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详细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这个略显复杂的年代。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西南、东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2.通过阐述岳飞、宋高宗、秦桧等史实,指出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如岳飞抗金),流芳百世;而丑恶行径的罪行(如宋高宗、秦桧),遗臭万年。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讲述了两宋(北宋、南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相应较多。可以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第一阶段时期,契丹是当时较早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而西夏在11世纪前期建国;在相同时期汉族建立了北宋,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至于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即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

第二阶段时期,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综上所述,由于本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对重点、难点予以正确指引及分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方面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北宋、南宋的建立及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能力方面是能够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并且能够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的关系,一方面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边疆的开发做出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对于本课的难点问题例如澶渊之盟的评价问题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冲突是短暂的,友好融合是主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重点解读:契丹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它建国于五代时期,与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二百年间,对于开发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兴起之后与北宋时有战事,贯穿于整个北宋时期。

处理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难点解读: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

处理方法: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澶渊之盟的内容再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突破难点。

课时 1课时(共计总课时:十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5分钟

设计:复习提问:

1.隋唐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是什么?(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融合,对外友好等)

2.什么事件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过渡讲解: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再度出现大分裂:中原和南方地区出现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而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出现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30—35分钟

一、宋、契丹与西夏、金的建立。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2.通过多媒体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使学生明确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所处的位置,说明当时多个政权同时存在,宋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政权并存局面一目了然,从而为学习下面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3.老师展示“赵匡胤”图,讲解“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夕所进行的一场政变。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教师指图讲解辽、北宋的位置后,加以说明:北宋并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它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与北宋同时期的,还有几个民族政权(如辽、西夏)。

4.关于几个政权的并立局面,老师不仅通过多媒体演示,还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5.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的大致位置

二、辽、宋、西夏的和战

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宋朝采取了什么办法实现与少数政权和平共处的?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分析认识到,两宋与当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后,进行议和,签订了不同的和约:

(1)宋夏和议(庆历和议)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

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旧制,下同),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2)澶渊之盟(宋辽)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北宋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和约的共同点都是宋向对方交纳岁币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从盟约订立的背景、内容作用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历史现象和历史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辨证分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通过这个问题,举一反三,分析宋夏、宋金和议同样可用这种方法,得出类似的结论。

3.宋金对峙

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他坚决主张抗金,从1128年在阴风彤云之际遇宗泽起,不到十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正当他挥师北伐之时,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岳飞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联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长久地震撼着中华民族的心灵。

通过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

“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其正确认识宋金之间的战争性质,强调同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一样,都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而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同时强调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

4.拓展延伸: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当联系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初步形成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老师归纳概括: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各民族有战有和,但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和平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社会才能进步。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金和两宋的并立”,实际上是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两宋与辽、西夏、金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评价方案

如何认识民族之间的战争,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繁杂,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不是非常了解,因此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政权的大致情况,通过对岳飞的详细介绍,既让学生了解到他的英雄事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民族英雄。

精选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

2、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对于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的评价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10世纪初—12世纪中期,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之后出现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建立后,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形成。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一)契丹的兴起:

10世纪初, 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 ),都城在 。 就是辽太祖。

(二)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年,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 (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 年,北宋被 所灭。

(三)北宋与辽── 之盟

1、背景:北宋建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双方议和。

2、内容:辽朝退兵,宋给辽 。

3、影响:此后 ,辽宋之间保持 。

二、辽、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 族首领 建国,定都 ,史称西夏。

2、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西夏向北宋 ,宋给西夏 。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1)金的建立:12世纪初期, 族杰出首领 在 称帝,建立 。

(2)金灭 ,又于1127年灭 。

2、南宋的建立: 年 登上皇位,定都 (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金和南宋的对峙:(1)抗金名将——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 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 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并以“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

(2)宋金和议:

① 内容:南宋向 称臣,并给金 ,双方以 至 一线划定分界线。

② 影响; 形成。

(3)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宋金议和?

四、【延伸拓展】(10分钟)

1、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与后来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是同一类性质的战争吗?你如何看待本课所学习的民族之间的战争的性质?

2、你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并立有何看法?

五、知识网络建构速记(5分钟)

六、【智能跟踪训练】(5分钟)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 、 。

3、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吗?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此事发生在 年。

4、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5、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6、阅读下列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1)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2)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7、对比课本52、54页两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主流是什么?

