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

二○一○年七月

目 录

一、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30年之回顾 . .................. 4

(一)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 .............................. 4

(二)伟大的实践,宝贵的经验 .............................. 9

(三)突出的问题,深刻的教训 ............................. 15

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之展望...................... 18

(一)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总设想、总目标 . .............. 18

(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 .................... 19

(三)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 . .................... 21

三、特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24

(一)着力弘扬特区人敢为天下先,求真务实,奋勇开拓的改革创新精神,打破制约进一步改革的思想障碍,“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

改革” ................................................... 24

(二)着力推进“二次改革”,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大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力度。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特区未来

30年改革发展开局的突破口和起步点 ......................... 25

(三)着力加快特区法治社会的建设,创新特区立法、执法和法制监督、宣传的体制机制,以法制促改革、以法制促发展、以法制促和谐

......................................................... 27

(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发展后劲,解决特区30年外向型、投资型

传统增长方式形成的问题 ................................... 28

(五)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特区人才发展战略,把特区建设

成为珠三角、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 ......... 29

(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

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 30

(七)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借助

区域合作“外力”,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 . ............. 33

(八)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使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特区建设者 ........................... 35

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

今年是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全面回顾总结特区30年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特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对于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依据汪洋书记提出的“三道题”,组织了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题调研组,奔赴汕头、珠海和深圳特区和省直开展调查研究,先后举行了多次座谈研讨会,访问了部分“老特区”。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现报送有关领导参阅。 回顾特区建设30年,归纳为“八大成就”,“八条基本经验”,发挥了“五大作用”,存在“六个问题和教训”;展望未来,确定一个目标,建设五类功能区和两个重要基地,实现“五大转型”;为实现总体目标,着力推动八方面工作。

一、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30年之回顾

(一)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人们思想禁锢,体制僵化。因此,广东创办经济特区曾经遭遇强大阻力,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和搏斗惊心动魄。经过特区人30年的艰苦奋斗,广东经济特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

1.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市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猛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深圳市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201亿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居内地城市榜首。珠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到2009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7.69亿元,年均递增20.3%,按当年汇率换算,人均GDP 已突破1万美元,达10218美元,位居全省前列。汕头市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12.62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3亿元,年均递增12.5%。

2.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协调

广东经济特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局面,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特区的经济总量逐步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进一步优化。到2009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6.7:53.2;汕头市三次产业结构已从1981年的25.3:32.5:42.2调整为2009年的5.3:55.2:39.5。珠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9.40亿元、536.66亿元和471.63亿元,产业比例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8:51.7:45.5。

3.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不断从国情、市情出发进行创新,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到2009年 , 从深圳口岸出入境的客流量约占全国的60%,车流量占80%。深圳外贸出口额约占全国的 1/7, 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城市。珠海市到2009年,全市实际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115.2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35个在珠海投资了77个项目。2009年海关监管珠海市进出口货值369.7亿美元, 是1979年的1945倍;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0076万吨,是1979年的97.8倍; 征收进出口税款54.23亿元, 是1979年的225倍; 监管进出境人员8455万人次, 是1979年的49倍。汕头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台湾等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4. 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广东经济特区始终不忘特区改革创新的使命,在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深圳,勇敢地充当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率先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民营经济 ,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特区外向型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近几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大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例如,深圳市按照“市场、效率、服务”的导向,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共减少15个政府部门,取

消、调整1/3的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运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电子监察,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珠海、汕头也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作了大胆积极的探索,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国有资产管理、科技重奖、有形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广东经济特区坚持以现代化、国际化为标准,使城市基础设施适当超前发展,海、陆、空运输四通八达 , 建立了便利、高效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具备了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09年,深圳已经建成通往境外的各类口岸 17 个 ,包括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 , 从而使深圳成为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之一。深圳电信网贯通全市,形成了以宽带 IP 城域网和双向互动有线电视网为骨干 , 以光缆为主 , 数字化传输、程控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讯网络,城市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珠海和汕头也已初步建设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现代通信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广东经济特区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大手笔投入,解决与特区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例如深圳市,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五年提高

