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一个新视角——“中国模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通过对“中国模式”概念、性质、内涵、特点、到对世界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归纳总结。这对我们进一步建构与“中国模式”相适应的且能够和西方相沟通的话语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无论邓小平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把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对立起来,实践上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模式加以指导,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和谐完善。何况中国模式不是照搬照抄的,更不是历史预成的,而是传统与创新互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一种理性实验。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模式”的争议

(一) 对于“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的争议

1. 国内学者对于该争议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已经存在的。潘维认为“中国模式”是对现实的一个定义和对我们过去的一个总结。不能因为今天中国出现了很多问题就说没有“中国模式”。张宇认为,作为一种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早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相关理论探讨从改革一开始就已展开。①

另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不存在的。李君如主张现在应慎提“中国模式”,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赞成提“中国特色”②。 施雪华则认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比提“中国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也给未来有可能上升为“中国模式”留下余地和空间③。赵启正指出,“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之义,主张用“中国案例”代替④。邱耕田强调,如果“中国模式”包括中国发展的高代价性,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不成熟不完善,应当不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如果不包括,①冉文伟.“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学会,2011(03).

②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③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12-07

④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则又说明所谓“中国模式”的片面性和不符合实际性。

2. 国外学者对于该争议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已经存在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尔•侯赛因:“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发展模式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模式,它不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不同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模式,或者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的模式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保持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经济快速实现市场化,国内和国际市场迅速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模式是兼具“四小龙”、美国和欧洲等经济模式的中国特有模式,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另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不存在的。英国学者里奥•霍恩认为,“中国模式”这个说法至少有三种含意:成功、可复制和周密计划,这三个方面都有待商榷。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托马斯•海贝勒指出,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将伴随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谈论“中国模式”还为时尚早。

(二) 对于“中国模式”概念和实质的争议

1. 国内学者对于该争议的观点

从改革机器推进方式来解读“中国模式”。张维为认为它是指重大的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的有机结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胡长生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指的是,在过去30年间成功回应了各种经济难题,保持了连续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进而言之,“中国模式是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转变演进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立足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角度。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⑤

在内容范围上,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一些学者⑤冉文伟.“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学会,2011(03).

从广义上概括“国模式”。潘维认为,“中国模式”包括独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三个子模式,分称为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中国模式”刘宝三认为,“中国模式”由许多具体模式构成,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模式四方面⑥。也有学者从狭义上主要是从经济学等学科角度来阐释。江金权认为,“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道路,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一个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王庆五则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进行了总结,指出,广义的中国模式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征、政治发展性质、文化发展特点、社会发展特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狭义的中国模式可以是概括出来的一个方面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样式,如中国经济、政治或社会发展模式。⑦

2. 国外学者对于该争议的观点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孔塔帕里认为,中国在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在实践层面奉行务实变通,在理论层面实行兼收并蓄、继承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紧密结合国情的发展方略。

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分析以事实为论据,他指出,“中国模式”中被大力称道的“民族经济的一体化、自主发展、政治和经济的主权以及社会平等等这些主题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一样悠久,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而这些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则是“中国模式”中最重要的内容。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戴维·兰普顿认为“中国模式是从真实世界中发展而来的,而不是华盛顿某智库的一帮人坐在大楼内凭空杜撰出来的”,“所谓中国模式应该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发展的方式。当前看来,这一方式非常成功„如今在西方国家,有人可能会找茬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如果是在贫穷国家,中国的方式就很有吸引力。

俄罗斯东方学专家阿列克谢·基瓦在描述“中国模式”时注意到了俄中历史的相似,他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的一种,就像我们曾经推行过的新经济政策一样„”这种模式的实质是,逐步地、分阶段地为形成市场经济⑥

⑦冉文伟.“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学会,2011(03). 包心鉴.关于“中国模式”的辨析和中国道路的思考[J].学习论坛,2011(02).

