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大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水资源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中国的水利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面对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中国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 我们认识到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认识到水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客观上存在着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我们认识到水具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联系。在治水过程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的综合功能。

我们认识到获得洁净和卫生的饮用水是人的基本权利,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坚持把解决饮水困难、保护国民健康作为大事来抓。在干旱缺水时,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近五年来中央财政投资69亿元建设了一大批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我们认识到水是商品,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公益事业。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我们认识到水以流域为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的开发利用各环节紧密联系。坚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城乡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

我们认识到水问题的社会广泛性和普遍性,坚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水的管理。在广大灌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对农村饮水工程,由受益农户经过民主协商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进行自主管理;在水价制定中推行价格听证制度,以保证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水的管理。

我们认识到法制建设对治水的保障作用、科技进步对治水的巨大推动作用,坚持依法治水,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建立了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经过长期的水利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减灾和保障体系。全国共修建加固堤防2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形成了58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46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万平方公里,发展水电装机8455万千瓦。水利在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洪减灾、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水利功不可没。

近年来,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国长江、黄河、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等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河长、水量均居全国首位。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促使我们以新的思路构建江河的防洪体系,这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要逐步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为此,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累计投资数百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在重点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疏浚河湖、移民建镇。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长江中下游数千公里干流堤防已基本达标,形成一道坚固的“水上

长城”;退田还江还湖就近移民242万人,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历史上千百年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主动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2002年,长江流域中游及洞庭湖区发生较大洪水,江湖安澜无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的母亲河。由于对黄河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下游频繁断流,其中最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严峻的现实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解决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实施了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已连续三年实现了黄河在大旱之年不断流,基本保证了沿黄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下游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调工程是促进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战略举措。我们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对工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论证。工程规划分别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引水,建设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相连,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以实现中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工程规划到2050年建成,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可利用的年水资源量。2010年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使中国北方受水地区增加1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基本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缺水问题。

关于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1999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水是基础,是关键。几年来,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休牧、轮牧、禁牧等,加强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启动了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向生态严重恶化的下游进行调水、分水。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的

下游363公里河道,在干涸20多年后重新过流,挽救了濒临死亡的沙漠植被,绿色走廊重现生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下游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虽然中国在水资源领域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继续实施已经制定的规划、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为建设我们共有的美好家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08自然灾害
  •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自然灾害 胡 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阅读材料] 1.自然灾害 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所产生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如风灾.水旱灾.地震等.此外,由于人为原因而引起的自然灾害,称为人为自然灾害,如 ...

  • 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新模式
  • 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 ...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试题
  • 2008-2009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 ...

  • 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规避
  • 摘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可持续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现实原因,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 ...

  • 浅析中国巨灾保险
  • 浅析中国巨灾保险 巨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下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市场经济是保险的必要条件, 没有市场经济, 就没有保险, 保险则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 没有保险, 便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我国虽然在1980年就恢复了国内财产保险业务, 但自1996年将地震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责任免除, ...

  • 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习题
  • <印度>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关于印度社会经济说法有误的是( ) A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 .印度是东南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C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D .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收入增速受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明显 2.受丙风的影响,印度( )灾害频繁 A .海啸 ...

  •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

  • 旱涝灾害视野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 作者:彭克强 中国软科学 2009年04期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12-0006-13 一.引言 粮食安全状况攸关一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压力持续增大,粮食能源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世界粮食 ...

  • 4.地震与地质灾害
  • 第四课 地震与地质灾害(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 ...

  • 中国水资源与水问题试题与答案
  • 中国水资源与水问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 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治水思想经历了从资源水利向工程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B. 错误 2. 当前人们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一致认为它是利国利民的.B. 错误 3. 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A. 正确 4. 乱垦滥伐,种植结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