76.6%。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在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农民工医保、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珠海市从2007年秋季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收学费,读公办高中的特困家庭学生还可免交课本费、住宿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从制度上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提供免费婚前和孕期保健服务,并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的范围。现实表明,在广东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7.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们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广东经济特区是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搏斗中创办、成长的。通过实践,人们重新认识特区,重新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提高了理论水平,对推动改革开放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两次南巡,亲自考察经济特区,肯定了特区建设,指明了特区发展的方向,不仅坚定了特区人坚持办特区的信心和决心,也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

8. 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广东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

深圳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涌现出以丛飞、郭春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音乐厅、中心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公益

性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珠海市2007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和谐名城”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汕头市先后获得 “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广东经济特区的3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这是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 “一班人”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的结果;是广大特区建设者艰苦创业、改革创新、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用“翻天覆地”,“人间奇迹”来描述广东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一点也不过分。

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对全省、全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具体来说主要发挥了“五大作用”:

1. 在经济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特别是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都是由深圳率先突破,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2.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利用毗邻香港和澳门的区位优势和华侨众多的人缘优势,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加工贸易和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3. 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区”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服务全国的大局,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特区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辐射和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4. 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对外开放实践中,广东经济特区与港澳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经济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特别是深圳和珠海特区,不仅在与港澳经贸合作中发展了自己,还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祖国和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对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积极的探路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于改革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探索,起到了排头兵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积极的探路作用。

(二)伟大的实践,宝贵的经验

广东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广东经济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光辉结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反映。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30年的改革发展中,排除各种干扰,始终不渝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深圳从解决土地使用、投资体制、企业发展、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入手,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又加快了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因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经验,是今后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

2. 坚持对外开放 , 以对外开放促改革发展, 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试验田”作用,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广东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对外开放,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成功闯出一条以对外开放促改革发展之路。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试验田”作用。率

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大胆“引进来”的基础上,大胆“走出去”。

广东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地、成功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的科学管理经验。例如,深圳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大胆进行股份制改造,试行员工持股制度,使国有企业初步具备了比较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先后建立了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深圳把香港作为改革开放的参照系,大胆借鉴和吸收香港的先进经验,从而解决了改革进程中碰到的许多难题。如引进建筑工程招标、实行土地批租等具体做法,促进了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引进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了市场行为,转变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等等,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深入人心的市场化、法治化观念。

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广东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敢闯敢试敢探索,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圳靠一个“敢”字,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5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程;靠一个“敢”字,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比如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深圳在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深圳蛇口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深圳成立我国大陆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所、成立全国首家律师事务所等等。应当看到,深圳在改革实践中培育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

人先的创新精神,催生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一系列新理念,创造出许多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事实证明,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4.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在推进特区经济建设进程中,广东经济特区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指导思想,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在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础上,注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深圳先后提出建设“和谐深圳”,加快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建设“效益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深圳”。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具备了把握先机、调整路径、转变方式,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的条件和实力。

5.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营造宽松有序、充满活力、具有独特优势的创新创业环境

广东经济特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深对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特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努力营造宽松有序、充满活力、具有独特优势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圳大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在全国举行第一场科技成果拍卖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

新型城市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大都采用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形式予以公布,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的科技创新意识。到200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到8507.8亿元,国内专利申请量2009年达42279件,涌现出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生产出诸如华为、中兴程控交换机等一些世界名牌产品。仅2007年华为集团就上缴税金49亿元,解决了近7万人就业。珠海在国内率先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实践证明,由于始终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不断营造宽松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使“自主创新”成为特区的闪亮品牌。

6. 坚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着力营造文明法治和谐发展环境

广东经济特区创立以来,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运用全国人大赋予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坚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一批法规规章,初步建立起与本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地方法规体系,着力营造文明法治和谐发展环境。深圳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的立法权,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公开透明的特区法规框架。与此同时,大力推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 加强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 ,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早在1981年,广东经济特区四项单行法规就公开颁布,近五年来,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圳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法

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登记事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50%,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

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广东经济特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重视经济建设发展,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深圳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 ,生态环境仍然得到很好保护,全市有一半的土地被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内,用作郊野游览和自然生态用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 平方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先后获得国际建协亚洲首个城市规划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保护“全球 500 佳”等荣誉。珠海一直坚持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控制污染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执行城市规划管理的“八个统一”、环境保护的“八个不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积极推进“生态珠海”建设,不断巩固珠海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魅力,荣获省环保责任考核“六连冠”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光荣称号。汕头一直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在Ⅰ级和Ⅱ级之间,空气污染指数低于83,各项绿化指标都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其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国内首个国际示范区。

