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 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 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克思主义政治观

(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 强调了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

2. 强调了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何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3. 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1)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2) 政治的本质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①首先包含人们的利益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

②包含人们的政治权力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关系;

③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利益差别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和公共利益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 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地集中反映:

①经济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2. 区别:

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定的社会规范;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

3.法律的反作用,使之合法化。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1. 政教合一

2. 逐渐分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四)政治与道德

1.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形态;②道德不具强制性;③道德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①使之为统治者服务;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一)政治学的涵义

1.一般说法

(1)政治学的研究国家问题地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社会公共权力地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政治学是对公共事务、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2.本书的观点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是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二)政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政治学与哲学

2. 政治学与经济学

3. 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4. 政治学与法学

5. 政治学与法学

二、政治学的构成

(一)大分类

1.按性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功能分,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按角度和层次分,宏观政治学和 微观政治学

4.按研究对象的状况分,静态政治学和动态政治学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分类

1. 政治学基本理论

2. 政治思想

3. 政治制度

4. 行政管理

5. 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特点

1. 抽象性

2. 一般性

(四)政治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1. 作为社会政治文化地核心组成部分,对盛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 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作为政治科学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对于政治学的科学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

(2)前者思辨,后者以资料为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A .奥古斯丁《论神之都》和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蒙昧主义、禁锢主义

(三)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14世纪始于,马基雅否利(意大利)《君主论》和博丹(法)《共和六论》

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2.17、8世纪

格老秀斯(荷)、斯宾若莎(荷)、霍布斯(英)、洛克(英)、伏尔泰(法)、孟德斯鸠(法)、卢梭(法)、杰佛孙(美)、潘恩(美)、汉密尔顿(美)

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创造了自然法,并提出了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边沁《政府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穆勒《论自由》《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

孔德《实证政治体系》、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庸俗。

4.托马斯.莫尔(英)、康珀内拉(意)、梅叶(法)、摩莱里(法)、马布利(法)、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空想社会主义,拼击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建立社会共有、共同劳动、和谐一致的共和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源泉)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西方政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

(1)政治理论方向:①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②方法体系多样;③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

④认为政治学价值中立;

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

⑥分析在于政治的“实然”,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1.科学性

2.阶级性

3.革命性

4.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以“事实-价值”的关系为基础

(一)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方法

④认为政治学价值中立;

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

⑥分析在于政治的“实然”,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1.科学性

2.阶级性

3.革命性

4.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以“事实-价值”的关系为基础

(一)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方法

2. 历史研究方法

3. 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二)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

2. 经济学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研究方法

4. 借助自然科学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②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第二编 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三层递进关系:

1. 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2.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3. 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关系,确定了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人类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1. 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地本质要求;

2. 任何利益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这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在政治权利上还原为政治权利的规范性、自动性、不断发展性和手段性。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 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 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2) 利益是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 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性

(一)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1.自我实现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这源于人的需要自我满足。

2.任何利益不仅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何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3.该矛盾对利益本身、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对利益本身,它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地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利益关系,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③对政治生活,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它还铸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最为基本的特性。

(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三)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一)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1.利益主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2.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①纵向上,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地社会群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何社会利益之间地联系。

②横向上,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

二、共同利益

(一)共同利益的涵义和特点

1. 共同利益的涵义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2. 共同利益的特点

(1)客观性

(2)独立性

(3)稳定性

(4)相对性

(5)群体性

(二)不同的共同利益

(1)集体利益

(2)集团利益

(3)阶层利益

(4)阶级利益

(5)民族利益

(6)社会利益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的一面。 包括两个向上方面:

①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横向矛盾;

②利益矛盾又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矛盾-纵向矛盾。

(一)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1.横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

(2)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主观条件。

2.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

(1)个体的自然差异

(2)劳动分工造成的不同

(3)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4)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不同

(5)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横向利益存在的两种形态:

(1)对抗性的存在

(2)非对抗性的存在

(3)两者可以转化

(二)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1. 纵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部分的利益各自的不同特性;

(2)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2.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的不同特性主要表现:

(1)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差别

(2)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差别

(3)当前性和长远性的差别

(4)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3.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三)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二)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三)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四)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一)一般的观点

1.中国的

(1)衡量审度;(2)制约别人的能力

2.西方的

(1)霍布斯: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有意努力的产物;

