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产业链概况和各环节特点

中国化工产业链概况及各环节特点

化工行业产业链图如下:

***从化工行业的产业链简图可以看出,化工行业主要包括:

1.

2.

3.

4.

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料行业; 中游基础化工环节,主要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炭化工等; 中游精细化工环节,包括传统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 下游行业部分,主要包括:汽车行业、纺织行业(合成材料制造),农业(化肥、农药)、建筑房地产业(涂料、合成材料、其他化学品)。

一.上游产业链概况

(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行业规模。截止2009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91家,从业人员100余万人;行业资产规模达到14548.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78%;行业的负债规模达到6865.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74%。

2.供求方面。供给方面:2009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645.3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13%;中国石油净进口量21888.5万吨,石油表观消费量40837.5万吨;原油净进口量19862.0万吨,原油表观消费量38810.9万吨;中国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破51%;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原油净进口对外依存度为

51.2%,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3.6%。需求方面:2009年从各油品需求增长变化来看,呈现各不相同、差异较大的特点。全年成品油(汽煤柴油,下同)表观消费量2.21亿吨,同比增长

2.5%。其中,汽油、柴油、煤油表观消费量分别为6,704.9万吨、13859.8万吨和1497.0万吨,分别增长5.5%、-0.2%、17.0%。

目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国煤炭开采业。

1.总体供给现状

2009 年,我国原煤产量29.65 亿吨,同比增长12.7%,增速同比减缓0.1个百分点。全 国铁路煤炭日均装车70230 车,同比下降1.4%;煤炭运量17.49亿吨,增长1.2%。据海关 统计,煤炭出口2240 万吨,下降50.7%;进口12583 万吨,增长2.1 倍;净进口10343 万 吨,上年为净出口503 万吨。年末,秦皇岛港存煤536 万吨,同比减少38 万吨;直供电厂存煤2147 万吨,同比减少2185 万吨。2009 年前11 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1827 亿元,同比下降9.4%,上年同期为增长1.3倍。

2.煤炭产量分析

2006 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23.25 亿吨,同比增长8.1%。我国原煤产量自2000 年降至9.99 亿吨的低谷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加速增长。2002 年原煤产量为14.15 亿吨,2004 年为19.97 亿吨。2007 年我国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 亿吨,同比增长2008 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26.22 亿吨,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3.4 个百分点。2009 年,我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增速同比减缓0.1个百分点。

3.需求方面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煤炭总销量达27 亿吨,同比增长12.5%,2007年的总销量为24亿吨。其中,中国神华2008 年煤炭销售量2.327亿吨,山西同煤集团产销量也达到1.22 亿吨。而在利润榜方面,神华集团以380 亿雄踞首位,中煤能源集团、兖矿集团的利润同为120亿,并列第二位。我国煤炭销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9 年11 月份,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5576万吨,同比增加3511 万吨,增长15.9%。今年1-11 月,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251736 万吨,同比增加13142万吨,增长5.5%。

4.煤炭消费结构

二.中游基础化工环节

(一)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石化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4.77亿吨/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分别跻身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第9位和13位。(2009年进口原油突破2亿达到2.05亿吨)

过去十年是中国炼油能力增长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十年,炼油能力增加了72.8%,年均增长率达6.3%。2009年,中石化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商,中石油也已发展为世界第八大炼油商。两大集团所辖炼油厂的数量虽然仅占全国的27.2%,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占全国的76.8%,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中海油及地方炼厂在2008年后也有显著增长。

我国已形成1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油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接近全国总加工能力的一半。在这17个基地中,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两家炼油企业炼能达到2000万吨/年。另有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或筹划。

中国石化十年来的炼油能力增长迅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43亿吨增至2005年的1.635亿吨,2009年更是达到2.235亿吨,占全国产能的46.9%。炼厂平均规模也从432万吨/年攀升至570万吨/年。截至2009年底,该公司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11家,其中镇海炼化的炼油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

中国石油十年来的炼油能力也有较快增长。2000~2009年,中国石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19亿吨增至2005年的1.194亿吨,2009年达到1.425亿吨,占全国产能的29.9%。炼厂平均规模从352万吨/年增至540万吨/年。截至2009年底,该公司规模达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5家,其中大连石化的炼油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

2009年5月,中国海油兴建的1200万吨/年惠州炼厂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正式大规模

进军炼油业。中国海油的炼油能力增长迅速,从2005年的750万吨攀升至2009年的195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4.1%。