8.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尽管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头,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特区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

用。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特区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科学决策、大胆探索,牢牢抓住一系列重大机遇,实现了特区30年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困难面前,特区各级党委积极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迎难而上,妥善应对了一次次重大考验。在党的建设方面,特区各级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一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新路子。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广东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突出的问题,深刻的教训

在总结广东经济特区30年建设辉煌成就、重大历史贡献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反思特区存在的问题与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创办特区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新生事物,时间并不长,不仅理论准备不足,实践经验也极为欠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不成熟,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以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看,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锐气在减退,发展速度在减缓。对此我们不应讳言。

1. 改革动力不足,政改和社改相对滞后

我们看到,早期广东经济特区人的那种敢想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已经大大减弱,改革动力严重不足,早期改革的障碍是观念,现在改革的障碍是既得利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或人害怕改革、抵制改革。还有的错误地把改革与发展对立起来,求稳怕乱,特区早期那种以改

革促发展的效应已不明显,由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彻底,特别是政治体制创新和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许多社会矛盾不仅未解决,且有日益尖锐之虞。在政府行政管理某些方面,还有回归旧体制的苗头。

2. 未来发展后劲不足,三个特区发展不平衡

广东经济特区虽然在经济发展中都取得比较大的成就,但发展相当不平衡,深圳发展比较快,汕头发展相对比较慢,未能发挥特区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当改革初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减弱,而发展模式转型尚未完成的时候,工业增长放缓、核心创新能力、循环经济发展不足等问题日显突出,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水平不高,能源、土地、环境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特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3. 综合调控经济能力不足,政府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人才不足,管理欠科学,面对近期成品油等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电力供应紧张,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快,对企业生产、市场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等问题,特区在对区内房地产投资、市场运行和行业发展的综合调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消极等待上层的宏观调控,造成较大的被动与困难局面。特区政府办事效率还有待提高,部门利益作怪,互相制约、消极推诿,一些事情反复做五、六个会议纪要还解决不了问题。

4. 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不足,社会遗留问题日益增加

广东经济特区在教育、卫生、公交、经济型住房等公共产品方面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与特区市民急剧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深圳是个新移民城市,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特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劳资关系紧张,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绝大多数人因没有特区户籍而缺乏家园感,房价、租金居高不下,打工族生活

成本高,劳动报酬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严重危害务工者权益和身心健康,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治安隐患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普惠型、公平化、均衡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生存和发展成本过高,势必对特区经济社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难预见的重大不利影响。富士康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

5. 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经济犯罪腐败违纪突出

30多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相比之下,对精神文明建设抓的不够紧不够严,存在一手硬和一手软的问题。在人口极速膨胀,情况极为复杂,法制不健全、监管与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令世人为之侧目。比如一段时间经济犯罪猖獗,走私贩私泛滥,甚至短短时间内就集中出现上百个犯罪团伙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乱象;社会治安和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一些干部丧失了应有的党性原则,甚至缺乏起码的上进心和道德水平。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现象屡禁不止,大案要案层出不穷,毁了一批干部,教训非常深刻。

6. 干部思想教育不足,安于现状思想比较严重

应当看到,当前广东经济特区干部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干部特别是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意识淡化,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比较严重。尤其是不思进取,小富则安,保持自己小圈子的既得利益思想比较明显,有的甚至是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已经把过去特区人那种敢闯、敢试、敢于探索的精神忘得干干净净。当下广东经济特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问题。

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之展望

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广东经济特区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区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特区必须再一次发扬“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继续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继续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继续“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行特别之事”,进一步发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在未来30年再创特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雄伟壮丽的新成就。

(一)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总设想、总目标

特区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既有机遇,又有严峻挑战,要根据已经变化的情况,调整思路,制订改革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一是未来的改革方向需要越来越多地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即必须实现“四位一体”的联动式综合改革。特区未来继续“特”下去的明确方向就是朝着“综合性改革试验区”努力,继续在综改区试验领域充当排头兵。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争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四是总体规划长短结合,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五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我们设想:未来30年特区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敢为人先”的特

