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词看苏轼的旷达与多情

《文史论坛》

课 程 论 文

题目: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旷达与多情

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年级专业: 10级环境工程

学号: 2010085067

姓名: 尚兴宝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旷达与多情

摘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诗人、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他的诗词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主要以其豪放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及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浅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对亡妻的真挚感情。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定风波》,苏轼诗词

苏轼是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他的诗词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倍受读者喜爱。

一、苏东坡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也就是苏轼因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流放到黄州的第二年。作此词时诗人已从痛苦心境中逐渐解脱出来,他要买田终老于黄州,过一种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粥耳”(《书买田事》) 。这年的三月七日,苏轼到离黄州30多里外的沙湖去买田。从沙湖买田回来的路上诗人遭遇到了狂风暴雨,因

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雨来势不小,风刮得很猛,雨下得很大,和苏轼同行的人,都举步维艰,十分狼狈,而苏轼对这场狂风暴雨却浑然不觉,视而不见,雨中坦然信步,吟啸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一场来势凶猛的大雨,诗人却用“穿林打叶”四个字轻轻带过,更为绝妙的是两句诗分别用“莫听”“何妨”来引领,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这是诗人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的漫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诗人认为,“竹杖芒鞋”比达官贵人的骏马还要轻快自如。诗人说一辈子都身披蓑衣,一辈子都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又有何惧怕? 诗人把眼前实境的描写扩大为对人生态度的写照,诗人蔑视眼前的风雨,也就是蔑视人生旅途当中的厄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诗人的醉意,他感到几分凉意。突然,天晴了,迎面而来的是落日山前,一夕晚照,彩虹满天,风雨之后见彩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风雨阴晴进一步启示了他:任何风雨都必将有其止息之时,任何风雨都有“归去”之日,蓦然回首,当时咄咄逼人的风雨云烟早已化为乌有。全词表达了作者表现出旷达从容、随顺自然、乐忧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苏轼超然物外、豪放旷达、藐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的豪迈情怀,其中蕴涵的旨意悠远不尽、无限无垠,耐人品味。

这首词的上片明写词人所遇自然界之风雨,实质重点写人生之风雨,面对挫折,苏轼从容、淡定,镇定自若。词的下片写词人的人生感悟,刚才是风雨交加,转眼是斜阳相 迎,宦海人生也如天气变化一样,变幻莫测,苏轼不受外物干扰,超然物外,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生命绿洲,愉悦前行。《定风波》写的是词人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的却

是该怎样对待人生政治浮沉的大事,是词人直面人生冷静思考后的人生宣言书,是词人生命之舟的方向盘。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也应该无所谓风、无所谓雨;无所谓阴、无所谓晴;无所谓悲,无所谓喜;无所谓祸,无所谓福。当你身处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喜不自胜;当你身处逆境时也不要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惊慌失措。“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可能是我们从这首词里所悟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苏东坡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在文艺创作各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词开豪放一派,“白是一家”。然而读词

人为苏轼绝倒的,却绝非仅止“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的豪放词句,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但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他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第一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时光不仅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愈来愈浓烈。一句“两茫茫”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十年中词人日夜思念妻子,同时也在痛苦的哀思中也分明感受到了妻子在冰冷地下对自己同样的无穷思念,二人一样的杳无音讯,一样的痛彻心扉。这种无中生有的假设更显出他们生前的幸福美满和相爱之深。“不思量”,看似无情却暗隐深痛,千般深爱,万缕哀思深藏于心,解之不开,挥之不去。一声“自难忘”直接表达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难忘怀的哀思。“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写二人距离之遥,“坟”前着一“孤”字,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孤寂的感受。而“无处话凄凉”,一则说明夫妻阴阳相隔不能相见,妻子不能向夫诉说是凄凉,让人读来心沉气闷,不能舒张。“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乃是词人在向妻子诉说自己的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写出梦境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以及对亡妻的千般思念、万种渴盼,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同,是感情发展的高潮,写出了梦后的哀思。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感情真挚、凄婉痛绝,上阙写十年相思之苦及死刑之痛,下阙写梦中的情景。词中真朴的细节白描时分时合,时虚时实,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既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哀悼,,也表达了两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三、豪放派与婉约派词人——苏轼

总体说来,苏轼的豪放词将其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豪放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竹梅.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A].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

[2]危卫红. 一个凄凉梦, 满纸自悲声——再读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飞天》 PKU -2010年10期

[3]周丽云, 韩晓云. 那一场宋朝的人鬼情未了—再读东坡词《江城子》兼议悼亡诗与词[A].南昌高专学报.2006,21(6)

[4]赵桂军.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黄州词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3)

[5]陶承良. 《定风波》赏析. 现代语文:中旬. 教学研究.2012(2)

[6]王金川. 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时代文学.2010(18)


相关文章

  •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孟凡军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景物壮写,让学生体会其阔大的意境. 2.体会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乐观的情怀. 3.以此诗为例,掌握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思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 ...

  • 苏轼词的多样化创作风格研究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l 卷第 1 8 期 20 06年 2月 J u a fAn a gT a h r olg o r lo k n ec esC l e n e 安康师专学报 V0. 8 N 1 11 o F h2 O e O 6 苏轼词 的多样 化创 作风格研 ...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十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导言: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常十有八九,而苏轼正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升华自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超然自得的至高境界,那么苏轼到底依靠什么彻底改变了人生态度?又是什么让他焕发出了艺术的青春呢?<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一集<也无风雨也无晴> ...

  •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 ...

  • 明月几时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曾燕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 ...

  • 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
  • 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 宋·苏轼<赠刘景文> [鉴赏] ...

  •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也追星
  •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也追星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也追星 在这明星铺天盖地的社会里,追星族也风生水起,多到数也数不清.有追影视明星的:有追体验明星的:有追艺术明星的:有追商业明星的......等等等等.本人也追星,不过,我追的星,可不是这些,他是一个古人----------宋朝的文学巨匠, ...

  • 辛弃疾-作文
  • 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 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雄气 概在驰骋纵横.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 ...

  • 遥远的绝响千年的足音
  • 遥远的绝响 千年的足音 摘要:苏轼诗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遇揉合在一起,形成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的独特风格,他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