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与丰富的痛苦

摘 要:《春尽江南》是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在这个文本中,蕴含着极大的“丰富性”与“丰富的痛苦”。“丰富性”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与场景的充分关注,它还以狂欢性的话语与错综复杂的叙事表现出来。而在这种繁盛的背后却是对人类精神人格的残酷扭曲与悲剧性的生命体验。格非在其小说中不仅昭示着一个“个人精神病”时代的到来,同时以“终归虚幻”的悲剧意蕴向中国古典美学致敬,也流露出其对人类心灵史的关切与对当下社会文化独到而深邃的看法。他正是以这样一个复杂的文本传达着最为真切的中国当代经验。

关键词:格非 《春尽江南》 文本的丰富性 丰富的痛苦

格非在其《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中说,中国当代文学“呼唤着另一种全新的长篇小说观念的出现:既注重史诗般的规模、全景式的描述方法,也注重文体的形式特征”①。在我看来,《春尽江南》正是这样一种小说观念的实践之作,它以丰富的细节和场景、最真切的中国当代生活经验、文体上的充分自觉,有效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症候。这个文本在内容、语言、叙事上无不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它似乎在预示着一个作家通过他独有的内容深邃、又充满形式警觉的文学的方式来面对中国当代经验与中国当代历史发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同时它也挖掘出在这“丰富性”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时代与精神的背后所隐含的极大的“痛苦”,表达出作家对这个世界深深的感伤与悲悯。

一、文本的丰富性

1.社会场景的“丰富性”

《春尽江南》文本的丰富性首先体现在其表现社会生活的广阔和真实上。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保持了其一以贯之的以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介入到大的历史空间的做法。这部小说以谭端午与庞家玉组合的小家庭为核心,向外延展,涉及到为数不多的一些亲人朋友,却串联起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从底层到精英所构成的整个社会,很多场景、事件以及人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这又使我们在一部虚构的作品中感受到更多沉重的切近感与现场感,它是在以一种悲悯的态度勾勒出一部由芸芸众生所书写的当代生活史。我认为,这部小说能够巧妙介入到重大的时代历史命题与其两个主人公的角色选择是密切相关的。格非为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赋予了两种意味深长的身份——一个诗人和一个律师。用格非自己的话说:“诗人是这个社会一根最敏感的神经,作为一个诗人,他对这个世界感受的丰富性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② 诗人能够以其特有的敏感的诗心对这个世界见微知著,在他的诗歌中,也承载着人类对生命的感觉和精神救赎的希望。而律师这种高薪职业是当下趋之若鹜的对象和现实社会“成功人士”的文化标志。律师又接触到最多社会问题,甚至是最多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没有一个领域能比法律更能体会到社会失范的可怕。律师以其特殊的职业需求最切实地观察着这个社会的病痛,又不断经历着道德与良知的拷问。这两个人物的经历与社会关系就完整地构成了这个时代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这两个人物身上相冲突的态度与理念,也隐喻着当下社会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二人的结合,必然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和倾轧。这两种相悖的价值追求的形成源于物质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精神世界无休止的挤压,发生在这个家庭内部的所有暴戾和疯狂不过是社会压力的替罪羊,但它却居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与令人窒息的外部环境交织成一张生活之网,让人无法可逃、无处可逃。

2.话语的“狂欢”

3.叙事错综

1.“个人精神病”时代的到来

树起欲望的旗帜是因为情感的萎靡,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是精神的贫瘠。正如《春尽江南》中绿珠所感慨的:“这个世界的贫瘠,正是通过过剩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丰盛就是贫瘠。”④ 一个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当一切普世价值与终极信仰都被后现代主义解构掉的时候,当物质的突飞猛进一点一点蚕食掉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当世俗的自然与社会环

境不断挤压人的生存空间使人类窒息而无可遁逃的时候,每个人的心灵上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精神难题。格非对人类精神世界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怀,那些中国经验被富有精神深度地予以揭示。透过人物的精神,我们读到了历史,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历史是如何扭曲人的精神,给一个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经验,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经验。我认为,《春尽江南》也许在预示着一个“个人精神病”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山河入梦》中的谭功达生活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病时代,经历了“反右”等国家恐怖主义以及理想主义的破灭,谭端午生活的时代人们将长期处于大量社会人格与感情人格都不健全的家庭与社会氛围之中。在后现代文化盛行的今天,缺失信仰的人群孤独无依,周围环境恶劣,在加上前面两个时代对人格心理上的扭曲的长期积累,精神底部无法排遣的纽结终于找到外在的契机而在当下全面爆发,这就是“个人精神病”产生的根源。对于这一点,谭端午的哥哥王元庆是很有预见性的。“他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精神病人将会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⑤ 在《春尽江南》的第三章,对人的分类进行了探讨。绿珠把人分为“人”与“非人”,她把她所鄙视的芸芸众生都视为“非人”。在这个“个人精神病”的时代,大多数人恰恰是在以“非人”的面目出现,而不会想到如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即使还有少数人为了成为一个正常人而负隅顽抗,最终的结果也是走向全面的溃败。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因为其自身的丰富性而使他们的精神尤为痛苦,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从“文化英雄”转变为时代“边缘人”的今天,现实处境与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刻冲突更加剧烈而不可调和,这就使他们的生存比普通大众更加沉重与艰难。谭端午有着洞穿这个世界奥秘的敏锐,但失去了言说的权利;王元庆在经历了花家舍项目上的一系列打击之后,他的乌托邦梦想彻底破碎,他的神经也无法承受这个世界的疯狂;绿珠找不到在现世生活的意义而抑郁,在孤独地漂泊和寄居生活之后,她感到羞愧和疲惫;徐吉士则是在欲望的煎熬和物质过剩的环境下,不断突破底线伦理„„在这个文本中,庞家玉的形象显得尤为特别,她看似一直乐于以一个“非人”的面目出现,但她在这样一个冷漠的职业中还没有丧失心的弹性与敏感,道德的底线与良知,也正因为此,她的灵魂一直遭受着痛苦的撕扯。其实家玉有意无意地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个乌托邦,而在国家、社会这个大的“乌托邦”之下,是永远不允许个人乌托邦的存在的。在小说的结尾处,家玉的形象似乎有了一个复归。家玉的梦回到了《人面桃花》中的情节,梦中她所经历的恰恰是陆秀米的故事,作者或许正是要在这两个人物之间找到一些隐秘的联系。

