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教案

第一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述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含义和性质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概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术的人员”;

2.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3. 来访者存在“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4. 来访者本人“企求解决”;

5. 咨询者提供的是“心理援助”;

6. “促进其心理转变并维护其心理健康”。

二、心理治疗的含义

(一)弗兰克(J.Frank):首先,治疗者接受过进行这种工作的专门训练,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次,治疗者的工作有相应的理论为指导,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为解决这些障碍提供了有关措施。

(二)沃尔培格(L.R.Wolberger):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细致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一种业务性的联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和现有的症状,调解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三)陈仲庚: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 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是关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四)曾文星: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治疗者与病人建立的关系,善用病人求愈的愿望和潜力,改善病人的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状与痛苦,并帮助病人,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哈恩(M.E.Hahn):

“就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家对于已有的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的明确的区分感到满意的„„意见最一致的几点可能是:⑴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⑵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⑶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⑷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一)相似之处:

(二)区别所在: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关系示意图(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示意图(2)

四、心理咨询的特点与性质

(一)特点

1. 解决心理问题;

2. 咨访关系具有治疗功能;

3. 从心理上提供帮助;

4. 促进成长;

5. 人际互动。

(二)性质

1. 具有教育作用又不同于教育;

2. 遵从医学模式又不是医学治疗;

3. 近似朋友关系又不等于生活中的朋友;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种类、形式、任务

一、种类

(一)按人数分:

1.个别咨询:一位咨询员对单个来访者进行的咨询。

2.团体咨询:将具有同类问题的来访者组成小组或较大的团体,进行共同讨论、指导或矫治的咨询形式。

(二)按对象分:

1.直接咨询:由咨询者对来访者直 接接触和相互作用进行咨询。

2.间接咨询:由咨询员向当事人的 家长、朋友、教师等了解其心理问题,并通过他们实施指导。

二、心理咨询的形式

(一)门诊咨询:指咨询者坐等来访者上门寻求心理援助的咨询。

(二)电话咨询:通过电话交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咨询。

(三)书信咨询:咨询者通过回复来访者书信中寻求解答的心理问题,给予其心理帮助和支持的咨询。

(四)专栏咨询: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的咨询。

(五)现场咨询:咨询者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对前来求询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现场解答的咨询。

三、心理咨询的任务

(一)帮助来访者处理现有的问题,改变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二)帮助来访者增进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与来访者探讨自我的发展方向,促进未来的发展。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一、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任务:

要求:

二、心理诊断阶段

任务:

要求:

三、信息反馈阶段

任务:

要求:

四、咨询目标确立阶段

任务:

要求:

五、帮助和改变阶段

任务:

要求:

六、结束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二章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与操作规则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理解支持的原则

即咨询者使用合理的倾听、准确的情感反应、理解性的认同以及适当的保证等技巧,为来访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保密性原则

指为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保密,不对外公开来访者的姓名,拒绝任何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

三、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

即启发、引导来访者倾诉其心理问题,听取其诉说,以帮助他面对自己的问题、解除心理负担、放松紧张情绪。

四、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

即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帮助来访者在情绪上进行适当的安抚与鼓励。

五、非指导性原则

即以咨访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启发和鼓励来访者自身潜力的发挥,促进其心理的成长。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操作规则

一、共情

指咨询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来访者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体验。

主动共情: 被动共情:

二、不直接判断

指咨询者对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加直接的是非评断。

三、不直接指示

指咨询者不对来访者的咨询问题作出直接的建议与指示。

四、广提选择

指咨询者与来访者就其咨询的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各个方面启发来访者对其问题解决的认识,以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完善自信心。

主动广提选择 :

被动广提选择 :

五、时间限定

即在咨询中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不随意延长或缩短每次咨询的时间及两次咨询的间隔时间。

第三章 心理咨询要素分析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共同要素的研究

一、关于共同要素的研究趋向

走向整合或幅合

对推测进行验证

推测其可能性

各流派产生分歧和困惑

各流派观点基本一致

二、对共同要素的认识

(一)哥德弗雷德(Goldfried)和帕德瓦(Padawer)的观点:

(二)弗兰克(J.Frank)的观点

1. 强调来访者心理痛苦的共同性;

2.强调各种咨询与治疗的共有要素;

3.强调各种咨询与治疗的共有功能: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主要要素

一、来访者

(一)来访者范围的划定(不适合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

(二)来访者的特点

1.人格特质:“YAVIS”者:

2.人口统计学变量

3.态度和动机

二、咨询者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附: 心理咨询“六戒”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

附:心理咨询“五心”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附: 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者培养计划”中对临床心理学者人格特征的要求

(四)态度要求

(五)其他要求

附: 初学者咨询谈话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心理咨询对象的划分与诊断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一﹒ “ 健康”新概念

(一) 为什么要重新审视“健康”问题

(二) “健康”新视角

(三)“健康”新概念

二、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目前尚无定论

(二)第四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三)社会学界:

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四)国内一般认同:

人的一种理智健全的行为方式或心理状态,它引导个体朝着有利于自身和人类的方向发展。

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发展正常 ﹙IQ 在80 以上﹚

﹙二﹚情感反应适度

﹙三﹚意志品质健全

﹙四﹚人格统一完整

﹙五﹚自我意识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良好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对象的问题分类

一、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常见心理问题

(二)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的种类

(1)偏执型人格 (2)攻击型人格

(3)强迫型人格 (4)分裂型人格

(5)癔症型人格 (6)回避型人格

(7)自恋型人格 (8)依赖型人格

(9)反社会型人格 (10)冲动型人格

(11)情感型人格 (12)性变态

2、人格障碍的特征

(三)神经症

1、神经症的特征

①持久性;

②心理冲突;

③精神痛苦;

④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躯体性疾病

2、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①焦虑症

②抑郁症

③强迫症 :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④恐惧症

⑤疑病症

⑥神经衰弱

特点:精神以兴奋和易疲劳 情绪症状 心理生理症状

(四)精神疾病

1、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

①幻觉

②妄想:被害妄想 夸大妄想 抑郁性妄想 嫉妒妄想 变形妄想 ③意识障碍

④社会功能损害

⑤自知力丧失

2、精神疾病的种类

①心境障碍

抑郁型精神病

躁狂型精神病

躁狂--抑郁型精神病

②精神分裂症

„„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灰色区”概念

(一)心理健康中的“灰色区”概念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灰色区”概念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诊断

一、心理诊断的目标:

(一)关于来访者的问题

(二)关于来访者是怎样看待世界的;

(三)关于来访者所处的情境和周围环境;

(四)关于咨询者的基本理论倾向;

(五)关于咨询者将要做什么。

二、对来访者问题的确认和分析

(一)对来访者问题的确认:

1、人

2、事

3、时间

4、地点

5、反应

6、原因

7、来访者对自身问题的评价

(二)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

1、确定问题是什么

2、问题形成的可能性原因

3、对问题的分析

4、表面问题与深层次的问题

5、把问题具体化

三、心理诊断的依据

(一)经验

1、来访者的主观经验

2、咨询者的活动经验

(二)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

(三)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

(四)图式法

(五)心理测量

如:韦氏、焦虑、抑郁、充实感、主题统觉 SCL-90、MMPI、EPQ、16PF、YG等

第五章 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波林 (Boring) 《实验心理学史》:

