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德观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和谐社会研究

孔子的道德观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 洪永铿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浙江 杭州 310018)

〔提要〕 本文阐述了孔子的一些基本伦理道德观念, , 提出了如何

吸收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中精华部分, 〔关键词〕 孔子; 伦理; 道德; 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2005-0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孔子还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苛政猛于这一新的命题, 虎”。还有一个例子, 也可以说明孔子的这种观念“:厩焚, 子要的现实意义、社退朝, 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厩失火, 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会关系的和谐。, 人而不是马, 这也反映了孔子的“爱人”, 并不完全是指贵族、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理想追或统治者。求。孔子在这方面曾有诸多探索与研究, 这比较集中地反映由此可知,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 是要求把人当人看在孔子的道德观念之中。我们对孔子的道德观进行研究, 取待, 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会有一定的启迪。那么, 孔子是不是主张要爱一切人呢? 也不是, 这一点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 主要是企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孔子认为“仁者”既能“好人”, 也能图回答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关于哲学根本问题的论述, 他远“恶人”。据《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 和帝不如道家; 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 他远不如墨家; 然而, 关于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贵仁者伦理道德观念的论述, 他却远远超过先秦各个学派。因此, 所好恶得其中也。”“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 是说仁者能掌握可以这样说, 孔子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奠基人, 他的好喜爱和憎恨的标准。孔子认为“仁”者并非毫无原则地去伦理道德观念, 两千多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乃至整个华人爱一切人:有的人为“仁”者所爱, 有的人为“仁”者所憎。孔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子从“仁”这个道德范畴出发, 要求人们爱人, 并孝敬父母, 敬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 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兄爱弟, 把孝、悌看作家庭伦理规范的一个基本德行准则。坏、天下无道的状况, 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孔子仁不仅是家庭成员的亲情之爱, 而且涉及家庭之外的普遍之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把政治统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础爱, 即对百姓之爱。上, 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自觉从善, 走上正道; 而依靠法孔子的“仁”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制、刑政, 百姓虽然可以不做坏事, 却不会有知耻之心。从上对于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很重述基本观点出发,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观念。要的借鉴作用。不管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孔子的“仁”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在处理和别人、甚至和亲人的关系时, 《论语》一书中, 讲到“仁”的问题有109次, 它是孔子思都要约束自己, 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曾经作过许多解释。《颜渊》“:樊迟想, 讲究礼节和礼貌, 相互尊重。这样做, 就体现了爱人。毫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无疑问, 这样的道德, 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匆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二、孔子的“礼”动。’”《里仁》又说“: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孔子还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 他也提倡“礼”。“礼”的在《礼记・中庸》篇中说“:仁者, 人也。”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旧有的等级制度。在《论语・颜渊》篇

但是, 不论孔子在各种场合对“仁”的解释如何“, 仁”的里, 有一句话是很出名的, 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它曾引基本意思就是“爱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起人们极大的注意。所谓“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复礼”, 就孔子的“爱人”主要讲做人的道理, 也就是要同情人, 要爱人, 是把不合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规范。在这里“, 礼”是一个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相爱; 要讲“己所不欲, 勿键字。在古代“礼”有三种意义:第一种, 许慎《说文解字》说:施于人”。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主张“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意思是祭神求福。第二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 要爱惜财力; 同时也要爱人, 爱护劳动种, 徐灏在《说文解字》笺中说“:礼之名起于事神, 引申为凡力, 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百姓, 使百姓能够顺利生产, 让礼仪之称。”礼被引申为礼节仪式。第三种《礼记・, 曲礼上》

124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和谐社会研究

记载“: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化正俗, 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 “恕”的精神, 推己及人, 互相谅解,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这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孔子的“礼”指的样, 才能做到团结和睦, 才能达到“人和事业兴”的目的。少就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我们研究孔子的“礼”, 应主要抓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写道:共产党员“不肯住孔子所主张的社会制度。对地租制度, 孔子和孟子一样都为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们中间的任何人。他们能够‘将心比主张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和徭役剥削。《论语・颜心’, 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 体贴人家”。“为了党和革命的利渊》篇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有若与鲁哀公的对话“:哀公问于益, 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和‘委曲求全’, 甚至在必要的有若曰‘: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二, 时候能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少奇同志的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这些论述, 实际上就是对“恕”道进行批判继承后所得的结姓不足, 君孰与足?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 他主张实行的果。“彻”, 这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其中, 当然有孔子的影响。四、义”

