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禁锢

论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核心信仰的思想禁锢

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群众思想深受基督教神学教义的禁锢,特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关系到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宣扬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赎罪,拯救灵魂,这种思想充斥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它禁锢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对一切不公平甚至残酷的待遇要学会忍让,屈从;将人的现世今生与上帝、罪、赎罪绑在一起,为了来世的美好生活,今世要遵从教会的旨意苦修。这种长达千年的精神桎梏,真切的禁锢了中世纪西欧人们的基本思维,盲从信奉宗教宣传,人人是虔诚的基督徒,人人深陷基督教编织的思想禁圈里。

关键词:思想;禁锢;基督教

中世纪时代,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天主教教义与古代基督教一脉相承。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成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因此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就是“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这个论断完全符合西欧的情况,在这个宗教狂热的国度,整个文化领域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人人秉承宗教思想,坚信上帝的旨意不容怀疑、亵渎和反抗,无条件的遵从、接受和执行,其中“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深入人心,不可动摇。

一、三位一体论

“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是关于有一个三位一体的神存在的主张,所谓三位一体即一个神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种形式,按这三种形式存在。[2]这个神超乎世界之上,而又存在于世界之中,以其独特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存在着,是他创造了世界,按照他的意志推动世界的发展演变,对世界起支配和主宰作用。面对所谓的神,人们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崇拜、敬奉和捍卫。坚定不移的相信世界上的所有和人本身都是神的恩赐,失去神的庇护,人将坠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思想先入为主的占据了广大人们的心境,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时刻心存敬畏,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却让人们内心的不安全系数增加,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人们对这种学说思想上的认同感,错误的引导人们走向了神学世界观的道路,人们的思想被牵制,畅游在基督教的世界里,逐步脱离现实,走向虚幻,人也慢慢地变得呆滞。关于这一点,三位一体论自公元4世纪形成,历经二三百年都经久不衰,并且发展越来越壮大,教众越来越多的事实是最好的见证。 1

随着宗教的发展,基督教宣扬的上帝找到了在人间的代言人,那便是耶稣。人们认为耶稣是上帝唯一的儿子,代表上帝拯救人类,从此耶稣就成为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教徒们都认为,耶稣的教导为他们认识和理解基督教学说提供了指南,认为耶稣最清楚上帝是谁和上帝正在做什么;同时,人们试图从耶稣的身上找到做人的真正含义。这种神学思想让中世纪的西欧人完全的沦陷了,个人崇拜主义和人性自卑感困扰着人们,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受到宗教的影响,生活宗教化成为中世纪西欧人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思想下,神性高于人性,人的自我价值惨遭埋没甚至镇压,由此也引发了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关于人性的反思。

二、原罪论

“原罪”的思想出自《新约圣经》,圣经中写道:“罪从一个人进入世界,因着罪,死接踵而来;于是死亡临到了全人类,因为人人都有犯罪。”“因一个人犯罪,众人都被定罪。”文中所指的这个人就是圣经人物亚当,他因偷吃圣果被罚逐出乐园,以带罪之身开创了人类,他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正因为祖先犯下了罪,又将罪传给了后代,所以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原罪”的附着体。这也就变相的说:人从出生就不是纯洁的个体存在,而是背负着罪责的受难者。这就赤裸裸的贬低了人性的纯净,并且强迫人无条件的去乖乖接受“被说成罪人”的自己,从根本上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无奈的屈从于神学的淫威下,怀着一颗愧疚、自责、羞赧的心匍匐在宗教的脚下,大气不敢喘一下,唯恐死亡的惩罚降临。这样的思想控制下,人们人们变得更脆弱,更哀愁,丧失了做为人最基本的积极乐观、洒脱张扬的个性,永远躲在罪责的世界中,咀嚼痛苦,救赎自我。此时的人们就好比井底之蛙,只看到基督教给予的那边天,丝毫没有怀疑是否还有更广阔的天空的意识,人们的思想变得浅显、愚昧无知,心态也深受其害。