“谁想在今后3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

弗洛伊德 (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精神分析理论创立者、精神病学家、心理医生)

* 早年致力于从心理精神方面寻找神经症和精神病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 1885年,对癔症进行研究,研究兴趣从躯体疾病转向心理疾病--是其事业上的重要转折;

* 1895年,出版《癔病研究》一书--精神分析的开端;

* 在治疗癔症的过程中,提出了“无意识理论”;

* 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问世,精神分析理论逐步发展并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概要

(一)潜意识和压抑理论

1、意识:人能够自觉自知的心理部分。

2、潜意识(无意识):由许多被遗忘的经验组成的、不被本人意识到的深层心理活动。

3、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在集中注意认真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压抑:借助意识的力量,将潜意识中的内容保存和隐蔽起来。是各种心理疾病的致病根源。

(二)人格三分论

1、本我(Id):生物性要素。

2、自我(Ego):心理性要素。

3、超我(Superego):社会性要素。

三者不断地交互作用,如果不能保持动态平衡,将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三)性本能理论

泛性论者:性概念不仅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 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和心理发生的主要基础就是性本能。性本能的驱力叫做利比多(Libido)。

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阶段(口唇期 0-1岁)

2、 肛欲阶段(肛门期 1-3岁)

3、 性器欲阶段(生殖器期 3-6岁)

4、平稳阶段(潜伏期 6-12岁)

5、青春期(生殖期 12-18岁)

(四)早期经验理论

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早年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所致。 幼年期形成的症结,到青年或成年后在精神上反映出来,表现为神经症或精神疾患。

(五)释梦理论

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

梦的运作机制有四种:

1、凝缩

2、换位

3、戏剧化

4、润饰

第二节 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

一、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9)的理论

1、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不是被动的机器;

3、创造力和追求优越目标是控制人格

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

4、社会兴趣和活跃程度是两种重要的

人格变量;

统治型 依赖型 回避型 社会型

二、荣格(Carl G.Jung 1875-1961)的理论

1、人格结构论: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意识我

2、内倾-外倾论:

3、人生发展阶段论: 童年(0-15)

青年和青年成人(15-35)

中年(35-50)

老年(50以后)

三、霍妮(Karen D. Horney 1885-1952)的理论

1、人的本性是建设性的;

2、人格的内在冲突是社会因素的 作用;

3、神经症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4、神经症的三种倾向

趋近人 反对人 避开人

四、沙利文(Harry S.Sallivan 1892-1949)的理论

1、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提出人的两种先天需要;

3、重视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五、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

1、两次修正精神分析理论;

2、新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

霍妮、弗罗姆、沙利文、艾里克森

主要观点:

①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② 人格决定性反应;

③ 人际关系是神经症产生的重要因素;

④ 早期经验中家庭教养方式更重要

第三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一)含义:鼓励来访者尽可能对头脑中的所有想法毫无保留地尽情倾诉的方法。

(二)关键:对倾诉内容不加评论;鼓励。

(三)任务:分析、鉴别、解释所诉内容,找出其潜意识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认知领悟法

(一)含义:揭示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

使潜意识中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

(二)关键:逐渐接近 澄清 解释 揭示

(三)可能遇到的问题:阻抗 心理防卫

(四)注意事项:

1、使来访者体验到咨询者的真诚和理解;

2、鼓励来访者勇敢对待自己的问题。

(五)不适宜人群:

1、没有领悟能力和自知力的人;

2、智能低下的人;

3、坚信病因不在自身内心冲突的人。

三、释梦

(一)含义:引导来访者由梦的表面内容寻找隐梦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使之发觉、了解和领悟自己潜意识中的真相,从而摆脱困境。

(二)关键:

详细报告 共同讨论 发掘领悟

(三)注意事项:引导来访者对梦进行联想,从中发觉和领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和情感,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阻抗分析

(一)含义:来访者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的话题,使咨询与治疗的重心发生偏移的现象。

(二)种类:1、有意识阻抗 2、无意识阻抗

(三)原因:

1、有意识阻抗的原因:

① 害怕咨询者对自己产生坏印象;

② 担心被咨询者笑话或看不起;

③ 对咨询者不信任;

④ 对咨询的保密原则不了解。

2、无意识阻抗的原因:

来访者潜意识中的自我心理防御作用。

(四)方法

1、对待有意识阻抗:

说服 安慰

2、对待无意识阻抗:

① 指出其阻抗心理;

② 帮助其分析和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

③ 引导其认清阻抗的危害;

④ 鼓励其正视自己的阻抗行为,并进

一步探讨其潜意识的作用。

五、移情的分析

(一)含义:来访者由于以往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对咨询人员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

(二)移情的积极作用:

1、为治疗提供线索;

2、为来访者提供表达情感体验和纠葛的机会;

3、有助于来访者对自身问题的领悟;

4、有助于来访者矫正其对人的情感。

(三)方法

1、观察其表现,引导其宣泄;

2、共同分析,区分幻想与现实;

3、以身示范,促其领悟。

第六章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每一个心理学派或思潮,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观点相近、组织松散、人员广泛的联盟。它通常是由一系列主要的理论和模型所组成,这些理论和模型是由共同的价值和哲学假设连接而成的,而不是由某一种一致的理论表述所组成。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不少方法和理论模式都含有大量的人本主义成分,但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本主义方法则是以人为中心疗法和格式塔疗法。在这门课上,我们主要讲述以人为中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

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对人性的看法

1、 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个时刻在变化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并且他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对一个人来说,他的世界永远是他知觉到的世界,人的行为总是直接受他的知觉世界的支配。比如,当我们用精神病人的眼睛去打量他们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和我们有着一样的逻辑。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最确切地了解自己。

2、 人天生就是有某种心理倾向的,人是有本性的。

以人为中心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要顺从自己的本性去生存。这一观点与行为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行为主义主张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由它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各种环境力量通过条件作用过程塑造出有机体的行为倾向。

3、 人的基本特性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以及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个人关系

的。而不是有敌意的、耽于破坏的、反社会或者邪恶的。这是罗杰斯非常强

烈的一个信念。

4、 实现倾向

其含义大体是: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身所赋有的机能(包括人的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这些发挥是有方向性的,即是向上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

实现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这是一种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来的倾向。就像是一颗橡树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会自然的长成一个橡树一样,个体的成长也是如此。

二、有关自我的理论

1、自我及其发展

按罗杰斯的观点,自我是由自我经验转化而来。所以了解自我须先了解自我经验。 顾名思义,自我经验(经验:指任一时刻人体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就是与个体自己有关的经验,它们也是个人现象场的组成部分(现象场:个体的主观经验世界,个体所能知觉到的那部分整体经验)。在个人的经验或者现象场中,有一些事物或事情被指认为我、自己或与我有关系,这些经验性的事物或事件就是自我经验。自我概念就是凭借这些材料而

形成的。

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同的。因此理想的实现倾向即自我实现,就是指真实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种情况。

在罗杰斯看来,一个健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同化到自我结构中去,并保持自我与经验的和谐。对自已的经验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并且没有明显的防御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主要依据内在的机体评估并信任机体评估过程,这样人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并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同时其自我概念与经验能保持和谐一致,而个体也更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能够将一切经验正确地符号化。

