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事忠告]的官员道德修养

  摘 要:《三事忠告》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著,由《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汇集而成,是作者从事地方县令、御史及参议中书省事时,以其实际从政经历融合前人思想撰写而成,是一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吏制专著。《三事忠告》作为一部政论专著,涉及为官的方方面面,除对廉政、勤政、重民等思想的论述外,还对官员道德修养有深刻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三事忠告》;张养浩;道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75-02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自幼勤奋好学,先后曾担任过东平学正、御史台掾史、中书省掾属、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和陕西行台御史中丞等职。入仕三十余载,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谏言,天历二年,陕西大旱,已隐退出仕的张养浩,因体恤民间疾苦,心系百姓,又再次入仕出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终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官任。

  一、“善自修”是道德养成的关键

  儒家一直推崇和重视自修,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必须先完善自身,先“内圣”才可“外王”。张养浩自幼受儒家文化熏染,可谓是孔孟的信徒,《三事忠告》一书充分继承了儒家重修身思想,强调为官者要善于自我修身。“仕宦而至将相,为人情之所荣。是不知荣也者,辱之基也。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庙堂忠告·修身)

  张养浩的“善自修”的观点来源于孟子的性善说和老子的“祸福相倚”理论。《孟子·告子》载:“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张养浩也认为人皆有惠及万物的善心,只是资质品性有所不同。他说:“夫及物之心,人孰不有,第材质强劣,有所不同。苟即其所短,而痛自克治,则官无难为,事无不集者矣。”(牧民忠告·拜命)“夫及物之心”肯定人性皆向善,只是“第材质强劣”影响了“及物”的结果,所以极力主张要“痛自克治”实现“及物之心”。

  此外,张养浩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祸福相倚”的理论,提出了“荣辱相依”的观点来论述“善自修”。《老子·五十八章》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张养浩指出“凡在官者,当知荣与辱相倚伏,得与失相胜负,成与败相循环。古今未有荣而无辱,得而无失,成而无败之理也。”(牧民忠告·事长)荣耀与耻辱也是常常相伴,就比如做到宰相的职位,看似是件荣耀的事,其实也是耻辱的开始,所以要始终保持这份荣耀就要“善自修”。

  《三事忠告》既强调官员应“善自修”,又指出不同官员修身的程度应有所不同。他认为“官”的修身程度应严于“士”,而有进言职责的官员修身程度应严于一般的官员。尤其是监察官员,担任纠奸锄佞的重要职责,其一言一行是其他官员的表率。《风宪忠告·自律》载:“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则当严士焉;有言責者,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盖执法之臣将以纠奸绳恶,以肃中外,以正纪纲,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基于上述认识,张养浩提出官员自修的具体方法。首先就是要自省。“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汝容。夫受人直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旷其事,己则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牧民忠告·上任)自省是官员自修的第一步,即要对官职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要有正确的认识,官职是上天所赋予,在其位谋其职,若对应尽的职责不能有清醒正确认识,就容易犯错,是有违天命和有负百姓。

  第二,克性之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为官者而言,“利器”应是克制自己短处,改正缺点,才能达到“善其事”。做官的难易程度完全取决于自身是否能“痛自克治”。《牧民忠告·任命》提到:“苟即其所短而痛自克治,则官无难为,事无不集者矣。”性格或习惯上的短处都是应该努力改正的,“弛缓克之以敏,浮薄克之庄,率略克之以详,烦苛克之以大体。”(牧民忠告·任命)如果自己的性格是松弛缓慢的话,就要用敏捷这样的要求来克制,若是虚浮轻薄应用庄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依此类推。总之,为官者不应放任偏颇的个性而置之不理,之所以无任何功绩都归因于平时疏于“克性之偏”。

  第三,戒贪。自古被世人所敬仰和爱戴的官员,必定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清廉。为官之人应保持“公廉之心”,是《三事忠告》对官员基本要求,因此在官员道德自修的方法上,张养浩十分强调戒除贪念。他认为没有贪欲就能保持廉洁的心灵。并且将廉洁之心与自爱相等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爱也。”

