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昆明往事

  执行 许文昆

  抗战胜利前夕,担任美国陆军第172医院院长的医学博士克林顿・米勒特中校和众多援华美军一起来到昆明。他在1945年间,使用柯达公司生产的第一批民用彩色反转片,用充满尊重和关爱的视觉语言记录下当年昆明的真实面容――当144幅记录着60年前老昆明人生活景象的彩色反转片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被它往日的容颜震撼和感动了,那一幅幅色彩依旧鲜亮的老照片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昆明故事?

  

  “《等你,在1945》昆明彩色映象图片展”开幕的第一天,就迎来了数以万计的昆明人。当记录着60年前昆明人生活景象的144幅彩色照片,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岁月的尘埃、封存的记忆在瞬间明朗起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第一次被它往日的容颜震撼了。

  

  彩色反转照片的真实性使昆明人突然发现,半个世纪前,自己的家园竟是这样地纯朴和美丽。陌生而又亲切的城楼、街道中穿行的军人、行走在老街上的先辈、街头熟悉的小吃,还有阳光中的卖花姑娘……这就是生活在战争中的前辈们,是艰苦岁月里昆明人依然坚守的色彩。

  这些照片的拥有者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就是格瑞葛・米勒特,到昆明举办摄影展对格瑞葛来说是他人生的最大梦想,因为摄影师正是他已逝的父亲克林顿・米勒特。

  为了实现这个人生梦想,格瑞葛・米勒特辗转找到探险家金飞豹,仅仅几张样片便打动了身为昆明人的金飞豹,他决定帮助格瑞葛实现这个别有意义的梦想――不仅是对格瑞葛,对昆明人同样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在144幅照片中,一幅昆明老人的肖像照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从这位坚韧中带着淡淡忧伤的老人的眼光里,今天的昆明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父辈们当年的艰辛。这幅老人的肖像是格瑞葛的父亲生前最珍爱的一张照片,因此,寻找老人的后代是格瑞葛此次昆明之行的一个重要愿望。

  

  用相机表达和平与互相尊重的美国医生

  

  格瑞葛的父亲是一名医学博士。60年前他是怎样来到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昆明的呢?为什么要拍下这批照片,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异国他乡的好奇心吗?

  故事还得从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开始讲起。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中东部广大地区,中国连接国外的通道几乎全部被日军切断。当时的国民政府急需修建一条国际大通道,因此,靠近东南亚的昆明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滇缅公路兴建于1937年,1938年建成后成为当时中国输送战时物资的最后一条通道,昆明也因此成为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为了切断滇缅路与昆明的联系,日军于1942年攻占缅甸后迅速进入到云南西部,原来远离前线的昆明开始遭到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第14航空队(飞虎队)和驻华美军总部也迁到了昆明,战争的胜负似乎与这座原本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连在了一起。从印度东部到达云南的驼峰航线终点站依然是昆明,因此围绕这条生死交通线的争斗一直持续到1943年才分出了胜负――中美两国军队逐渐取得了优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军医官的克林顿-米勒特跟随美军第172野战医院沿着逐渐恢复起来的滇缅公路,从印度来到了昆明,时间是1945年的2月。

  米勒特和他的医院来到昆明后被安置在滇池边,从米勒特的家书和照片上不难看出,这座城市给他的第一个美好印象就是滇池。在给妻子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滇池的:“我们的医院坐落在郊区的一个湖泊边,它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湖泊,这座城市的气候简直是世间难找……”

  米勒特在昆明生活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用柯达彩色反转片拍摄了大量照片。他的镜头里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痕迹,却充满了对昆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平和互相尊重似乎是米勒特最想要表现的主题。

  充满友好和尊重的照片,赢得了昆明人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让格瑞葛牵挂的那幅老人肖像照却一直没有人来指认,反而是在一幅拍摄花轿的照片上,有人幸运地找到了童年时的自己。照片上的东方书屋今天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原样,6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昆明文化人最喜欢来的一个地方,尤其是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常来这里淘书,为了保留住对那段岁月的记忆,书店的后人还珍藏着当年的匾牌,虽然只剩下了一半。安详、宁静的街巷,街边的老人和孩子,还有城市里的女人和鲜花,这些影像好像与战争无关。但米勒特的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昆明人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流露出来的独特气质。

  

  米勒特在昆明期间与昆明人一起迎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这样的历史时刻在他的照片中也留下了记忆。1945年10月,在离开昆明之际,米勒特拍摄了一幅老人的肖像。60年后,米勒特的儿子格瑞葛带着寻找这位老人的愿望来到了昆明,但是令他感到焦急的是这位老人的后代却一直没有出现,然而,让格瑞葛没想到的是,转机出现在展览即将结束前的一天。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幅照片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们儿女的双手却又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年近80岁的吴老太太对格瑞葛的父亲依然充满了深深的记忆。从父亲的口中格瑞葛也多次听说过那个远在昆明的家庭,当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时候,时间的分量还是使格瑞葛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动。