⑵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列举它们关系的事例各一个。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宋与金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答案:

三、【合作探究】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宋金和议:积极:1.促进了民族融合2.加强了边疆贸易3维持了和平局面.消极:3.加重了宋的财政危机

4.加重了宋人民负担

四、【延伸拓展】

1、性质不一样,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而鸦片战争是外来民族的侵略战争,性质截然不同。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无侵略与被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2、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并立实际上就是民族关系,这一时期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政权并立实际上也就是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

六、【智能跟踪训练】

1、陈桥兵变 2、李世民,赵匡胤 3、1127年 4、D 5、B

6、⑴契丹,北宋 (2) 澶渊之盟,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7、(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②和战交替③民族矛盾突出

主流:民族融合,共同发展

(2)①契丹 澶渊之盟,西夏 宋夏议和,金 宋金和议

(3)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同步课件下载地址:http://yunpan.cn/cKvRXGAZ6PcGW 访问密码 4d3d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说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就已有些许迹象,而随着宋朝南迁之后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宋朝南迁之后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的原因。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但本课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等材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适当地选取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对比、分析,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重点解读:南方商业的繁荣能够证明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

处理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解读:南方经济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大量北方劳动力由于战乱的南移,南方政局的相对稳定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以及人们日常对南方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南方经济最终可以超过北方经济。

课时 1课时(共计总课时:十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5分钟

设计: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初步的了解,由当今社会转入古代社会,设置悬疑,激起学生的探知欲。

讲授新课 30-35分钟

一、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条件:(多媒体展示)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2.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3.自然条件的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

4.统治者重视

表现

1.品种增多,引进占城稻。

2.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3.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4.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

5.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

多媒体展示南方几个重要的城市,让学生在空间上对这些地方更加了解,也更加了解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从三个方面显示南方手工业的发达

1.纺织业

2.制瓷业

3.造船业,展示相关图片及影像,教师逐个讲解,宋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官营丝织业的规模很大,苏州、杭州、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民营丝织业遍布江南城乡,两浙地区出现了不少专以织作为生的“织家”或“机户”,南宋政府通过赋税征收的丝织品明显超过北宋。麻织品的生产也有较大增长,麻纺工具有了改进,江西出现了并列30多个竖立纱锭的大纺车。棉织业在纺织业中的比重上升,这是南宋的一项成就。人们使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工具加工棉花,纺出带有细字、小花卉的花布。

南宋的制瓷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比北宋有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已成为制瓷中心,窑区绵延数十里,有瓷窑300座。作坊内部分工很细,“秩然规制,各不相紊”。各类产品数量很大,远销各地,以龙泉窑为主的两浙青瓷誉满海内外,福建和广东的瓷窑也应海外对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宋代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第52页的插图“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诸海港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船身长2

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板叠合。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这种舱在造船工艺上叫水密舱。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

上。海船出土时,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三、商业的发展

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找出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看来,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出现了大都市:开封、临安(最大);(2)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

(3)纸币——交子的出现:四川地区、北宋前期。教师介绍交子: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幻灯片演示:清明上河图

屏幕中打出的是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以这幅图为代表,来了解一下宋代商业的发展状况。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清明上河图》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

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此画卷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都城汴梁商业的繁荣,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知到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

思考:宋朝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有何表现?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范围广;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设置市舶司;宋朝的外贸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古到西晋末年,是北方强盛时代,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从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到东晋政权南渡,有一次大规模的持续的人口南迁运动,为第二阶段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因素。

第二阶段是从东晋南渡至唐安史之乱,主要特点是南方综合实力上升,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南北均各自形成中心,但尽管号称平衡发展,毕竟北方还是占有明显优势。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板书设计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时水稻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江南地区开辟了许多新的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2.誉满中外的宋瓷

3.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造船业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东京和临安商业的繁荣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和市舶司

评价方案

宋朝时由于携带金属货币很不方便,才出现了纸币。想一想,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仍然使用金属货币?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经济史,一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讲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的分析时,要注意知识是前后联系,对学生作比较分析,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本课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有条件的话可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去学习,并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开展活动要事先安排学生收集好活动所需要的资料或实物的材质,课堂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安排好时间。本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

精选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认识我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仔细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从_______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__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__________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③从越南引进_____________在江南推广;

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①_________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_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__________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 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北宋南方丝织业大发展,_________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丝绸多来自________。

2.棉织业:从___________兴起的________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________烧制的___________瓷器,给人别致美感。_______兴起的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宋朝的_________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相关文章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全套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全套 1.<藤野先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 说教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MP3课文朗读[全册]
  • . 教育部审定新编PEP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1 PartA课文朗读MP3音频 2015年春季新PEP版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1 My day Part B课文朗读MP3 新人教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Unit1 My day PartC课文朗读MP3 新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1 ...

  • 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20**年人教版
  • 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2015人教版 语文暑假作业: 一. 背诵20首古诗. 二. 读必读书目.复述内容. 三. 结合假期生活,写三篇作文记叙有趣.有意义的事. 四. 以上作业家长检查签字. 数学暑假作业: 1. 做一份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集锦,包括(精美的封面,目录,内容) (1) 内容是八张思维导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 ...

  •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园地四(精品)
  •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由"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及"成语故事"几个部分组成. 由于本组课文讲述的是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 ...

  • 20**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字词及背诵
  • (新)人 教 版 七 年 级 下 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杨振宁 元勋 奠基 选聘 谣言 背诵 昼夜 昆仑 挚友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梳头 抱歉 秩序 深宵 伴侣 硕果 卓越 迭起 澎湃 大无畏 ...

  •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材分析(精品)
  •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 一.单元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 编写意图 (1)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 ...

  •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人 刘国英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本组课文学习的,一要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 ...

  • 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