孔子的“礼”, 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维护分封、世袭(包24括宗法) 、等级制度。简单地说, 就是天子封诸侯以国, 天子(阳货篇》) “君子或诸侯封大夫以邑, 爵土世世父子相继。天子“:君子义以为上”《,

(卫灵公篇》) 。士、庶人分为五等级。诸侯又分为公侯、《“义”是人们应当具有的高尚品

级。德, 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

(述而篇》) 他认为听到给予肯定, :“、臣臣、父父、子徒,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义”, 而

子。”他作“乱臣贼子”, 严守等级名不能以身赴之, 是自己忧虑的事情。学生子张问孔子如何提号, 。这些主张高品德和辨别迷惑, 孔子回答的一个办法就是“徙义”。由此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严重的缺陷, 也说明了孔子的思想有代可见“, 义”指的是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行为。

(礼记・) 。孔子认为, 合于仁、表贵族领主利益的浓重色彩, 这也是由孔子所属的阶层———“义者宜也”《中庸》礼为

士阶层的两面性所决定的。宜, 见利思义, 就是要求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符合仁礼

如果我们抛开孔子政治立场不论, 从抽象意义上把“礼”的要求。从当时的时代要求来讲, 孔子要人们安贫乐道, 服当作道德观念的载体, 把“礼”解释为“礼节”、“礼貌”, 那么从奴隶制等级秩序, 以维护这种等级制度的稳定; 从普遍意“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约束自己(言行) , 回义来讲, 孔子实质上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原到礼节(礼貌) 上来, 这就叫做仁。具体做法就是孔子教导颜则。对此, 孔子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论语・渊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讲, 非礼勿动。”《第一个层次“, 见利思义”。他的学生子路问怎样做才是

) 从道德观念来讲, 孔子要求人们说话、(宪问篇》) 。孔子提出颜渊》做事都要合乎一个完美的人? 他回答“见利思义”《

(季氏礼仪, 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这些主张在君子有九件事要注意反省, 其中一件就是“见得思义”《

) 。就是说, 凡遇到(取得财利) 的情况, 都要想今天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篇》“利”“、得”

三、孔子的“恕”一想是否符合“义”, 合则取之, 不合则不取。孔子认为“义”孔子认为“, 恕”是实行“仁”的方法。《论语・卫灵公》篇和不正当的“利”是排斥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

(述而篇》) 以社会利益来约束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浮云。”《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给“恕”下的定求, 孔子把这看作是一项基本道德要求。他还说“:君子喻于

(里仁篇》) 能否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义。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益, 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第二个层次, 当仁不让, 见义勇为。孔子认为“, 义”和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勇”是应联系在一起的。《阳货篇》记载, 孔子的学生子路仁之方也已。’”由此可推知“, 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能近取问,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譬”。朱熹的解释是“:譬, 喻也, 方术也。近取诸身, 以己所的品德, 但是应把“义”和“勇”相结合“,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欲, 譬之他人, 知其所欲亦犹是也, 然后推其所欲, 以及于人, 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如不结合, 只有“勇”而无“义”, 则恕之事, 而仁之术也。”说明白些, 就是跟一个人最近的是“勇”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不“义”之处也去“勇”, 就会出乱子, 他自己, 以自己作为比喻, 由此而推想到别人, 这就是“能近而且出在有的人身上, 就会成为暴乱行为。但是, 见了“义”取譬”。这种“恕”的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第一“, 己欲立而立而不为, 那也不对, 那是不勇敢的行为。孔子说“:见义不为,

(为政篇》) 这告诉我们,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人, 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站得住, 就要帮助人家一同无勇也。”《“见义

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第二勇为”。凡符合仁义要求的, 于社会有利的, 应积级勇进, 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强加给别人。可犹豫、退缩和回避。

(卫灵这种以“恕”行“仁”的方法, 在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第三个层次“,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这是最高的境界。为了仁, 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 应的。不论现在同行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如何激烈, 但我们公》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 仍应遵守基本道德准则———要有牺牲个人的一切, 以至生命, 而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25

