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与诡道

仁义与诡道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仁义与诡道两种战争观争议颇多,后世者多以“仁义”

为重,诘难者少,而对于诡道非议者众,两者间似乎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 何为仁义与诡道

(一)仁义的基本内涵

所谓仁义,本意是仁爱与正义,在字典里亦有性情温顺,通达事理之说。战国时孟子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仁义的战争观是指以仁为根本,以义去治理的战争观,把战争看成政治的组成部分,强调以仁义为战争之本,即使避免不了暴力,仍要以行仁义为前提条件,不打不仁义的战争。

(二)诡道的基本内涵

所谓诡道, 本意是诡诈之术,也有间道、捷径之说。当然,诡道亦是对敌人的一种斗争艺术,是巧妙地运用伪形误导敌人的手段,是战争指导者对敌的一种斗争艺术,是巧妙的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敌人的一种谋略,绝不是单纯的欺骗行为。所以诡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说诡即是诈,也就是以欺骗的手段诱使敌人做出我们能够预料的错误或者行动,从而使我方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争主动权,最终取得胜利;广义的诡道为因敌制胜、因利制权、因行用权、上兵伐谋、奇正相生、出奇制胜、兵不厌诈、兵以诈立、随机应变等等。其实质和目的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其精髓在于“因敌变化”。如果与西方的军事名著比较,诡道就相当于“战略”,所以,诡道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如果诡道完全得逞,它本身甚至就是一种欺骗,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直接的言而无信,因而和一般的欺骗毕竟有所不同。

(三)仁义与诡道

仁义与诡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战争观,有如古代中国,仁义代表了商周时代古老的“仁义之兵”的战争观念,而“诡道”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所引出的新的战争观念。与之相对的是两本兵书,前者反应了《司马法》“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的战争观念,后者对应《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的战争观念。

二、 关于仁义与诡道的主要观点

追溯历史,总结起来,人类对仁义与诡道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恃诡道之术者必亡

这种观点认为仁义才是根本,应该以仁义的战争观出发去应对战争,即使一时使用诡道取得了胜利,却并不是王者之师,最终也会有计谋用尽的时候,那时也就是失败的时候。这种态度,自古以来一直受历代众多君王及名

家所接受,特别是在“诡道”的观念提出后,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司马法》将从事战争的基本条件归纳为“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即以礼义廉耻为规范,军队就能够固如磐石,以仁慈博爱为宗旨,军队就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孔子说过“桓公久和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他认为通过暴力、通过诡诈之术去征服其他国家是不仁义的,不是一个充满仁义的国家该做的。无独有偶,荀子明确表示了“仁人之兵,不可诈也”;而且《明实录·明太祖宝训》记录朱元璋与侍臣讨论《孙子兵法》的内容中这样写到:“虚实变诈之所以取胜者,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然其术终亦穷尔,盖用仁者无敌,恃术者必亡”,都是对诡道之术的一种反对,认为用诡道之术是不仁义的,是不能长久的,仁义之师不可尽用诡道之术。当然,西方也有类似反对诡道之声,20世纪初法国前驻华武官就发表过文章,反复指出“中国兵法的特点就是将帅们奸诈狡猾,企图用各种手段欺骗对方,因此,法国指挥官不应被中国将领们信誓坦坦所欺骗”。

由此看来,还是有众多以仁义为准则的人反对“不仁之术”——诡道,但诡道是否真像那些仁人之士所说的那样吗?这里另有说法。

(二)、诡道才是战争取胜的根本

这种观点随不被众多儒家即仁本思想的人所接受,但却又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的,不仅如此,诡道之术甚至在各个领域也都有接受者。孙子就说过:“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诈者,所以困敌也”,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在用兵与敌人作战时,必须以“诡诈”待之,方能取胜。曹操也注明过“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荃注曰:“兵不厌诈。”皆意味着用兵方式在于变化莫测,行事与伦理道德无涉。不仅如此,众多军事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梅晓成就认为“非诡道不能立事”,丘吉尔对“欺骗”与“仁义”的辩证关系也有过认识:“在战争中,仁义是非常珍贵的,但必须有谎言护卫其左右”,甚至列宁就直接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由此可见,在军事家眼中,诡道之术在战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味地仁义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如果像宋襄公那种对待战争一味地讲求道德仁义等到的只会是失败。

(三)、仁义与诡道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应将二者统一起来,综合运用

这种观点结合了历代学者的争论,认为仁义与诡道并不是不能综合起来的,应该在最恰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法。孙子在《行军篇》中就提出“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地形篇》中指出“视士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由此可以看出,孙子不仅仅是强调诡道的重要性,还支持以仁义带兵的主张;正如扭先钟所说的“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行为方式”一样,诡道并不是单纯的不仁义的欺诈之术,并不是完全将仁义抛弃的一种方式。更有柴宇球指出“用谋是有原则的,以正治国,以奇治兵,对人民只能讲道德仁义,对敌人,不能用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该用诡道就应用”,也就是说仁义与诡道在对立当中仍然有统一的地方,要综合运用。

三、 关于仁义与诡道的认识与思考

1、诡道是《孙子兵法》军事谋略思想的精髓,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规律。而仁义作为儒家传统的思想核心,不仅仅是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在战争中也