和代表制式的民主创造前提。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乔尔·安德斯认为,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东亚道路,其特点是强大的国家、活跃的家庭劳动经济和主要由小企业组成的私有经济和小规模资本主义经济。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更是按照俄罗斯历史传统给出了一个“中国成功的公式”,即中国成功=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巴黎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皮埃尔·皮卡尔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将本国国情与具体实践巧妙结合的模式、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的模式、一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双赢模式。

二、 关于“中国模式”的问卷调查

民众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是否认同?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意见收集将有助于对中国模式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为此,《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了“你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专题调查。⑧

(一) 调查结果一: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其中认为中国模式还是在探索中的发展模式占受调查者的60.25%,认为中国模式已经成型的占受调查者的14.3%。同时,调查显示,认为没有中国模式的主要理由,一是认为中国的发展路径还不能行成一种模式,二是认为中国模式的提法还没有得到⑧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7-467

世界公认。

有网友认为,“中国模式就在我们身边。深圳模式、浦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等等,这不就是中国模式的缩影吗?!”“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苏联模式、东亚模式都不同,我们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出来的,当然有!”“30年来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可以说已经成型。”

(二) 调查结果二:63.7%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特色

的市场化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认为“中国模式的指向,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化”(3172票,63.7%)、“中国特色的民主化”(1984票,39.84%)、“中国特色的工业化”(1609票,32.31%)。

“你认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2918票,占总57.46%)、“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发展战略”(2424票,占总47.74%)、“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2276票,占总44.82%)。那么,“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最大区别在哪些方面?”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2525票,50.3%)、“既注重中国社会实际,又兼收并蓄”(2228票,44.3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2131票,42.45%)、“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040票,40.64%)。

由此可见,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改革是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模式”有别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最大区别。

(三) 调查结果三:56.28%的受调查者认为,“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

国家“是“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在过去的30年中,你认为‘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一是“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749票,56.28%),一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258票,46.22%)。

2008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

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年均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在此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197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4140元。

人民网网友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可以得100分。”“没有‘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没有‘三个有利于’的发展经济标准,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中国模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实践迈步小康的新成果。为人类谋福祉,世人共识。具有无限生命力,可以预言,今后三五十年,成就更辉煌。”⑨

三、 “中国模式”之我见

(一) “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我们认为“中国模式”是存在。它最为一个现象,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当中了;它作为一个概念,也早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国内民众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了。

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许多具体方面:

从经济体制来看,农业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制度等等都表明了中国模式的存在。

从区域特色来看,深圳模式、浦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昆山模式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模式。

从发展道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等都表明了中国模式的存在。

(二) “中国模式”的概念

作为当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议论的中国模式,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模式,是指为实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战略目标而选择的制度体制、路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战略举措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模式。 ⑨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7-467

(三)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

所有制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长远和共同的利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塑造了平等交换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有利于调动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中国的经验证明,那种认为公有制经济注定是低效率的,注定是与市场经济相冲突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国有经济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了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小企业放开放活,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使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2. 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想结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现阶段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有机统一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既需要强有力的市场调节,也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调控。所谓的国家管的越少越好的观点是完全不靠谱的。

3. 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公现象日趋严重的问题,

党中央提出了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方针,十七大报告“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同时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4. 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日益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要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与开放创新、利用外资与自己积累、增加出口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在对外开放中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导性力量。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服从中央的领导,努力实现国家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在改革中获得了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自主权和明确的经济利益,在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四) “中国模式”的意义

1. 国内意义

(1)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模式”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本国现代化所做运用的一系列理念,所经历的一系列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国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坚持社会主义, 精辟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它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⑩。但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出来才有说服力,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潮也有低谷,曾经的苏联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仍然高速发展,一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如何实施国家计划的榜样,二战中的苏联更是反法西斯得主要力量,帮助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打败法西斯侵略。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也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国内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内很多人受到西方反动学者言论蛊惑,对社会主义也曾迷茫。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人民再一次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使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2) 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9 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实施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 有效地抵抗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面对西方世界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把损失减少到最低,国民经济增长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在中国模式下,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发展来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健康的运转。坚持独立的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自主的掌握对外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国家宏观计划导向下,实行全面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用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两极分化,在全球化中,坚持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方向。