和谐社会研究

其中”, 相传是尧命舜之辞, 据汉代学者解释, 说是“为政信执其中”。所谓执中, 也就是执中道而用之。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客观, 不要走极端。“过犹不及”这个命题, 现在看来,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凡事都有一个界限, 一个度; 即便是真理, 走过了一步也会变成谬误。过头与不及, 当然同样是违反事物本性的。

作为贯穿儒学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 其根本精神, 在于平衡协调各种关系, 以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毋庸讳言, 由于被统治者利用, , , 使得“。但公本身, 因为中庸之道本身, 只不过先人们没有很好。

如今,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 应很好地对“中庸之道”这一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 彻底根除忽左忽右, 趋于极端的流弊, 以防止“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当前, 我们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又处于矛盾的凸现期,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贫富差距、东西

在现代社会中, 人际交往, 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 应当诚部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更加需要借鉴“中庸之实、不欺, 言而有信, 这样才能出现真诚共事、同心协力的局道”这一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以缓和各种面。这种“守信”的美德, 是人们应该永远继承发扬的。对立情绪, 保持社会的稳定。

六、孔子的“中庸之道”七、孔子对于一般道德修养的主张何谓“中庸”?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 不偏孔子在一般道德修养方面, 也有很多言论。孔子提出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者, 平常也。”又引程颐曰“:不偏之“内省”, 即自我反省。怎样反省呢? 孔子指出:“见贤思齐

(里仁篇》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这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而篇》) “过而些解释, 大致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还鼓励人们改过“:过则勿惮改。”《

(卫灵公篇》) 这种要求人们自我批评, 并孔子认为中庸是无上的至德。唯其如此, 孔子常常要求不改, 是谓过矣。”《

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子温而厉, 威而不不断改正过错的言论, 我们是应当借鉴的。猛”, 认为“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是他待人的中庸“; 子孔子还提出“三戒”, 即对三件事应当戒备。他说“:君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是他对物的中庸; “季文子三思而后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季氏篇》) 行, 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是他做事的中庸“; 见危授命”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与“危邦不入”, 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 师也过, 商也不及”, 他还提出“三乐”, 即三种有益的爱好和三种有害的爱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好“: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

(季氏篇》) 孔子庸“; 敬鬼神而远之”, 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 周而不比”、“和友, 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 乐宴乐, 损矣。”《

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既要“亲亲”, 又要“尚贤”, 是把喜好用礼节节制自己, 喜好说别人的优点, 喜好多交品行他选用人才的中庸“; 礼之用, 和为贵”, 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好的朋友, 作为三种有益的喜好; 把喜好骄傲自满, 喜好闲游庸, 等等。放荡, 喜欢大吃大喝, 作为三种有害的爱好。这些教诲, 在今

孔子的“中庸之道”, 作为方法论, 它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天看来, 仍不失其现实教育意义。尺度, 主张执两用中, 强调“过犹不及”; 作为道德观念, 它又八、孔子的道德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具有统率诸德的普遍作用, 孔子赞颂“: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 是他的学说中最光辉的内容矣乎! ”之一。《礼记・中庸》云“: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即

但现存有关中庸的材料, 可以确定是孔子语录的, 仅有天下所有的车子在同一轨道上运行, 用同一种文字书写, 道《论语》中有的很少几条。西汉时编成的《礼记》里, 有《中庸》德行为也要在同一个法则下规范。孔子学说中关于家庭伦一篇, 相传是孔子之孙孔 (子思) 的作品。其中引孔子语颇理的道德, 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 在社会经济利益方面的道多, 虽不能断定是否属实,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中德都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 具有极强的人性美的魅力。这庸思想, 则是无疑的。些关于道德的理论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恪守的准则和基础, 对

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因此“允执, 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过犹不及”, 就成了孔子思想方法论的基准。“允执1. 孔子的道德观对家庭和谐稳定的意义利益。这才是真正达到了仁的境界。

这三个层次由浅而入深, 不也很能给我们以很多的启发吗?