从地方炼厂的情况看,截至2008年底,包括原为中国石油托管企业、2005年9月独立出来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2008年底其合计能力为1400万吨)在内,全国地方炼油企业(简称地炼)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这些地炼除延长外,主要分布在山东(37家)、辽宁(15家)、广东(14家)。主要产品包括汽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燃料油、沥青、乙烯、丙烯、芳烃、液化石油气、MTBE等。2009年除延长外,前十大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870万吨,占全国地炼总能力的42.7%,但排在十大地炼之后的大部分炼厂的实际加工能力都不足100万吨/年。从实力看,山东地炼居全国地炼首位。

外资公司在华炼油业务也取得重大进展。继道达尔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股建成大连西太之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参建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09年正式投运,外资在中国的权益炼油能力达1050万吨/年,占我国炼油总能力的2.2%。此外,中俄天津东方石化炼油项目、委内瑞拉与中国石油合资广东揭阳炼油项目、卡塔尔与中国石油炼化合资项目、科威特与中国石化广东湛江东海岛炼油项目等中外合资炼油项目也都在推进。 中国炼油工业呈现以两大集团为主导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炼油布局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辽宁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原油加工能力达7600万吨/年,其次为山东和广东。

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和1998年国内石油石化大重组方案的局限,中国石油的炼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这些区域不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费区。 2008年中国石油从东北、西北炼厂调运至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的成品油占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中国石化炼厂则主要分布在油品消费高度集中的华东和中南地区,所产的成品油基本可在其传统销售区域消化。地炼则主要分布在山东及陕西地区,成品油资源除部分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销售外,其余自行销售。虽然中石油抓紧在广东、广西地区战略布点,中海油加快建设,但我国成品油目前总体的主要流向大致呈“北油南运”、“西油东调”的格局没有改变。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炼油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约20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其合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年,整体水平将有较大提升。根据新近出台的国家石化振兴规划,未来新出炉的中国十大炼油基地将是:规模超过年3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宁波、上海、南京、大连,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

2007年底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以2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2008年中国石油大连石化改扩建后炼油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先后跻身能力超2000万吨/年世界级炼厂行列。

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化拥有12家乙烯生产企业(含赛科、扬-巴、福炼),总的乙烯生产能力为728.5万吨/年(2010年928万吨/年),占我国大陆地区乙烯总产能1197.5万吨/

年的61%。茂名、上海赛科产能分别为100万吨/年、109万吨/年,其中茂名乙烯产量达到106万吨/年。

(二)煤炭化工产业现状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间,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下,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02-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3.0%,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年均增长1.4%和3.0%,煤炭年均增长5.4%(见图1)。到2008年底,全球煤炭费连续六年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煤炭需求增长已成为推动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资源,世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2008年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 708亿吨,储采比为42年;天然气探明储量约为185.02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60年;而煤炭的探明储量约为 8 260亿吨,储采比为122年。据B司统计,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4.6%,煤炭占29.1%,天然气占24.0%,核能、水电等约占12.3%。由此可见,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就中国而言,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特征十分显著。据2009年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截至2008年底,中国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约为20.90亿吨,储采比为11.8年;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约26 511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4年;煤炭储量约为1 145亿吨,储采比约为41年。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燃料快速增长和石化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油气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2003-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7.3%。2009年,一次能源消费达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约占70%,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0%,核电、风电及水电约占10%(见图2)。在此期间,中国石油消费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仅1.8%,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发展替代资源,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客观上为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国外的煤化工产业起步较早,20世纪4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煤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先后建成过实验装置,开发了有关的工艺技术,但由于受到资源、技术、环境、油价、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寥寥无几。目前,只有南非萨索尔公司的煤间接液化工厂和美国大平原煤制天然气工厂。而中国煤化工产业在近几年则获得了较快发展。

2.1 传统煤化工总体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也开始拥有传统煤化工产业,但规模很小、产品单一,产品主要包括焦炭、合成氨、电石和甲醇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丰富地区的崛起,传统煤化工和部分产品产能较快增长。从产品的供需来看,中国传统煤化工总体上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2009年,中国焦炭消费量约3.4亿吨,产能约为3.8亿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约91%;电石消费量约1 500万吨,总产能约2 200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低于70%;甲醇消费量约1 660万吨,总产能高达3 000万吨/年左右,装置平均开工率仅37.4%。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甲醇生产中,70%以煤为原料,甲醇作为新型煤化工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甲醇项目产能达2 500万吨/年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甲醇总产能将达到5 000万吨/年以上,而届时的甲