(3)马克斯.韦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4)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决策的过程;

(二)本书观点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2.涵义: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3.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一)客观构成因素

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

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两极,占有生产资料往往导致占有物质财富。

3.暴力

(1)暴力的构成要素: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2)暴力的特殊性: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机动性;具有直接的强制力。

(3)暴力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为自身的存在基础。

4.还包括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

(二)主管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

是政治权力主观因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2.身份资格

3.理论和策略

4.组织

5.已有权力、实际政绩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本质特性:由所属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本质决定的

(一) 制约性

1. 制约性是一切政治权利的基础特征

2. 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来自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3. 政治权力的制约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1) 在社会作用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

(2) 在作用范围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普遍性。

(3) 在作用方向方面,使政治权力对对立力量呈强制性,在对本群体内呈现约束性。

(4) 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二) 能动性

1. 其能动性是有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2. 其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1) 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动杠杆,能使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2) 它是政治权力作用范围内的积极支配力量,能对其他力量和社会生活施以支配和影响作用;

(3) 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反作用。

3.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合力作用。

(三) 动态发展性

1. 其动态发展性根源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 两个主要表现:

(1) 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

(2)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更新变化。

(3) 能否推动盛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决定政治权力强弱的根本原因。

(四) 工具性

其工具性本质上体现在政治权力与政治主体的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方面;

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政治权力工具,如意识形态工具、暴力工具、政治协调工具。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一)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治权力主体

1. 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

2.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3.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4.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5.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二)按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

(1)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使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产生国家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2.政党权力

3.政治社团权力

(三)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2.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四)按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1.立法权(首要)

2.行政权

3.司法权-构成:侦定权、诉讼权和审判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一)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以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1)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对比力量不相上下,都有妥协的要求;

(2)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

(3)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的共同利益。

(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公权力之间的关系

1.本质是一样的,但范围不同,存在差别。

(1)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2)执政党的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三)根本利益一致的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2.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1)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体现

(2)根本利益相同,性质不仅相同的政党权力之间

(三)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

(四)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政治权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2.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作用后果的过程,涉及到政治无案例作用的效益问题。

3.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时事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命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切字节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一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进而贯切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器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7.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从政治关系看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二)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三)从社会生活看

1.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权利的涵义

1.中国的观点

2.西方的观点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所谓权力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1.权力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官司决定的

2.权力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

3.权利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直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利的延伸。

4.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本书关于权利的观点

(四)政治权利的涵义: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不可分割;

(2)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互为条件;

(3)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

(4)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都须由枪支的法律保证。

(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宗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的规定。

4.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是其阶级性,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除了上述根本性质之外,政治权利还体现了其他特性:

(一)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1.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制约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方面的直接体现

2.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两个方面

3.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具有强制性

4. 政治权利的规范作用主要在于:

(二) 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1.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与政治权力的能动性紧密结合

2.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

(三) 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

政治权利的发展表现为内容、范围、形式的扩展

(四)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的手段性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

1.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2.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3.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上确定的

4.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2.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的特色

3.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4.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相分离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1.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

2.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3.政治权利与官僚登记制和僧侣紧密结合

4.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0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2.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3.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

4.以其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广泛性: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

2.公平性: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

3.真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权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英国:1679,《人生保护法》;1689《权利法案》;

美国:1776,《权利宣言》;1776,《独立宣言》;

法国:1789,《人权宣言》。

1.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罢工自由

2.平等权:主要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自由等。

2.平等权:不仅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体现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平等,它是真实的平等。

3.民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民主管理权等。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四)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政治行为

一、 政治行为的涵义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二、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治活动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具有季节性; 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政治行为模式;

三、政治行为的分类

第一章政治斗争

第一节政治斗争的涵义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

1.中国的

2.西方的

(1)心理对立说: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

(2)价值对立说:是某个人或其他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指价值观念较量;

(3)资源争夺说: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

(4)环境互动说: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

(5)西方政治冲突理论的缺陷:

①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政治冲突,混淆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

②由于没有对于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作出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3.本书的政治冲突理论:

政治斗争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1.利益争夺

(1)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利益需要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

(2)政治斗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3)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权力角逐