具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仁义军事观——(1)正义之本是战争支柱;

(2)战争准则是师出有名。因此,我认为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将仁义与诡道二者看成是对立的,并未看到二者各自的用途及对立统一的一面,而第三种观点更符合实际的需求,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只要我们将诡道与仁义运用恰当,就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就能为世界带来和平,就能在竞争与对抗中寻找出一条合适的道路,最终取得胜利。

2、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王室衰微,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和土地国有制度渐渐崩溃,诸侯、卿大夫的势力不断膨胀,强占土地,招诱亡人,自取封号,直至称王称霸,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佣兵自保,相互攻伐,战争连年不断,规模越来越大。一百年间,见于记载的较大战争约160多次,“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正是这会现实的写照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剧烈变化,战争的理论和指挥艺术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 ,“诡道”则应是孙武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适应战争的需要,突破旧的“仁人之兵”的战争观念,道德观念的一个飞跃,在新的战争观念的影响和指导下,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以至战争规模都出现了新的突破。相反,无视军事理论的进步,战略战术的演进,那么在战争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

3、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诡道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仁义的必要性。仁义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使得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坚持走和平和发展道路的民族,使得中华民族即使国家实力强大也不会发动不仁义的战争。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坚持仁义,领导人不施行仁政,无时不刻不想着发动战争,对其他国家进行掠夺,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必定会走向失败。二战中法西斯开始时是多么的嚣张,可最后不也是以失败告终吗?所以,仁义才是治国之本,才是为人之本,在此基础上所实行的“诡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还起到了巩固仁义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总而言之,孙子所讲的诡道并不是单纯的欺骗的意思,诡诈之说的运用范畴只是军事范畴而已,跳出这个范畴之外的各个具有矛盾性、对抗性、竞争性的领域同时也可以利用诡道和欺诈,以及识别敌人的诡诈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在不存在根本对抗和矛盾中不择手段、不顾法律、不顾人类社会道德地使用“诡道”,诸如发动不义之战只为本国利益而不考虑他国人民意志、假冒账本、销售有害消费者的商品等等。最后,应该强调的是,用谋必须是有原则的,以仁义治理国家,以诡道对待战争,战争并不是不能发动的,只要这场战争是仁义的,就有发动的必要性,而运用诡道去获取战争的胜利则最终也是巩固了仁义,二者的统一不仅能维护世界的和平,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推进剂。


相关文章

  • 军事欺骗与军事谋略学的关系
  • 军事欺骗与军事谋略学的关系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关于军事欺骗的基础知识,军事欺骗包括故意使敌方决策者错误理解己方能力.意图和行动的所有活动,其目的是是敌人采取有利于己方的行动(包括不采取行动).向敌人隐真示假是其基本目的.关键的原则.军事欺骗利用人工推理中的信息.知识.心理.思维方面的缺陷,对敌人蒙蔽 ...

  • [孙子兵法]"仁"字解
  • <孙子兵法>"仁"字解 赵泽民 仁,本指人的相亲相爱."仁从人从二,其义训亲"(许慎)"仁者,仁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者爱人"(孔子)由于"仁"的情感性.民主性. ...

  • 谈判谨防诡道
  • 诡道是贸易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除了"客观"需要和偶然因素外,谈判一方以损人利己为出发点,企图攫取不应得到利益而采取的不正当行为.诡道包含着某种程度的欺编和狡诈,以假象掩盖真象,以形式偷换内容,以次要的"过场"冲淡主要的"剧情",从而给 ...

  • 为什么要进行"标准"
  • 为什么要进行"标准",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不知各位兄台认同否?请指正. 笼统来说,"标准网页"的文件组织就是XHTML+CSS. 简单来说,XHTML主要用来表示网页结构和显示内容,而CSS则是定义结构布局和修饰内容样式. 具体来说,在XHTML中显示内容,就 ...

  • [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全胜战略的实施,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至高境界,是实力的象征,也是共赢思想的体现. 孙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 ...

  • 这片土地 被认为是泓水之战的战场
  • 摘要:但这些年,柘城文史工作者多方考证,依据明清县志和泓水之战宋楚两军行军方向,认为应该在远襄镇北一公里的地方.这片土地,被认为是泓水之战的战场.泓水之战后六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大胜楚军,是中原诸侯第一次打败楚国.他在泓水之战一再放弃可能的胜利机会,给宋国带来了灾难... 2013年06月06日02 ...

  • 兰台说史·地域之争为何在互联网时代泛滥
  • 上海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城市竞争力冠军 前天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上海继续排名第一,香港及深圳则位居第二及第三名.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杭州及南京.上海在该评比中已是连续4年排名首位. 先不论每年都有类似的各种排名,而且由于各种指标的关系其实和实际情况相比往往 ...

  • 网摘:驭将如缚虎
  • 白门楼上,吕布高叫要求把绑着的绳子松开些.曹操笑着说,缚虎不可不紧.随之吕布表示愿意臣服,帮助曹氏平定天下.这时刘备对曹操说了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乎".于是曹操命人将吕布缢死.为了这事,后人多有说刘备心狠手辣,落井下石的.我倒觉得不然,因为吕布确实该死. 在江湖上混,自然要遵守江 ...

  • [孙子兵法]阅读答案
  • 文言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