个体在其实现倾向的驱动下,与环境发生不间断的互动,伴随着这些互动,他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借助机体评价过程来处理这些经验,若经验使他满足、愉悦,他便将其知觉为积极的;若经验令他烦恼、难受,他就将经验知觉为消极的。也就是在这种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自我体验被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并被符号化(就是大脑借助词语、符号、声音或任何可以用以加工的东西来表征经验)(言语化);个体分出了不同于他人他物的自己,发展出了包括有关于他对自身的知觉的自我概念。

上述是一种很理想化的自我发展模式。事实上这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出现了“积极关注的需要”,即需要别人对自已的肯定、看重、认可和喜爱。以人为中心理论认为积极关注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性的需要,而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满足。

伴随着对他人的积极关注的需要的满足与否的经验,个体又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注的需要。即个体需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值得看重、值得喜爱的。也就是说,个体需要得到自己的认可。这一自我关注的需要是从对他人的积极关注需要转化而来,如果把积极关注需要的满足条件看作一个奖赏系统的话,他人的积极关注就是一个外在的系统,自我积极关注则是一内部的系统。

(价值的条件化:即只有当个体的经验符合一定的标准时,个体才会感到自己有价值,而且这些标准往往不是机体自身的感觉。)

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从家长那里得到积极关注,而家长往往有选择地对待儿童的行为,也即是说,家长总是有条件地给予儿童积极关注。从儿童的角度看,则是他的一部分自我经验(自我经验包括了对外在行为的反应,内在的思想、感受等)受到了父母的积极关注,另一些则没有,这使儿童也会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有条件的关注,区别对待的态度,并有区别地对待自我经验。倾向于追求某些经验而回避另一些经验,换句话说就是习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了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一种理想的发展模式,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总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与现实知觉之间就不会出现不一致。个体的行为只经受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也就能无拘束的发展一切潜能。

2、自我的异化

⑴、经验与自我的分离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外在价值条件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人总是生活在条件性的关注中。个体会有两种评价过程,一种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也即价值条件也成了判断机体经验的准则。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就不再能真实地面对任何经验,而是有选择地面对有偏向的加工处理经验。具体情形是:当经验与价值条件一致时,自我就能被准确地符号化,能够较准确地知觉它,让其进入意识;而那些与价值条件相冲突的经验在知觉过程中则要受到拣或歪曲。它们要么不能被当事人意识到,要么被歪曲

成与价值条件一致的样子。例如:某人对家人感觉愤怒(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经验),若他有“恨自己的亲人是不好的”价值条件,那么任由这种愤怒的滋长就会愈加与自我概念不相符。结果,他就可能扭曲这种感受,将其改造成为能被别人接受,也符合自我概念的样子。

这样,就有一些发生于有机体的经验不再被看作是他自已的经验,或者不再被准确地意识到,而以歪曲了的面貌与自我不一致,不协调的状态。

⑵、威胁、焦虑和防御

潜知觉:就是在意识水平之下的对刺激或者经验的加工。

如先前所述,当个在其持续不断的经验之流中,发生了一个经验,而且该经验与当事人的自我结构(以及与该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价值条件)不相一致,这时候,通过潜知觉过程,个体会在下意识中感到这一经验具有威胁性。

这种威胁的本质是什么呢?罗杰斯认为,尽管个体的自我概念或结构中存有大量来自条件性价值过程的成分,但至少在表面上,个体的自我结构维持着协调一致的局面;是一个整体。而威胁的本质是,假如那个经验被准确地符号化,以本来面目进入意识,它就会使这个协调一致的格式塔以及与之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冒犯。使得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或者合法性受到挑战。从而引起自我关注发生动摇,因为个体借以获得、维持自我关注、自我价值感的根据现在失去了事实的支持。

感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焦虑从表面上讲或者从个人的主观体验来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紧张、心神不安状态。而从其实质来说,则是当个体在潜知觉中感到有某种经验和自我概念之间的不致存在。换言之,当个体隐隐感到有某种东西要被揭露,而这个揭露又会对自我造成麻烦时,焦虑就出现。

这个时候,防御过程就会被启动。防御过程是阻止经验与自我的不一致被揭露,维护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自我关注的一种手段。这一过程包括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一是选择性的知觉,即允许与自我结构相一致的,或者对自我结构不构成矛盾的经验进入意识。再一种是歪曲,即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不让经验准确地符号化,而是对其部分或全部进行涂改,以使经验能在总体上与自我结构相一致。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防御方式如否认,拒绝、合理化,补偿等等。总的来说,罗杰斯基本上认同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及其结果。而且一些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东西如妄想,在罗杰斯看来也是心理防御的表现。

⑶、解体

上述我们所描述的自我或人格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来的。就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发展到达某个状态后,似乎就在自我与经验的相互关系上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虽然不断有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发生,但通过防御过程,个体的自我基本上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一个问题是:当个体防卫失败,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闯入意识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罗杰斯认为,当个体身上发生了下列一些情况,最终就导致自我的崩溃或者解体。当经验与自我的不一致严重或者明显,或者有某个显著地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突然发生,在这种时候,个体的防御过程往往不能很有效的工作。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进入意识,而这将一个统合的自我结构打破,原来那种统一的、彼此协调的局面就不复存在。此即为解体。要说明的是,人格解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虽然有着同样的自我发展过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达到这种程度。也即是说,对于许多“正常人”来说,我们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区别,只在于经验与自我相离异的程度,或所拒绝、压制的经验的重要性,或防御过程的成功与否,而不是有无自我与经验的离异,或有无对经验的拒绝和歪曲。

案例分析:

爱伦·韦斯特出生于一个中上层的人家。她是一个活泼、精力旺盛、任性、有主见、敏感、好挑战、多疑问、竞争心强、情绪易激发、外露——一句话,一个生气勃勃的女孩子。她对父亲非常敬爱;她很做个男孩——直到她喜欢上一个男子为止;她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她经常梦见自己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所有这些,都没有半点将会不幸的迹象,相反,她表现出的敏感、灵活、聪明,倒使人觉得她应该有很好的前途。

在20岁初的时候爱伦·韦斯特的生活还充满着快乐和憧憬,她指望觅得一位进取、严谨而又可爱的如意郎君,她对美食佳肴也很有兴趣。但在这当儿发生了一件事,她跟一位极有浪漫情调的外国人发生了恋情。但是她爸爸不赞成这件事,于是她就中断了跟这个男友的来往。[尽管案例材料就此所说不多,但罗杰斯认为这件事不是无关紧要的。他从当事人不争不抗很安静地服从了父亲的意志这一情况,以及这女孩一贯对父亲的敬爱,猜想在她心里经过了这样一个内心过程(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这个过程的实质地:爱伦·韦斯特把父亲的感觉当成了自己的感觉。她心里似乎有过这样一些活动,“我想,我的感觉是我在恋爱,我感到同他约会是桩不错的事情。但是我自己的感受是靠不住的。我不是在恋爱,我跟他的约会不是真的,我可不能跟着我的感觉走,那样做肯定会犯错,而且会失去父亲的眷爱”。这是一个迹象,表明爱伦·韦斯特会在要维持父亲对自己的爱的动机作用下,放弃自己的真实体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个变化:爱伦·韦斯特吃得太多而越来越胖——这是爱伦·日后一个主要问题的开端。爱伦·韦斯特自己起初并没很在意长胖,但她的朋友们开始取笑她,于是爱伦·韦斯特就节食。[里,罗杰斯的看法是,爱伦·韦斯特已露出不能信任自己的迹象,她日益感到要按照别人希望于她的那样生活,她觉得自己的感受、冲动,自己的身体告诉自己的东西是不可靠的。]

