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跳跃性与意象确定性

意象的跳跃性与意象确定性

这里讲的跳跃性,是指词诗词中各个句子之间甚至各个意象之间,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由这一句跳到另一句,中间缺乏过渡。如杜牧的《遣怀》:

杜甫的《绝句二首》的另一首

前面提到过的《商山早行》、《枫桥夜泊》等名诗都是意象组合的典范。下面再举一例。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意象确定性是指诗歌的意象常常有固定的含义。如古典诗词中常用松、竹、梅等形象来表坚贞高洁的品质。下面举几例。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

思肖《寒菊》)、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莲 由于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诗歌的意境是打开作者情感的钥匙作者:魏海军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或词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意)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进而在诗词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因此,鉴赏诗词,掌握其意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去把握一首诗或者词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呢?我认为,只要了解词人或者诗人在写作时塑造的意境,那么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怎样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意境呢?下面我们就作一下初步的讨论:

第一,掌握古人的审美习惯及常用意象。

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诗词当中的“象”并不是简单的具体事物,而是作者把它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离愁别绪;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莲——表达爱情;松——坚贞高洁。等等。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二,通过联想与想象塑造意境,用术语描绘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空中云浪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反复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云涛滚滚,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在这里脚踏星辰,御风而行,身处混沌之中,景象朦胧,似真似幻。把人和景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使意境雄浑开阔。 诗歌鉴赏中意境的形成只是鉴赏的第一步,此外还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出来。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当学生有了上述对环境的描述之后自然会去想象和联想,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画。这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更近一步了。

第三,了解诗歌构建意境的一些方法,辅助意境的建立。

1、选取典型意象,营造动人意境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先选取“寒蝉”这个典型意象,寒蝉即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也代表离别,所以,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杨柳”与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就具有了必然性联系。“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的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2、想象构境,化虚为实

此法借用神话或梦幻来构造意境,以实笔写虚境,化虚为实,托怀寄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高大神奇,写的富有神奇色彩。在进入诗歌的主体部分时,作者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月夜渡湖、著屐登山、山中奇景,这里既有浪漫主义的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这奇异的境界已经够惊骇的了,而仙山盛会把全诗推入高潮,这也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最后仙境悠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天外飞来之笔“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又如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词目的在于抒写对亡妻的想念,作者构建了一个梦中相见之境。这样一来,作者无尽的哀思便表达得凄婉、真挚。人鬼相见,显然为虚。但作者通过梦幻构造出相见之境,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更感受到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他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此词借用了往昔的神话传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入其中,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此处作者借用神话为我们营构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3、借用诗境,变旧为新

此法借鉴前人诗境,或化用,或反用,或引申,由旧诗意境翻出新意境。王沂孙《如梦令》写道:“妾似春茧抽缕,君似筝弦移柱。无语结同心,江地落花飞絮。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词中“春茧抽缕”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君似筝弦移柱”,宋人傅干注《东坡词》云“筝柱斜列,参差如雁”,李商隐《昨夜》诗“十三弦柱雁行斜”,又“蜡花长邃泪,筝柱镇移心”;“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贺《苏小小墓》“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满地落花飞絮”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相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遥指乱云遮处”化用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前人在以此为题作诗、文章的时候,所写的感情基调几乎都是悲伤、哀怨缠绵的。但是秦观《鹊桥仙》中,作者借鉴前人的诗境,反用其境,而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改以往以此为题材的诗的哀怨缠绵,

而推陈出新,另翻新意,以此来打动人心!

咏史怀古词大多也采用这种方法来构造意境,这类词大都吟咏历史事迹,缅怀古代人物,借以感慨人生,书写怀古伤今之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借古喻今,“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通过对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的歌颂,说明作者南归四十三年来,一直不忘金戈铁马、征战疆场的抗金斗争。下片最后三句,作者以战国名将自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重用抗金人才的不满。这首词通过怀古,以言时事,赞扬历史人物即是对统治者昏庸无能、苟且偷生的讥讽。吴文英《八声甘州》也是一首咏怀古迹词,篇中通过怀古以抒发兴亡沧桑之感,寓有深切的伤时之意。此词是如何构境的呢?词中通过写春秋吴国的兴衰古事抒发心中的感慨。开头以问起句,紧接着以“幻”字引发出有关吴王夫差的遗迹,真幻交错。下片中“问苍天”一句表现了吴王失政的痛惜和无可奈何之情,也寄寓着对时政的深深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寄寓了深深地怀古之情,接着作者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熟练借用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抱负,但同时也反衬自己事事的不如意。

当我们掌握了诗词构境的方法后,我们在建构意境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寻了。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分析其特点;注意分析特点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它的外在特点,更重要是要分析其内在特点!这些融入作者情感的景就成为了意象,而无数的意象又构成了意境。当然,诗词的构境方法多样灵活,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思考。

总之,把握诗词的意境对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相关文章

  •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 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编写时间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二.学习重点难 ...

  • [醉花阴]教学案例
  • <醉花阴>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它是一种运用富有韵味的.精练的语言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学习宋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但由于宋词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宋词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走出 ...

  • 用想象,泡开古典诗词的香茗
  • 用想象,泡开古典诗词的香茗 --先哲思想下的体验创新型语文教学的研究 麻涌中学 伍爱丹 概 要:古典诗词重在"言志",因古人表达讲究含蓄,所以往往借助"景.物.史" 等境来抒发情思:又因字数句数受限,所以诗词的意象描写往往具有跳跃性,遣词造句也特别讲究.正因为 ...

  • 高中语文选修课
  •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设计 内蒙古察右中旗一中 李占清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 ...

  • 浅析[文心雕龙]的"神思"观
  • 摘要:"神思"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基本的艺术构思方式,以"神与物游"为核心理论,以审美情感和艺术想象为两大基本要素,创造出审美意象.本篇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为文本来阐述"神思"的基本特征和说明捕捉"神思"灵感的 ...

  •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
  •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分行,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 ...

  • A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BCD )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 )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 B主观性 C评价性 D精 ...

  • 童庆炳[文学概论]多项选择题
  • 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 ( AB ) 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 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 ABD ) A.文学史 B.文学批评 C.文学批评史 D.文学理论 E.文学理论史 以下概念中属 ...

  • 一个缤纷的意象计划
  • 一个缤纷的意象计划 文/玲珑凤展 我在做着一件我想了好久的计划 但这个计划只是个视觉 一个缤纷的画面 几乎类似向量的图形 一空间 本来是没有灵魂的 要赋予他生命 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河流也就淹没了本色失去了色彩 在光照的条件下 他会发光变为珍珠 映照了世间万象 一滴水一个世界 包容了天与地 这样的水 是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