区精神,在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之路,最终把特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体制完善、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科学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样板区,物质文明赶上、精神文明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今后30年的广东经济特区发展,深圳是关键,要继续当好全国特区发展的领头羊,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丰富经验和学习榜样;珠海是亮点,要在粤港澳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对接与深度合作中探索、以珠澳合作开放横琴岛为契机,迎来大发展新时期,将形成特区发展的新模式、新领域;深圳、珠海将要成为珠江的东西两岸两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汕头是难点,要根据其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调整发展方向与战略定位,重建特区发展的内驱力与源动力。建议深圳特区(特别是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全面借鉴香港管理模式为重要突破口,更多地承担综合改革试验的重任;珠海特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桥建设机遇,把横琴岛作为珠澳一体化合作的切合点,为粤港澳全方位对接与合作提供经验和样本;汕头特区在融入珠三角、参与海西区的同时,可重点在南澳岛试验和寻找新的改革发展举措与动力。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使广东经济特区在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成为五类功能区和两个重要基地。

1.深化改革的先行区

继续承担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综合性改革,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成功闯关。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鲜经验,大大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深圳、珠海、汕头特区应积极争取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进一步放权,争取更大的自主权,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3.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起步区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深圳、珠海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推动深港一体化、珠澳一体化,汕头抓住作为对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的契机,把增进汕台人民往来、扩大汕台经贸合作,作为汕头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珠海、汕头在积极融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海西区合作发展、粤东崛起的同时,放眼东南亚,全面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探索粤港澳台紧密合作的示范区

深圳、珠海要发挥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汕头要充分利用作为对

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依托CEPA 和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凡是有利于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凡是有利粤港澳双赢的事就积极去做,去推动,争取中央更多的支持。不断探索粤港澳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方式和途径,继续充当港澳台产业转移的的前沿阵地。

5.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依托特区的各类工业园区,重点主攻光电产业、新材料和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把三大特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世界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6.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加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深圳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圳、珠海、汕头建设与港澳台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三)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

特区未来30年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特区新一轮大发展,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的排头兵。着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区

域合作新机制,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实现“五大转型”:

1.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特区政府

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型。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向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决策,加强对本级政府所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的研究和推动,转向为改善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创造条件,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政务公开、政府公开审核制和评议制、重大事项听证制、重大事项公示制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实现人大法制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2. 进一步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建设公平、法治、民主的特区社会

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公平化、均衡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务获得重大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设施、公共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实现城乡社区民主自治,社会自我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能够有效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基本形成。

3.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带动战略,实现产业发展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政策、法规、体制、资金、人才和配套产业等软硬环境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研、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机制和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驱动

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两轮,整体水平在国内以致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4. 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由单一的GDP 导向型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综合协调发展的导向型转变,营造生态优化型特区环境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产业结构获得相应调整,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有重大进展。注重资源节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了资源集约化使用;实现生态与人居环境和谐。公众主动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5. 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使城市发展从单一化向一体化、珠澳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粤闽台全方位合作转型

以推进深港产业园建设为示范点,实现深港共管,两地无缝对接,体制机制互补,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实现深港的双城融合。深圳大特区在珠江东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资本、技术、产业、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成功辐射莞惠等地,实现三地的协同发展;珠海成功创新珠澳深度合作新机制,在开发横琴新区的过程中,成果形成珠澳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在合作范围、方式、特区土地合作开发利用、管理经验共享等领域率先形成新的共赢模式。汕头特区成功融入粤港澳台合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 不断深化粤东、闽西南、赣东南周边区域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成为粤台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特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在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节点上,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我们认为,当前特区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是要认真总结反思特区建立30年的成功经验及其教训,研究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经济特区发展模式转变的研究和战略谋划,科学制定未来3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我们建议,着力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着力弘扬特区人敢为天下先,求真务实,奋勇开拓的改革创新精神,打破制约进一步改革的思想障碍,“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

目前,国内新区、开发区林立,在“特区不特”的大氛围下,特区普遍有边缘化的忧虑,特区不少干部仍然局限于等待优惠政策,向中央伸手要扶持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有的特区刚不小富则安,满足现状,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不足。特区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倡导“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在国内其他新区、开发区等地区尚未涉足、还不敢涉足的领域,大胆改革试验,谋求率先突破。特区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中央继续办好特区的指导思想,强化特区使命感,充实改革的机构,加强改革队伍,重振改革的动力,重新规划和部署改革的行动,扫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推进。