五、孔子的“信”《论语》中提到“信”有38次。孔子提倡“信”的道德, 他把“信”列为教育学生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谨而

(学而篇》) 。孔子认为, 提高品德, 辨别迷惑的主要方法信”《

(颜渊篇》) 。就是讲究“信”“, 主忠信”《

孔子提倡“信”这种道德品质, 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 要诚实不欺。孔子告诫人们“: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

(为政篇》) 在孔子的影响无 , 小车无 , 其何以行之哉。”《

下, 他的弟子也非常注意培养自己“信”的品德。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乎, 传不习乎? ”学生子夏说“:。) 篇》

孔子认为, , 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他曾说:“信则人任

(阳货篇》(子路篇》) “道焉。”《“, 则民莫敢不用情。”《(治理) 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学而篇》) ”《

126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和谐社会研究

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只要家庭稳定了, 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大大减少。孔子学说主张家庭和睦, 主张以孝悌来维系家庭。《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要专心致力于“本”, 本就是孝悌。孔子认为每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孔子还认为孝, 不仅要能瞻养父母, 还要尊敬父母。《论语・为政》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 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 而每人对于犬马来说, 皆能养。如果只养活父母而对父母不敬, 那么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还认为, 真正的孝不仅是干活操劳, 还要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表情《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父母, , 柔顺谦和、愉快, 、睦父母、友兄弟, , , 这对于我, 因为只有家庭稳定了, 整个社会才会稳定。

2. 孔子的道德观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的意义

社会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人际交往更加频繁, 人际关系也日趋重要。孔子的道德观要求人们不仅要爱护奉养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而且要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也当作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来对待。《论语・公冶长》: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他愿使“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也就是说,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 使老年人过得安逸, 朋友对他相信, 年少的人怀念他。这难道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实践吗?

孔子还认为, 对上级, 要敢于豁出性命; 对待朋友, 要讲信用。《论语・学而》云“: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封建社会家天下, 当今天下为公, 如果我们有悟于此, 事国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那也是极其正确的。孔子又云“:谨而信, 爱众, 而亲仁。”也就是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待人谨慎讲信用, 热爱众生, 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孔子主张, 对自己严格要求, 如果别人对自己不能理解, 也不要去怨恨别人, 应以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别人的看法。《学而》云“: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误会自己, 也不去怨恨别人, 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不患人之不知己, 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我, 我不着急, 着急的是我不了解别人。“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有道德的人要求自己, 而小人则去要求别人。孔子把“忠恕”当做终身信用的格言, 要宽恕待人, 自己不愿做的, 也不要强加于人; 自己所希望达到的, 也要替别人考虑。《颜渊篇》云“: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要成人之美, 不破坏别人的事, 而小人则相反。“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凡自己希望成就的事业, 也帮助别人成就, 凡自己希望达到的事情, 也帮助别人达到。

《子罕》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 不惟我独是。但君子要坚持

真理, 择善而从之。《卫灵公》云“:当仁, 不让于师”“; 君子贞而不谅”等等。孔子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 表现出对家庭、社会、父母、朋友等各方面强烈的责任心。

人际关系是以主体间的利益为纽带的。孔子认为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必须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并把它看作是确立人格和提升人格的关键。“义”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 由此开始在人际间双向的伦理关系中凸现出来。

, 述而》云“:富贵, , 从吾所好。”他的, , 我也愿意。如不可求, 。重视道德自律和社会秩序“义”为前提。在日常交往中, 他明确地坚持“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精神与物质并重。

孔子把对“义”的态度作为判别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君

(里仁》) 这里的利指的是有益于己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的“私利”。君子是孔子心目中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在他看来, 君子不但要具备“仁”的德性, 还必须具备“义”的道德素质。为人处世, 安身立命不应只看重个人的私利, 而应见利思义, 义然后取。孔子指出“: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

(里仁》) ⑦就是说见到去也。”《“利”时应该从自身道德修养

上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倘若“利”不合“义”, 则应抱一种“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的态度, 安贫乐道, 即使“饭

(述而》) , 也乐在其中。显然, 孔子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提倡理想人格———君子首先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挣脱物欲, 不为物累。因此, 他反对为追求财利而行动, 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 不顾后果。因为“放于利而行,

(里仁》) , 必然引起人们之间的猜疑、多怨”《争斗, 损害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但孔子对于利并非只作简单的否定, 也并非单方面强调义与利的对立, 他同样注意到了义与利的统一。孔子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时期, 其时, 王室衰微, 诸侯坐大, 大夫专权, 陪臣执国命。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日趋瓦解, 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利益连年攻战。这种“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状况, 使孔子颇感忧虑。为了限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贪求, 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 孔子提出应当以“礼”为准则去实现社会利益