2.“总归虚幻”的悲剧意味

《春尽江南》对个人精神崩溃的呈现似乎是要将一个黑暗的未来提前推到人类的眼前,也注定了这部小说蕴含着一种悲剧性的美学经验。这个文本复活了中国传统“循环论”的时间美学模式,它的整体逻辑是有如《红楼梦》一样的从盛到衰、从生到死的经验轨迹。文学想象中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变成了如今春尽江南草已凋;工业化与经济的繁荣最终带来的是精神与文化的荒原;凡事力求完美的主人公家玉在经历了一切耻辱和折磨之后等待她的只能是生命的退场。一切看似繁盛的景象背后不过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每个人都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中将被淹没的一员。小说中在对人进行分类时,家玉把人分为“死人”和“活人”,活人不过是未死的人而已,因为他们都会死,因为世界迟早会毁灭。主人公“死亡”的出现,是一种人生的大凄凉,也完成了对一个人一生的叙事,留下无尽的沧桑与悲剧意蕴。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悲剧模式恰恰暗合了中国古典的生命意识与悲剧美学观念。在小说最后,家玉向端午讲述了她做过的奇怪的梦,也就回到了《人面桃花》中陆秀米的故事,端午说这或许对他正在写的小说有帮助。家玉死后,端午开始写小说,“因为家玉是在成都的普济医院去世的,他就让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普济的江南小村里”⑥。而这个地方也正是《人面桃花》故事发生的地点与开端。三部曲最终完成了一个循环,

使这三部小说具有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时空叙事性。也使整个故事出现了一种“虚构性”和“梦幻”的性质,正如《红楼梦》的悲剧叙事展现了一个到头来被证明是一场空无一物的“梦幻”一样,《春尽江南》最终也产生了一种无尽的丰富之后不过梦一场的味道。或许人生和历史就正是一场幻梦,我们只不过在不断的虚构中一点一点找回失落的记忆。

《春尽江南》就是以这样一个丰富的文本,为我们展现了当下生活的繁盛与贫瘠,精神的丰富性以及不断遭受到的扭曲。在丰富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痛苦,是全人类的精神症候。在一个时代加速遗忘历史,社会变成了欲望的加油站的当下,它给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以警醒。《春尽江南》以一种“当代”的形式,表达着中国的“当代经验”,文字或许并不能抵达客观真实,却可以抵达心理真实,它正用一句“呜呼”的感叹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① 格非:《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③④⑤⑥ 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22页,第190页,第78页,第372页。


相关文章

  • 谈生命教学设计13
  • <谈生命>教学设计13 从容说课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 ...

  • 议论文写作方法[1]
  • 议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清楚明确地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多读议论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读透,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下面是课外阅读<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

  • 谈生命公开课教学设计
  • <谈生命>教学设计 大靖初级中学 崔晓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欣赏散文,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态度与方法 :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道德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这种积极 ...

  • 走出痛苦的阴霾,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我的人生新计划
  •   几个月来,看书总是走神,总是静不下来心,虽然自己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开导自己,但开导完了还是痛苦,可以说,以前学过的表示人伤感的几乎所有词汇,如:忧伤、痛苦、寂寞、孤单、担心、无助、解脱、还有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滋味都品尝过了,真是人生之最大的一顿美餐啊!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以前的我从上大学 ...

  • 麦扬:有了思想就会感到痛苦
  • 思之深,思之苦,都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思想,灵魂的痛苦随之而来.似有还无,说也说不清楚,也没法向他人解说清楚,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精神痛苦却时时感受到了,时时处处伴随着你.你想抛弃它,却谈何容易! 召之即来,挥之不去,如影随身,倒不如与之结伴而行,反倒可以相得而安,让思想的痛苦与深刻的灵魂成为好朋友. 法 ...

  •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叔本华
  • 20世纪西方美学史 导 论 一 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主要讲解审美经验和审美思想在19.20世纪的发展历程 审美经验: 知.情.意--真.美.善.(圣) 直接构建着我们的生活: 人生即体验 集中体现在文学艺术当中 审美经验与人的完整性 审美理论与思想: 对审美经验的总结:引导审美经验 二 20世纪西方 ...

  • 小学生人生格言
  • 小学生人生格言 1.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2.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 3.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4.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5.每一天都是一个阶梯,是向既定目标迈进的新的一步. 6.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 ...

  • 活着的伤疤(牛汉)阅读答案
  • 活着的伤疤牛汉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得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都不过三十几岁的人)和深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 ...

  • 生命如一泓清水
  • 读<生命如一泓清水>有感 一个人不论有多么伟大,如果把他的一生拆成每一天,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平淡而琐碎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理想,平淡和琐碎就能够凝聚成伟大.平庸的人一辈子只拥有琐碎,伟大的人却能用琐碎堆砌成伟大. 生命如一泓清水,源头处没有一点污染.生命如一泓清水,不流动就会腐臭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