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累与运用

阅读教中学中的误区及矫正方法

一、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个性化阅读少。

课例《最后一课》教学过程 :

导语

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①按时间顺序,划分文章情节。②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③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有哪些不同?(学生默读时间短5分钟,问题多,只能是教师牵引下完成。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老师的问题,就更谈不上个性化理解了。)

跳读课文,①分析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原因。

依然是教师牵引下完成了板书(上课前、上课中小弗朗士心理变化)

②韩麦尔形象分析。教师提出了8个问题

总结。

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静下来想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什么了?只能是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这种了解还是老师强加的。不是学生自己阅读得来的。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速度课文,然后就进行教师牵引下的整体感知、内容探究、迁移拓展等活动。虽然在教师的分析讲解过程中偶尔伴有学生的读课文,但这样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交流,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新问题。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保证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和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具体操作上,我觉得要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的流程较为理想: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过程,初读时不应只是叫一两名学生读一下走过场,也不能只用自己的泛读或录音磁带来做一下示范,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自主阅读,全身心地走进文本。

精读文本感悟——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并借助声音将自己的感受在精读课文阶段领悟和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眼看,耳听,心想。

熟读品味迁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图式,言语结构,以及情感表达技巧。并创造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让学生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

二、阅读教学过程僵化,词汇教学方法陈旧。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但改革的步子不大,创新的程度不够。在校本研修展示活动中,我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多数是导入——作者介绍 ——检查字词预习 ——分段——概括段意——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重点词语的运用)——拓展迁移——总结——布置作业。不是说这样的教学流程不好,但总觉得落于俗套,没有新意。这种僵化的教学过程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会进行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只能挪用别人的东西。(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后面会具体介绍)

有些教学环节僵化,教师不会灵活设置。 如“检查预习”这一环节,是许多教师导语

之后必做的一个环节。而“检查预习”的内容也大多是字词读音、释义。读俩遍、说一说了事。似乎这就完成了字词教学。事实上,词语教学不只是会读,还应该会写、会用,同时,字词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不能完全放手学生自学。只动口,不动手、不动脑的字词学习,学生最终又能记住多少呢?有一位教师对某中学初三年段作了个专项调查:教师自行选择39个词语共100个汉字(包括新近刚教过的和上学期所学的)让学生听写之,结果是:最好的一个班级前十名平均分为87分,最高的96分;后十名平均分为55分,最低10分;大多数成绩在60多分。词语识记的状况不过如此,更何况运用!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难怪词汇贫乏了。目前是现状是对于词汇教学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不得当。

语文教学,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最根本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很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可是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词不达意’,也往往是词不够用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词汇丰富,就是说,知道的词很多而且掌握得好,他的语言能力就不会很差。„„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当更重视词汇的教学,重视逻辑思维训练。”“练手要从词句练起,逐步练习写成段成篇的文章。词句的练习应当进行比较长的时间。„„今天,有些青年,一直到高中毕业,写作能力还不符合要求。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过早的丢开了词句训练。”(《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语文教学应该以词汇教学为核心。

我们要确立词汇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词汇在语言、言语表达和思维中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王力认为:“要写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所谓“通顺”,“主要是用词造句的问题。而造句的问题上,主要是用词不当。”(《谈谈写文章》)

当代国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一个人所掌握的词汇量,同他的智商成正比。他们对大学的一些在校生进行了测试,发现词汇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优良;35—70分的学生成绩中等;35分以下的则学习困难重重,其中不少人中途退学。他们还发现,这第三种人如果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那么在学习中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小。

当然,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以词汇为核心,并非是要削弱或取消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的应有地位;恰恰相反,强调和突出了语言因素,只会进一步使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从而切实减少和避免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的架空分析。

那么,究竟怎样构建以词汇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呢?