(二)着力推进“二次改革”,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大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力度。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开局的突破口和起步点

深化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综合配套,是当前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区应当在政治体制上大胆改革,率先突破,为全国探索经验。

一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真正把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向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决策,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更多地通过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引导企业、服务企业,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逐步研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区以下的大部制改革,尽快研究解决区一级是否保留一级政府、独立财政及四套班子的问题。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财政设立专款,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并定出承接的时间表,同时,加强管理,为社会组织承接后的运转提供服务、指导和监督,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加快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改变,转变依靠行政审批进行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大幅度裁减行政审批事项。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下,探索建立特区地方性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特区地方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可持续性。完善财税、金融、土地、投融资和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以提高行政机关运营的效率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公务员改革,提高行政机关的效率,适当进行行政业务外包,让市场主体在法律的

引导下提供公共产品。

四是把推进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作为推动社会民主制度改革的先导,大胆进行探索。首先,探索加快建立健全特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动基层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有序的基层民主参与培育特区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建立社会民主监督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创新特区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的基层民主监督模式。以创新的精神率先试行推进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制度化党内民主参与机制,探索完善的党代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进一步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决策和监督作用。

五是推行“差额公推直选”制。直选制要从选村官逐步向上进到镇(街)以至区(县)进行试点,稳步推进。从改革人大代表提名方式和党员代表数量入手,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职业结构。基层代表产生可以尝试调整为多渠道民主提名;适当减少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增加基层干部代表比例;基层党委分步实行“差额公推直选”。进一步优化代表职业结构,适当增加非本市户籍人口的人大代表比例;缩减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交叉任职;选区逐步实行社区、行业协会、功能团体、事业单位混合划分;在候选人提名上,允许行业协会、各功能团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自我推荐,通过选民联名或者组织推荐的方式进行选举;允许候选人在指定区域、指定时间,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自我宣传。

六是进一步探索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政府和政协应有的作用。要按宪法规定的人大的权利和责任,进一步强化人大的功能,适当扩大人大的实权,特别是选举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要落到

实处。要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凡属人大任命的政府组成人员,人大应有话事权。要改变人大主任由书记兼的做法。要强化人大的监督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管,率先建立起一整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健全的运行机制,特区应当带头建立官员家庭财产报告制度。

(三)着力加快特区法治社会的建设,创新特区立法、执法和法制监督、宣传的体制机制,以法制促改革、以法制促发展、以法制促和谐

广东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在法制建设上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特区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立法先行,大力推进特区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以法制促改革、以法制促发展、以法制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快特区法治社会建设。创新特区立法、执法和法制监督、宣传的体制机制,把法治的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在特区立法上,要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上的优势,充分发挥特区在立法领域的“试验田”作用。加快民生、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外来工权益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创新特区人大立法机制,避免部门立法,探索特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新途径,建立特区立法回应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理顺立法协调机制,加大立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是法制环境不完善,建议特区运用其立法权,在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特别是土地等核心资源上让民企享受国民待遇有新突破。

在特区执法方面,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与落实依法行政相结合,深化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加快特区法治政府建设。着力于完善执行措施,探索通过立法推进执法的新途径,改革执行体制和机制,加强执行队伍建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建立执行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权威和法治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此外,探索完善特区多途径、系统化的法治理念宣传和普及,增强社会法治意识和树立法律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特区普法宣传的长效机制。

(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发展后劲,解决特区30年外向型、投资型传统增长方式形成的问题

特区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一般比较大,深圳市外贸依存度超过1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超过发达国家6倍—8倍。居高不下的外贸依存度,让经济发展面临很高的贸易风险。并且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源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特别是对经济增长后劲提升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贡献不大,一旦遇到全球经济危机,受到的冲击格外大。因此,特区要通过对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调整,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外贸发展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同时,适度减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支持主导产业和本土企业以进口替代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抢占内销市场的制高点。增加消费

对特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信贷消费立法,改善信贷消费环境,提高人们的消费意愿,保护和扩大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适度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后劲。

(五)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特区人才发展战略,把特区建设成为珠三角、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是特区的精髓和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特区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必行之路。深圳、珠海、汕头应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城市,成为珠三角、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强化特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所在,特区今后的创新发展必须构筑起特区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吸引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特区环境。深圳、珠海、汕头在选拔人才视野方面都应该放眼全国乃至世界。