  

  照片背后的记忆

  

  时代在变,昆明也在变,以至于太多的历史,只能从照片里寻找到。但是昆明的老照片基本是黑白的,单一色调的照片总让人感到历史的遥远和灰暗。而老昆明彩色照片的展出,则把往日的家园以一种真实的场景呈现出来,并把一种无法抵御的温馨传递给今天的昆明人。人们在照片中急切地寻找着这座城市当年的面容,共同分享着发生在这座城市里那段特殊岁月的温情故事……

  

  我家的房子,我家的人

  照片展览期间,很多老昆明人都认出了自己的家、自家的亲人,那一刻的激动和兴奋是难以言表的。

  “合香楼”是胡老先生60年前的家,70岁还鹤发童颜的胡老先生在144副老照片中一眼就认出了自家的店铺。这座挂着“台香楼”牌匾的两层小楼位于正义路,在胡家传了5代人,是当时昆明赫赫有名的糕点铺。

  “她是我的母亲!”(照片:市集中撑伞的妇人)陈女士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进一步证实,陈女士急忙回家找出全家福,叫上兄弟姐妹再次来到现场,比对着照片认真地辨认了许久,最终兄妹三人肯定地说;“她就是我们的母亲!”陈氏兄妹激动地在留言册上留言:“60年后在昆明突然发现我老母亲年轻时的相片,不能不激动。感谢克林顿・米勒特先生为我们兄妹留下老母亲60年前的容貌,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当时的昆明,“永芳园”是一家出名的烤鸭店,它位于现在的金碧广场中间。留言册中,很多老昆明人对这家烤鸭店的烤鸭还津津

乐道、记忆犹新。“永芳园”的后人认出了自家的店铺,并将保存下来的“永芳园”牌匾带到现场参与展览。“永芳园”第三代传人刘老太太说:站在门前吆喝的老人就是“永芳园”的创始者――她的父亲刘永芳。

  60年前的“东方书店”,是聚在昆明的文化界进步人士交换书籍和聚会的地方。原云南省妇联主席――70多岁的王润裳女士看到照片上的“东方书店”时,激动地用英语告诉格瑞葛,那是她家经营的书店,现在仍然在文明街25号的原址上营业。王女士回忆说:父亲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云南大学任教,并结识了“西南联大”的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来昆明时,随身携带的少量书籍,已满足不了对知识的渴求,希望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并交换各自手中的书籍。他们想到了家在昆明的王先生,也就是我的父亲,“东方书店”就这样诞生了,并一直经营到今天。当时,闻一多、李公朴和费孝通等人都是“东方书店”的常客。

  

  站在花轿前的少年就是我

  “那是我大姐出嫁时的场面,站在轿前的少年就是我!”抑制不住满心的激动,王老先生用颤抖的声音指着一幅照片告诉大家。

  照片中的花轿是王老先生的大姐出嫁时用的,站在花轿前那个戴着帽子身穿白色衬衫的少年就是他。王老先生回忆,当时他只有14岁,大姐出嫁的那天,他在院子里帮着家人料理事务,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说: “有外国人在花轿里拍照片”。好奇心让他立即冲向花轿,想看看拍照片是怎么回事。因为听说是“在花轿里拍照片”,他一头蹿进花轿里上上下下地寻找,可怎么也没找到“花轿里拍照片”的机关。钻出花轿的王老先生还不死心,又围着花轿前后左右仔细地找了好几圈,最终才在别人的指点下看到街对面站着一个手持相机、身着军装的高大美国人。据他推测,这张照片应该就是在他寻找“花轿里拍照片”的机关时摄下的。

  

  王老先生的兴奋流淌在他的讲述中,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可惜的是他的大姐在3年前因心脏病过世了。

  

  寻找60年前的昆明孤儿

  

  在克林顿・米勒特给家人的书信中,曾提及过60年前他收养的两个昆明孤儿。当时,昆明城里的一名美军军士收养了两名中国男孩,在他就要返回美国时,拜托克林顿・米勒特照顾他们。两名孤儿中,一个姓陆有9岁,另一个姓赵有14岁。克林顿-米勒特在医院的空地上搭起了帐篷给他们住,让他们在厨房吃饭,还抽出时间教他们学习英语和计数……格瑞葛先生来昆明的一个心愿,就是要找寻这两个曾由他父亲收养过的昆明孤儿。

