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教案

静 夜 教 案

洛夜老师

一、 导入

千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他们品味这宁静的夜色,解读这寂静的夜空,为此留下无数华美诗篇。让我们后来人感伤于怀。又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我们的郭沫若先生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43页,我们一起来《静夜》里寻找答案吧。

二、 学生齐读课文。——板书题目,作者(然后请学生起来评价齐读中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体会实写和虚写的表现作用,增强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2、与学生一起体会诗所饱含对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诗歌中的景物,更好理解诗歌内容。

四、 背景简析

《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第一部《女神》)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诗中,诗人流露出较淡淡的压抑和愁绪,又包含了对祖国的关注与热爱。

五、分析诗文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笼罩”一词,带有一种动态的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 带有一种动态的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笼罩”和“漏”却使一股压抑之气勃然而成。

整个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恬静、朦胧、压抑的夜。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4. “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这就是呈上),那么启下呢?“天河何处”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是“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5.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以为服,入水不濡rú。沾湿” )鲛人善于用海中原料纺织一种极薄的丝绸,叫做

鲛绡,轻而韧,表面极光滑。用于海中建筑及服装。传说海上偶然出现的“海市蜃shèn楼”,就是鲛人们出售交换这种鲛绡的集市。鲛人用星辰来占卜决定方向。另一传说鲛人在悲伤哭泣的时候,滚落的眼泪是美丽的珍珠。事实上那是鲛人哭泣时所流出的眼泪的结晶,因为鲛人体液成分缘故,所以会在离开体外后在水中及空气中快速凝结。

6.“鲛人在岸”,岸在何处?(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其实岸是在祖国)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当时是人居住在日本关东平原的南部千叶县市川市,同样月亮东升西落,所以面向东方望向祖国海岸的诗人是看不见月亮的,所以这里的月是联想。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之夜,在这安静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整个第二节想象,以问句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忧国之情。 村:紧密在一起的,没有回旋的余地,如你家的猫,可能看见猫了,没见你,所以

景物是猫,而没有你。

月:想象的东西。原因一白云团团,露出了几点疏星。没见有月亮露出来。原因二

当时是人居住在日本关东平原的南部千叶县市川市,同样月亮东升西落,所以面向东方望向祖国海岸的诗人是看不见月亮的,所以这里的月是联想。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小结: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

作业:熟练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 地(陆)

松林 朦胧

写 白云 恬静

实 疏星 空 压抑

海雾 海 静

联 天河 悲痛

想 鲛人 恋乡 图画 月 珠(泪)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

亲人的思恋之情。


相关文章

  •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1)
  •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 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 ...

  •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2)
  • 教学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4.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 ...

  • [石榴]详细教案设计
  • <石榴>教学详案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了解石榴的外在.内在特征,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抒发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3.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 4.掌握本课的字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赋予石榴的形象和感情. 授 ...

  • [雷电颂]教案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雷电颂>教案设计 雷电颂>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 二. ...

  • 中国现代诗歌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流派大致有:20世纪初的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群(中国现代主义).汉园三诗人.七月派:4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九叶诗人): ...

  •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 <星星变奏曲>教案 高新区火炬中学 魏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标准目标: 1.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教案1
  •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 第15课<张衡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 ...

  • 迢迢牵牛星最终教案
  • <迢迢牵牛星>教案 教学重点:1.背诵本首诗 2.学会从诗歌语言方面去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鉴赏<迢迢牵牛星>的叠音词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没听说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或文学作品呢?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秦观<鹊桥仙>(让学生读一遍).& ...

  • [星星变奏曲]教案
  •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