(1)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

(2)资源分配是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

3.矛盾对抗

(1)政治斗争的矛盾对抗主要变现: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整治心理的相互排斥

(2)政治斗争表现出矛盾对抗的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

4.意识自觉

5.事关全局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

对政治斗争的类型可以从不同方位划分,主要有政治斗争主体的角度、政治斗争手段的角度、政治斗争合法性的角度、政治斗争时间的角度、政治斗争状态的角度等。而分析政治斗争类型、应主要从政治斗争的本质上去分类,可划分为:

(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二)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其特点:1. 政治斗争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2.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3.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以法治的形式进行

4.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从政治斗争转向非政治斗争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一) 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主体角度)

1. 群体外政治斗争:群体外政治斗争比较明显,它发生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如阶级斗争、政党间的政治斗争、民族斗争等。群体外斗争和群体内斗争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群体内政治斗争:一是群体内核心部分与边缘部分之间的斗争。二是子群体间的斗争;三是群体内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1)游离分子和异己分子的斗争

(2)子群体间的斗争

(3)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二) 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行为手段角度)

1.暴力政治斗争:暴力斗争是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斗争和战争。

2.非暴力政治斗争是不诉诸于武力和暴力的和平政治对抗,主要表现形式有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

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政治战略:政治战略是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目的,方针和任务。它研究的是政治斗争的规律,主要涉及到的是结盟的对象、孤立对象、打击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

2.政治策略: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3.战略和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内容上: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得到正指导规律;

时间上:战略运用于相对长远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

作用方式上: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比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

目标上:战略是长远利益,策略是眼前利益。

(2)联系:不同的范围,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

4.为了实现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斗争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

5.有理、有利、有节是指导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6.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做到:

(1)分析客观实际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随变而动

(4)参考历史,吸取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作用

一、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

1. 政治斗争行为直接影响到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

2. 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政治主体利益的实现与否

3. 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斗争对于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5. 也存在着副作用

二、 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

1. 政治斗争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

2. 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与社会变迁的进程

3. 政治斗争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 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一) 神权统治论

神权统治是由原始的宗教迷信发展而来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二) 父权统治论

父权统治实质上是一种血缘统治论,它将政治统治视作为君王及其家族的世袭特权

(三) 契约统治论

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分为:契约君权统治和契约民权统治

(四) 精英统治论

统治阶级是少数权力精英所构成的,精英人物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

2. 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和控制。

3. 国体问题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和控制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统治基础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暴力是国家政权具有权威性的物质基础;第二个基础是国家在行使社会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威;第三个基础来自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这是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

1.政治权力必须转化为权威,才能带来服从的效果

2.获得足够的权威必须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和观念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一)含义: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的承认,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认可。包括:

1.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

2.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政治统治合法性是保持政治秩序的核心与关键,统治者总要千方百计树立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同接受的理念,也就出现了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问题。使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二)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1.通过强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

2.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

3.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

(三)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要点

1.政治统治合法性偏重于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

2.政治统治合法性中的意识形态

3.政治合法性与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一)阶级性

1.政治统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这是政治统治的实质之存在

2.政治统治的阶级性时期最根本的特征

(二)最高性

1.政治统治最高性的含义

(1)政治统治其行为主体的最高性

(2)最宏观、最高层次上政治权力的运用

2.政治统治行为是国家权力所特有的

(1)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的特殊形式

(2)国家权力具有最高权威

(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强制性

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四)有序性

政治统治有序性的表现:

1.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内部的秩序状态

2.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特定秩序状态

3. 社会整体运行的秩序状态

途径:确立统治阶级所需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统治阶级地位;建立政治制度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一)西方政治学划分

1.传统型权威的统治—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

3.法例型权威的统治—来源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

1.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剥削

2.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1)是政治统治发展类型的最高阶段

(2)特征

是建立在多数社会成员占有财产基础之上的;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是以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使的政治支配与控制行为;

公开宣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明显表现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两种政治行为的分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一)暴力镇压:现代政治统治在常规情况下不直接使用暴力。

(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限制和排斥

1.对被统治阶级在政治的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并尽可能享有不同政治权利的人们作永久性的划分,以防御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地位的既往。

