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 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 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 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 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4、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 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行将为人所并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

沛公安在? 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 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惟命是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

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谓语动词+介词结构+“如……” 焚拜如前人

4、 主谓倒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

四、 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称时省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

④对话中省 (刿)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小

惠未遍,民弗从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 省略谓语动词

① 承前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 蒙后省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

③ 对话中省 曰:“学诗乎?”对曰:“未(学)也。”

3、省略宾语

①省略动词宾语 (承前)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蒙后)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

②省略介词宾语 竖子不足与(之)谋 折藏之,归以(之)示成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或“以” 以钟磬置(于)水中 试之(以)鸡

5、 其他省略

省略中心词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省略兼语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省略定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省略分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五、 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疑问

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1、 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

谁为哀者? 独五人之徼徼,何也? 蹈死不顾,以曷故哉?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且焉置土石?

2、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

壮士,能复饮乎?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方法指导

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

1、 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

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95上海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置

(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88上海卷)

(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扑之,( )入石穴中 (2)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

解题思路:

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 虫、者、于、我

试题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A

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

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试题4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01上海卷)

A 死生,昼夜事也 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刑戮是甘

解题思路: “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A “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

“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 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

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 A

例题精析

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 )(92上海卷)

A徒见欺 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2、 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6上海卷)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D将以有为也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 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9上海卷)

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2001上海卷)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答案:1、B 2、D 3、A 4、C 5、A

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A项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C是一般句式,D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D是宾语前置。

6、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2000年上海卷)

卜居( )阳羡 (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答案:于 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依次省略一个介词“于”。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96上海卷) (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98上海卷)

(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99上海卷) (4) 金玉是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上海卷) (6)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02上海卷)

(7)何谓得之于心。(01上海卷) (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01上海卷)

(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02上海卷) (10)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04上海卷)

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得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弄的和尚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很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9)(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10)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 (2)被动句,用“于”表示。 (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

(4)宾语前置,用“是”表示。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 (6)判断句。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

(7)介宾短语“于心”后置。 (8)宾语前置,用“之”将“望”的宾语“何中”前置。

(9)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10)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固定结构

固定的文言句式,又称固定句式,它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了解一些固定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安……哉:难道……吗?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 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 如:洎牧以谗诛

(3) 不亦……乎: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 曾不:连……都不 如:曾不盈寸

(5) 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如:得无异乎?

(6) 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 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惟手熟耳

(8) 庸……乎、宁……乎、 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独畏廉将军哉?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

(9) 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 夫子何命焉为?

(10) 何哉、何也:为什么呢 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 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 如:何以知之

(12) 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 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 如: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 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 如:何其哀也

(15) 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

故也。

(16)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7) 何故……为:反问语气,译为 为什么……呢 如:何故怀瑾握玉,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8) 何如、如何、奈何、若何、何若:

①动词“如、奈、若”+疑问代词“何”构成,动词含有“楚之、对待、办”等意义,“何”

翻译成“怎么”,可以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今日之事何如 奈何取之尽锱珠

②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奈(若、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得罪于晋,又得罪于楚,国将若之何?

(19) 其……乎(与、也、邪、矣、哉):恐怕(大概、莫非)……吧、还是……吧、难道……吗、真……啊 如:其皆出于此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乎?

(21) 且……且……,载……载……: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 如:(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22) 若、如……然(者):像……一样 如:貌若甚戚者

(23) 孰与:跟……比较,哪个…… 如:廉将军孰与秦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4) 是以:以是的倒装,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如:余是以记之

(25) 所以:①……的原因 此世所以不传也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方法;用来……的东西 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师者,所以……

(26) 无从:无法 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7) 有以,无以:有可以用来……的,有办法用来……的,没有用来……的;无法 如:

项王未有以应。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军中无以为乐

(28) 有所,无所:有……的,没有……的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妇女无所幸

(29) 之谓也:说的是……啊!这就叫做……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降,有礼之谓也。

(30) 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突出叙述的对象,有……的人 如:楚人有涉江者

(31) 以为、以……为:①认为,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一样 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②用……做……,把……当作……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 以之为,认为(觉得)……怎么样,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32) 唯……(名词)是……(动词)、唯……(名词)之为(动词):译为 只……(动词+名词) 如 唯予马首是瞻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例题精析:

翻译下列句子。 1、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03上海卷) 2、何用姓字为?(04春上海卷)

答案: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者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何用……为,为什么还要……呢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

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

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

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

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

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

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

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文言文句式

掌握了文言文句式,就等于是掌握了一把打开文言文宝库和钥匙,只要同学们自己注意实词和虚词,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将文言文翻译出来的。

教学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见”

“……见……于”

“于”

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

文言文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练习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

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

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

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

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章

  • 文言文知识梳理17
  •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必修4] 柳永词两首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异日图将好景 .. 今义:美好的景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义:不热闹:使受到冷淡的待遇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便纵有千种风情 .. 今义 ...

  • 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曹刿论战
  • 第15篇 曹刿论战 [近7年河南未考,2014重点猜押篇目] 1.重点字词句梳理. (1)十年春,齐师伐我. ①师:军队. ②伐:讨伐.攻打. (2)肉食者谍之,又何间焉? ①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②间:古义为:参与.今义为: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①鄙:古义为:鄙陋 ...

  • [鱼我所欲也]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 <鱼我所欲也>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1.字音梳理.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乡(xiàng)为(wèi)身死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重点字解释梳理. 鱼,我所欲也 欲:喜爱的,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生亦我 ...

  • 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兰亭集序(1)]知识点全梳理
  • <兰亭集序> (一)文学常识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阴稽山阴(今浙江 绍兴).被人们称为"书圣".其书法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代表着其最高书法成 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

  • 2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复习:[爱莲说]
  • 爱莲说 周敦颐(八上)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

  • 人教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 人教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人教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蜀道难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 今义:危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尔来四万八千岁 今义:你,如此 古义:_________ ...

  • 高中语文"梳理与探究"板块教学研究
  • 崔琪(清华附中.中学特级教师) 高中语文 " 梳理与探究 " 板块教学研究,是一门知识性.组装性.系列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因为知识庞杂零散,缺少序列性,又因为语文能力的综合性,所以需要统一规划.系统整合. 虽说语文学习是以基础知识作为支撑,以提高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作为目标,但实际上 ...

  •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其文字精炼,言简意赅,表意丰富,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太喜欢文言文.我们可以巧设导入,激发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读促教,让学生在诵读中乐学文言文.同时,也要注重梳理文言知识点,重视归纳和积累.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刍议 G633.3 文言文是相 ...

  • 20**年高考复习计划
  • 本文由guochunli032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计划 类型:总结计划 201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一. 复习目标 1.重视基础,培养语文素质,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 2.以一本资 ...

  • 北大绿卡初中语文编写说明
  • 北大绿卡初中语文新体例 一.基本方向 1. 保持原书双栏结构及三分讲七分练的特色.2. 注重同步性.适应性.原创性.素养性. (1)同步性指坚持与单元指向.教材内容同步,使学生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适应性指照顾年段特点,照顾大多数学生. (3)原创性指加强试题的原创成分,充分开发与利用新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