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通货膨胀有哪些对策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 通货膨胀

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不同的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现代经济学根据通货膨胀的起因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以下几种:

1.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下所示的交易方程:MV=Py。式中,M 为货币供给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它被定义为收入与货币量之比,即一定时期(如一年)平均一元钱用于购买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次数;P 为价格水平;y 为实际收入水平。方程左边的MV 反映的是经济中总支出,而右边的Py 为名义收入水平。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为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 2. 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

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 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引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3. 从成本推动层面看,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带动消费价格上涨。近年来, 国际能源价格猛增, 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 到目前为止,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 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 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 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消化, 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 1. 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

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 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 3.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 4. 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

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他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5. 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我国通胀的成因、困境及对策

2011年02月15日 16:10 来源: 《产权导刊》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官方估计的2010年全年CPI 涨幅略高于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通货膨胀恐怕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水平。

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 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79.27%。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专家透露到2010年年初时,流入内地的热钱很可能已远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有60%到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 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

2010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旨在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使房价上涨的速度逐步回落,另一方面也使过剩的流动性从房市流到其他商品,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

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 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

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有些人总强调输入性通胀和热钱炒作是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

CPI 的走势影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基调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就业机会????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政策等。在这些工具中,后三个都是数量工具,主要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唯有利率是价格工具,也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物价方面作用显著。

2010年,央行已经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5%-19%的历史高位。所谓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简单地说就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一部分钱交给中央银行保存,“冻起来”。通过控制货币总量防止流动性过剩,以避免或遏制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的滋生。 但对于运用利率工具央行却显得极为谨慎,仅于2010年10月19日上调一次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这也是我国央行时隔近三年后的首度加息。学者普遍认为,央行仅仅加息0.25个百分点是远远不够的,以10月份4.4%的CPI 计算,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1.9%。而长期的实际利率为负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它不仅侵蚀着老百姓的财富(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Pettis最近为中国算了一笔账。他说,中国为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刻意保持低利率。对中国储户而言,这意味着每年约1.6万亿的银行存款利息收益损失),也加剧了通胀预期,迫使人们纷纷将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实物资产,继而产生自我实现式的通胀。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居民新增存款为-7003亿元。银行存款大搬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经济学家许小年曾撰文指出,尽管准备金率的提高冻结了银行的可贷资金,有助于控制银行贷款,但这远远不够。实际上,此举纯属多余。这两年实行的贷款额度制已卡死了放贷规模,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不再是制约因素。

面对当前CPI 不断出现超预期上涨,政府不惜动用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却迟迟没有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方式来控制物价。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顾虑:一是发达国家经济未有明显起色,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扩张生产意愿不高,欧洲债务危机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形式依然不明朗,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仍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大幅加息可能造成我国经济硬着陆,GDP 增长速度下滑过快,国内失业率攀升造成社会不稳定;二是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中美利差,促使热钱加速流入,削弱央行调控的成效,且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三是大规模的地方政府融资,利率的大幅提高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我国地方债务总量高达7.66万亿,相当于GDP 的20%多,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5.6%。据保守估计其中约有2万亿或已沦为银行不良资产。此外,国内巨量的信贷大部分提供给了国企,尤其是央企。而部分国企将低成本得到的贷款投到了低效益或是高风险领域(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央企地王就很具代表性)。在此情况下,一旦央行大幅加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会直线上升,很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系统

性风险;四是快速增长的按揭贷款。我国按揭贷款已经高达6万多亿元,利率提高会大大提高贷款人还款负担。我们还没有体会过利率上升对资产泡沫的冲击,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分享着按揭贷款迅速增加所带来的美好时光。一旦升息刺破了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必将导致信用违约风险集中爆发,对金融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住房市场会陷入停滞,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减少,使钢铁、建材、建筑、有色金属等近60个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行业出现衰退,继而导致经济衰退。

笔者认为上述担忧不无道理,但宏观政策从来就是两难选择,治理国内目前的通胀应全方位的去应对。首先,货币政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慢慢逐步回归常态,回到稳健的、甚至于审慎的货币政策的轨道上来。收紧水闸,从源头上遏止流动性泛滥。货币政策调控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定的时滞,即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到最终见效需要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就要求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不能等到全社会已形成强烈通胀预期、CPI 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时再连下猛药。一来,由于时滞,老百姓仍需忍受较长时间通胀;二来,待接连下的猛药充分发挥作用,往往又有矫枉过正,使通胀转变为通缩的风险。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 )公布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显示,2010年11月份制造业PMI 达到了55.2%,这也是该指数连续四个月走高。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更是达到5月份以来的高点。世界银行11月3日公布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季度报告中更是上调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10%。同时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幅是8.7%,高于此前预计的8.5%。经济的稳定增长将给加息提供较好的基础,而不必担心经济会受到太大的负面的冲击。

遏制通胀的另一重要手段是让人民币升值。长期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争论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确实被人为压低,过分强调保出口、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际经济的失衡和非常严重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巨额的外贸顺差亦成为国内货币投放过多的原因之一。而且,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实在是得不偿失。让人民币升值不仅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治理当前通胀的重要手段(既能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被动的货币增发,又可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一定程度上平抑物价)。何况2010年我国外贸方面呈现恢复性增长较快态势,进出口规模均已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总体好于年初预期。事实上,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了20%多,但出口总额仍不断增长,外贸顺差也未显著减少。

