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

《人民教育》2010年第3-4期

目 录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

第1部分 观念引领:

建设特色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建

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

第2部分 区域推进:

建设特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走向

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径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彰显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

发挥管理指导优势 引导学校办出特色

第3部分 学校实践:

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传承历史 文化溯源

百年化人 明体达用

践行未来教育

兼善文化的历史与今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足现实 文化构建

齐步走 永向前

国学立品 双语达人

“三自”特色文化励志导行

人人小新星 颗颗亮晶晶

○创新特色 文化育人

传承科技文化 培育创新人才

为学生成长奠定精神基础

今日我躬身 明日我最行

责立南小 学会担当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

当前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均衡发展成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将是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学校的根本在于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

重庆市从2007年初起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特色学校建设这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不断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而后直指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特色文化。

这个专辑便是他们3年来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成果的新展示,不乏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和实践层面新的提升。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和实践合乎当前以及今后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新走向,是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追求。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走向文化育人的深处。继2009年《人民教育》3-

4期合刊之后,本刊再一次推出“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希望在即将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教育改革之年”,明晰发展的走势,找到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导读 部分

观念引领:

建设特色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沿着这个路径,重庆的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样的理性阐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见策略。

●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称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的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

●学校文化构建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文化建设首先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学校特色文化定位的五个策略。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标准、方法及模型。

建设特色学校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 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特色学校是什么?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个性是什么?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如果将“个性”用于指向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突出“个性”,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在尊重社会共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个性教育,尊重、满足和发展个性,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需要,也是每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学校的“个性”怎样发展?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如何让每所学校都能成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乐园?于是就提出了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重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实践证明,建设特色学校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学校,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色。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

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一、建设特色学校:扬长避短优势发展。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特色学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体现各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的学校这方面发展快些,有的学校另一方面发展快些,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不仅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不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不论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都有着自身特长和潜在优势。特色学校因校而异,就算是基础薄弱或受师资、生源等条件限制的学校,照样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正如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报告中所说的:“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

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就要立足各学校的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会提高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二、建设特色学校:以生为本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师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的“创造教育”、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象棋文化——走好每一步”、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小学的“立字立人——书法文化”、重庆市蜀都中学的“红色蜀都,善美人生”等。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

展,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建设特色学校:文化为根内涵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办学。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什么是学校文化?由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讲道:“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其核心

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关注的重点从学校外部转向学校内部,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就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一个学校而言,无论这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条件好还是不好,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而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一所学校建成让人民满意、适合学生成长的好学校,才能保障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

特色学校创建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彭智勇 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战略决策,这是重庆提高自身软硬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这一战略部署,按照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目标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实际,作出了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五个校园”建设的决策。

一、“五个校园”和特色学校内涵解读

1、“五个校园”内涵。

“五个校园”包括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着眼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让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健康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绿色校园建设着眼于培育师生的环保素养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建设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数字校园建设着眼于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人文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建设高品位、搞质量的校园文化。

“五个校园”是互相联动、互为依据、相互映衬、不可偏废的有机统一体。平安校园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健康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绿

色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数字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支撑;人文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核心。

建设“五个校园”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五个校园”建设理念的提出,对于已开展一年多的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学校是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的学校。其核心要素在于:风格、成果、传统。要成为特色学校,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作为观念引领;二是立足本校实际,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逻辑起点;三是长期的办学实践,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的过程;四是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是特色学校的基础;五是优秀的办学成果,具有可信度,可让社会直观感知的办学风格。

二、“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

1、“五个校园”建设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优质基础。

“五个校园”建设,既是对各种校园建设活动的资源整合,也是对学校建设的优化提升。“五个校园”建设,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也有软件建设的要求,其核心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优化育人环境,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全面

提高育人质量。在全方位建设“五个校园”的过程中,重庆市建立了“五个校园”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从2009年起,市教委工委、市教委将“五个校园”建设纳入对各区县(自治县)、各高校、直属学校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五个校园”建设实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复查,每年按照评价标准对创建学校进行考评验收,授予合格达标称号,并授牌表彰。这种激励考核机制有助于学校“五个校园”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特色学校创建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特点,学校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风格时,就已经为特色学校创建奠定了更为优质的基础。

2、特色学校创建是“五个校园”建设的凝练和升华。

创建特色学校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五个校园”建设是城乡统筹背景下追求城乡优质学校资源、良好校园环境的必然选择。根据重庆市“五个校园”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达到“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师生人物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这不仅为创建特色学校创造了优质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提供了良好环境。可以说,特色是优质的升华,“五个校园”建设不仅从整体上改善学校发展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区提炼、挖掘学校特色创造条件,而只有在优质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才能使之具备特色学校的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的基本属性。