首先,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率先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制定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加大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企业创新技术或成果的法律地位。进行金融创新,探索企业融投资渠道,继续加大特区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扶持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打造国家级和世界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其次,引领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三大特区要积极融入到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崛起的规划中,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深圳、珠海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珠三角科技创新攻关,建立联合创新区,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深圳、珠海积极投入到深港创新圈建设中,加强深港澳珠产学研合作,在穗——深——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中寻求创新节点。深圳国家级开发区要积极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充当创新试验区。实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试点,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深圳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到2040年,深圳成为珠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珠海、汕头分别成为珠中江、粤东的创新中心。

第三,积极营造优质的自主创新环境。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加大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支持开展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探索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支持开展工业设计人员等职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试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建设一支高层次、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特区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

市化、国际化融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圳应把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电子商务、平板显示、集成电路、LED 、低碳经济、“三光”产业等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汕头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的着力点应放在航空制造、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天然气、海洋生物等;汕头要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 、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聚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三大特区应积极整体推进和发展深度、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依托高新技术发展环保型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大力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等产业的开发发展,积极培育本土大型环保型企业。建设高新技术转让与技术推广、技术检测与评估、技术咨询、技术合作与产品营销等完善的中介服务。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现代综合物流、企业研发与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中介与代理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深圳、珠海深化深港澳珠经济圈,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

一流的会展品牌。推进宝安空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打造成世界著名甚至一流的物流中心。深圳、珠海探索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到204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80%。粤东几市港口小,重复建设,可划归汕头港管理,扩大汕头港影响带动力。

三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深圳、珠海汕头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5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深圳、珠海联动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珠海发展通用飞机制造产业,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培育精细化工、医药等产业,提升规模和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4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5%左右。

四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电子

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等。环保领域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等。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海洋领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快科研、标准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同步步伐,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到2040年,培育形成5个左右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重点打造5家销售收入达千亿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到204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左右。

(七)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借助区域合作“外力”,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

随着《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是成为三大特区寻求出路的一个亮点,拥有试错权的特区更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特殊角色,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要创新和提升粤港澳合作,借助区域合作“外力”,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进一步发挥特区在港澳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凡是对长期繁荣稳定港澳以及实现双赢的事情,都应积极去做。争取特区在推进港澳共同发挥上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立足特区发展优势,通过扩大特区管辖范围,实现以特区发展带动珠三角一体化的形成。

首先,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应该积极谋划深港一体化,在“一国两制”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化和完善深港合作关系,深港形成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城市联合

体。其次,深圳要在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参与国际竞争,利用特区立法权,率先研究制定有关鼓励、扶持企业“走进东盟”的法规,成为与东盟加强科技经贸合作的基地。再次,深圳作为珠江东岸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加强与东莞、惠州在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衔接合作。

珠海要提升区域地位,迎接今后30年的大开发、大发展,首先,建议利用CEPA 机遇,研究探讨珠澳一体化的合作框架和实施路线图,两大城市要在产业对接与错位发展、文化互补与互通有无、共享社会管理与建设经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当前要抓紧港珠澳大桥建设、横琴岛开发,成为粤港澳合作的前沿阵地和连接粤西、西南地区的“跳板”。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发挥珠海市深水良港、能源充足和腹地广阔等优势,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设备修造业、能源工业等重型化产业。再次,要积极参与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整合,实现珠中江一体化,抱团联动融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适应发展需要,建议将中山市与珠海市合并,以大大增强珠江西岸特区发展的实力,并进而带动该区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汕头要充当起粤东崛起的排头兵、台商产品的快捷运输基地,首先,要充分利用被列为对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的契机,增进汕台人民往来、扩大汕台经贸合作。尽快开通汕头港至高雄港的航线,实现与澎湖的“小三通”;全面提升汕台经贸合作层次,加快推动台商投资工业园区建设,有计划地与台湾相关产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争取在市区和南澳岛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成台湾商品总汇,推动以金融、贸易、物流、会展业为主体的台湾现代服务业进入汕头;借鉴横琴岛的做法,引入台资或其他外资,开发南澳岛;积