醇需求量最乐观预计也仅增加到3 1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2.2 新型煤化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近年来,在高油价的推动下,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煤液化合成油、煤基甲醇制烯烃、煤基甲醇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煤直接液化首条百万吨级工业示范生产装置已建成投产。中国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最早由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合作,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成功。中国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分两期投资建设总规模为500万吨/年的煤直接液化工程。2008年12月30日,一期工程的先期工程100万吨/年煤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油品和化工品。该工程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担EPC总承包。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

2)煤间接液化示范工程成功建成。国内从事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发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和兖矿集团。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煤化所在消化吸收国外工艺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成功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目前,山西煤化所研发的煤间接液化工艺已经应用到山西潞安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神华集团等三套16万吨/年示范项目中,目前已相继投产。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与南非萨索尔公司合资的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3)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正在建设。目前国内拥有煤制烯烃技术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DMTO)完成了中试。2005年,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在陕西建设了规模为1.5万吨/年(以原料甲醇计)的工业试验装置。2006年2月,装置投料试车,8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这项技术实现了约99.18%的甲醇转化率,双烯(乙烯+丙烯)碳基选择性达78.71%。目前,神华集团采用这项技术,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担EPC+M,于2010年5月31日在内蒙古包头建成了60万吨/年(以双烯计)MTO装置。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目前已在燕山石化建成了甲醇进料规模为3.6万吨/年的中试装置,并进行了累计116天的工业试验。中试结果显示,乙烯+丙烯选择性平均达80.51%,甲醇转化率平均为99.74%。目前已完成了180万吨/年(以甲醇计)的SMTO装置工艺包设计,并在中原石化建设60万吨/年(以甲醇计)SMTO装置,计划2011年底建成投产。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从2003年起就开始进行甲醇制丙烯(MTP)技术(固定床工艺)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中试。中试结果表明甲醇转化率大于99%,丙烯单程选择性为45.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工艺在2010年进行工业侧线试验,同时开展大型工业化装置工艺包研发。清华大学、中化集团和安徽淮化联合开发了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技术,其规模为3万吨/年甲醇进料的试验装置连续运行了470小时,甲醇转化率为99.9%,丙烯选择性67.3%,吨丙烯消耗甲醇

3.39吨。

4)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的基础技术,煤气化装置作为煤化工产业链中的龙头装置,具有投入大、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近年来,为降低化肥原料成本,国内石化企业引进德士古和壳牌公司的煤气化技术,用于生产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德士古和壳牌公司煤气化技术的大型化工装置是在中国石化建设的生产装置中成熟起来,并得到大量应用的。在建设和试生产运行过程中,中国石化不仅解决了很多工艺技术放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还采取很多独创性改进措施实现了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生产。目前,国内在消化吸收国外气化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开发出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包括四喷嘴气化技术、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技术、两段式干粉气化技术、航天炉气化技术、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单喷嘴粉煤气化技

术及灰熔聚煤气化技术等。其中,四喷嘴气化技术、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业化装置中,前者有兖矿国泰化工、华鲁恒升化工等,后者有山西丰喜肥业集团等。

5)煤制乙二醇进入商业化应用。20世纪80-90年代,国家组织开展了一氧化碳氧化偶联技术研究。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发的煤制乙二醇技术,通过了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成果鉴定。2009年12月底,采用该技术的通辽金煤一期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6)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的工业示范工程正在建设。目前,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与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共同研发出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工艺,采用自主研发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汽油选择性达到37%~38%,可以生产辛烷值(RON)在93 以上、低烯烃、低苯含量、无硫的优质汽油产品。2009年,该技术在山西晋城取得万吨级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行。目前,云南煤化集团正在建设20万吨/年的MTG装置。

7)煤制二甲醚产能过剩。中国二甲醚产能已从2006年的44.5万吨/年猛增到2007年的220万吨/年,2008年又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32万吨/年。预计到2012年,二甲醚的产能将增加到940万吨/年左右。从消费来看,国内90%左右的二甲醚用于掺入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2008年的消费量在150万吨左右,预计2012年将增加到580万吨。国内二甲醚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局面。