在此不久,爱伦·韦斯特更开始鄙视和厌恶自己。再接着又出现了恐惧。从她的日记里能够感觉到的强烈色彩就是怀疑和恐惧,在表现形式上,集中表现为害怕长胖。这一发展跟她原来的情况相比是很大的改变。但这似乎是事情发展逻辑必然。罗杰斯认为,在爱伦·韦斯特的心中,她不信任自己的经验,不信任自己的身体,连自己这个人也不再信任。她提到“害怕自己里面的魔鬼”,她把自己的感觉、体验、天然的需要都异已化了,她拒绝它们,害怕它们伤害她。

从,表面上看,爱伦·韦斯特到此时才出现一些符合一般标准的变态表现。但罗杰斯觉得,她的自我与她的经验之间的分离或对立应该早在这之前就开始了。因为这种自我与经验的分离要伤及她作一个人的自主感和能力感,需要很长一段时日。罗杰斯怀疑,即使在早先那看来没什么不对头的时候,她就已经在放弃本真的自己,而把父亲的感受和经验内投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这一段时间是一个变幻起伏的时期,在有些时候,她想做大事;希望搞一场社会革命;她在学业上非常勤奋;她还做了些诸如为儿童建阅览室的好事。有时她又觉得自己是一只“胆小、卑贱的蠕虫”;她跟她的马术老师发生过一次不快的恋爱;她还有一次精神崩溃的经历。而在所有事情中,最突出的还是她对长胖的过分关心和焦虑。

在她24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进一步摧毁了她的自信。她爱上了一个学生。从这段恋情持续的时间和影响大小来看,它是一场真正投入、用情很深的恋爱。他们准备订婚。但不幸,她的父母再次坚持认为她的感觉不对头,他们要求她暂时离开那个男生。于是一切又重复以前的程序:听了父母的话以后,她真的觉得她们的关系不像是真的,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最好是趁早放弃。她又一次怀疑自己的感觉,贬低自己的直觉,以父母的感觉和认识为自己的感觉和认识。于是她中断了这个关系。[罗杰斯评论说,这意味着她也同时再次承认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经验是不可信赖的,她这个人是没有自我指引的能力的,只有别人,只有父母的经验才是对头的。]

在这次事件后她出现严重的抑郁,仇恨自己的身体。于是她不得不去看医生,这也是她头一次看医生。爱伦自己也似乎感觉到身上有两股力量在争斗,她稍后说,“我里面有某个东西在反抗着,不要变胖,不要健壮,不要丰满经润的面颊,不要长成个粗大健壮的女人,而我的天然本性偏就是要长成个粗大健壮的女人”。[罗杰斯对此评论说,如果爱伦接受自己的本性,接受和信任自己的欲望、感受、经验,她就会成为一个强壮健硕的年轻姑娘,跟自己的意中人结婚。但是她身上得胜的一方已不是她的本性。她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经验,她不能靠它们来指引自己,就只有靠别人的感受来指引。别人感觉好的她才感觉好。因此她不仅认自己对那个年轻人的感情的真实性,而且要饿自己的身体,使它符合另外的人的标准和评价。

随后她遇上了她的一位表兄看来是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她的父母也很赞成。但在这中间足足有两年时间她一直在表兄和前一位学生之间摇摆不定。很明显这期间她内心里还在进行激烈的斗争,毕竟这是一个太重要的抉择。因为她之所以兄是合适人选,并非真是出自她的本心,而是她觉得别人会以为这个人适合她。最终她还是嫁给了表兄。

到32岁时爱伦完全被减肥这个强迫观念所控制。为了减肥她不公采取饥饿“疗法”,而且大剂量吃泻剂,一天吃60片!自然这样她很快就不公精神不行,身体也不支。这时她接受了心理分析治疗,但她自己说治疗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放弃分析后,情况变得更糟糕。自此以后,爱伦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她不得不住进一家精神病院在入院的时候,她希望丈夫能够陪同,她丈夫也要求到医院陪同。但是大夫——她的第二任精神分析医生——把丈夫打发了出去。[罗杰斯分析,对她来说,自然大夫懂得多,应该听大夫的。大夫的做法,把爱伦仅存的一点自我依赖感,一点自我指导的勇气也给摧毁了。]

自此以后,爱伦的情况每况愈下。她的孤独感越来越厉害,被送去看更多的医生和精神病学家,在不同的医院和不同的医生之间转来转去。这样她也就越发像是一件物体,一个没有主动性,没有个人意志,亦不需要她有主动性和独立意志的“病人”。她最后被送进宾斯万格医生的疗养院,在那里住了数月之久。

在整个上述治疗期间她接受过好多医生的诊断,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有的诊断为忧郁症,有的诊断为“重性强迫性神经症结合双相躁郁症”。所有这些诊断都意味着,而且所有的医生都相信,这个病人没什么康复的希望,而一旦准其出院,病人几乎肯定会自杀。

在揣测分析此漫长的治疗经历中爱伦的内心过程时,罗杰斯对上一代精神病学家的治疗态度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医生的这种“目无病人”的态度,会引起爱伦把自己看成一种异已的存在,看成一个不正常的存在,看成一个不正常的机器,出了故障,无法控制地趋向毁灭。爱伦曾说“我面对自己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人,我怕我自己。”在另一次她又说,“在这点上我真是疯了——在与我的天性作战中我一步步垮掉,命运要我胖,要我壮,可是我想要的是瘦,是纤细!”爱伦的这段话把事情的根本点出来了。的确,她是在与她的天性,她的身体,她的生物性的存在以及这存在决定的其它特点作战!她的天性要胖要壮,她的自我(她那经内投而来的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价值观)要瘦要纤细。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爱伦正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局。

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

从上节所述可知,心理障碍的实质或者原因,在于当事人疏远了自己的经验,而习惯于按照内化的价值条件来对经验进行取舍。自我不再是沿着实现趋向的方向来发展,而是与本性产生了分离。因此,心理治疗应该是一种重整人格,改造自我的过程。

从自我发展的过程来看,自我异化是与心理防御过程分不开的。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可以看作是与防御过程相反的工作,或者是破除防御作用的工作。因为是防御过程掩盖、歪曲了经验,一旦破除了防御过程,个体就能对经验更为开放,经验就能较为准确地符号化,进

入意识,并在意识层面被自我吸收。慢慢的就导致自我出现改变。

一、治疗过程

1. 来访者主动求助

这是咨询和治疗的前提。因为来访者是主体,也是解决解决问题的主导力量,而咨询者只是起着帮助的作用,居于辅导的地位,所以来访者必须有主动寻求帮助的需要。否则,来访者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若没有在很大压力下希望有所改变。则咨询与治疗很难获得成功。

2. 由咨询者向来访者说明情况

咨询者要向来访者说明,对他所提出的问题并无现成的答案,咨询者只能提供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氛围和场所,帮助来访者自己寻找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咨询和治疗的时间属于来访者自己,可以自由支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共同商讨。