“蒙受原罪使人堕落,生活在情欲之中,因为继承了祖先败坏的天性,使欲念强于理性。”所以人一生下来懂事之后就开始犯罪。称为“本罪”。接着奥氏提出了“恩典”之说,人类靠上帝赐给的“恩典”,可以恢复正直,善良,世代享受天国的幸福,不知痛苦,不知死亡的天性;但是“恩典”又不是给所有人的,只给上帝看中的那部分“选民”,被看中的可以“获得永生”,未被看中的称为“弃民”,将受到“永劫的惩罚”。[5]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希望自己成为“选民”中的一员,完全否定人的价值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只信奉上帝,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力,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 2 [4][3]

缺乏对生活的奋斗信心和进取意志,将希望寄托于上帝也就等同于将自己推向了失望的深渊,人难免变得消极、懈怠。但即便如此人们也始终疯狂的追逐上帝,分一点理性思维给自己都成为奢侈,理性之灯在宗教的狂风下奄奄一息。

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不得不说它对民众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尽管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特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定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造成了领主和附庸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于世俗政府的限制。[6]从中不难看出基督教彻底征服了多数人的思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基督教得到民众如此的支持,与他强悍的思想禁锢是分不开的。人们面对秩序混乱,物质贫乏,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期望通过基督教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正好基督教还将世界的堕落归咎于个人的私欲和个人内心的堕落,由于人们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此是有罪的。这就为人们苦难的生活做了解释,并且人们还深信不疑。在今看来似乎是可笑的,人要成功,改变生活,首先要认清自己,合理的评估自己的实力,释放自我,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现实中角逐成功。如果按基督教所说,人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和死了又有何区别。这种禁欲的生活中,只会让人迷失自我,圈禁自我能力,失去上进心,时时悲悯人生,渐渐沦为基督教的忠实奴隶。

三、灵魂救赎论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学说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灵魂说。人死只是肉身的死亡,但灵魂不灭,并且他会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好坏和今生的修行有关。所以,人们往往相信来世,寄厚望于来世。基督教便从“原罪”教义引申出“赎罪”和“灵魂救赎”的思想。那么人死后,灵魂究竟怎么样了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臆想的一个问题。基督教回答说:或升入天国,或下地狱。[7]在它的原始教义中宣传说:是救世主耶稣的流血牺牲,才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灵魂都能得救升天,获得死后永生,如无上帝的救赎,灵魂将永受地狱之苦。[8]因而演变成后来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扬只要购买了赎罪券,就能洗清罪孽,死后升入天堂。由此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成为教会装满自己钱袋的借口。这不仅是对上帝的亵渎,更是对人们的欺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神职人员手中的木偶,任其摆布。教义把人的思想引入诡秘的虚无境界,让人人鄙视自己,急于赎罪,得以超脱。人们一心认 3

定教会是最好的避难所,极力的应和教会的要求。人们的思想完完全全被侵蚀腐化,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发问、反思和追求,放弃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力,以悲观、愁怨、萎靡的态度拥抱来世。

在如何拯救灵魂的问题上,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新约圣经》中将之归结为“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 [9]“灵魂救赎”的问题和“原罪”问题一样,经过历代神学家的延伸和发挥,到中世纪发展成为教义的中心,成为系统的基督教神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也成为了西欧群众的生活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典型的虚无主义人生观,毫无实际意义和科学性。贫穷和苦难只是人们信奉上帝的助推力, 并没有转化成为奋进的斗志力和不屈的意志力。基督教仿似鸦片,教徒就是烟民,它控制着教徒的思想。