  此外,《三事忠告》还明确区分“善自修”与“不善自修”,作为检验自修的标准。“所谓善自修者何?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是则令名随焉,舆论归焉,鬼神福焉,虽欲辞其荣,不可得也。所谓不善自修者何?徇私忘公,贪无纪极,不戒覆車,靡思报国,如是则恶名随焉,众毁归焉,鬼神祸焉,虽欲避其辱,亦不可得也。”(庙堂忠告·修身)清廉、忠君、公正、谨慎是“善自修”官员所应具备的品质,反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不思报国则是“不善自修”者。可见,张养浩认为一个善于自我修身的官员,无论在律己、事君、处事和待僚均应严格要求,缺一不可。

  二、发挥“风宪”的示教作用

  人不教而无以为才,古人云:“德教为先。”教育对塑造一个人的品德尤为重要。《三事忠告》中,除重视官员们的自修外,还强调教育在培养官员道德品质上亦不可或缺,并提出应由监察官员承担教育其他官员的职责,主张教主刑辅的道德修养论。“刑罚不足致治,教之而使不犯,为治之道莫尚焉。”(风宪忠告·示教)

  实际上,在道德养成的方法上,教育的作用也是儒家一直推崇的,先秦的一些儒家学者极其重视教育。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荀子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师,更主张老师应在言教和身教上双管齐下。张养浩作为儒家思想的推崇者,与儒家教育的观点有所相同,亦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认识到教育对于道德养成的重要性,而不同的则是对于教育的实施者的区别。孔子和荀子都认为施教之人应为老师,而张养浩丰富的为官经历赋予其对教育实施者问题上独到见解,他认为教育的实施者应是被实施者所畏惧之人,这样教育才能见成效。他说:“大抵常人之情,苟非其所惮,虽耳提面命,则亦不足发其良心。何则?非所素服素畏故也。”(风宪忠告·示教)

  张养浩注意到了被教者与施教者的关系,并从人性弱点的角度出发,主张施教之人应是官员们所畏惧的人。而这一点,与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颜之推的观点近似相同,《颜氏家训》中提到,家庭教育对于塑造理想人格的作用无可替代,关键的原因在于被教者与施教者之间亲密的感情基础。可见,两人都从被教者与施教者的关系出发,选择教育的实施者。不同之处在于张养浩认为被教者对于施教者关系应是惧怕和敬畏的。因此,《三事忠告》中主张承担教育一职的人选非“风宪”官员莫属。并且主张“风宪”官员要言教。

  “今夫庶司之职,为众所畏服者莫如风宪,诚因临莅于彼,或始上之日会所属而勖之曰:‘彼之官,重者廷授,次者省授,又次则是吏部授,大小虽殊,无非国家臣子。为人臣子,奸污不法,人孰汝容?夫纳贿营私,所得甚少,所丧甚多,与其事败而治,曷若先事而教之为愈哉?吾之此言,虽曰薄汝,实厚汝也;虽若毒汝,实恩汝也。’苟能如是谕之,吾知退而必有率德改行,易凶恶为善良者矣。”(风宪忠告·示教)

  意思是如果监察人员到地方巡查时,或上任之初,可以教导提醒官员,大家虽官职有所不同,但奸诈贪婪、不守法纪,是绝不允许的。那么这些官员中一定会有遵守道德、改正行为、弃恶从善之人。

  三、《三事忠告》道德修养评析

  张养浩对于官员道德养成所提出的两个方面,本人认为是有先后次序的,即自修第一,教化第二。《三事忠告》中指出,官员都应注重自我修身,但监察官员更应严于其他官员。而对于教育的实施者,作者又将这一重任赋予监察官员,足以可见官员道德的养成张养浩更强调先律己再律他。在监察官员发挥示教作用时,也要先做好律己的工作,才能教育其他官员。