首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以便在长期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达到量中求质、熟而生巧的目的。笔者随机抽样统计了初中各种文体的课文,发现每篇课文中应当要求学生“三会”的词语一般有三十个左右(当然,有的词语不必要求学生立竿见影、马上会用)

这些词语的筛选和确定应当依照以下一些原则:

①课文提示、注解和练习所出现者,尤其是带有生字的新词;

②分析或欣赏课文重点、难点语段所需要者,即一般所谓的重点“词语”;

③典雅优美或文言味浓的书面词汇;

④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而学生又经常写错者;如钥匙、惹事生非、名副其实等等。 进行以词汇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其一般步骤是:

第一,在阅读(速读、朗读、熟读、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先由学生各自筛选出一批认为精美、管用的新词,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成某种共识(但允许求同存异,各取所需);然后把经师生共同确认的词语,用正楷“规规矩矩地”抄写在写字本上。从学生的书写现状看,要求每节语文课抄写几百字不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也能有效地加强对词语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在分析或欣赏课文时有意突出和强调这些词语的作用;必要时,还可要求学生用

其中的若干词语复述、分析或撮要课文的重要内容。

第三,老师根据有关词语的一般搭配情况和习惯用法,选择其中的若干个,引导学生进行“连词组段”。连词组段对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特殊重要作用,中考题型之一,虽然现在不是考试的注意题型了,但是这种语言训练方法是值得运用的。(造句、想向、拓展、联想)

强化词汇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重视词语教学决非是要搞“词语解释、选词填空”之类机械呆板、劳而少功的练习;相反,应当尽量避免单独、孤立的死记硬背,想方设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与记忆。结合熟读、背诵重要的语段进行,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要扩大和增加每篇课文词汇的量的积累,但又不能贪多求全,漫无边际。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式的关键性词语务必抓住不放。他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中心句、文脉的转承处和精雕细刻之处。

3、经常建立新旧词语之间的彼此联系与归类比较,是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例如,小学学过了“蓝蓝”“瓦蓝”“蔚蓝”三个描写天空或海洋颜色的形容词,初中增加了“碧蓝”“湛蓝”“蓝汪汪”,就可以让学生比较理解,归类记忆,形成必要的记忆储存网络。又如,小学生也许只懂得“美丽”“艳丽”“华丽”“漂亮”,中学生就应该把“标致”“富丽”“瑰丽”“绚丽”“明丽”等纳入自己的记忆仓库。

4、还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的编织相关词语的“关系网”。

在(余映潮)的《满井游记》的教学之中,同学们找出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并进行了四字写景美词的回忆比赛。回忆比赛的结果是,师生整理出了这样一个类别:

初中教材中课文有40余个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分外妖饶

这种滚雪球似的不断延长知识链条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也可使他们深切感受并“心悦诚服”的折服于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精美。

5、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类或对举出现,也是帮助理解和掌握词义的妙法,特别是同一篇课文中如果出现之,更要“如获至宝”似地抓住不放,加以比较。

6、师生在讲解、讨论词语时,可以适当联系扩展、组合变化。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告诉学生需要时,可把“披着蓑戴着笠”简缩为“披蓑戴笠”;“抖擞抖擞精神”更常用的是“精神抖擞”。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可以讲讲“几次三番”有个成语叫“三番五次”;“好意难却”常常写作“盛情难却”等等。

7、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因势利导的带领学生“到生动的思想的源泉那儿去旅行”“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苏霍姆林斯基语)。同时,教师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对于词语自身含义的敏锐感受能力。例如,在群情激昂的奥运赛场,他必须学会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震耳欲聋”;什么叫做“揪心”,在森林公园的深处,他应当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曲径通幽”,领悟到“幽静”与“静谧”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在调查分析学生们为什么记不住、用不上学过的许多词时,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词语是在缺乏鲜明形象的情况下进入他们的意识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为了让教师对怎样筛选课文词语的具体操作更明了,笔者特地结合教学实际,罗列出四篇典型课文的有关词语作为附录,供研究、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

1、常用雅词:

次第、孕育、呈现、农谚、推移、灵敏、观测、来临、悬殊、短促、采集、观测

2、成语和四字词语: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生长荣枯

3、近义词:

孕育—养育 应用—利用 差异—差别 损害—侵害 损害—损失 暖和—温和 丰产—丰收 播种—耕种 气候—气象 植物—作物 季节—时节 区域—区划 农时—农事

4、与气候有关的词语:

立春、温带、亚热带区域、候鸟、农事、物候、农谚、物候学、观测、气温、湿度、纬度、大陆性气候、经度、内陆、沿海、谷雨、立夏、抽青、乔木、逆温层、丘陵、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