极参与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协作,努力把汕头建成对台“三通”主要口岸。其次,要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成为海西重要一极。再次,在大珠三角(甚至环珠三角)中寻找汕头自身的粤东坐标,积极发挥在粤东崛起中的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引领粤东振兴。粤东地区的重大基础实施要经由整合、协同,实现错位和互补发展,不宜机场、码头到处开花,各唱各调,避免出现到最后大家都有锅无米、始终无法解决规模与效益问题的局面。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特区要认真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有关部门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全面对接、融合,逐步消除阻碍区域市场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突破区域经济间的行政区划限制,清除人才和劳务使用中的歧视,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大通关”建设步伐,简化口岸之间查验环节和手续,不断完善快速通关、便捷通关措施,提高通关效率,为建立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作出贡献。

(八)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特区建设者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加快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防止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全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化、普惠型社会福利和统筹机制,逐步推动

形成公平准入、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目前特区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备,制度还不规范,操作上还有许多困难。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和保障对象的范围,包括享有在住房、环保、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政府及社会帮助和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在必要时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加快实行城乡居民统一政策,统筹安排。实行普惠型社会福利,对于老年人、经济困难户、失待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特区全体人民群众。要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逐步推动形成公平准入、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二是高度重视和善待非特区户籍的外来工。要放宽落户条件,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给农民工市民待遇,认真解决农民工急需解决的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看病、婚姻家庭和享受选举民主权利等问题。完善机制保证农民工在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工作,保证农民工合理的工资水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帮助农民工维权。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通过组织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特别是外来工子女“读书难、读书贵”问题。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等改革,放开教育,大力吸引民营教育资源进入大学教育领域,加大特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严格制止学校乱收费、高收费,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平等、合理的公共教育资源。

四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扎实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重点改革,给予民营医院公平竞争的地位,能与社保接轨。调整医疗布局,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臵,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医院健康发展,切实降低医药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五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严肃查处在房产交易过程中的违法乱纪和投机炒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抑制市场房价。政府通过掌握的土地拍卖信息和报批报建的手续,预测每年的住房供应量,短期内,可以通过公布土地出让计划、制定新的房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来遏制炒作,打击人为地制造供不应求的市场假相的行为。长期来看,要向新加坡学习,把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来抓,建议未来5年,力争使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逐步占到住房建设的50%以上,未来10年逐步占到80%以上,只保留20%的高规格商品房建设经由市场来解决。

六是加大力度维护社会治安。特区政府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打击综合治理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真抓实干,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建立包括利益协调机制、社会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以及危机处理机制在内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责任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在征地、拆迁、土地山林纠纷、处理违章事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使特区保持人民群众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调研课题组

顾 问:

易振球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名誉会长

罗木生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顾问

李罗力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放研究院(中国·深圳)副

理事长

主持人:

黄 挺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会长 统 筹:

周林生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成 员:

黎赐锦: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王 珺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徐印州: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商业经济学会会长、教授 乐 正: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深圳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陈 池:广东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党委副书记

曾广灿:原广东省体改委副主任

陆景奎:广州市体改研究会副会长

彭 澎: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执笔)

袁奇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吴奕新: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执笔)

周树伟:广东省外经厅开发区管理处处长

余树华:华南理工大学未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执笔) 联系人:

陈其海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

孙 静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文章

  •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2012年5月13日) 5月9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未来五年广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努力奋斗.汪洋 ...

  • 广东十一届党代会报告
  • 汪洋: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未来五年广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努力奋斗. ...

  •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 调 研 报 告 题 目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完成地点 2012年6月5日 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市场,掌握相关单位或部门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和 ...

  • 汪洋书记广东省党代会报告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 --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9日) 汪洋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 ...

  • 20**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 汪洋说,过去的五年是广东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五年. 过去五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班子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十届广东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同心协力,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

  • 从区域经济阶段性特征出发谋发展
  • 从2013年1月19日起,31个省份两会陆续召开.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路线图和新的战略与举措,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地方如何规划与落实,将成为地方两会的最大看点. 强化省情市情意识,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国情,这就决 ...

  • 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发改、规划和统计各项工作,根据区委《印发xx区委学习中心组2011年理论学习意见的通知》(办发〔2011〕31号),结合我局工作 ...

  • 省旅游局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方案
  • 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按照中央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局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根据省委关于分析检查阶段的要求,结合我省旅游工作实际,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省旅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方案》,现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省旅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 ...

  •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 ...

  • 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 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9号令),结合我省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