3、“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是相融共生的一体。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最终体现为一种文化理念,而建设“五个校园”才能真正体现校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从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到人文校园,每一类校园的创建都可以是一所学校成为特色学校的潜在能量。如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确立了“人和文化”和“人和精神”的特色理念,而这正是“人文校园”建设所涵盖的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提出了“绿满民生”的“绿色教育”文化特色,正是“绿色校园”建设的根本意旨:北碚区教委把“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和“五个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加大了对“五个校园”建设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不断完善“五个校园”建设任务的同时,也造就了学校不同的特色。反过来,在“五个校园”建设理念提出之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并形成了独特、优质、稳定的特色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式的发展同样是“五个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因此,“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虽不是同时提出,确是相融共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建策略

目前,重庆市特色校园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五个校园”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在次背景下,要采取以下策略,更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

1、整体化策略:助推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通过研究特色学校评价、评估、测评等相关文章发现,对特色学校最核心的评估依据是文化内涵,这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理念、办学精神、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表现。因此在“五个校园”建设中不能停留在达标、合格的考核阶段,要充分考虑包括学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体化锤炼,进一步将特色学校评估思路引到文化导向上。

2、优质化策略:强调特色学校的和谐稳步提升。

“五个校园”建设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特色性原则,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五个校园”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发展性原则,“五个校园”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要与时俱进,体现发展主题。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优质化的提升,比如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绿地、走廊、浮雕的设计与布置等等方面,都要注意结合特色、优质、发展性原则,这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深内涵和高品位,这样才可能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特色学校水平的和谐稳步提升。

3、拓展化策略:促进区域性特色教育高水平发展。

所有学校都围绕“五个校园”理念开展建设工作,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学校,都要贯彻落实“五个校园”建设理念,将其融入到学校方方

面面的工作中。众所周知,特色学校应当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部分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而言,“五个校园”建设无疑将成为其特色学校建设的新起点和新机遇。因此,特色学校创建范围得到拓展的同时,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水平也将得到整体提升。

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钟燕

特色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重庆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2008年市教委分别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人民教育》2009年3-4期合刊隆重推出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学习考察团来重庆实地考察,仅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就接待了130多个市外考察团。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在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从一下几格方面认识和开展工作。一、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建设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1、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内涵。

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就爱偶遇高地,必须要取得领先长江上游和西部的教育成果及经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创建特色学校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突出了优质、个性、内涵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推进,重庆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有了先发优势。因此把握好这个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争取了的重要机遇,将为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占居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良好的局面。

2、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

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建设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上,政府要做的就是均衡投入,这一点正在逐步实现。但硬件的投入并不代表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并不代表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学习成效的提高。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学校实现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优势,合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在国家有限教育投入下为国家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特色学校在国家财政投入尚未弥补足城乡差距时,能够依靠自身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在国家财政投入到位后,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办学水平的飞跃;还能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

竞争力,创造教育品牌。因此,特色学校建设能够为将爱丽舍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出重大的贡献。

3、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工作中,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上。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地现先进学校的基本经验。当前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间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恶性竞争。这是典型的以同质化竞争为特点的“红海”竞争,其结果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特色学校建设倡导的是以独特性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这是现代管理推崇的“蓝海”竞争策略,可以在跨越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将突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发展瓶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面积扩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大大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重庆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宜居重庆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拓宽思路,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1、拓展创新,进一步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我们有了大量的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大量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成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更多体现教育教学变革的特色学校。既要有以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为切入点的,也要有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思想创新类型的。既要有传统教育类型的,也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开展着眼于面向明天、迎接未来挑战的特色教育教学。有了体现地方特色的特色学校,还要有体现开放胸怀的特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认同、国际文化交流的特色教育!

