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对藏区习俗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生活习俗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生活习俗的影响

作者:德青桑姆

(陕西理工学院文旅学院历史101班, 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杜小安

[摘要]藏传佛教是藏族人们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对藏族社会及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藏族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婚嫁丧葬以及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法律制度、天文历法、节日等方面, 分析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及生活的巨大影响和深刻意义, 揭示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藏族社会及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藏传佛教;藏族;习俗及生活;影响

引言: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凝聚着藏族文化的精髓, 是藏族人们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对藏族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1、比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

虽然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排挤小乘佛教。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

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所以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

2、藏传佛教吸收了佛陀教义的精华

“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地上两宝”指的就是佛法中的两大精华——密法和性空正见。有些人攻击密法是“左道旁门”、“邪法”,这是一种极端无知的表现。密法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站在显教菩萨乘理论的最高顶点上,才会认识到:要破除最细分所知障,彻底证悟无上菩提,必须依靠金刚乘这个佛陀在显法中从未透露的玄机妙理,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具有无比珍贵的无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骄傲。

智慧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由于正见不属于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使用符号语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维,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而,佛教内部在真谛性空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个哲学层次。其中,中观处于正见的最高层次,月称所代表的驳论派中观见是中观的最高层次。有鉴于此,阿底峡尊者说:“除了月称门,别无成佛法。”藏传佛教属清一色的中观派。前弘期以自证派中观见为主,后弘期驳论派中观见占了主导地位。在甚深驳论中观见理论的阐发成就方面,宗喀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连第八世嘎玛巴大师和宁玛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赞扬宗喀巴是“说空百代宗师”。现在有些对哲学和佛法一窍不通的外行诬蔑宗喀巴是“诡辩论者”,这并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谚语说:“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鲜花也只是一把草。”

根据以上特点,说藏传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华,并非夸大其词。

(一) 、藏传佛教对衣、食、住行的影响

1. 衣着方面 二、藏传佛教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由于西藏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及宗教的影响,藏族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偏爱黑、红等深色,绛红色和黄色便成为僧人的专用色,藏族百姓一般忌讳穿这种颜色的衣服。而且,甚至对僧人的尊崇演化成了对黄色和绛红色的尊敬。藏族百姓见到地上有这两种颜色的布片或其他东西,也会自觉拾起来放在高处。藏族人们喜爱佩戴配饰,藏族配饰蕴涵了的藏传佛教思想,成为藏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绿松石,基本上每个藏族同胞都有自己的绿松石饰品。“人世皆苦海”,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藏族人们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藏族人们亲切地将湖泊称为“海子”,绿松石被藏族同胞视为大海的精灵,绿松石以其特有的魅力被视为权力的象征,藏族人们对绿松石既崇敬又喜爱,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绿松石被认为是神圣的装饰品。

珊瑚与天珠。珊瑚是传统藏药的组成部分,藏传佛教赋予了珊瑚神圣的色彩。所以,珊瑚成为藏族人们首饰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天珠的材质是玛瑙,它质地密、硬度高、纹理有规律,产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深深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人们相信佩戴它可以得到神的庇佑。因此,藏族人们把它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世代相传收藏。因此,天珠这著名的佛教圣物,被列入藏密宝物之一。此外,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藏族人们还拥有一些特殊的首饰,比如嘎乌、转经筒、念佛珠。

藏族同胞主要把嘎乌佩戴于胸前或腰间,作为避灾祈福、驱邪镇魔的护身符,男子佩戴的嘎乌,外形似佛龛,女子佩戴的嘎乌呈圆形或椭圆形。藏族同胞认为,转经是最好的修德方式,因此在西藏到处都有转经筒。转经筒一般制作精美,圆筒上除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外,还刻有经文和一些吉祥图案。有些转经筒还镶有珊瑚、宝石等,除了表达虔诚以外,更增加了美感,显得美仑美奂。念佛珠由藏族人们随身佩戴,念经计数,念佛珠由108珠子串连起来,或戴于脖子上,或挽在手腕上,那美丽且带有香味的佛珠衬托出藏族人们虔诚和安祥的神情,成为具有藏族特征的宗教饰物。

2. 饮食方面

佛教戒律中有“二十一进食聚”,规定比丘进食时不得含食语,饮勿做呼噜声,食勿出舌,勿移食于左右腮,腭勿做声,不得摇钵,不得啮半食,不得弹舌做声食,未食勿得张口,断食不宜过大或过小等。在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父母按上述规矩要求小孩子。