8)IGCC发电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IGCC技术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底,中国石化将IGCC装置作为公用工程的核心装置,应用于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工程之中,已在2009年建成投产。兖矿集团也建有IGCC联产甲醇和醋酸的示范装置,拥有80MW的装机容量、30万吨/年甲醇和22万吨/年醋酸的联产能力。从2006年起,各大发电集团也积极开展IGCC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尽管近年来诸多煤化工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国内煤化工项目的建设。

但在看到煤化工产业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多数煤化工技术尚不十分成熟,还存在诸多风险。在建的煤液化、煤制烯烃等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都属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的首套工业装置,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工业放大,就直接进入工程应用;有的虽投料试车成功,但还有待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的检验。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项目建设中仍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和较大的工程风险。应在示范项目工程问题充分暴露,并得到切实有效的妥善解决之后再进一步推广发展,一定要防止盲目建设、一哄而上。

二是必须注意到煤化工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煤炭中氢的含量少,而煤化工产品中氢 / 碳比例高,因此,在煤的转化过程中必将有大量的碳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出来。比如以煤为原料生产1吨甲醇,要排放出3.85吨的二氧化碳;而生产1吨烯烃,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高达11.63吨(见图3)。因此,发展煤化工必须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相应解决碳的封存和捕集(CCS)问题。妥善解决二氧化碳的出路是发展煤化工的关键问题,不然,与低碳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三是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分布大体呈逆向分布,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发展煤化工的又一基本条件。煤化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持,比如生产1吨直接液化的油品需要耗水10吨左右,生产1吨间接液化合成油需要耗水11吨左右,不采用空气冷却的甲醇装置生产1吨甲醇也要耗水5吨左右。而国内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缺乏水资源,如果不考虑水资源平衡盲目发展煤化工,必将会对当地的水资源以及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发展煤化工,不仅要注意建设地点的环境承载能力,更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开发应用。

四是煤化工项目具有较高的投资强度。以100万吨/年煤液化项目为例,每万吨油品的

建设投资高达1亿元以上。而建设一座规模为1 000万吨/年、以生产成品油为主的炼油厂,每万吨油品的建设投资仅1 500~1 900万元。因此,较高的投资强度决定了煤化工产品大多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在低油价下,煤化工将难以与石油化工竞争。只有在高油价下,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三)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业现状

目前,我国天然气工业正处于发展高峰时期,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由两个标志体现出来:其一,天然气探明储量日益增长,到2009年,我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7234亿立方米,近6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为5105亿立方米,目前年均探明储量相当于1949年至1988年40年的累计探明储量。其二,天然气年产量日益增多,2009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851.7亿立方米,平均日产气量远远大于1958年全国年产气量。

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为3.4%。2009年天然气产量稳定增加,快速增长势头并未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改变,虽然产量增幅略有下降,但总体增长步伐稳健。

资料来源:世经未来经理

2000-2009年天然气产量情况

2009年,天然气与LNG行业在建及拟建项目30余项,从类型来看,主要是天然气的进口管道和城市网管建设,以及天然气处理加工厂和天然气综合利用;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以及天然气网管建设相对滞后的一些城市;从投资规模看,有大有小,最低1000万,最高的达到1422亿元。总的来看,在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形势下,天然气和LNG行业在建及拟建项目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达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4%增长到了4.1%。2009年城市燃气所占比重继续增长,工业部门和化工用气比重继续下降,发电用气所占比重上升,天然气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天然气消费量及消费增速

2009年我国天然气价格呈现逐步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走势。价格的变化一方面源于天气的骤降导致民用需求上升,另一方面也和我国天然气定价制度和北美天然气定价制度不同有关。

面对强大的需求增长,天然气价格偏低一直都是制约天然气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市场走势来看,年内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改革的可能性较大。

2009年天然气及LNG行业竞争状况

天然气行业作为基础产业,一直受政府规制,实行国有垄断经营。从垄断的成因上来看,天然气行业的垄断有着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双重属性。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地理位置、行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垄断,是基于规模经济或专利而形成的。

由于巨额的初始投资和后期成本弱增性,天然气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对于天然气行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削弱规模经济的作用。

在天然气行业中,由于成本的弱增性,企业面临的是一条持续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并且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下方,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总收入小于总成本,即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天然气行业的这一矛盾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政府必须进行价格规制,在社会福利和企业业绩之间权衡偏好。因此,天然气的进入壁垒还是相当高的。