在实现途径方面,可以从学校原有教育优势着手,可以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改革创新着手,也可以从独特的办学思想着手,从学生的个性特长着手,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着手。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创建工作还要尊重专家的指导,要有统筹规划,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策略,创造新的成果和经验。

2、由点到面,进一步扩大特色学校建设的参与范围。

乡镇我市有100多所学校正在参与特色学校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市级的特色学校创建单位要在片区内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同时,也要在市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的框架下,广发开展区县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使特色学校的建设深入到每一所中小学。在特色

学校群体出现的背景下,同一个特色建设方向的学校可以开展协作交流,建立特色建设联合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团队。

我们更要高度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特色建设。虽然在我们的实验校中,有像巴南区木洞中学这样高举“平民教育”旗帜的农村学校,也有像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以“共享”理念实施农民子女教育的学校,但比例还不够高。特色学校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打好翻身仗的必然发展方向,必须引导和鼓励农村学校、必然学校积极投身到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来。

3、由浅入深,进一步提升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把长期的积累和阶段性的跨越相结合。已经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取得初步成绩的,要进一步提升特色办学的水平,从已有的地区级、市级影响,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已经创建出局部特色的,要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爱能够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支持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起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要做好总结提炼,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将经验提炼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一级教育思想、教育哲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不能浮在表面工作上,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将傲雪当中

去,将特色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

三、充分彰显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

成功的经验和成功,会为更多的学校走上优质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现实可及的学习素材,牵引更多的学校更快地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特色学校搭建展示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投入。要将特点学校建设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当中,却是激发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提供支援,解决瓶颈问题。同时,要采取现场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报道等各种方式帮助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在这方面,渝中区连续两年承办“全国特色学校高峰论坛”,为渝中区和全市特色学校走向全国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依靠优秀的教育人才,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依托特色学校建设,我们要把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推出来,让他们成为“渝派”名师、名校长,甚至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搭建发挥才智的平台,更要广泛宣传他们取得的成绩,树立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教研和评估机构要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高素质教育专业队伍的支撑。教研和评估机构作为高级就爱偶遇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必须积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做好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参与学校特色创建的整体策划设计和实施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实践的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具有可传播、可借鉴、可移植的效力,才能为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和激励手段。开展特色学校评估是引导正确办学方向,促进特色雪下发展,展示特色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要高度总是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拟定能指导学校艰苦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适时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工作。

3、特色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打造优质特色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要将自身的成功转化为教育品牌,应该全面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学校形象识别策略要求规划和实施好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从而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产生感召力,提高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形成教育品牌。

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内涵发展挖掘强力,走优质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用遍地开花的优质特色学校汇报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们教育人光荣的职责。

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万明春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胡 方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传统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建构则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的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二、凝练学校文化精神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规模巨大、功能复杂的现代教育,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高扬的教育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和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没有灵魂、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①。同样,作为承载教育和学习任务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办学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而这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理想,正是学校精神所在。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②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学校文化精神表现为精神化的生命意识,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成为了全体师生的普遍自觉,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与态度中,并最终影响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并要求超越现实的指向性,这个指向性指导着人的全部的实践活动”。③

文化精神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有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学校就具备了独特的教育身份,为学校特色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建

筑样式可以复制,环境设计可以复制,管理模式可以移植,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融入学校的价值观,没有体现学校的理想,就不可能生成新的学校文化,无法凝结为学校的精神,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橘生淮北了”。④

三、以价值观建设为核心,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的建设,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学校价值观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它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客观事物与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看法和总观点,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学校的追求和目标选择,体现了学校全体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学校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的也许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它决定着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作用。⑤

学校价值观作为群体价值观,本身也有两个层次,即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任何学校成员必须具备的行

为和社交的最低标准。核心价值观则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基石。它是指导学校所有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原则,是学校师生员工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柯林斯和波拉斯给核心价值观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核心价值观是固有的、不容亵渎的,是不能为了一时方便或短期利益而让步的。⑥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是一个学校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成功的学校应该小心地保存和保护的。

学校价值观的形成需经过确立与培育两大环节,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学校价值观,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校确立的价值观深入全体师生员工心中,并最终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中,学校既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与现实,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也要打开视野,既立足当今教育实践,眼光更要向“外”、向“中”,还要向“古”;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也要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提升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是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任何一所名校的学校文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产生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生成的。特色学校的建设要求广大学校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认真选择、提炼,凝

练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并最终展示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貌!

注释:

①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引言第8页。

②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③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0页。

④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⑤张文娟:《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⑥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享》〔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

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胡方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到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到德育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等等。在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如何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策略。

一、定位特色之诊断策略。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办学历史)、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特色学校的建设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的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学校特色诊断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学校特色的资源、状况、特征和类型等进行分析,找出优劣所在及其原因,把握规律,为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基础。

如有的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注重对所处社区文化进行分析,包括地区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抓住了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社区的民风、民俗;不同社区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社区成员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要求都对学校教育发生着影响。凉亭子小学地处重庆市合川区,这里巍然屹立着曾经改写历史的古战场——钓鱼城。学校秉承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风范,结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区交通主干道从校门口横穿而过、学生上学放学存在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与合川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联合创建重庆市首所少年警校,全面践行以“齐步走,永向前”为核心的特色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以警养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全面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定位特色之文化传承策略。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的办学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相对学校群体而言,每个学校