如果有人在众人围坐进食时有不符合上述规矩的进食行为,就会被其他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没有家教。又如藏族同胞不吃驴肉、马肉、狗肉等,这些都是藏族人们的饮食禁忌,这也是藏传佛教的影响。

3. 居住方面

佛教戒律“十三僧残罪”中有一条“小屋僧残罪”,规定比丘建僧舍不得超过十八肘长、十九肘半宽的面积,也不得在多生物、有争之地建房,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需清净无染。所以,藏族僧尼居住的僧舍一般都比较狭小,甚至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中的达赖喇嘛寝室也是如此。受此影响,过去西藏老百姓的房舍多为小开间,多间数。旧社会的西藏,无论是贵族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架床而卧和用椅凳的习惯,而是在地上垒起低矮的土炕,垫上草垫和羊毛长垫当做床,在草垫和长垫上盘腿而坐,即使富裕人家也只是垫的垫子多一些,讲究一些而已。这一习俗是来源于戒律“近住八戒”中的“不坐卧高床戒”。这一戒条对床的高度虽然未做明文规定,但是在“九十单堕罪”中有一条规定比丘的“床脚高度不可超过一肘”。比丘的床高尚且不能超过一肘,俗人的床应该更低一些才能显示对僧人的尊敬,在现代社会,藏族同胞早已习惯于用床和椅凳等家具,但仍然没有改变不坐卧高床的习俗,藏式床仍比普通床略低。

4. 行为举止

藏族同胞在行为举止上也十分谦恭和礼数,其中有许多规矩也源自藏传佛教戒律中的规定。比如,“一百一十二恶作戒”中规定:不得双手叉腰行,不得举踵以趾行,不得摇身掉臂行,不得比肩行,不得携手行,不得左顾右盼,而应眼睛平视前方一轭木之处等行资,不得放身猛坐,不得跷膝而、坐,不得交勾双脚而坐,不得伸腿舒足而坐等坐姿;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高座好座,己在下座恶座;不高声喧哗,而应轻言慢语等等。受到这些言行约束的影响,藏族同胞普遍具有内敛、自律、谦恭的行为举止特点,卫藏农区尤为突出,牧区和其他藏区因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的差别而略为豪放一些。

(二)藏传佛教对婚丧嫁娶的影响

1. 藏传佛教深刻影响藏族人们的婚嫁观念

藏传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藏族同胞的恋爱与婚姻。与内地十分强调门当户对不同,在西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互相中意,就可以结婚组成家庭,当然,一

定程度上,父母的意见也起很大作用。在西藏,流传这样一句话,“选意中人要看人,不要看财”。这也是藏族同胞重义轻利性格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相爱的男女才少了很多羁绊,坦然相爱,他们结合成的家庭,也因此而稳固幸福。如果没有平等轻利的思想,藏族青年男女也就很难摆脱门第限制,更不可能真诚相爱。婚后女性便与男性一起共同抄持家务,甚至成为家庭的支柱。因此在藏族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思想。

2.藏传佛教对丧葬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藏族丧葬习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族的丧葬采用的是天葬的形式,天葬是藏族的一个传统。在当今社会,丧葬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火葬,西藏地区所采用的天葬与之相比,有很大差异,从另外一种视角审视,天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天葬所体现的是藏民族对生与死的看法与观点。死对于藏民族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受藏佛教六道轮回思想影响,在藏族同胞认为:世界上的生灵都是外壳和灵魂的结合体,死亡只是灵魂和躯体的分离,是灵魂从一个躯体到另一个躯体的转化,秃鹰食人尸体后,高飞天际,带人的灵魂进入天堂,成其善果,使人坦然认识和对待死亡,因而天葬是实现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藏族同胞认为,将尸体喂食于秃鹰,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不管生前多么高贵,死后葬礼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方式,这深刻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天葬是非常神圣的,秃鹰是世界上飞翔得最高的动物,秃鹰死时会向着太阳飞翔,直到身体都烧尽,藏族同胞将秃鹰视为守护神,秃鹰是非常有灵性的,对罪恶深重的人的尸体,秃鹰是不吃的,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的葬礼只得改行其他的丧葬方式,这在相当程度上引导和警示生者向善自律。从生态角度而言,天葬又是一种非常生态的丧葬方式,生时善心对待别人,死后又不留一点污染,这深刻表现出藏族同胞对生死观的朴素认识。总而言之,藏传佛教对藏族同胞天葬习俗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三)藏传佛教对医学、语言、节日、历法的影响