2008年天然气及LNG行业区域发展情况

我国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的资产主要集中于陕西、黑龙江、新疆、天津、山东、四川、辽宁、河南和吉林等地;前五个省市的资产合计占到了我国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总资产的59.76%。从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的销售收入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列的是黑龙江、新疆、陕西、天津、山东、四川、辽宁、河南、广东和吉林

等地;前五个省市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到了全行业的64.13%,高于资产前五名的集中度。 黑龙江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之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单独的行政区划比较,2009年黑龙江省原油累计产量为4000.7万吨,居全国首位;天然气累计产量30.0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在我国整个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产量规模居首位。黑龙江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的主要优势在于行业的发展时间长,大庆油田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地位,区域内的原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科学勘探结果显示,陕西是富油省,全省的远景储藏量有11亿吨,天然气储藏量3000亿立方米,有条件成为中国21世纪优质能源的重要基地。2009年陕西省原油累计产量为2695.89万吨,居全国第三;天然气累计产量189.52亿立方米,也位居全国第三位。在东部、西北、东北的老油田走过产量高峰期后,陕西省内油田将是一个新的重要接续区,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从陕西省两大油田(长庆油田、延长油田)的规划可以看出未来陕西省油气开采发展的雄心。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辖区内有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油田,其中,塔里木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为我国西气东输的源头。2009年塔里木油田产燃气产量高达181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25%左右。2009年,该油田向西气东输供气160多亿立方米,累计外输天然气超过6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77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有害物质360多万吨。目前,新疆石油和化工行业已渡过艰难时期,2010年,新疆油气产量争取恢复到高年份的水平,石油和化工行业将加大投入,力争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9年1-12月全国主要地区天然气产量情况

单位: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9年天然气及LNG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

从三大石油公司看,中石油不管在探明储量还是产量方面依然占据主导,其中,天然气探明储量占比83.3%,产量占比为79.71%。

2009年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储量及产量情况

天然气探明储量(十亿立方英尺)

中石化8.88%

中海油7.83%

中石油83.30%

2009年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储量情况

2009年天然气及LNG行业风险分析

天然气行业的经营业绩与中国及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尽管世界各国采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来消除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和性质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我国政府许多方面的监管。这些监管政策会影响该行业的经营活动。中国政府关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某些政策未来发生的变化也可能会对该行业的经营造成影响。税费政策是影响该行业经营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中国政府正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与该行业经营相关的税费政策可能发生调整,进而对该行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环保法规要求的变更导致的风险该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相关政府机构可能颁布和实施更加严格的有关环保的法律及法规,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在上述情况下该行业可能会在环保事宜上增加相应支出。

2009年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然而出现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价格失灵。于价格低廉,加上各地节能减排的指标压力,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备受青

睐。长期来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等实现挂钩是价格改革的方向,但由于关系到“民生问题”,天然气的价格接轨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价格调整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天然气及LNG产业作为一个资源性产业,资源潜力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天然气储量以及经济的发展情况对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管从企业发展环境还是市场需求看,在不同区域,对企业有不同的风险。

三.中游精细化工环节

化工产业可分为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基础化工主要是生产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则主要生产各工业部门的辅助品或人们生活的直接消费品。精细化工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从业人数分别达到了16604家和190.30万人,资产规模达到了10862.9亿元。

供给方面。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4148.9亿元,增幅达到10.53%,较2008年有大幅下降,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

供给产品主要有:农药,涂料、颜料、染料,专用化工品,日用化工品。

2009年,中国农药产量达到226.2万吨,同比增长12.32%;涂料、颜料、染料等产量达到911.34万吨,同比增长9.54%,较2008年提高3.91%;专用化工品主要包括化学试剂和催化剂等,其中催化剂产量达到584848.51吨,较上年增长25.91%,化学试剂产量达到362.02万吨,较上年增长61.16%;日用品方面,我国产能一直是过剩的,尤其是香皂、香精、火柴、牙膏等。

中国精细化工行业产值表

资料来源:世界未来预测 需求方面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影响,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98%,涨幅下跌10.13%。中国精细化工产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产品消费为14113.13亿元,同比增长14.98%。

四.下游行业产业链

化工行业产业链长、子行业众多,其主要下游行业包括:农业、纺织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

(一)汽车行业

(1)行业规模。截止2009年末,我国汽车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398家,从业人员292余万人;行业资产规模达到22609.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39%;行业负债规模达到13435.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70%;行业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速都明显高于2008年末水平,甚至还高于2007年水平。