都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系。建设特色学校,核心就是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以及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注]

兼善中学地处重庆北碚美丽的嘉陵江畔,办学历史悠久。学校由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办,学校当时已经有了鲜明的办学目标和教育原则,形成了重文化渗透、重社会责任的“完善自我,责任担当,爱国救国”的教育特色。20世纪30年代末重庆聚集了大量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深入兼善人心中;其后学校更以“舍得干、读兼善;讲奉献、在兼善”的兼善精神享誉巴渝。在深入研究学校近80年来的发展历程之后,学校发现“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正是兼善中学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精髓。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兼善教育,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兼善教育文化,彰显兼善教育品质。

三、定位特色之转化策略。

学校工作中长久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我们不应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特色研究,不失为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中小学创建特色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改革,是一种教育科研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有些办学条件差、基础落后的学校不必悲观失望,不必妄自菲薄,不能把基础条件不好作为学校停滞落后、裹足不前的借口。目前的落后并不代表学校永远落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充分挖掘“后发优势”,勇于“后发而先至”、“后来而居上”,从而唤起学校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重庆市木洞中学是一所老牌子农村高完中。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重点中学、联招学校被陆续命名,择校之风盛行,木洞中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招不来学生,另一方面又拒绝无钱的学生入学,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外地生入学设置门槛,收择校费或异地费。无钱的学生望校兴叹,在校的后进生又升学无望,学习压力大,逃学、弃学、厌学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2002年,木洞中学跌到了“谷底”:初中只招到60个学生,高中来校报到注册的只有80多个人。当年学校就有10多个优秀教师跳槽。面对学校发展的艰难境地,学校一班人坚决跳出了追求“精英式”教育思想的死胡同,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木洞中学只

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平民大众子女实施平凡的、平民的教育。于是木洞中学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经济能力到城市学校读书的;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基金会,对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全力资助;充分利用木洞的历史人文资源,以木洞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学校坚持“爱生为荣、爱校为荣、爱书为荣、爱岗为荣”的主流意识和“关爱学生,发展教师,联动家长”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平民教育”特色和新的办学特色理念:人人可入学,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学得好,读得起,能成长。

四、定位特色之发展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为原有教育框框所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特色理论是个性化的理论,它的形成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国内外成功特色学校办学经验的启示,更需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分析、研究学校在特色办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特色教育规律、提炼特色办学成果。同时,教育创新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特色研究,学校不断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学校

特色工作重心还应体现在形成过程上,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要求学校根据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创新学校特色内涵,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充实学校特色的活力,提高学校特色品位。

重庆七中源自东川书院,历经251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承“育英才、敷大同”的东川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对这一文化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的办学目标。“为未来育人”,就是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崇高理想的“德行人”;继承学习传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现代人”;继承体育传统,培养具有强健体魄、拼搏意志的“健康人”。“育未来有用之人”,就是培养尚志、求实、勤学、尊师的东川人,爱国、重伦、崇德、诚信的中国人,参与、竞争、合作、发展的国际人。

五、定位特色之主体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以学校自身人员为主体开展的研究和实验,强调研究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特色研究不是外在强加的、被动接受的,而是学校主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是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充分体现。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主体——校长和教师必须以学校为本体,深入分析学校具体情况,了解运作机制,分析与研究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心理环境,创造性地提出学校特色发展

的规划和策略。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当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也是学校特色的发展者和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校长必须有强烈的特色意识、独特的教育思想。

以“映日荷花别样红”为核心办学理念,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积极进行了以“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20余次专题性的研讨会,老师们紧紧围绕“莲”文化的内涵和以“莲”为主题的办学理念进行反复、深入的探讨。数学老师王新云在研讨中曾这样说:“牡丹绚丽,菊花傲慢,唯有莲,顺应着宇宙的轮回,生生息息,上接天宇之灵气,下续土地之厚重,在广阔的天地间独展自己的风姿。莲光人要认识莲,了解莲,用纯洁的品格,高尚的师德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老师们从不同的视角挖掘莲的深刻内涵,为莲光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校还先后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发放了特色学校建设的调查问卷,有家长在调查中写道:“我认为‘莲’是纯洁的、高尚的,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让莲光学子养成不断进取、追求上进的思想品质。学校可以开展革命文化传统理想教育,学习汶川地震的英雄事迹,让小孩在逆境中成长。”„„所有这些均汇集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宝贵财富。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特色建设策略是一个复合的多面体,需要将各种发展策略予

以分析、综合与再创造,它需要广大学校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与绽放!