2.政治歧视也是一种限制和排斥的方式

(三)对统治阶级的怀柔利用

1.通过安抚、分化、瓦解和收买等手段来笼络被统治阶级,使被统治阶级归附自己或主动服从既定的统治阶级

2.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承担特定的责任以维护对社会的普遍控制。

(四)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干预

(五)通过思想文化控制来保护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六)在国与国之间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创造有利的统治条件

镇压是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是敌对势力进行专政的方式之一;而所谓专政,就不仅是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否则就会成为短命的恐怖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包括转正,还包括民主内容。

第三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一)各种观点

1.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2.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对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综合的整个社会组织进行理性的统一的集中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二)本书观点

1.定义: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的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是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政治管理的主体:国家权力及其延伸的政治体系

目的:保障政治统治并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方向与方式:自上而下地、自觉地进行约束或协调

客体: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

作用机制:金字塔式的伞状方式

2.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存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一)共同

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它们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

(二)区别

1.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为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政治管理为一切贯彻统治意志的权力主体

2.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可以使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一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

3.原则和要求不同

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效率

4. 目的和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是统治利益的直接体现;政治管理还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常任务重中会淡化阶级利益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1. 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2.管理主体: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是单一的,只局限于政府机关

3.权力特性: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

(1)政治管理权力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定了权力的任意性

(2)任意性:政治管理权力常与宗法权力、宗教权力乃至迷信的权力相互结合

4.管理功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表现:经济方面;社会利益分配方面;思想控制方面

5.管理方法方面:表现出简单性和落后性

6.管理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1. 现代政治管理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它与传统政治管理相区别,但两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现代政治管理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与传统政治管理不同的特征。

2. 管理主体:

(1) 以政府为主,

(2) 政党

(3) 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一定条件下)

3. 权力特征: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

(1) 权力规范性表现在非人格化和受制约

(2) 独立性表现在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主体权力的区分

4.管理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开明性的功能,具有兼容多种利益的存在

5.管理方法:科学性和先进性

6.运行体制:法制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一)政治领导

1.定义: 指的是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主要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像负案的原则和方向。

2.政治领导活动四要素:政治领导主体;政治领导客体;政治领导内容;权威和服从所构成的政治领导关系

3.政治领导活动的根本特征: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2)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政治领袖的活动

(3)既是社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治行为的一种特定方式

4.政治领导的程序:

(1)判断(2)决策(3)组织动员(4)指挥

(二)政治决策

1.定义

就是政府和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选择的过程。

2.基本特征

(1)公共性,是对公共政治生活问题所作的抉择

(2)权威性,其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以及以此相关的个人决策和决策参与人

(3)指导性,是关于政治管理的蓝图设计

(4)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决策类型:领袖决策;集体决策;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4.决策的阶段和程序

(1)分析和把握政治形势

(2)拟订政治行动方案

(3)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4)实施行动方案,执行政治决策

(5)进行政策评估,反馈政策效果

(三)政治组织

1.定义

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2.政治组织行为是由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实行配合与控制,使之达到或趋向某种政治有序化的活动过程

3.政治组织行为类型:政治管理主体内部的;政治管理客体内部的;政治管理主客体间关系的

4.政治组织程序:

(1)提出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2)制定政治计划

(3)设计政治结构

(4)规范政治行为

(四)政治协商

1.定义: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解,使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或活动的过程

2.政治协商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

3.政治协商的方式

(1)政治干预(2)权威仲裁(3)协商妥协(4)搁置回避(5)协同合作

(五)政治沟通

1.狭义:指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2.政治沟通回路:信息来源;信息处理;信息发送;信息接受;信息反馈

(六)政治监督

1.定义

2.政治监督的目的和任务是防止政治腐败

3.政治监督的手段

(1)宪法监督

(2)立法监督

(3)行政监督

(4)司法监督

(5)政党监督

4.政治监督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 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必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宏观问题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2. 保障政治稳定

3. 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四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一)代表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政治参与是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二)本书观点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过程的行为

(三)政治参与的特征

1.参与主体上,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本质上,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

3.外延上,只局限于以合法的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参与目标和对象上,包括所有的间接和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根本区别: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二)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1.自动参与

2.动员参与

3.消极参与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一)政治投票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二)政治选举