1.对生活禁忌与救生习俗的影响

藏族同胞忌讳别人拍自己脑袋,也忌讳别人拍自己肩膀,这是因为藏族同胞认为这样会亵渎了神灵,给自己带来疾病。藏族同胞这样认为:在头上、肩膀上都有神保护着自己,这个活在肩膀上和头上的神就像一盏灯,平时照得是非常亮的,假如受到了亵渎,就有可能使

这个光黯淡甚至熄灭,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非常忌讳。“救生”。藏族同胞深信“救生”是修来世,很多藏族同胞都要去“救生”,以修未来的幸福。如:藏族同胞看到蚂蚁之间会因为争夺食物争斗得很厉害,互相残杀时,许多藏族同胞就把炒面和酥油揉到一起,然后把这些糅合在一起的粘巴撒到蚂蚁窝里,这样,蚂蚁之间就避免了互相残杀。

2. 对民间的降神的影响

藏族民间广泛存在着“拉巴”与“昂巴”,他能占卜和预言,在占卜和预言之前,神汉处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也就是“神灵附体”,此时的神汉使劲摇晃着脑袋,浑身打颤,嘴里念念有词,然后,他就开始了正式的占卜和预测,他的预测范围很广泛,比如说今年的庄稼好不好,牲畜会不会受到灾害;我的朋友说,他的占卜水平很高,预测得也很准,有许多老百姓都怀着虔敬的心理到他这里来占卜和预测。

3. 藏传佛教推动藏语文于藏医学的发展

藏语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藏语文是吐弥桑布扎在松赞干布时期创制的文字,藏语是在藏族原始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依据印度梵文字母创制的。虽然说藏语起着传导记录的功能,但在当时,藏语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完整地翻译印度佛经,因此,藏传佛教便以其庞大的体系、精深的思想、丰富的词汇,深刻地影响了藏语。藏语的地域名称、饮食名称、服饰名称、器具名称,无不留下了藏传佛教的深刻印记。因此,我们可以说,藏传佛教对藏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藏传佛教的影响,就不会有如此充满活力的藏语言文字。藏传佛教深深影响了藏医学的发展。长久以来,藏医学和藏传佛教就像手足一样,血肉相连,也正因如此,藏医药也具有一层神秘的色彩。莲花生大师、达赖喇嘛、等都对藏医有较高的造诣。据说,念经、祷告等,经常伴随着藏族医生诊病治疗,许多传世秘方也都是在寺院中以师徒方式,代代相传,藏药制成后,还要按宗教仪式,由僧侣诵经七天,据说 如此,药物才可以灵验。

4.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传统律法与历法的影响

历史上西藏的法律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松赞干布时期,佛经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十善经》,《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以《十善经》为主要指导思想,松赞干布制订了著名的《吐蕃法律二十部》。其中,前四部是依据佛教戒律中的四根本戒制订的,即“戒

恶”,后十六部则依据世俗人伦法则制订的,即“劝善”。《吐蕃法律二十部》成为吐蕃法律的基干,以后的藏族法律制度皆以《吐蕃法律二十部》为准绳,一直沿用至近代。这也使得藏族法律在内在指导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藏传佛教的直接影响,借助法律,佛教的行为规范在藏族人们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藏族的天文历法也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古代,依据《俱舍论》和《律经》,再结合西藏地区寒冷的气候,西藏地区的时节便划分为春季、阳春、夏季、秋季、初冬、后冬六个季节。藏族天文历法既反映了科学真实的规律和本质,又体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巨大影响。

5. 藏传佛教影响下的民间节日

雪顿节,雪顿节是深受藏传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如今的雪顿节,由于加入了文艺汇演、商贸洽谈、旅游观赏,便成为拉萨夏日最隆重的节日。日喀则地、区的大观节源于戒律“夏安居”结束后的庆祝仪式。这个节日以跳神、跳藏戏、杂技表演、物资交易为主要内容。历史上,在九世班禅时期,印度等国的商人也来参加一些宗教节日。总而言之,藏传佛教对藏 民族的节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藏传传佛教与现代社会风俗的冲突与适应

任何一种文化都随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也不例外。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切文化必然具备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很多差别。这种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别之处,就表现了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切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文化,如奴隶制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文化除了民族之间的区别之外,还有古今的区别即时代的区别,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这种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整体发育水平的差异,是衡量一切民族文化先进还是落后、发达还是

不发达的客观标准。因此,西藏要想使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做出改革与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创新的要求。而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必须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保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特色,即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加深,藏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佛教理念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很多方面都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例如:在传统的佛教观念中,堕胎是一件机其罪恶的事。然而,现代青年们极其开放的性观念使这变为一种极其正常和普遍的事情。在众多冲突面前佛教再一次显示了它强大的包容力与适应力。那么让我们看看佛教与现代化生活是如何相融合的。