3. 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

来访者在开始时总有许多疑虑和消极情绪,如怀疑、焦虑、羞愧、敌意等。往往成为咨询和治疗的第一道难关。因此,咨询者务必采取友好、诚恳、接受对方的态度,掌握会谈的技巧,有效地促进来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咨询者要能够接受、认识和澄清来访者的消极情感

咨询者不只是被动接受来访者提供的信息,仅对其表面内容做出反应,而应深入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来访者暗含或影射的情感和情结,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在任何情况下,咨询者均应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对方感觉到这些消极情绪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必要时对这些消极情绪也应加以澄清,目的是使来访者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 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一旦来访者将负性情绪表达、暴露出来,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便不断萌生出来。成长便由此开始。

6. 接受来访者的正面情感

如同接受来访者的负面情感一样,咨询者也应接受其正面情感。但不宜加以赞许或表扬,也不应进行道德评价。要提供来访者在其生命中有一次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这样,既无须为其负面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正面情感而感到骄傲自满,促使来访者自然达到真正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 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

由于社会评价和舆论的影响,人们做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考虑或者保留,加之某种价值条件,人们往往有一个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而总会否认、歪曲某些情感和经验。在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因处于良好的能够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氛围中,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状态能够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实自我的境地。这种对自我的理解与接受,就为来访者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整合奠定了基础。

8. 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来访者在领悟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此时,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澄清其可能做出的选择。咨询者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种劝告。但对来访者此时往往会缺乏勇气,不敢做出决定甚至恐惧的心态应有足够的认识。

9. 疗效的产生

来访者通过自我领悟,达到了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找回失去的信心,走出自己的世界,从亲身的体验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便开始产生,自然就产生了疗效。

10. 进一步扩大疗效

当来访者已有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后,咨询者应帮助来访者发展

更深层的领悟,并扩大领悟范围。如果来访者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理解,就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 来访者全面成长

来访者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发展,他能够克服对选择的恐惧,勇于探索自我发展的新行动。此时,咨访双方的融洽关系达到了高峰,来访者会主动提出各种问题与咨询者讨论。

12.治疗结束

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帮助时,治疗即告结束。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疗者许多时间而歉意。治疗者应采用同以前程序中相似的方法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二、治疗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实施依赖于一些必要的条件。在治疗时,如何形成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最佳咨询氛围,显然是最重要的条件。要形成这种理想的咨询氛围,通常需要两方面提供的条件:

1、来访者本身必先承认自己在自我概念上有矛盾之处,而且愿意向咨询者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希望获得他的帮助。

2、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要建立良好关系,一方面来访者对咨询者怀有良好的印象,向他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有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咨询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经验,以及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技巧。

除上述两方面的必要条件之外,咨询者本身在人格与态度上必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

1. 真诚一致

指咨询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造作,不虚假。只有咨询者在同来访者接触时不摆专家的架子或持骄矜的态度,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特别是敢干把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暴露在来访者面前,才会导致和谐的治疗关系,消除交流上的障碍,使来访者产生信任感,坦率地表露完整的自我,真正促动他进行自我探讨和健康成长。

在治疗中要想做到真诚一致地交流,须注意下述五项:

(1) 治疗者治疗中应是真诚的,不必隐藏在自己的专业角色之后。(在生活

中呢?)

(2) 自发性交流:治疗者与来访者的言语交流与行为应是自然的,不应受某

些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而这种自然的言语表达和行为表现是建立在治疗

者的自信心基础之上的。

(3) 非防御的态度:治疗者应努力理解来访者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深化对

自我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的体验对自己的影响。

(4) 一致性:治疗者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 自我暴露:治疗者应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在适当的时

候表达其情感。是否自我暴露以及暴露什么内容要看是否能够促进咨询

的进展、是否有利于来访者。

在咨询室里,咨询者的一切行为应是为治疗工作服务的,以有利于来访者为目的的,因此切记不要为了真诚而真诚。

体验真实性,分析自已的情感。

我敢于:

——体会自己内心的情感?

——当感到强烈的愤怒时将它表露出来?

——当被指责分心时承认它?

——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从我的“职业外表”背后走出来?

——在回应来访者时勇敢地成为我自己?

2、无条件积极关注

指咨询者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当来访者在叙述某些可耻或令人焦虑的感受时,要尊重他自由表达的权利,以关注的态度接纳他,既不鄙视或冷漠,也不给予评价或纠正,相信来访者自己能够找到改正的途径和方法。在治疗的每一个时刻,咨询者都需要乐于接受来访者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这种关注是无条件的,不管来访者的情感是正确与否或者合适与否。但这也不是说在所有的时间里对一切都采取这种态度,而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事实上,在治疗过程中,咨询者往往发现来访者的问题不少是明知故犯,或者是咎由自取。在这种情况下,咨询者很可能就会产生对来访者的不满甚至否定的情绪,使治疗受到影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应采取两种办法:(1)要有高度的自觉,随时敏锐地了解个人当前的感觉,以便最快地加以调整;(2)要明确我们所接纳的、所尊重的是来访者个人,并非他的不适应的乃至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反向移情,咨询师的人格、内心未解决的冲突,一惯的感情风格)

3、同感理解(同理心)(empathy)

是指咨询者深入了解并能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咨询者应该敏感地倾听和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当时的心境、痛苦、恐惧等情绪,帮忙和鼓励他更充分地、自由地加以宣泄,表露其隐藏在内心的郁结,既可认识自己问题所在,又可使自己的人格和行为发生良性变化。

同理心与同情心是不同的。同情心指能主观地体验到别人的感情。如体验到别人的痛苦或快乐,自已也感到痛苦或快乐。同情心多用于表达痛苦方面者较多。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以别人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的心理历程。它与同情心的区别在于:同情心重在“感人之所感”,以“情”为主,主要是靠个人的生活体验;而同理心则是“感人之所感”和“知人之所感”两者的统一,既有情感的因素,更有认知的成分,并要靠认知能力来完成。

要具有正确的同理心,以下几点是可依赖的条件:

(1)咨询者要放弃自己主观的参考标准,设身处地去从来访者的参考标准来观察和感受事物。

(2)咨询者必须努力经历与来访者的体验同步的情感旅程,但又不能对此进行判断或受到他们的感染。正如罗杰斯所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一前提——这就是同理心。

(3)咨询者不仅要体会到来访者难以觉察到的意义,而且也不能把这种处于来访者潜意识中的意义很快提出来与来访者对峙。这样做既会对来访者造成威胁,也不是同理心的真正含义。相反,设身处地理解,意味着不断地与来访者进行交流,以确证来访者的知觉,而不是停留于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或寻找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下面的含义(像精神分析那样)。

(4)咨询者要善于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的同理心。例如,咨询者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目光接触等,均可以反映出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与理解。

对来访者的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如下例:

来访者:那次考试之后我感觉非常坏,我没想到我考的那么差。

咨询者1:你对这次考试很失望。

咨询者2:你对你这次考试情况感到惊讶和失望。特别是因为你曾希望自己做得好一些。 在此,1的反应只是重复了来访者的有的原话之意;而2的反应有助于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有助于启发来访者对其自我、自我概念及自我体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

做一个练习:感受到真正被理解

——探索在你自己的生活中这种时刻的重要性

指导语:

静做数秒„„

思考你上次感到自己被另一个人真正接受和理解的时候;

一旦你已确定这样的一个场合,请简要地描述(写在一张纸上);

→当时的环境如何:

→你的感受如何:

→被接受和理解的结果或效果是什么:

根据这张纸上所写的东西,花些时间思考被理解的体验对作为一名咨询师的你运用方法的启示。

三、 咨访关系

咨询关系是一个总的框架,上述其它的条件要么是对它的性质、特点或要求进行限定或描述,要么是属于咨询关系下的较具体的一些条件。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实际接触的过程。尽管咨询者也许有能力用理论来搞清楚来访者的困难或问题所在,也许拥有许多技术可以揭示和克服来访者的这些困难,但是事实上咨询者仍是作为一个人来传达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也就是说,咨询的基本工具就是咨询者本人。因此,咨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所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建立一种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关系。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之前的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大多是指导性的或者说是指导取向的。它们一般有这样一些特点:⑴咨询过程由咨询者主导,咨询者会告诉来访者什么对什么不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⑵由咨询者对治疗效果负责,他给予解释,分析,指示,并负起来访者改变的责任;⑶这种咨询后面的假定是,当事人是无力自我改变,不能自我指导的。也因此,这种指导取向的治疗就往往有另一个特点,即把理智过程如知觉、解释、理解等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其咨询过程中的非指导性原则,对咨询中安全的、接纳的协助关系的构建的重视。其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来访者对这种关系的体验过程。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助人自助。在这样的关系中,咨询者力图使来访者或者两者均变得更能体验、欣赏,更能表露,更能接受真实的自我,更能发挥个上内在的潜能。

这种关系的质量或者咨询关系是否能达到上述的目标可以由两方面来描述,一是咨询者自身的态度,其二是来访者对于这种关系的感受和体验。具体一点说,态度主要就是上面所介绍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这几项,后者则是指治疗者的上述态度要被来访者感觉到或者说是体验感受到。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的推动因素主要不是依靠咨询者的人格,也不是他的技术,甚至不是他的态度,而是所有这样在治疗关系中能否被来访者体验到,如何被来访者体验到。来访者进入咨询时所抱的期望,对态度和方法的体验,治疗过程中对责任的体验,对自我探索的体验,对发现被否认的自我经验的体验,对重组自我的体验,对进步的体验,这推动着治疗的进行,并决定着治疗的进度。

态度与技术

学习以人为中心疗法时经常会走的一个误区是以为既然治疗的关键在于在治疗关中提供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基本条件,那么咨询者在治疗中产要应该在谈话方式、

语气、表情等方面要训练有素,熟练的掌握谈话技术,知道如何表达真诚,如何表达同感,了解怎么做才能让来访者感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学习中过于看重技术的训练,而对治疗者个人的人格、素养和态度却关注不够。

而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最为重要的是态度。在咨询关系的建立中,重要的晃是咨询者有意识的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咨询者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什么。在会谈过程中,治疗者不是关心自己的技术表演、运用是否得当,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真诚地倾听、感受,并如实的传达自己的感受上。

心理评估的作用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背景是躯体疾病的思维。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治疗开始是建立初次的关系,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诊断。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治疗师的目的就是提供条件让当事人做出体验、接受其障碍的心理发生部分的诊断。

咨询中如果咨询师直接做出一些些诊断的话,可能会提高来访者的依赖倾向,限制咨询师的视角,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和谐咨访关系的建立。

应用领域

以人为中心疗法已经应用于个体、群体和家庭治疗中。研究表明该疗法对很多问题有效,包括焦虑、酗酒,受心理影响的生理问题、恐惧症、交往困难、情绪低落等。

危机干预,以人为中心疗法适用于危机干预,如疾病或者丧失亲人。当人们处在危机状态时第一步就是给他们一个完全表达自我的机会,耐心地倾听和理解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倾听和理解能帮助处在危机状态的人们,让他们在混乱中保持镇静,使他们能够考虑得更清楚,做出更好的决定。深层次的理解的交流比直接解决问题的干预好,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需要错误的信心“事情一定会好的”,而关心你的人的存在及其与心理接触能更有益于治愈。

以人为中心疗法广泛应用于专业人员训练和助人工作辅助人员的训练。这种治疗方法重视与来访者相处,反对以解释来显示治疗师强于来访者,比其它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更安全。

这一理论的基本技能提供了本书中所介绍的其他治疗方法所必须的基础。如果咨询师缺乏这种关系和交往技能,在接受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就不会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七章 认知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疗法

一、认知心理学概览

1、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3、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二、认知疗法

1、产生

产生的推动力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弊病的凸显;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贝克成功的认知治疗实践

2、发展状况

四派:Beck的认知治疗

Ellis的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应对技巧疗法和问题解决疗法)

认知分析治疗

3、基本理论和思想

理论假设:个体的认知活动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个体的认知活动是能够加以控

制和调整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个体认知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

为。

基本思想:1、目标明确、关注问题

2、着眼现在

3、个体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4、咨访双方都是主动的投入者和参与者

5、治疗具有教育意义即:助人自助

4、评价

贡献:创立了建立在理性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新型咨访关系

做到了与行为疗法的有机融合

局限:缺乏一般性理论的构建

对“认知”及相关的核心概念缺乏准确的界定

对认知改变的过程和疗效不能准确地观察和界定。

第二节:格式塔疗法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与贡献:

1、 对元素主义的有力抨击

2、 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命

3、 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

4、 深刻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5、 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二、格式塔疗法

1、 基本思路:

个体具有所有面临困难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潜能,但这种能力和潜质在个

体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阻断,从而使个体由此产生看待自己的固定模式。通过

治疗探究和揭露这些固定模式并帮助个体找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解决目前问

题或危机的方法。

2、 理论基础

(1)现象学

(2)场理论

3、 核心概念

(1) 觉察力

(2) 体验循环

(3) 改变的悖论

(4) 对话式关系:你我关系

(5) 自我支持与环境支持

(6) 调整接触

(7) 未完成事件

4、 治疗步骤

(1) 表达阶段

(2) 鉴别阶段

(3) 肯定阶段

(4) 选择与整合

5、 治疗技术

(1) 空椅技术

(2) 夸张

(3) 反推

6、 评价

第三节:贝克的认知疗法

一、基本思路

核心信念―――中间信念―――(情景-自动思维-情感)

二、治疗过程

第一次治疗可能包括的内容:

设置日程(提供一个可遵循的基本原则);

进行心境检查;

简单复习目前的问题,获得一个当前概要;

确定问题,安排目标;

教授来访者认知模式;

诱发来访者对治疗的期望;

使来访者了解他(她)的障碍;

安排指定家庭作业;

提供一个概括;

引出反馈。

第二次及以后的治疗可能包括的内容:

目前情况和心境检查;

与以前会谈的连系;

日程设置;

家庭作业复兴;

日程问题讨论,新家庭作业安排和阶段总结;

概括和反馈。

三、方法与技术

(一)自动思维及对其的识别

1、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它不仅仅见于有精神痛苦的人,对每个人都是很平常

的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自发涌现;简洁;稍纵即逝;具有语词和视觉两种形式;

有效性和有用性不同

2、常见的认知错误

3、识别自动思维的方法

直接提问:“刚才您心里在想什么?”