对于加息和人民币升值会促使热钱进一步流入这一点,笔者认为热钱中的很大一部分追逐的并不仅仅是银行存款利差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那几个百分点的利润。它们更看重国内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在短期内获取暴利。因此,如果加息遏止了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挤压了泡沫,反而会阻止一部分热钱流入。另外,监管当局还可以采取临时性资本管制措施。第一,加强打击热钱流入,现在很多热钱进来,走的是经常项目的通道,其实是违反中国现行政策的;第二,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尽管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消除热钱,但是可以增加资本流动的成本。当然,这些管制是临时性的,一旦各项调整措施到位并充分显现效果,就应该尽快放弃这些临时资本管制措施,同时加快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最后,应该通过一些财政扩张的方式,如采取减税、临时性取消某些收费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产销结合、减少中间环节以及简化流通环节等措施降低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有效增加供给。但笔者坚决反对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企业不涨价。因为行政干预市场越多,对经济和社会的伤害越大,所有的行政干预都会降低而不是提高市场的效率。

防止通货膨胀有哪些对策?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5.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5.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3. 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5.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5.6. 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治理通货膨胀一般对策

治理通货膨胀一般对策

治理通货膨胀一般对策纵观世界各国治理通货膨胀 的实践,不外乎采取以下手段:1.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 就是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 种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主 要内容:①信贷政策。指中央银行为控制信用而采用的方针和各种 措施. 具体又包括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②利率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项措施。 一方面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市场利率高低反映社 会资金供求状况; 另一方面,调整和控制整个社会的利率结构,以 便使社会资金在合理的资金价格体系指导下有效地分配③货币 供给量的控制。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流通中的纸币发行过多,超 过了其需要量。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就要控制货币发行2. 紧缩 性财政政策二所谓财政政策即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 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水平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分为扩 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 收入; 后者是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紧 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①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 资。②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③增税。④发 行公债,以弥补政府支出与税收之间的差额,减轻市场压力。⑤开 征特别消费税。3.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降低物价水平 的上涨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 政策,目的在于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引起相应的失业上升。收入政 策措施主要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工资管制; 冻结物价。 4. 收人指数化政策。一般被当作一种适应性反通货膨胀政策。所 谓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随物价 的变动而变动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工资指数化,指工资按一定 的指数伴随物价涨幅而增加; ②工资与物价挂钩,即把工资的增长 与物价的增长联系起来; ③债券收益指数化。

5. 外汇政策。指中 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外汇行市及汇率,实行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 流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及各种措施。其主要内容有:①控制和 调节外汇行市以稳定汇率; ②实行外汇管制以稳定货币汇率并控 制资本的出入; ③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以维持国际清偿能力; ④控 制外汇市场交易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6. 人力政策。就是通过 改进劳工市场运行,消除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 促进人力资源的适 当开发,以便作为减低失业率的一种手段。

7. 物价管制。就是政 府当局规定物价上涨的上限。8. 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这是一种 长期的反通货膨胀措施。9. 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主要有:①反 托拉斯和垄断行为; ②强制性的行政干预; ③实行币制改革。

我国2011年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

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涨 ,即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 。

传统意义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 总量的 2/3 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资与消费。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对策:(1)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

通胀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 ,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

(2)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

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


相关文章

  • 导热油炉施工方案
  • 有 机 热 载 体 炉 安 装 施 工 方 案 安阳豫鑫锅炉有限公司 工 程 概 况 使用单位: 邢台美神宠物食品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 250万有机热载体炉安装 设备型号: YLW-3000T 设备容量:2.14立方 工作压力: 0.8MPa 工作温度:240℃ 设备制造厂:安阳豫鑫锅炉有限公司 出 ...

  • 毕业论文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的统计研究
  • 题目: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的统计研究 目 录 一.摘要 ----------------------------1 二.文献综述 ----------------------2 三.数据分析 -----------------------3 (一)数据说明 -------------------- ...

  • 活性污泥的培养
  • 第一章 厌氧污泥与好氧污泥的接种培养与驯化 一.厌氧颗粒污泥的接种培养与驯化 (一).接种污泥 有颗粒污泥时,接种污泥数量大小 10-15%.当没有现成的污泥时,应用最多的是污水处理厂污泥池的消化污泥.稠的消化污泥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没有消化污泥和颗粒污泥时,化粪池污泥.新鲜牛粪.猪粪及其它家畜粪便 ...

  • 突发事件引起的物价变动及对策分析
  • 摘要: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供求关系理论,分析了突发事件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物价供求影响政策 一.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 ...

  • 你是合理预期学派的支持者吗?
  • 你是合理预期学派的支持者吗? 2009-11-25 21:36 合理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既不像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的那样是完全非中性的,也不像货币主义者主张的那样是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的,而是完全中性的.货币变动的结果会马上被公众预期到,因而不能对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只能影响名 ...

  • 电大西方经济_(97-02年)通货紧缩对策
  • 西方经济学 第四作业: 一. 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等不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属于通货紧缩,一是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是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2. ...

  •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 2011年12月 总第213期第1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Dec.,2011SerialNo.2I3No.12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董剑 (英中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英国伦敦BR75AQ) [摘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升,2007年3月以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物 ...

  • 隧道工程学读书报告
  • 读书报告一:岩爆 一.岩爆现象及其研究现状 岩爆是围岩处于高应力场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块)飞射抛撒,以及洞壁片状剥落等的现象.岩体内开挖地下厂房.隧道.矿山地下巷道.采场等地下工程,引起挖空区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集中,当应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产生岩爆.在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岩爆是围岩各种失稳现象 ...

  •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 时间:2012年02月10日 09时35分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作者:夏珊珊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金融危机.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危机爆发的成因,学界主要集中于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市场泡沫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