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计有“马踏匈奴”、 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

  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这种天人合一、因势象形、浑朴自然的雕刻形式,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与之相媲美,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十几件雕刻作品并无统一的创作法则,和指导标准。每一件都有独体的强烈个性,如《蟾》,那仿佛是对一块石料的联想,在这硕大的石块上,略施斧凿,就出现了眼、鼻、口的形象特征,这是意象的表达,更是时代的风格。

  2.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霍去病墓冢前石雕作品多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凿,这是我国西汉前期大型石雕所特有的艺术造型风格。《马踏匈奴》是以圆雕为主的代表作品,它形式构思巧妙独特,完整有力,既表现出击败匈奴的侵扰,保卫国家胜利时的英姿,同时也对失败者予以深刻的讽刺。在作品处理上,艺术家们巧妙的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为一体,既自由又简练,既保持了岩石原有的自然美,又表现了雕刻的艺术美。更加强调了雕塑的稳定性和力量美感。以浮雕为主加局部线刻的有《卧象》、《伏虎》、《野猪》等。艺术家们在硕大的花岗岩上只做了少许的加工,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创作对象获得了生命。《野猪》选用一块多棱角的岩石雕凿而成,眼睛、动作神态微妙。《卧象》雕刻如同是一只可爱的小象,表面处理光滑形象,线刻流畅,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不注重于细节描绘,更加强调对象的神态。这正是东方艺术的意趣所在。此外,《人抱熊》、《石人》等则是以浮雕和线刻混合手法在天然石块上顺着着石面的凸凹雕凿而成的。线条流畅,变化不定。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之情。

  二、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文化功能

  1.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体现了汉代雕塑的文化特点。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自秦朝统一中国,一直在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百余年。以霍去病墓冢前动物石雕为代表的大型雕塑更能代表汉代雕塑的文化特点。陵墓前的雕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权礼仪制度的需要,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及其特殊的审美需要。不单纯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的。它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的产物。他力图体现那个时代的信仰和精神,或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弘扬某种伟业和功绩,是表达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艺术创造,也是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形象纪录。这些陵墓前的雕塑在文化功能上可能是为帝王、贵族巡视护卫墓室,驱逐邪祟,因此它们既是一种保护性的象征,同时也是封建王侯贵族生前社会政治地位的一种标志。

  2.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独特的美学思想, 给人以强烈印象。郑振铎先生指出, 汉代艺术与前代有很大不同, 它“第一次具体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艺术的伟大传统。”汉代艺术强调人和人的活动关系为中心, 汉代壁画、帛画、汉画象砖、汉画象石等与霍去病墓石刻都是一脉相承, 虽然在题材上各异, 但无论是表现自然景物、天上神灵、田宅生产, 还是家居生活、历史故事、出行经历等, 都是围绕着人们的起居行为及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汉代艺术第一次创造出非常完美的艺术感性形式,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出了乐观自信的态度。

  其中霍去病墓冢石刻正是体现这个时代美学思潮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概括性的“马踏匈奴” 雕像, 主题是赞美霍去病的功绩,但整个石雕既没有霍去病的伟岸形象,也没有具体战争场面的描绘,通过马踏匈奴的精神,象征英雄人物的品格,在以为冢似祁连山的艺术构思上表现出英雄的典型环境。祁连山是霍去病建立不朽功勋的战场,但是墓冢土坡毕竟难以使人联想到巍峨壮观的祁连山。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艺术家从两个方面进行创造。一方面精心设计,让雕像作为艺术环境成为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表面杂乱无章地布置在乱草丛中,其实随着观赏者漫步登向墓顶,就能感受到深处荒山的意趣。另一方面努力加强“ 山” 的感觉,以巨石示险, 在险境中随意散置野兽石雕,更增添了深山的气氛,表现出人迹罕至的环境。这种写实与写意, 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结合, 再现与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 正是我国传统艺术一直孜孜以求的。

  霍去病墓冢石刻舍弃了对物体细部的描摹,着重神态的表现,追求重点的突出和明确。在艺术处理上,采用了圆雕、浮雕、线雕三种不同的石刻手法,有时甚至加以合用。这在欧洲及中亚的雕刻中是没有的。这种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体现了汉代艺术家,努力追求“ 神似” 的创作精神,这比后代的石雕日益受到形式的束缚,逐步趋于公式化,更显得难能可贵。