间接挖掘:回忆;想象;角色扮演;假设

4、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DTR

(二)矫正信念和自动思维的方法

1、苏格拉底对话

2、行为实验

3、认知连续体

4、理性-情绪角色扮演

5、利用其他人作为参照点

6、“仿佛”性表演

7、自我暴露

8、利弊分析

9、活动表

10、应付卡

11、馅饼图

12、运用意象

(三)认知家庭作业

1、认知作业的作用

2、作业的布置

3、作业的完成

第八章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艾利斯其人

二、艾利斯的人性观

(一)人生来就具备理性和非理性的两种思维;

(二)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造成的;

(三)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的结果;

(四)人可以利用自身的潜质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命运;

(五)思想、情绪和行为三者是同时发生的,很少有没有思想支配的情绪和行为;

(六)人可以通过思想去调整情绪、完善自我。

三、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s (诱发事件)

B-- Beliefs (对A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即信念)

C-- Consequences (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理论核心:

情绪障碍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事件经历者对该事物的评

价和解释造成的。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艾皮克迪特斯

Epictetus)

四、常见的不合理信念(非理性信念)

(一)一个人应该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二)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而且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是成功

的;

(三)对于那些无用的、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与歧视和排斥,并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四)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灾难性事件;

(五)不愉快都是由外在环境因素引起的, 非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因此,人对自身的

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六)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逃避;

(七)对危险和可怕的事要随时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随时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八)人必须依赖他人而生活,因此,应该有一个比自己强而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才能生

活得更好;

(九)以往的经历对现在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十)人应该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并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感情得

到寄托;

(十一)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

那将是一件极可怕、极痛苦的事情。

五、不合理信念的思维方式及特征

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韦斯勒(Wessler)的总结:

1、绝对化的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案例:

非理性信念的不同水平:

第一级水平: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第二级水平:一般性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级水平:核心的不合理信念

第四级水平:哲学层次上的不合理信念

第二节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步骤和技术方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步骤

(一)交谈倾听,找准症结所在;

(二)明确告知;

(三)通过辩论,改变认知;

(四)以理性代替非理性;

(五)布置家庭作业。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模型

整体模型: “ ABCDE ”

D--Disputing 辩论

E--Effects 效果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方法

(一)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

1、如何寻找不合理信念

2、如何发问和质疑

①质疑式:

②夸张式:

(二)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1、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与想象性厌恶疗法的相似与区别。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中的放松与系统脱敏中的放松的相似与区别。

3、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具体步骤

①找出ABC;

②进行D过程;

③确定E;

④放松训练;

⑤想象进入消极情绪;

⑥以rB代替iB;

⑦分析想象过程,强化合理观念和积极情绪。

第九章 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一、行为疗法的有关实验研究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实验研究

理论:条件作用既可形成某些原来没有

的行为和情绪,也可使这些后天

习得的行为得以消除。

实验:1、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2、琼斯的“儿童动物恐惧实验”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理论: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

实验: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2、狗的变态反应

(三)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理论:人类的行为能够借助强化的适当使用

而加以控制、指导、改变和形成;惩

罚的负强化作用可以使习得的不良行

为得到改变。

实验:1、桑代克的“迷箱”实验

2、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

(四)米勒的动物内脏活动实验

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实验:动物控制内脏生理活动的实验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的咨询观

基础: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习

得性行为,并且习得的方式也相同。

区别在于它是非适应性的。

切入点:通过对来访者的再训练和在某些

方面改变其环境的办法把不正常的

行为变为正常。

三、行为主义的咨询过程

(一)了解症状产生的原因;

(二)确定“靶行为”;

(三)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四)实施咨询或治疗方案;

(五)根据来访者的变化情况调整咨询或

治疗方案。

第二节 行为疗法的方法与技术

一、松弛疗法

指通过全身的肌肉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症状的方法。

1、肌肉松弛法;

2、深呼吸松弛法;

3、凝神松弛法;

4、想象松弛法;

5、催眠放松法;

6、生物反馈放松法。

二、系统脱敏法

(一)含义: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惧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疗法。

(二)种类:

1、快速脱敏;

2、接触脱敏;

3、自动化脱敏;

4、情绪意象脱敏。

(三)步骤

1、让来访者掌握自我放松技术;

2、建立引起焦虑与恐惧不良反应情景及情绪感受的等级层次;

①共同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惧等不适反应的事件,并评价出SUD值;

② 将来访者报告出的事件按焦虑或恐惧严重性的等级程度由小至大顺序排列并列表。

3、脱敏治疗的实施

①让来访者学会放松并进入放松状态;

②从等级层次中最低的一个事件开始诱发其情景感受;并保持30秒钟;

③重新评价SUD值;

④重复上述步骤,直至SUD值达到10左右。

三、满罐疗法(暴露疗法、冲击疗法)

(一)含义:让来访者直接接触或暴露在使其感到强烈焦虑或恐惧情绪的各种不同刺激情境

中,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二)步骤:

1、确立主要的治疗目标;

2、说明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和意义,使其树立信心;

3、要求来访者不回避;

4、咨询者可采用示范法,共同进行训练;

5、咨询与治疗期间要布置“家庭作业”。

四、厌恶疗法(对抗性反射疗法)

(一)含义:应用具有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校正和消除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二)种类:

1、电击厌恶疗法;

2、橡皮圈疗法;

3、药物厌恶疗法;

4、想象厌恶疗法。

第十章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森田正马与森田疗法

(一)森田正马(1874-1938)

(二)森田疗法

是由森田正马创立的一种具有浓厚东方哲学色彩和人生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 森田疗法的诞生与森田本人的经历与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森田疗法的理论源于东方文化,其方法较适合东方文化背景中的来访者。

二、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神经质症说

1、普通神经质症

2、强迫神经质症

3、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的性格特征:

(二)疑病素质说

疑病素质是所有神经质发生的根源和共同的精神素质;

疑病的实质是对疾病的过分恐惧;

疑病素质直接与死亡恐惧有关;

神经质患者生的欲望过强,反而容易陷入“死的恐惧”之中。

(三)精神交互作用说

指感觉与主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更加过敏的精神过程。

不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症状就会固着。所以,治疗的原则是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四)神经质发生的机制

起病 = 素质 × 机遇 × 病因

素质:疑病性素质

机遇:即诱因。(某些状况下使之产生病态体验的事情)

病因:精神交互作用

三、森田疗法的特点与治疗原则

(一)森田疗法的特点

1、不问过去,注重现在;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

(二)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1、养成顺其自然的态度;

2、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

4、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第二节 森田疗法的技术方法

一、森田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是各类神经症;

此外还有药物依赖、酒精依赖、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

二、住院式森田疗法

(一)对象:症状较重,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明显影响的患者。

(二)时间:40天左右。

(三)过程:

1、治疗准备期;

2、绝对卧床期;(4-7天)

3、轻作业期;(3-7天)

4、普通作业期;(3-7天)

5、生活准备期。(7-10天)

三、门诊式森田疗法

(一)对象:症状中度者(焦虑症、神经衰弱、 中度强迫、对人恐惧等)

(二)时间:每周两次,每次1小时。

(三)疗程:2-6个月不等。

(四)方法:

1、排除器质性病变;

2、向病人解释其发病的机制;