5、段式学用——分总式,移时换景之法: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春》

多音字:涨 藏 散 薄 晕 蓑 落

雅 词:朗润 酝酿 卖弄 婉转 应和 烘托 抖擞 舒活 花枝招展 呼朋引伴 叠音词:轻悄悄 软绵绵 欣欣然

《看云识天气》: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招牌、预兆、征兆、顷刻、一霎、笼罩、弥漫、绫纱、绸幕、清晰、飘浮、聚集、崩塌、粼波、轻盈、点缀、阴森、冰雹、月晕、谚语、连绵不断、倾盆大雨、峰峦

请再看一个文言课文的例子:对《口技》的语言理读。

1、字音认读

嗣s ì 屏p íng 呓y ì 啼t í 嗽s îu 曳y â

2、用法特别的词

善口技者 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一桌一椅 拍而呜之

3、表示时间的词

忽 忽然 是时 一时 既而 少顷 未几 俄而

4、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

会(适逢) 下(落下) 施(设置、安放) 哗(声大而杂) 亦(也) 舒(放松松弛)曳(拉) 叱(大声呵斥) 几(几乎,差不多) 色(脸色)

5、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但(只) 觉(醒) 是(此,这) 毕(全,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 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 走(跑)

6、一词多义

妙: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

7、近义词

群响毕绝一众妙毕备

满坐寂然一群响毕绝

变色离席一满坐寂然

大啼一百千儿哭

一时齐发一百千齐作

中间„„之声一又夹„„求救声

撤屏视之一侧目

惊觉欠伸一既而儿醒

8、叠音词

絮絮 作作索索 稍稍 呼呼 许许 战战

9、可用成语印证的词

大(大张旗鼓) 闻(充耳不闻) 满(满城风雨) 毕(原形毕露) 目(一目了然)指(了如指掌) 色(不动声色) 名(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欲(欲罢不能) 走(走马观花)

10、段式理解--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即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词汇还会贫乏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三、只重情感品味,不重语言感悟。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听到看到的是无休止的提问,重在内容的理解上。随着新课标的落实, 我们的语文课上已经看到不再是满堂提问的现象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的着眼点落到了通过对文字的体会,达到情感的品味上。这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进步。但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又太重视这一点了。为什么我们教学生读了那么多的文章,方法也指导了,可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是没见增长呢?这也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即重情感品味,轻语言的感悟。现在我们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读出来了。但对于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我们的学生只是记住了,但却不会运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主要就是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告诉我们的学生这是好的句子,那是好的片段。却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为什么是个优美的句子?这样表达好在哪?这个片段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精彩,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具体形象的?从语言运用和表情达意的角度去学习。所以我们的学生到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达到情感和语言的品味协调发展,我们语文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情感品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语言运用的感悟,我们在课堂上要多语言的运用上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表达?这样的表达又有这样的好处呢?只有我们在每堂课上都去落实语言的运用和感悟,那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做到情感和语言的感悟同步发展。共同进步。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学中语言品味不到位。要教会学生品味语言,首先教师对教材的语言要有所研究,要善于从语言的

角度对课文进行设计与品味。“品味”,是语文教师赖以生存的基本功之一,对课文连感觉都找不到的人,何以进行语文教学,何以进行语言教学?“品味”大致上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语言的浅层品析,二是对语言的深层品析。浅层品析的内容无非是结构、形式、含意、准确与否、生动与否、修辞方式、情感特征、感觉角度、语序角度等,深层品析的内容则是表达作用、隐含意义、表达艺术、表达风格、表达的独到之处等等。

如下面对中年闰土肖像描写段的品味,它既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

这是一个肖像描写段。他重在写“变”,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灰黄的脸”透露出闰土的一脸饥色,“很深的皱纹”写出了闰土的苍老。一个“加”字表现了生活的风霜对他的面容的深深刻蚀。(然而这只是静态的描绘。接着下文中还有一句:“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是动态的描绘,一个“刻”字,写出了皱纹之深,线条之粗。“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则强化了中年闰土所遭受的巨大折磨,显现出他在饥寒之中辛苦生活的麻木状态,表达了“我”心中的默默地感叹。)“终日吹着海风,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写了闰土的终年劳苦、不得清闲,“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出了闰土即使到别人家中做客也无法穿的好一点的贫困状况,他在很冷的冬日“浑身瑟缩着”,在一种饥寒交迫的困境中挣扎。一个原来是“可爱”的人,现在已经走向“可怜”。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语言品味的设计。