(卫灵公》) 倡导的分配。他说“: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依“礼”来实践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义”, 认为合于“礼”的利益追求就是“义”。这样, 在孔子的人际关系框架内, 义与利就和谐地统一于礼的规范、约束之下。这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对于实现思想的人格和完美的精神境界, 超越人际关系中狭隘的利益交换关系和功利化倾向, 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孔子这些关于经济道德的思想对当今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国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

127

和谐社会研究

来, 许多人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出色才干赢得了成功, 但也有的人乘我国法制不健全之机,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坑蒙拐骗, 大量的事实触目惊心,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后果极为严重。因此, 我们在一方面用法制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 也可以用孔子的经济道德准则, 如“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君子以义为上”去指导和教育人们, 这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必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 孔子的道德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 一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永远不会改变。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激发了主义”思想的膨胀, 上, 毁林垦荒, 、土地沙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 造成水和大气的污染, 形成臭氧层空洞。过度地向自然索取, 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上述问题的产生, 根本原因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回顾一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 对于我们提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也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强调:既要“爱人”, 也要“爱物”, 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所以, 他在生活实践中一向是“钓而不

(论语・) 。孔子还认为, 天地万物, 自然纲, 弋而不宿”《述而》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如若随意破坏, 浪费资源, 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

孝也。”他还说“:起螫不杀则顺人道, 方长不折则恕仁也。”由

此可见,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 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 完成了“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的逻辑发展轨迹。孔子的这些观念, 后来也就自然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后代的大儒, 好多都能以政治家的眼光, 把保护生态资源和发展经济合而为一了。

但要注意的是, 人类只有先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才能最终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如果不实行“忠恕”之道, 不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不消除贫困、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那么, , 处。

, , 孔子的生, 。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有精华, 也有糟粕。其基本精神, 历经两千多年, 并没有减损其光辉, 相反, 历代志士仁人身体力行的光辉业绩, 丰富、发展了它, 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今天,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有全世界2/3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诺贝尔奖得主会议, 多次引用我国儒家文化。大会宣言中有一句话“:要使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 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 孔子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多么深远、广泛。我们作为儒家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子孙, 更应认真地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把我们的道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4月。[2]蔡尚思著《孔子思想体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6月。

责任编辑:汉河; 校对:文君

本刊说明

我刊2005年第2期上发表的《试论基督教对于现代化的促发作用》一文尾注5因作者表述很

不清楚, 可能造成对《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的误解, 损害该刊声誉。现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要求, 将剽窃该作者论文的两人在《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向该作者和《世界宗教研究》杂志表示道歉的声明全文转载如下, 以正视听。

致  歉

商务部宋波及研究生夏廷以不正当手段, 全文剽窃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张文举副教授尚未发表的论文《基督教与近代科学》, 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上, 严重侵犯了张文举的著作权, 同时严重地损害了《世界宗教研究》的声誉。宋波、夏廷现郑重声明《基督教与近代科学》:一文的著作权完全归张文举所有, 并对因此给张文举和《世界宗教研究》造成的影响和损害表示道歉, 愿意给予相应赔偿。

宋波 夏廷2004年7月13日

128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相关文章

  • 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智慧
  • 摘要: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现代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保守妥协,而是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解中庸思想的真谛,对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 ...

  •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学生:苟奉山 指导老师:谭贵全 内容提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为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 ...

  •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1 爱是有差等的区别 ............................... ...

  • 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 2007年第3期 No.3,2007(总第59期) 青少年研究 General,No.59 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丛彩娥 杨世谷 [摘要]以"仁"为主干的儒家思想传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历经风 雨而不衰退,饱受干渴而不枯萎,更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不可摧.笔者欲就其 ...

  •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定是一个充满 凛然正气的社会.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 在要求.在推进社会主 ...

  •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
  • 作者:赵东栓 齐鲁学刊 2010年11期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10)03-0111-05 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兴.观.群.怨"说是其最著名的论断.<论语·阳货>记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

  • 浅析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 ...

  • 天不生仲尼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无名氏 <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 ...

  • 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宏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一.基本概念 1.价值 价值一般是指事物的用途.属性和作用: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具体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如,人生价值,金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 2.价值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