦王,那是公元前227年,此前一年,秦国已经把顽强的赵国给灭掉了,正打算对付燕国呢.经过这次刺杀事件,更是把秦王嬴政给惹毛了,好小子,本来没想这么快就弄死你,你竟敢 ...

  •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以扫除文字障碍为前提,疏通文句.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体特点,验证作者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对比分析课文观点的历史价值,体会多角度立意的相对合理性.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 ...

  • 历史典故:苏秦合纵联六国
  •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