《春》的教学设计

保山中学 王秀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听读、自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与自主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的图片、朗读录音带、轻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语:春天绚丽多彩,如诗如画,充满生机。古往今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现代散文名作《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2 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绿》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

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郁达夫曾经评价朱自清说:“朱自清虽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还有人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3 查字词,扫除障碍

注意读音:黄晕y ùn 应和h â 巢ch áo 蓑su ō 酝酿y ùnni àng

字形:酝酿 蓑 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欣赏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展示春天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

3 欣赏课文前,教师提出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精美;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感情。

三、读文探美,品味语言

1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精美。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美的地方标划一下,并思考为什么美。

2 四人一组进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说明:本文很精美,语言并不晦涩,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预设内容:

A 句子中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a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将无形的风具体可感,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温暖。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是 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c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按照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的顺序,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同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抒情气势。

B 词语的表现力

如: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表现出春草不知不觉地生长出来以及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

3 总结语言美的特点:生动形象、朴实真挚、简洁明快。

四 重温美文、教师小结。

1 播放音乐重温内容,感受文章的优美。

2 教师课堂小结:同学们,春天是那样的美好,那样令人向往,充满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影”,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就像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然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青春,立志奋进,让你的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板书设计

朱自清

语言美:生动形象、朴实真挚、简洁明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的语言美,让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作者锤炼语言

的功底。那么除了语言美,还有它的结构美和意境美也值得我们去欣赏。这节课我们继续《春》的探美旅行。

二 探究文章结构,体会结构美

1 随着音乐默读课文,领会内容,划分结构

2 明确划分结果。教师出示表格

一 盼春

二 绘春 总体轮廓

具体描绘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三 赞春

3 讨论: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小结: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 研读课文、领会本文的意境美

1 播放音乐,营造气氛。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绘春的五幅图画的特点。 (此环节要让学生在感受图画美、意境美的同时,学习归纳写景方法。)

2 全班交流读文心得。(此环节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优美。)

3 小结:绘春的五幅图画,每幅画集中描绘春天的一景一物,围绕着中心景物,又以多种手法扩展开去旁及他物,钩连映衬,借他物的烘托渲染,使画面春色更浓春意更深。

归纳写景的方法:1 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 要有一定的描写顺序

3 要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4 要情景交融

四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老师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用你那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正与我们携手同来,又即将擦肩而过的秋天,去发现秋的魅力所在。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注意写景的方法。

板书设计:(见环节二)

相比之下,这份教学设计,从理念上看,关注了学生的语文实践,从教学过程看,教学层次清晰,从课堂活动的细节看,表现出了自然细腻的格调。有点美文美教的味道。不足:词汇教学放在了预习里,不全面、不完整,拓展延伸环节没有内容。

四、理解性要求多,背诵内容太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读书要重理解和运用,读一篇文章要弄通弄懂,不要死记硬背,读得烂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果真如此么?汉语特点之一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且与今日口语有一定的距离。既然如此,积累语言全凭理解就很有困难。因此,古人的方法,是在记忆力最佳时期,即中小学时期,挑选名篇,多读多背,孰能成诵,甚至背得烂熟;在此期间不多讲授,亦即不求全然理解,只要识记得多就好。这一教育方法使许多人受益,为日后

语言的使用与发展打下了很深的根基。一代名家苏步青、华罗庚等莫不如此,他们虽为数学家,课常有诗文见诸报端。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气象学、物候学常借助古典诗歌。林学家梁希,著有《木材学》、《西北纪行》等,既工于理科,又娴熟汉语文字,著述宏富,谈吐文雅。建筑学家陈从周,在从事建筑学研究之余,连出《书带集》、《春著集》和《帘青集》等散文集,文字“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冯其庸语),宛然一代散文大家。

陈从周教授回忆他读书时的情形时说:“当时孩子的读书任务,说得签单点,就是背书、写字,看来似乎是原始,但今天看来,比电脑、录音机

录像机等都先进,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只是都为我所用了,什么办法也拿不走,所以我后来能逐渐领会书中的内容,又能不需检书而信手拈来,也不用仪器来画字,不用复印机来代替抄书,我自己掌握主动权。天下有许多事看来似乎是愚蠢,但反转来又觉得先进。“(《帘青集》)陈先生晚年著述宏富,与其早年背书是分不开的。老舍先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我们只是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是不是应该回头看一下学生“入口”了多少文章?