  在向昆明市民发出寻找消息后,热线电话一直没停过。陈先生和朱女士提供线索说:1944年8月,美国空军收养过一名8岁大小的孩子,是沾益四门街人,后来去了美国,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中国,现在退休在宣威养老。另一位陈先生自称解放前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在东庄(现拓东体育馆附近)的一所孤儿院里,70岁的陈老先生家里还珍藏有美国士兵与他们领养孤儿的合影,并且还能与其中10多位长大的孤儿联系上……

  一天上午,一位姓李的先生打来电话说:照片上那个小一点的孩子与他舅舅卢文志很像,而且他舅舅也是抗战时期的昆明孤儿。李先生将他舅舅的照片拿来对比辨认,确有几分相似。据卢文志的姐姐卢影萍回忆,他们家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卢文志排行老二。1944年的5月,他们全家都住在楚雄,当时弟弟只有4岁。一次在楚雄大街上,卢文志横穿街道跑向母亲身边时,被行驶中的美国吉普车撞了一下。美国人立即把卢文志送到驻地美军医院,医院治好了卢文志的伤,并将他交还给家人,并为他拍了一张照片。

  这个消息让格瑞葛为之一振,虽然不能确定卢文志就是那两个孤儿之一,但大家都觉得很有希望,马上给远在贵州毕节的卢文志打电话,当时他还不能确定照片上的人就是他。当年美国军人在楚雄为他治伤期间曾给他拍过照,至于在昆明期间有没有人给他拍过照,他记不清楚了,除非看到照片。经过努力,照片终于交到了卢文志的手上。然而,辨认的结果是:那个小一点的孩子不是他,另一个孩子也不像他儿时的玩伴“月芽台”。

  令格瑞葛先生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两个孤儿没有被找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照片是在翠湖边的青云街坡头上拍的。

  很多昆明老人打来电话:感谢克林顿・米勒特先生,感谢曾经收养过中国孤儿的援华美军们,同时也感谢格瑞葛――援华美军的后辈们,他不但将这份珍贵的历史影像交回到昆明人的手中,还把父辈们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带了回来,接续父辈们对中国的这段不了情缘。人们注意到,在昆明期间,格瑞葛的T恤衫上,一直佩戴着一枚徽章,那是中美友好协会的标志。

  

  抗战时期的中国表情

  金飞豹一直对一张老人的照片情有独钟――他的眼神里透出了聪明、正直、善良、安详,还有些许的忧伤;他的表情代表了中国人的善良、内敛和坚韧。看着他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爷爷,那样真实却又感觉很遥远。在布展的时候,格瑞葛问金飞豹,在所有的照片中最喜欢哪一张,他立即指出了老人的照片。想不到的是,这张照片竟然也是格瑞葛和他父亲最喜欢的。他们曾将这张照片精心放大后挂于家中,浓重的东方气息时常带着青年时代的格瑞葛神游昆明。

  现年78岁高龄的吴老太太,是昆明服装厂的退休职工。她与几位白发老人相约前来观看图片展,竟然在这些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站在父亲的照片前,她激动地一边流泪一边讲述照片的由来:照片是克林顿・米勒特博士在回国前专门为她的父亲吴雁山拍摄的,以此留做纪念。当时她父亲在南大门旁的西街洞巷(音)经营中药铺,克林顿米勒特常去买通大海(中药)和蜂蜜,一来二往,这位高大和蔼的美国军医官就成了父亲的朋友。一天,克林顿又找到她父亲,并告知要回国的消息。临走时,克林顿依旧买了一大堆通大海,并专门为她父亲拍了一张照片。当时的吴老太太正好看到了这一切。拍照片时,她父亲56岁,5年后,61岁的吴老先生就过世了。

  在吴桂珍老人的记忆中,克林顿・米勒特博士很关照她们一家。每次,他找父亲买药时都给一张“大票子”,她们拿着这张“大票子”买米、买肉、买油时,一般的店家都很难找开;有时,克林顿・米勒特博士还会给她父亲送只煮好的鸡或者是美国的军用罐头;最让吴老太太难忘的是,克林顿・米勒特博士还专门送过一瓶“旁氏”雪花膏给她,提起这瓶雪花膏时,老人深深地嗅了嗅,脸上浮现出对往事无限的怀念。

  吴雁山有三个孩子,吴桂珍排行老二,上有一兄,下有一弟。其兄生于1921年,当时跟着父亲在药店开方子看病。克林顿・米勒特曾让哥哥跟他学西医。后来又劝他参加了远征军到缅甸打日本鬼子。吴老太太的弟弟现在还在世,并且和父亲吴雁山长得很像。看着60年前父亲的照片,泪流满面的吴老太太激动地拉着格瑞葛的手不能言语。她从未想过能以这样的

方式再次见到父亲,而且照片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好。

  

