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论语》博大精深,它以不灭的光辉普照着人类向至善发展,带着这种高山仰止般的情怀,我走进《论语》,品读先哲智慧,倾听心灵的声音。

一 反省自我

儒家倡导“一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真正的勇敢。孟子曾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所谓“大勇”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勇敢。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 (《礼记 中庸》) 。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地把它改正,这更是勇敢。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犯错时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在错过过太阳之后,仍能看到美丽的星星,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

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读了《论语》对这句话的领悟更透彻了。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靠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前进永无止境。

二  把握分寸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你用自己的仁德和宽厚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珍惜生命,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是君子之耻。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首先,慎言。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三思而后“说”。 哪怕是有把握的话也要谨慎地说,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不要疾言厉色,要让别人易于接受,不能好心做坏事。就是在你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话说七分留三分,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为自己以后铺好路。哪怕是别人对不起你,你也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待人,宽容别人就是厚待自己。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那么行为中就会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其次,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修养高深的人,内心才会淡定,从容,善于听从内心的声音。为了实现理想,谨慎地选择一种适度的,毫不张扬的方式。

当步入社会,能以一颗淡定之心,笑看尘世,不迷失自我,找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与朋友相处,不会太过苛求,能用一颗宽容和理解之心待人,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无需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无需事事关心,时时关心。给别人造成压力,让别人感到压抑,这反而成了罪过。在朋友烦躁时给他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在朋友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正是君子之交。

当与领导相处,能以一颗敬重之心和自重之心做人做事。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不在背后谈论领导的是非,看到无才无德的人受到重用,不抱怨不喊冤,更不溜须拍马。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证明一切。

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给自己留点余地,留点想象的空间,让自己内心充满美好的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三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要养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从自己内心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消除了水患,最终给社会带来了安宁,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倘若以邻为壑,历史上不会有个贤人大禹。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尊重别人,爱护别人,一个人才会被别人尊重,爱护。推己及人,互相帮助,一个团体才能和谐进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一个社会才能和谐文明。

四 人生戒斗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里的“斗”是指与人争斗,人被自己的方刚的血气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斗勇、斗气。人被自己的聪明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争论。无论何时何地与何人争斗,总会伤人伤己,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人生壮年以后就走下坡路,所謂“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事就在这个時候,过了这个时候就很难有大成就。历史上很少有廉颇﹑黄忠之类的老有所为者。当想要与人斗狠时,要想想不好就在眼前。《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什么意思?有一点,人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你把什么事情都思考清楚、看开,你的度量自然就大。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这也要靠长期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在“戒之在斗”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吧。“不战而胜,不争而得”这样的结果需要更多的处事技巧。

读《论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做一个胸怀坦荡的智者。


相关文章

  • 孔子的经典名言
  • 孔子的经典名言 修养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于:<论语.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 ...

  •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 论语感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往往,经典的作品,犹如和熙的春风,能拂醒人的信念:犹如清幽的山泉,能纯洁 ...

  • 也谈半部论语治天下
  • 摘 要:文中从对<论语>的认识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入手,尝试运用其经典思想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髓进行现代管理. 关键词:论语:治天下:孔子:老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 ...

  • [论语]教给了我们什么
  • <论语>教给了我们什么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新形势下 ...

  • 论语读后感之四十四
  • 论语读后感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 ...

  • 我喜欢的国学经典
  • 我们知道,国学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对我们儿童也更是有利.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 我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律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 ...

  • [论语]十则(教师用)1
  • 第二则:修身做人 第三则: 则 导学案(教师用) (四)解释词义. 学习方法 3. 时习: 不亦说乎: 第四则:学习方法 第五则:.. 二.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 课型 :新授 不知: 不愠: 学习态度 .. (一)自主探索(根据预习问题,自主时间 2010-8-2 主备 钟利群 君子: 殆: [作业 ...

  • 观看一起学论语心得体会
  • 观看<一起学论语>心得体会 苏长艳 偶然的机会,观看了曲阜电视台<一起学论语>节目,被深深地吸引了,以后每期都看,喜欢上了这档节目,该节目以体现丰厚儒家文化的<论语>为载体,各位主讲人深入浅出地对<论语>进行了解读,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告诉了大家,读< ...

  • 历史: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我们一向推崇"德才兼备",这样的人在古代大概就可称为君子.孔子时代的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论语>中多有只言片语的论说,发人深省. 君子的"资格",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孔子说自己在文章的学问上可能跟别人差不多("文,莫吾犹人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