  三、霍去病墓冢石雕艺术风格对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启发

  郭沫若先生曾说:“霍去病墓冢前的石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朴素宏大的石刻艺术群,书写了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霍去病墓冢石雕,不但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而且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使每一位参观者都触动不已,特别是其艺术风格及创作思维对我们的启发更是很大。艺术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产生,通过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使我们有了今天艺术不同的多元化形式。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艺术家们创造且体现着时代艺术特点,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家。艺术当随时代,审美当随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立足时代精神,艺术风格才会新颖独特。综合来看,霍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风格无不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并且成为代表汉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因此,我们学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绝不能肤浅理解为“形” 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当中。当前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更要大胆创新。努力做到古为今用,立足时代,开拓创新。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石雕艺术,更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 任何时代对经典的继承又不是简单机械的照搬与模仿,只有继承传统之精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大胆创新,才会创造出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之,霍去病墓冢石雕群,材料多为自然形态的岩石。工匠多石势雕凿而成。刀法简洁、朴拙、粗犷,使石雕艺术彰显博大、雄浑之美。细观这些石人、动物多取怡然、安详之神态,这应是雕凿者精神世界的显现。随着汉代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物质文化的巨大丰富和频繁交流,展现出了人们积极奋进、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石雕的造型不同于唐墓雕刻的对称、温和,因其较少礼制、规范的约束。因石势造像,或浮雕或线刻不以“形似”为目的,而表其神、显其气,体现了雕刻者刻意追求“神似”的浪漫主义创作意识。

  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体现了汉代大气浑厚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陵墓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雕塑艺术遗产,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伟大遗产。

  

  参考文献:

  [1]包亚明.从霍去病墓石刻看汉代的美学思潮[D]. 复旦学报,1985.

  [2]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戴韵茹,齐小群.从霍去病墓前石雕看秦汉雕塑的美学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4]杨维,林建群.中国美术史:古典美学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5).

  [5]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文立磊(1982.11-),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油画专业。)


相关文章

  •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 烧成呈黑色或褐色, 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 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 :是说 画圣 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 ...

  • 美术史论述题
  • 1.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中心作品是什么?它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其艺术特色怎样?(或:为什么霍去病墓前石雕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中心作品是<立马>,马将匈奴奴隶主踏翻在地,神情间流露出威严,也流露出对主人早逝的悲愤,匈奴奴隶主尚在失败中挣扎,手中武器并未放下.一动一静.一立一倒 ...

  • 秦汉时期的美术
  •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 ...

  • 霍去病墓石雕马形象的抽象性探析
  • 夫 不 叮 E_ T 2 多以反 社会映 实现为主 ,者处 特定于 的共公 境 环, 或中对 视 觉景 观进行 述陈, 体现 出 强烈叙 事的用与作觉视表达 功能建.筑 的内 外 墙 .堂 大 门厅.等处都 是创作 雕壁浮画 最的佳场所.浮 雕画壁 成为 间序列空的 重要 因,素能 好更地呈 现筑建 ...

  • 关于"意象"素描教学的几点探索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对"意象"素描的教学几年来的探索,从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意象美,到逐步掌握意象美造型的规律,以及意象素描的表现. [关键词]意象美 规律 表现 素描是西方造型美学的体现,从后期印象派到本世纪初的抽象画派,逐步背离了"真象美"中的具象造 ...

  • 中国美术史一些名词解释
  • 中国美术史一些名词解释 (1) 金银错: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2)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3)失蜡法:是制造铜器 ...

  • 家乡的文化历史调查
  • 家乡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刘玉强 学号:[1**********] 调查地点:甘肃省张掖市 尽管我的祖籍在天津,但我可是地道的甘肃人,是张掖人.这是我第一次从外地回来看张掖,别有风味.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 ...

  • [历史导游词] 特色历史导游词
  •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历史古迹铭座,那么有哪些呢?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史景点一些导游词,那么首先来阅读以下特色历史导游词这篇文章吧! 广州南越国史迹导游词范文 一) 南越国史迹1. 南越国宫署遗址[赵佗与南越国]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 ...

  • 秦汉时期墓葬制度透露出的封建等级制度
  • 摘要:从秦始皇陵开始,最高统治者的坟墓有特殊的规制,开创了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寝制度.贫民和刑徒的墓,构造简陋,随葬品贫乏,与统治阶级的陵墓形成鲜明的对比.墓群中出现的大量陪葬坑就是当时大量贱民们最后的归宿地.因此墓葬礼制就是封建等级制的另一个缩影. 关键词:秦汉 墓葬 封建等级 生老命死一直是人类无法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