1. 政治上的适应。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才会对它具有可容性。这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无论社会现实还是宗教自身,都需要这种适应。

2. 经济上的适应。一方面寺院组织要教育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破除迷信和陈旧观念,响应政府号召,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另一方面,寺院也应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寺院经济,主动服务社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消除小农社会和封建奴隶制社会遗留的思想观念,才能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3. 思想上的适应。宗教组织要致力于民众思想的改变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对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观念要逐步改变: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改变民族自信心的缺乏和等、靠、要思想;改变轻商贱利思想;改变封闭保守,地区封锁,对外戒备与排斥的思想;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囿于传统的思想;改变崇尚宗教迷信,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等等。

4. 道德规范上的适应。藏传佛教戒律要求的道德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加以改变,尤其要弘扬藏传佛教中“护国利民”的进步思想和全社会共同遵崇的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诚实守信,遵老敬贤的道德规范。以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们道德规范的目标。

5. 心理上的适应。直到今天,人们抵抗自然和社会压力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人与

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远未达到和谐状况,挫折与失败、压抑与无奈对个人来说普遍存在。寺院组织要在这方面给人安慰和力量,使人们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解除孤独感,建立归属感,减轻心理压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安适。

6. 文化上的适应。寺院僧倡利用寺院丰富的典籍、文物,藏语文人才众多的优势,致力于藏族传统文化、历史的研究与整理,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要加强现代治学思想指导下的学术研究,引导和支持佛教的文化、心理和哲学趋向,摒弃混杂在宗教信仰中的迷信色彩,消除宗教迷信对群众的训导。

四、结语

千百年来,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了藏族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这些影响大多数已经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另一方面,藏传佛教对藏族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有消极的一面,集中表现在相对萎靡的避世思想方面。理应给予正确的、适当的引导,相信藏族人们的社会生活将会更具特色,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林. 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2]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M].兰州:甘肃人们出版社,2006.

[3]刘俊哲.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王文东.宗教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牛绿花.藏传佛教宗教事务及藏区相关问题的法律化研究[J].朝阳法律评论, 2010.

[6]刘志群.我国藏戏与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J].戏曲研究,2006.

[7]劲夫.西藏佛教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1


相关文章

  • 藏传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分析
  • 作者简介:卓桑加,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11级研究生. 摘要:藏传佛教是藏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主体核心.藏传佛教凝聚着藏族文化的精髓,对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藏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传播特点及其独有的特征出发探讨其对群众文化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 ...

  • 云南藏族民居
  • 云 南 藏 区 第一部分背景 一.云南概况 •云南简称"云"或"滇",意为"彩云 之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睡,另外一种 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 积的4.1%,居第8位. ...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
  • 阿坝州简介 [地理位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紧邻成都平原,地处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梯级过渡地带,生活着80多万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 ...

  • 藏族饮食文化
  • 藏族饮食文化 青藏高原草原辽阔水草肥美.藏族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和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青稞.小麦等.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及肉.乳等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藏族民间传统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据 ...

  • 柳永词的题材研究_汪新宇
  • 柳永词的题材研究 汪新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晚唐五代以来,词的题材一直很单调.直至柳永的出现,词的题材才以多元并存的形 态呈现.柳永词在都市词.歌妓词.羁旅行役词.咏史词.咏物词等方面都有涉猎.本文主要分析其题材形成的渊源,即从其生平经历.商品经济.当时所处的 ...

  • 挂职干部述职报告范文
  • 5月12日,一个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无不知晓的日子,我有幸作为"四川省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的一员,来到阿坝县任县委副书记,主要分管稳定.统战.宗教.公路建设和挂职干部管理等工作:同时,按照县委的决定.安排,阶段性或临时性地联系分管了其他工作.一年来,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 ...

  • 浅析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实意义
  • 浅析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实意义 阿办刀交 [10级藏学院行管2班] [摘要]原始宗教苯教与外来宗教佛教在长期的斗争与相互吸收当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雪域文化,藏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也随之形成,并在现实当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 生态伦理思想 现实意义 藏族是一个全民族信教的古老民族 ...

  •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一.藏族服饰渊源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牧区的皮袍.夹 ...

  • 藏族关于族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
  • 在以往对藏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所依凭的史实证据主要是汉藏史籍记载.考古学证据以及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材料.不可否认,这些史实证据和材料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以多角度.多学科的材料和更开阔的思路与视野来探讨藏族起源问题,很可能是最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和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过,笔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