  变质的高原明珠

  滇池在格瑞葛心目中是一个圣地。他的父亲曾在家书中这样描述:我们的医院坐落在郊区的一个湖泊边,它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一个湖泊……让他铭记在心。虽然格瑞葛在美国的时候就看过一些滇池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报道,但他相信滇池终究是宁静和美丽的。60年前克林顿・米勒特先生在西山龙门拍摄的滇池,确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神韵和“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印迹。

  但今天,格瑞葛沿着父亲的足迹,登上西山龙门俯瞰这颗高原明珠时,他沉默了。格瑞葛静静地站在护栏边,被沉重的心情笼罩着。这就是他父亲为之赞美的滇池吗?水量补给不足,围湖造田严重地侵占了滇池水面;污染物大量排入滇池……无论是草海还是外海,滇池的水质在几十年间迅速恶化。

  滇池的污染也许是格瑞葛昆明之行最不愿看到的事实,也是令他最揪心的事。只希望在下一个60年,当格瑞葛的下一代重游滇池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依旧是奔入眼底的“五百里碧波”、依旧是“四围香稻,万里晴沙”、依旧是“翠羽丹霞”簇拥下的风雅花城。

  

  圆梦

  

  格瑞葛带着他父亲拍摄的照片来昆明,是为了圆梦――圆他父亲克林顿・米勒特的梦,也为了圆他自己的梦。

  格瑞葛从小就留下对昆明很深的印象和感情。父亲的书信、父亲带回来的照片、父亲对他的讲述,都给他留下一个梦一般美丽、纯朴、自然的昆明。他告诉金飞豹先生,到昆明是他一生的愿望,他要带着父亲的遗训,将昆明的老照片送回昆明,看一看让父亲留连忘返的地方;他要带着孙女到他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再一次用影像记录下昆明的今天。回美国后,他将在纽约国立博物馆举办一个题为“1945―2004中国昆明新旧照片对比”跨世纪跨国界的大型影展活动,让美国人了解在这60年里,中国昆明发生的巨大变化,将这份昆明情缘传承下去。

  图片展开幕当天,万名昆明市民前来观看老照片。从稚气未脱的儿童,到90高龄的老者,络绎不绝,纷纷表达了对格瑞葛先生及其父亲最衷心的感谢。格瑞葛从开展到闭馆都未离开过展厅,甚至都没有坐下来休息过。闭馆的那一瞬间,格瑞葛哭了。他刻意仰起的头微微颤动着,像在告慰九泉下父亲的英魂。那一刻,金飞豹先生的眼眶也湿润了。

  对格瑞葛来说,昆明之行成了一次真正的情感之旅,由照片展览引发的许多事情使这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美国老人多次洒下了热泪。回国之前,他把这批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后不久,格瑞葛的侄子杰西・米勒特(Jesse Millett)从美国来到金飞豹家,他将在昆明学习中文,继续延续着这份传承四代人的昆明情结。故事还将继续……


相关文章

  • 一封感动全球的最美情书,一场跨越70年旷世之恋风之歌
  • 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 在"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中,一封写于70年前的战地情书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在这封情书的 ...

  • 云南导游词
  •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它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 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170万年前,原始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元谋有“人类童年摇篮”的美称。到新石器时代 ...

  • [转贴]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组图) [猫眼看人]
  • [转贴]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组图) 剑门碧玉 于 2011/9/7 2:53:1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 国殇,屈原<九歌>中的一首,是追悼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国殇墓园,一座纪念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的陵园,坐落在云南腾冲来凤山北麓.中印公路(史迪 ...

  •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
  • 有一位美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35年.期间,两次蒙冤入狱,在铁窗中苦苦煎熬了16年多.这位美国人的中国名字叫李敦白. 初识 李敦白,1921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的一个名门望族,英文姓名是Sidney Rittenberg(中译为悉尼·里滕 ...

  • 大观楼长联释义
  • 大观楼长联释义 (个人整理版) 长联内容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 ...

  • 昆明的历史
  • 昆明的历史 昆明,云南省省会,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昆明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 ...

  • 聆听历史的回声
  • 一九四五年,是一个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年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在这一年,以中国人民的全面胜利划上句号.九月二日九时许,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这里举行.太平洋战争中盟军主要指挥官之一――美国著名军事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以盟国最高 ...

  • 记忆 | 77年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由此拉开序幕.从 1937 年到 1945 年,中国军人进行了 8 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指出,据统计,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 2100 万以上,其中共产党领导的军民伤亡 ...

  • 林徽因:缝补袜子比描绘宋朝首都费劲多了
  • 你一定知道林徽因的'太太客厅',但你大概不知道,这位当时女性的'全民情敌',是怎样当妈妈的--她几乎从未给孩子们讲过小白兔.大灰狼这样稚气的童话,而是像对成人一样来教孩子. 林徽因:缝补袜子比描绘宋朝首都费劲多了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朋友 分享到腾讯微博 作者 /岱峻来源 /<民国衣冠&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