有人说多背诵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话貌似有理,其实蛮横得很。这二十几年学生并没背多少东西,他们的负担何时轻过?做一套又一套的卷子,且不说它有没有用,那是不是负担?如果说背诵的名篇佳作是金子的话,做那些练习是什么?石头!要金子还是要石头,还需要说吗?

课表中关于积累背诵的内容很多,教材中要求的少,我们教师应该选择有优美的语段、语句要求学生背诵。学生背诵的内容仅限于古诗词、部分文言课文,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而且多数学生能够是从应考的角度去背诵的。中考学生作文,从一等文,二等文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积累的效果。

五、教师阅读教材、钻研教材的功夫不够。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要求一课多讲,就是想通过这一活动展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彩,交流优秀的教学模式,但是,我感到有些缺憾,因为我看到的理想的成果较少。我看到的是,目前阅读教学中少有教师对文本如主题、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的独特感受,而是忙于抄写备课资料,或教案集上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到了课堂上,自然就成了“传声筒”,有的教师还传走了样。《春》朗读——分层——概括层意——修辞方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昨日的仙境,今日的荒漠,消逝的原因,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串讲一遍。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不研究教材,或者研究的功夫不够。

我们说文本对话,创造性阅读,不应该仅仅针对学生,也应该真包括教师自己。因为,在文本面前,教师也是读者,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钻研教材,形成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把这种感悟这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并完成向学生的转换。教师有了对文本的充分研究,才能引导、指导、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话当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如下面对《中国石拱桥》中,说明段的表达形式--" 说明十X" 段式的分析,就是深入的研究、独特的发现。说明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语段写得好,文中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大体上看,有如下六种段式结构:

①说明十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③说明十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④说明十证明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 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⑤说明十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⑥说明十点示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如果教师有这样细致的研究,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将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中国石拱桥》的目的不在于了解石拱桥的特点,而在于学习作者是如何写以及为何这样写,在于形成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在于学习文章的语言。

六、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

看点教育理论书籍,经常看一些优秀的教学论文,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撰写两份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写一份有价值的教学论文。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却一无所知。


相关文章

  • 语文复习计划表
  •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全程计划表 第一轮复习 9月1日--9月31日 ①专题1: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 ②专题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③专题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专题训练22:文言断句.标点 ④讲读选读 考试:零诊摸底考试(9月11日) 作文: 素材积累(思想.材料.语言.结构.文体) ①关于字音.字形.标点 ...

  • 关于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 关于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本文以自己所教班级为例,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情况从写作态度.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写作技巧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素材积累.写作技巧.写作兴 ...

  • 辩论资料关于积累
  • 有关积累知识更重要的名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 ...

  • 关于现代儿童交友对象的调查(45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关于现代儿童交友对象的调查(450字)作文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错了朋友,后果可想而知,轻者让自己 成绩下降,重者将会引你误入歧途,毁掉你一生.因此,交往对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 现代儿童交往对象有什么规律呢? 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们天真无邪,说话从不经过大脑 思考,做事十 ...

  • 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
  • 一、班级概况: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二、教材分析: 全 ...

  • 20**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 ...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横线划掉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体表示.)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 ...

  • 二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培训
  • 二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培训 (2017-09-13 20:54:45) 转载 杂谈 ▼ 标签: 依托教材,紧扣单元,抓住文本,迁移创新 --部编本二年级新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整体概况 本册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24篇课文组 ...

  • 20**年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姜东
  • 长春市2014年语文中考总结大会 试题分析报告 长春市八十七中学 姜东 各位同仁,辛苦了!感谢张老师让我从区属学校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几个问题. 一.试题评价 2014年中考试题,命题的依据.意图.题型结构.内容.难度系数是完全按照中考要求进行的.命题的题型按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客观题型和主观 ...

  •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