3、要求病人带着症状生活;

4、病人及其他人都应对其症状采取漠视的态度。

四、生活发现会

是以集体形式学习森田疗法理论的自助团体。

适合症状较轻的、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也适合正常的人进一步增进身心健康。 生活发现会的成员之间不是医患关系,只有新会员与老会员之分。

学习形式:地区集谈会、基础学习会、中级学习会、研讨会。

第十一章 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节 团体咨询的基础

一、团体咨询及其特点

1、什么是团体咨询

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2、团体咨询的作用

为个人提供一面镜子;

每个成员都可以从其他参与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裨益;

成员接受其他参与者的协助,也给予协助;

团体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

团体情境鼓励成员作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

团体的互动行为帮助成员了解其自身能力,并显示出如何获得自己的位置;

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成员得到归属的满足。

3、团体咨询的特点

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效率高,省时省力;

效果易巩固;

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

4、团体咨询的局限性

个人深层次问题不易暴露;

难以照顾个体差异;

有的成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不易做到保密;

对指导者的要求较高;

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

二、团体咨询的模式

1、发展性团体

目的:找到所有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目标。

重点: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

功能:

* 集体修正个别成员已失去的社会功能;

* 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社会技巧;

* 互相帮助达到自我完善

实现发展性功能的条件

给予成员以宣泄的机会;

给予成员以支持;

使成员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改善适应,促进成长。

2、训练性团体

重点: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功能:为成员提供一个试验场地。

特性:

* 强调现在

* 强调过程

*强调真实

*强调尊重

3、治疗性团体

目标:改变成员的人格结构

特点:时间较长;

问题较重;

针对行为异常。

重点:摆脱过去经验的影响;

挖掘潜意识的因素。

三、团体咨询的类型

1、精神分析团体咨询

目 的:揭示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核心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面。

主要技术:自由联想、梦与幻想的解析、分析阻抗、揭示移情与反移情。 技术关键:解除团体成员对自由沟通与交流的抗拒和防御心理。

适 应 症:神经症、人格障碍

2、行为主义团体咨询

目 的:用学习原理促进团体成员的行为改变。

特 点:针对成员的外部行为和症状本身。

技术方法:集体系统脱敏、集体放松训练、示范疗法、角色扮演等。

适 应 症:神经症、行为障碍、情绪问题。

3、认知-行为团体咨询

目 的: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结合,帮助团体成员产生认知、情感、态度、 行为方面的改变。

技术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重建、认知家庭作业、角色扮演、脱敏技术。 适 应 症:神经症、行为障碍

4、会心团体咨询

目 的:说服人们降低社会屏障,不受心理防御机制阻抑地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 特 点:创造一种融洽、真诚的气氛,建立一种信任、理解的关系。

适应人群:健康的正常人、有某些烦恼的正常人

第二节 团体咨询的实施过程

一、团体咨询前的准备

1、团体的性质与规模

2、团体活动的时间及频率

3、团体活动的场所

4、团体成员的选择

二、团体指导者的作用

① 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② 适度参与并指导;

③ 提供恰当的解释;

④ 创造融洽的气氛。

2、应具备的条件

①良好的人格特质

②对团体咨询理论有充分的理解

③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④掌握基本的领导才能与专业技巧;

⑤丰富的咨询经验;

⑥遵守职业道德。

3、应避免的问题

①事无巨细,包办代替;

②权威自居,说教过多;

③过渡自我开放,角色混同。

三、团体咨询的过程

1、 团体的导入阶段;

2、团体的实施阶段;

3、团体的结束阶段。

四、团体咨询的方法与技术

(一)团体咨询的一般方法

1、团体讨论

①团体讨论的价值

* 了解自己和他人立场;

* 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判断;

* 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 促进成员的充分沟通。

②团体讨论中指导者的任务

建立一个友善、接纳和容忍的气氛,使团体成员能自由、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

2、角色扮演

①角色扮演的作用

* 提供宣泄情感的机会;

* 了解自己内心感受,对他人行为作出反应;

* 增加人际关系敏感程度;

* 发现问题所在,学习及练习应付问题的技巧。

②角色扮演的程序

说明情境

自愿选择角色

即兴表演

重演

总结

3、行为训练

①行为训练的原则

* 由易到难

* 提供示范

* 及时强化

② 行为训练的步骤

情境的选择与描述

确定训练目标

团体讨论

示范

正式训练

综合评估

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的区别?

• 提供了互动的情境,从而使个人得到启示。

• 求询者不仅可以得到并且可以帮助他人,可促进成员间相互教育、相互表达情感,

有利于增进成员间的合作、参与及亲近的关系。

• 团体领导者面临的问题复杂,不仅要对涉及的活动内容了解,更要关心每个成员在

活动过程中的反应。


相关文章

  • 内科护理教案(血液系统)
  •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教学课题: 概述 学 时:2 学时 教 学 目 的 1. 知识目标: 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生成: 2)了解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 3)掌握贫血定义及护理诊断,熟悉贫血临床表现 2. 技能目标: 1)能为相关疾病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3. 情感目标: 1)养成关心.爱 ...

  • 高一心理健康课教案-价值观大拍卖
  • 价值观大拍卖 理 念 价值观是指个体的一套有系统的内在标准,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人生态度有重要影响,它受到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很多价值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爱情.友情.健康.美貌.爱心.金钱.幸福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因为在拍 ...

  • 认识和预防流感安全教案
  • 认识和预防流感安全教案 八年级三班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让同学们清楚当前是流感发生的多发性季节病,认识流感的重要性,一旦遇到感冒发烧应该及时治疗,掌握流感的主要症状:.使学生了解流感有关知识并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防护. 2.明确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的客观依据,消除惊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 ...

  • 健康教育教案4
  •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授课班级:11(13)班 人数:54 授课时间:2011年5月16 教学任务:通过讲授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和评价的标准,明确体育运 动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树立运用体育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的基本观念. 教学内容:1.健康的概念:2.健康的评价指标3.影响健康的因素4 ...

  • 预防腮腺炎教案.doc3
  • 三年级<卫生与健康>"预防腮腺炎"教案 洪山区铁机路小学 李小红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让学生了解流行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且多在冬.春季 流行. 2. 教育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认识腮腺炎并不可怕,只要认真预防,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就能达到防病的目的. ...

  • 二年级牵手两代教案
  • 二年级牵手两代教案 第五讲 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孩子 教学目的: 1.使家长认识到要培养一个讲诚信的孩子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解孩子的做法,二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2.让家长了解怎样理解孩子和如何教孩子学习换位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的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交流法 案例分析法 ...

  • 流行性疾病预防教案
  • 流行性疾病预防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了流行性疾病的病症状况,懂得了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 2.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防范意识,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 ...

  • 青春期女生健康教育教案
  • 我要长大了 --女孩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教案 重新中学 陈香芸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为进入青春期做好准备. 2.辅导她们做好青春期的保健工作 教学对象: 七年级女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在座的女生朋友们,从你们的表情我看到了好奇.羞涩.聪明的你们一定猜到了今天 ...

  • 0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讲论心理健康教案
  • 第一讲 论心理健康 导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的健康观念随时代而发生变化- ...

  • 西师大版小学三下24[苏珊的帽子]教案
  •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虞城县实验小学 郭美玲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