(2)供给与需求状况。2009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6614.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8个百分点;增速较2008年有所回升,但仍旧低于2007年水平。受宏观经济增长及汽车刺激政策及时出台影响,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5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28%。在所有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对汽车产销增长影响的力度最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销售增长贡献度70%。随着销量的增长,行业效益也在水涨船高。1-11月,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54.33亿元,同比增长21%;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盈利能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恢复,1-11月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88.27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税总额3309亿元,同比增长45%。

(二)纺织行业

(1)行业规模。截止2009年,我国纺织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2092家,从业人员595.72万人;行业资产总计达到15945.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4%;行业负债规模达到9194.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1%。2008年后期,我国经济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出口大幅下滑,纺织业是我国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在危机中受影响非常显著,因此行业的扩张速度也明显放缓。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有所回升。 (2)供给与需求状况。2009年1-11月,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2067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6%,增速继2008年大幅下滑后,继续维持下降态势,但单月份来看,2009年下半年出口已开始呈现逐渐回暖趋势,全球经济在经过1年多的发展后,不论是消费信心还是购买能力上都有所提高。2009年1-11月,我国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0055.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2%,增速在2008年大幅下滑后继续下探。但单月份来看,2009年下半年出口已开始呈现逐渐回暖趋势,全球经济在经过1年多的发展后,不论是消费信心还是购买能力上都有所提高。2009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的产销率指标有所提升,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的产值与销售收入增速双双下降,但产值增长放缓的幅度较大,从而使得行业的产销率得以提高。

五.化工产业链各环节的特点

(一)基础化工产业的特点

1. 2. 3. 4. 5.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 对环境的危害大;

吞吐量大,运输不方便; 投资规模大,风险大;

几种基础化工之间存在竞争性;

(二)精细化工产业的特点

精细化学品的品种繁多,有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聚合物以及它们的复合物。生产技术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①品种多、更新快,需要不断进行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所以研究开发费用很大,如医药的研究经费,常占药品销售额的8%~10%。这就导致技术垄断性强、销售利润率高。

②产品质量稳定,对原产品要求纯度高,复配以后不仅要保证物化指标,而且更注意使用性能,经常需要配备多种检测手段进行各种使用试验。这些试验的周期长,装备复杂,不少试验项目涉及人体安全和环境影响。因此,对精细化工产品管理的法规、标准较多。如药典(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英国药典》)、农药管理法规等。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往往国家限令其改进,以达到规定指标或禁止生产。

③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与一般化工生产不同,它的生产全过程,不仅包括化学合成(或从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而且还包括剂型加工和商品化,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化学合成过程,多从基本化工原料出发,制成中间体,再制成医药、染料、农药、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香料等各种精细化学品。剂型加工和商品化过程对于各种产品来说是配方和制成商品的工艺,它们的加工技术均属于大体类似的单元操作。

④大多以间歇方式小批量生产。虽然生产流程较长,但规模小,单元设备投资费用低,需要精密的工程技术。

⑤产品的商品性强,用户竞争激烈,研究和生产单位要具有全面的应用技术,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相关文章

  • 催化剂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中国催化剂行业现状调查研究及市场前景 分析预测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1A21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 ...

  • 20**年-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0年 中国精细化工行业 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内容简述 精细化工是石化和化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产品性能销售的化学品.精细化工 分为传统和新领域两部分.传统精细化工主要包含:医药.染料.涂料和农药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水处理剂 ...

  •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年-2020年
  • 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 预测报告2016-2020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精细化工产业概述 1.1 精细化工相关介绍 1.1.1 精细化工的定义 1.1.2 精细化工的分类 1.1.3 精细化工的特点 1.1.4 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精细化 ...

  • 20**年-2022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分析 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 ...

  • 20**年-2022年中国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新材料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 www.chyxx.com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 ...

  • 中国碳酸钙市场运营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年-2020年中国活性硅酸钙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活性硅酸钙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 ∙ ∙ ∙ [客服QQ ]992930161 [交付方式]Email 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订购电话]400-700-9383(免长话费)010-560246 ...

  • 20**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前景研究报告
  • 2014-2019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前景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      客服QQ:992930161 报告价格:印刷版:RMB 7000 电子版:RMB 7200 印刷版+电子版:RMB 7500 订购电话:400-700-9383(免长话费)010-56024668传真:010-6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