后来的神学家在信仰之外,又加上了参加“圣礼”仪式和行“善功”。参加“圣礼”行“善功”被认为是灵魂得救的必由之路,即所谓的“圣礼得救”、“善功救赎”。天主教的“圣礼”有七种,其中最重要、对群众影响最大的是洗礼、圣餐礼和忏悔礼。《圣经》上记载:“如果我们向上帝认罪,他是诚实、公义的,他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所犯的过错。”[10]错误需改正,但不是如基督教宣扬的只要诚心忏悔就可以,他需要改正,更需要弥补,将错误缩小,用实际行动去改错,给自己、他人一个交代。悔罪仅停留在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只会误导人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罪过,让人养成侥幸心理,淡化责任感意识。

《圣经》中讲:“要心里火热,常常侍奉主。”对众人要讲爱,“爱兄弟要彼此亲热”,“对于那些逼迫你的人,要给他们幸福,只要的是祝福,不可以诅咒”,“不要以恶报恶”,“对掌权的人要讲服从”,“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还将那些被开除教会的人隔离起来,孤立起来,将它们臵于痛苦可怕的境地。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发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通过一整套神学教义来禁锢人的头脑,通过种种手段和途径来控制教徒的人身。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思想禁锢和人身束缚甚至比公开镇压还要厉害。他主张把人世间的不平等看作是上帝的安排,天经地义;还笼统的、不加区分的提倡人间互爱,对压迫逆来顺受。完全的扼杀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否定了人应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力。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人们如待宰的羔羊毫无人权可言,更无幸福的保障。这种可怕的宗教思想,以一种无形的压迫,一种潜在力,使群众不知不觉屈 4 [11]

服在教会的权威之下,甚至致人死地。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核心学说就是群众思想上的“紧箍咒”,他抹煞和掩盖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意志,人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作用,反抗不公平待遇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它麻痹和残害人们的思想意识至深,对整个中世纪西欧群众影响广大。

参考文献 [1]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2]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3]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4]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5]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6]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7]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8]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9]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10]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11] 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5


相关文章

  • 宗教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利弊
  • 宗教思想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利弊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得进行自我扬弃.自我更新.宗教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偏远山区教育普及不足带来的缺陷,引导思想上的启蒙,发展成为我们信仰.道德底限的根本和开端,树立乐观.现实.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和淡然处世的人生哲学.另一方面,宗教思想 ...

  •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 一. 西方文化发展到中世纪,其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主要成就有三方面: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成为中世纪文化的典型代表:中世纪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孕育的时代,基督教文化成为主文化. (一) 首先是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A.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 ...

  •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 第11卷第3期 2009年6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Vol.11No.3Jun.2009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虞雅芬 (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摘要: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 ...

  • [基督教研究-宗教改革在西欧文化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 7卞 c兰, 教改革在西欧文化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单伟红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西欧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反叛,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 义"作出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 ...

  • 论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 <西方文明史导论>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论述欧洲文艺复兴的作用 院(系):水建工程学院 专 业:土木工程 学 号: 姓 名:田礼洪 2013510264 论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摘要: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于16 ...

  • 高考历史人文主义总结 重点
  • ∙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 ...

  • 比较文学简答题
  • 1.什么是中国学派? 创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举,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发的大势所趋.近些年来,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 特色的学术流派. 2.接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 ...

  • 沙特尔大教堂下
  • 中世纪铸就的建筑奇观:沙特尔大教堂(下) 解说:它被称作"石刻圣经",历经大革命.二战和多次宗教战争均丝毫无损.它晋身欧洲最壮观的哥特式教堂之列,是中世纪精神与信仰的见证者.它的光影和色彩游戏演绎了千年.哥特尖顶之下,留给后人无尽的探索空间.筑梦天下,走进沙特尔大教堂. 周瑛琦: ...

  • 第二节 国外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第二节 国外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简史 一.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文明基石 1. 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 当需要考察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明与精神起源时,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射到这样一片充满哲理性的土地:在今天西方世界的经济与政治体系架构中,这里的境况也许已经无奈地流于某种平淡:然而这片土地上弥漫着的不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