2. 国外意义

(1) 冲击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模式”

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仍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全球经济联系加深,另一方面当某一国家或区域发生经济危机,将会很快传播到⑩李旭宏.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2010

其他国家和地区。1998 年亚洲经济危机,波及整个亚洲区域,许多国家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到二十世纪末本国经济都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2009 年由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到世界各地,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被卷入资本主义的全球危机,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寒冷。然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会继续前进。全球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

“中国模式”强调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同时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合作。“中国模式”始终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考虑整个社会对转型承受力,实行渐进式改革,保持是社会稳定"中国的改革发展没有盲目照搬“苏联模式”也没有采用“华盛顿共识”,我们的改革发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盲目照搬别国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国家在改革发展中盲目照搬“西方经验”,结果陷入“现代化陷阱”,经济停滞发展,社会混乱。“中国模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明白,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迷信别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必须独立自主的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2) 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11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开始的时间比较早,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开始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一样的现代化课题。由于历史机遇的不同,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只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当今的第三世界各国,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从本国实际出发,适应和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于上游优势地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资本、技术、文化和价值理念。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是全盘接受这些舶来品还是选择性的接受,如何选择?成为困扰许多后发展国家的难题。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主化、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低碳经济等等。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谈到,“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11李旭宏.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2010。

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中国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可以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不管西方对“发展模式”的解读如何,许多发展中国国家还是把目光转向中国,寻求可借鉴的经验,以解决他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越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也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转型问题,面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发展经验,越南上层人士坦诚的要学习“中国模式”,越南借鉴中国“稳定、发展、改革”的发展经验,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四、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一)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区别12

(二)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联系

首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产生的前提相同: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上产生了“中国道路”及其12杨玉凤.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国模式”,包括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中国革命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中国改造模式”、中国建设道路以及“中国建设模式”。

其次,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在内涵层面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在制度层面,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征途中,中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在经济上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 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制; 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小平同志说: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

第二,在体制机制层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把制度和具体做法区别开来,既保留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又不拒绝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比如,在经济领域,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阐明了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二者都只是经济手段,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体制动力。

最后,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产生的原因: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别国的道路与模式。正如小平同志所说: “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仍旧要在坚持道路的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选择。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一个党,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的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又要按照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判断标准来不断创新,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冉文伟.“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学会,2011(03).

[2]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7-467

[3]包心鉴.关于“中国模式”的辨析和中国道路的思考[J].学习论坛,2011(02).

[4][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9-11

[5]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6]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12-07

[7]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8]杨玉凤.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9]程伟礼.“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J].党政干部学刊,2011(02)

[10]欧永宁.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系统性辨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2)。

[11]李旭宏.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2010。


相关文章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 黄 芳<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原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2. 崔桂田 <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2期 3. 左亚 ...

  •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
  •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 中国模式的未来前景如何? 近年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作为一种概念从被提出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却挡不住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心驰神往.而且,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模式"的优 ...

  • 到底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
  • 管理观察 CONSTRUCTION 到底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 林千叶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讨论.中国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即中国特 ...

  •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选择
  • 作者:廖胜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4期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及其它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能够成功的.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改造旧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就和宝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 2012.1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杨世文,李娟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可概括为"一个主体领导. ...

  •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反思
  •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反思 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但由于苏东国家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关于国家的阶级特征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认识,苏联模式失败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模式为国内学者所津津乐道,然 ...

  •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8-21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日前转发<红旗文稿>2009年第15期文章,题为:"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作者刘志明,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全文如下: 国 ...

  • 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 亟■幽坐坐堡篁些 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梁亚敏 (四』fl师范大学政镯婿鞲鞔,四JIIJ或都610068) 摘要: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精神气度.在"寻梦".&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 论巾国特色祜会主义檩式 王心富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北京100806)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二是基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教训:三是基于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四是基于我们党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体现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