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条件下煤炭产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煤炭市场发展迅速且稳定,受到循环经济的影响较大。笔者通过研究循环经济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影响,分析循环经济下我国煤炭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行业 发展

  一、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环境而言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战略方法。这种传统的煤炭产业结构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这种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的以生态和谐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构建循环经济下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是保障煤炭产业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循环经济下发展煤炭行业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能源消费大大增加,这也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很大的贡献,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和保障。但是,传统煤炭行业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也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出路。其次,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率不足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据测算,如果我国煤炭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就可以减少四百万吨、废弃物排放减少一千万吨,生态环境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当前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且一部分的法律法规是针对末端控制并以指令性控制为主,缺少体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但是相对于循环经济来说,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二)煤矿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缺乏。

  在城市或行业间建设循环型社会或产业需要相应的废物回收、利用、处置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予以支持来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其生态工业管理上还不能与当前的环境管理制度及政策达到协调统一。例如,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念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结合,环保基金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项目优先支持等。煤炭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在发展政策上缺少鼓励和支持,那么难以实现理想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三)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缺乏。

  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和加强,必须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目前我国正是明确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发展指标及管理规范。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所涉及的内容多、方面广,实施范围大的特点,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指引,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循环经济中缺少落实到实处的管理制度指标、规范及技术等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

  三、循环经济下发展煤炭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煤炭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促进煤炭基地建设,实现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高效开采和利用的保障。例如《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等相关条例的建立及完善能够实现对煤炭资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改造煤炭产业的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整顿煤炭开采的秩序,全面提升煤矿改造规划的素质,切实加强对煤炭产业的综合治理,对循环经济下的煤炭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政策。

  政府应对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政策鼓励与支持。特别是煤炭节约型城市发展项目的审批、规划和建设上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其中鼓励与支持政策的重心应放在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科学合理利用及环境的协调保护上,合理规划配置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体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应从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入手,开展各级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建设,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打破各个产业部门的局限性,建立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机制体系,发展煤炭产业的链式发展。

  (三)建立明确的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

  煤炭资源的勘查、开采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管理,严格审查和监督煤炭资源的开采方案。明确的循环经济制度将节约型发展体系列入其准则中,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来保护煤炭资源。明确循环经济的管理指标及规范,使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指导煤炭企业发展。具体的制度、指标及规范应围绕着资源保护、清洁生产、强制产品能效标识及循环利用产品标识等方面制定,强调多元化、高效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经营企业的自我约束与经营、自我改善与发展,实现产权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体制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下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信息化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体制的创新,其次是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是推动煤炭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例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投机制等。技术创新是加强煤炭产业进步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形式较为严峻,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煤炭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环境发展特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利用型煤炭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琳娜.复合型煤炭循环经济园区的模式设计及培育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

  [2]白慧仁.从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山西经济发展把煤炭循环经济提升到省策、国策高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周仁,张瑞山.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0).


相关文章

  • 山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山西煤炭开采中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大量堆积,既占用土地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区地表塌陷成为困扰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难题之一.因此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提出具体的对策 ...

  • 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综述(政协)
  • 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我市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3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织了以市政协委员为主体、有关专家参加的41人调研组,分成工业、农业、生态城市建设三个调研小组,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分别深 ...

  • 洁净煤技术发展综述
  • 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 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外煤炭的洗选及配煤技术相当成熟,已被广泛采用:目前意义上洁净煤技术是指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煤炭的气化.液化 ...

  •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20120531(颁布时间) 20121001(实施时间)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2012年5月31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生产领域循环经济 第四章 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 第五章 废弃 ...

  • 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 为确保我市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煤炭产业链条加快延伸,结合我市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引导,调整布局和联合重组 ...

  • 矿业公司工作报告
  • 各位代表: 我代表集团公司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黄陵矿区自1989年9月开工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过去的二十年,是黄陵矿业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二十年;是黄陵矿业开拓创新,健全体制,完善管理,强基固本的二十年;是黄陵矿业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升效率,勇创一流的二 ...

  • 内蒙古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 产经透视NORTHERNECONOMY 内蒙古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金欣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十二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还将大幅增长.持续超强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 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 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思路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不仅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而且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意见>,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

  • 资源型经济的循环之路(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 资源型经济的循环之路 -对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期,市发改委组织有关人员对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考察学习。  鹤壁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面积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鹤壁市矿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