1.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投票是选举中最明显的部分

3.政治选举需要经费,政治捐助就成为公民在这方面参与政治的方式

4.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政治结社

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四)政治表达

1.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2.类型

(1)政治集会

(2)政治请愿

(3)政治言论

(五)政治接触

1.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2.类型

(1)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2)社会主义社会:与政府官员面谈,座谈会的形式与政府官员沟通、信访、直接面见领导人

(六)政治冷漠

1.指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2.原因

(1)长期的政治浩劫

(2)社会制度的完善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

1.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锻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

2.经济反战是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3.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与公民间的相互影响增大

4.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示出来的

(二)社会地位

(三)政治心理

1.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

(1)个性特征,认为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决策的意识

(2)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

(3)公民关心政治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2.政治动机

(1)中是可以得到的报酬

(2)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3)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4)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是不满意的

(5)拥有关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

(6)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四)政治机制

1.选举

2.政党制度

3.监督制度

(五)社会机会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作用1—政治方面

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

5.还表现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作用2—社会方面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

4.推动着人类的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1. 内容上

2. 模式上

3. 行为方式上

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从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第四篇 政 治 体 系

第一章 国 家

第一节 国家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这一说法仅仅涉及到国家表面社会特征。

2.国家契约说。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国家统治说。这种说法仅仅指出了国家统治特征,并没有能够揭示国家 的本质。

4.国家要素说。仅描述了国家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国家的本质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

2.封建制国家。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 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3.资本主义国家。资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存在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第三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 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 组织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第二章 政 党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

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划分政党类型,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而要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类型政党,则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

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根据阶级利益标准。可以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利益结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国家政体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世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其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正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第三章 政 治 社 团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涵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肥市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加、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过程。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

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既是群众性政治团体,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政治管理的准主体。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第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参加有关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五篇 政治文化

第一章 政治心理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种感知,构成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主体上,是“政治人”

2.形成过程上,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

3.实质上,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过程,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反映形式上,政治心里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具体内容上,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征

(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自发性的表现:

(1)其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2)是一种不够深刻、尚未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政治意识

(3)是一种缺乏理性知道的心理现象

(二)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表现:

(1) 个体差异

(2) 阶级差异

(3) 阶层和集团差异

(4) 区域差异

(5) 民族差异

(三)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表现在:

(1)不是一种显象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较为直感,更深层次、更为隐蔽。更难以把握的文化形式

(2)不是理性抽象的自觉状态,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

(四)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原因:其形成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是长期的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因素

一、政治心理的基础

(一)客观基础

1.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主要指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四个层面

(1)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

(2)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

(3)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

表现:它是政治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它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的变化

(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主观基础

1.构成

(1)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

(2)其心理结构

(3)其社会经验结构

(4)其个性倾向结构

2.个体气质和心理背景是构成政治主体个性特征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一)政治认识

1.定义

2.政治认知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认知判断三个过程

3.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二)政治情感

1.定义

2.构成: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3.政治情感是在政治任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政治动机

1.定义

2.构成: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的构成

3.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政治态度

1.定义

2.特征

(1)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过程

(2)是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

(3)具有中介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一)个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分类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

(2)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冷模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政治心理

(二)群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特性:去个性的特点;自发性;感染性

3.分类

(1)阶级政治心理

特征:共同的政治认知;相似的政治情感;共同的需求意识和动机

(2)民族政治心理

(3)大众政治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二)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三)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一)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二)理解

1.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3.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得以更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一)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的表现:

1. 不同阶级属性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2. 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3.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着政治思想

(二)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表现:

1. 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

2. 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3. 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三) 政治思想具有独立性

表现:

1. 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2. 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3. 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 对人的研究

(1)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

(2) 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

(3) 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2. 对人所依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

(1) 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

(2) 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

(3) 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3. 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1) 对政治变迁动因的讨论

(2) 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目标的探讨

(3) 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讨论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一)时间上,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二)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1.政治哲学

(1)政治哲学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事实性描述;

是一种规范理论;

从事关于“手段”问题的研究;

着重分析政治的概念;

(2)主题:

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思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2.政治科学

其特性: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

3.依据政治思想内容的划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期根本原因

2. 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 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一) 代表性观点

(二) 本书观点: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一)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其实践性表现:

1.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

2. 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

3. 人们的政治人士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二)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三)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四)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政治社会化又具有手段性特点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一) 家庭