  《三事忠告》强调官员自修的观点,除继承儒家重修身的思想外,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为官的经历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三事忠告》成书于元中期,除延续了元初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特点外,政治局面的混乱不堪,社会的动荡不安、官吏腐败现象严重也是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因此,书中强调官员应善于自修,也是在面对无能为力的客观局面时,唯有寄希望于劝告官员提高自律意识,通过修身提高官员道德,以缓解这种不堪的局面,减轻百姓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员道德养成上,《三事忠告》中的观点有着许多可以为今借鉴的思想,如强调官员们通过“省己”、“克性之偏”“、戒贪”等方法上进行自我修身,以及监察官员比其他官员要加倍严于律身,更要承担警示、教育其他官员的责任等,都对今天行政人员的道德养成具极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然而《三事忠告》毕竟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故仍存在糟粕的一面,如权力、富贵源于上天以及“鬼神”之说等,有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的历史时期,存在着民族歧视和压迫,汉官不受重视的年代,张养浩身为一个汉官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升迁到元代较高官职,且能做到清正廉明、出淤泥而不染,并且体恤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实属不易,是当今从政者应效仿的楷模。对于《三事忠告》的道德修养思想,应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去其糟粕,取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元)张养浩.三事忠浩[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司马哲.为政忠告全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3]周良宵,顾菊英.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张锡勤,等.中国伦理思想通史:先秦一现代(1949)[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陈雅莉)


相关文章

  • 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
  • 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 王波 (淮海工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 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与消亡必有渊源,也必有流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 历代统治者围绕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基本政治目标,在长期实践中探索 并形成的各具时代特点的官吏选拔制度,它在官员选拔范围.择才标准.注重制约. ...

  • 党员干部的权与德
  • 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起都是先从干部开始做起,而它的衰落也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治国先治吏,国败吏先衰.因此,党员干部如何用权直接关系到政党.政权的兴衰. 干部使用权力就如同驾驶火车,铁轨是法制,规定你只能在轨道上行驶,越轨必倾.但如果你控制不住欲望,超载超速,那么很有可能会越轨,不但个人受害,更严重的是对 ...

  • 强化公仆意识,铸牢执政根基
  • 强化公仆意识 铸牢执政根基 一.深刻把握公仆意识的科学内涵 公仆的思想古已有之,概念的提出始于近代,一般指国家公职人员.无产阶级的公仆思想是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公仆的内涵也在发展与演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公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 ...

  • [转载]吴辉:给刚入大学的女儿九条忠告
  • 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发网上好评潮--网友纷纷为我校教师文章点赞 江西财大新闻网 日期:2014-09-09 http://news.jxufe.cn/html/201499/n9262283.html 本网讯近日,网上流传一篇热门文章<一位父亲给刚入大学女儿的九条忠告>(以下简称" ...

  • 四季出生的十二生肖性格命运
  • 冬季出生的十二生肖性格命运 在易经中,寒冷的冬天用"坎"卦表示,虽然表面上象征着极北苦寒的严冬,但却也预示着冰雪下的流水,万物周而复始,重新准备萌发的生机.那么,银装素裹的冬季对出生在此时的12生肖的性格命运都会有哪些影响呢?快来看看-- [冬鼠] 虽有雄才大略,却往往怀才不遇, ...

  • 廉洁修身.反腐倡廉实践报告
  • 廉洁修身、反腐倡廉 腐败-社会的沉重话题 腐败是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联合国某年测算表明,“政府的腐败”每年使世界约损失资金6000多亿美元,腐败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领导人下台的直接原因。腐败是一个世界通病,也是一个历史通病。翻阅自古至今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自从出现了阶级, ...

  •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
  • 中国古代 官德 修养 张 茹 ( 辽宁税务高等 专科学 校 ) [ 摘要 ]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思想宝库中充满了为官治国理政的道德 的裤子说明了以俭治国: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和宋高宗下诏刻石说 智慧 ,高尚的道德修 养和品德操 守是 中华传统 文化 的思想主 旨和 明了 自警 内省: 朱 元璋用" ...

  • 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党员
  • 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共产党员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中提到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党员.道德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重要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真正做好.推进.实现全面 ...

  •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廉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反腐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个时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下腐败问题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