(二) 学校

(三) 特定的政治符号

(四) 大众传媒工具

1. 途径

(1) 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

(2) 在各种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

2. 意义

(1) 广泛的传播与交流,是政治文化的以更新发展

(2) 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

(五) 社会政治组织

(六) 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 利益因素

1.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2. 一切成员都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3. 利益又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

(二) 政治权力因素

1. 政治权力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2. 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 文化因素

(五) 政治事件

(六)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一)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1. 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 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3.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二)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划分

1.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三)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政治模仿

(2) 政治教育

(3) 政治专业训练

(4) 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人际转移

(2) 价值转移

(3) 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一)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二) 维护、改编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三)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 革命与政治革命

(一) 革命的代表性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关于革命观点

(三) 政治革命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 政治革命的特征

(一) 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二) 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三) 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四) 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 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六) 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主客观条件:

(一)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1. 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引发阶级矛盾激发和政治革命

2. 统治阶级极端专制主义的高压和腐败无能使人民诉诸革命性的反抗手段

3.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政治革命

(二)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 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四) 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五) 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 政治革命的方式

(一) 暴力革命

(二) 和平过渡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革命的类型

(一) 西方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 奴隶革命

2. 农民革命

3. 资产阶级革命

4. 无产阶级革命

二、 政治革命的作用

(一)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 改变政治环境

(三) 更新政治体系

(四) 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 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涵义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一) 改革、改良和革命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三)政治改革的内容

1.法令法律的修改

2.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改革

3.议会制度改革

4.司法制度改革

5.行政制度改革

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

7.选举制度改革

8.人事制度改革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2. 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

3. 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4.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 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 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 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 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确定的三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2. 可行性原则

3. 过程性原则

二、 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 特点

1. 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

2. 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

3. 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

(二) 类型

1. 综合改革方式

2. 多项分进改革方式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 政治改革的条件

(一)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文化条件

3.社会条件

(二)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需要有一批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2.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实机

4.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 政治改革的作用

(一)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 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 政治民主的定义

(一) 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 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 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 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三) 本书观点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 民主政治的特征

(一) 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二) 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三)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四)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五) 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六) 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1.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的方式

(1) 法制承认民主政治的原则、规范,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使民主具有权威性

(2)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使公民明确实际享有权利

(3)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提供了民主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

(4) 法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证措施

2. 民主政治中的法制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1) 法律必须以维护公民利益而不是个别权势者的利益为取向

(2) 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定必须由全体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一) 原始社会的民主

(二) 奴隶社会的民主

(三) 封建社会的民主

二、 资本主义民主

三、 社会主义民主

(一) 其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

1. 是以公有制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2. 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无产阶级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权力特征的

3. 实惠主义公有制、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 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现的

1. 人民主权原则

2. 议行合一原则

3. 共产党领导原则

4. 政治协商原则

5. 人民监督原则

6. 法制原则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一) 政治民主的基础建设

(二) 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建设

(三) 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二、 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一) 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

(二) 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 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

3.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 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

5. 是防止政治专政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相关文章

  • 教育检查通报
  • 温泉镇中心教研组 关于~年春季期末学校工作检查情况的 通报 各中小学: 六月中旬,镇中心教研组对全镇中小学~年春季学校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检查。检查是建立在各校自查基础上的。自查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检查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政教德育、常规教学、校园管理、教师“三记”以及部分班会、活动记载和部分教 ...

  • 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怎么重点选择
  • 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怎么重点 选择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国际政治考研难度,北大国际政治就业,北大国际政治学费,北大国际政治考研辅导,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 ...

  • 东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多不多
  • 东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有 哪些,多不多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凯程东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东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东北师大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 ...

  •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辅导班好的介绍
  •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辅导班好的 介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就业,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费,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凯程教育! 对于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 ...

  •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好的推荐
  •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好的 推荐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就业,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费,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国 ...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黄一卿 41322038 审计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 [美] 出版社:新华出 ...

  • 法学概论笔记
  • 法学概论笔记 绪 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法学亦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历史悠久的独立的学科.它是系统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就是它以法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发展的规律,法律的本质.特征.形 ...

  • 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情况好吗
  • 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情况 好吗 本文系统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 ...

  • 20**年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辅导机构有哪些
  • 2017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 辅导班.辅导机构有哪些 本文系统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 ...

  • 天津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 天津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天津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