[注]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研究》,2008,2。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龚春燕 程艳霞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究竟怎样评价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到底通过什么指标、标准或维度来体现,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活动轰轰烈烈,关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层出不穷,各式各样。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特色学校评估是对中小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评估,其评估标准体系多是围绕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展开,具体包括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教研科研、教育质量、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成果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学校特色的建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最终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层面,它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能对全校学生的终身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最终要站在文化的意义上进行诊断。

一、特色学校与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特色”,而“特色”的核心在于“文化”。一所学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浓郁的文化,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创新的巨大力量。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上。创办特色学校,要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教育方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整体性、文化性。

实践证明,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如重庆市求精中学紧紧抓住文化建设这一根本,创造了“精益求精”的特色学校文化,蕴含着要“精益求精地追求真理、兢兢业业执教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品格”,彰显了学校“品质求精、文明求精、道德求精、大爱求精”的本质;如重庆29中从百年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红岩文化”的精髓,凝练出学校“爱国、奋进、走向世界”的“红岩精神”,等等。可见,由于各自学校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等资源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造就了学校不同的文化特色。

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者,笔者认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因此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

二、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简单地讲,特色学校的“特”,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在被授予“特色学校”的称号时,其最重要、最核心的评估依据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是在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而成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及文化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指出的:“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才能使特色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基本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时,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指标及标准,对学校是否能成为特色学校进行诊断。

(一)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构建。

从外延讲,学校文化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表现。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物态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校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是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基本保证。学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学风等。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传统及观念的认同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可被具体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包括师生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

1.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构建了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总体评价5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基于文化导向的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A1物质文化:B1地理环境,B2规划布局,B3校内建筑,B4绿化情况,B5人文景观,B6基础设施。

A2制度文化:B7学校管理体制,B8组织机构与结构,B9学校规章制度,B10文化交往方式,B11礼仪与行为准则。

A3精神文化:B12办学指导思想,B13办学理念,B14校训,B15办学目标,B16校长教育观,B17校长道德观,B18校长价值观,B19教师教育观,B20教师道德观,B21教师价值观,B22学生学习观,B23学生道德观,B24学生价值观,B25校风,B26教风,B27学风,B28师生精神面貌。

A4行为文化,B29师生行为习惯,B30师生文明礼仪,B31校园卫生,B32师生人际交往。

A5总体评价,即评价主体依据12项特性指标对学校整体特色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2.评估标准。

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特色学校的“特”最终还体现在一种“文化力”上,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成功的特色学校的体现。这种“文化力”是集合所有学校文化元素而产生的“能量”,是体现一所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的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依据文化力的体现形式我们设置了以下的特性标准。

整体性。能够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和整体效能,体现在独特风格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上。

优质性。特色学校创建的本质是创优,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学校声誉、学校教师队伍等各方面都要优质。

独特性。是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稳定性。学校独特风格形成后,其风格及学校成果的取得能够长期显现、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知力。是评估专家、家长、社会等对特色学校信息的获得过程和反应能力,认知力越强,代表特色氛围越浓。

导向力。特色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引领全体师生员工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力。特色学校文化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的情感有所归属,并不约而同向特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念靠拢,并在这个过程中,有强烈的巩固和维护这种信仰与价值观念的欲望或行为。

推动力。特色学校文化形成后,就成为不仅可以推动师生员工发展进步,更可以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约束力。特色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保证其思想端正、行为规范、遵守文明礼仪,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行为。

识别力。包括政府、社会、家长等外界主体而言,对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并能根据这种识别力与其他普通学校、特色学校区分开来。

辐射力。也叫影响力,是指特色学校文化的“特色”可以向外界辐射、拓展,对于其他学校有较大的影响。

感染力。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后,对于全体师生员工、家长、社会、媒体等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对方对学校印象深刻,从中得到启示与收获。

(二)评估方法及模型。

根据评估标准中的项目设置,分别采用听课、座谈会、听取汇报、现场观摩、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和查阅记录及台账等办法。在评估的实

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校的自我评估,要十分重视评价对象的陈述、解释和不同的看法,与学校在价值观念和事实判断上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评估过程的互动,评估结果的客观效度,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评估工具有很多,常用的有调查问卷、访谈表、座谈记录、观察表等,这些工具都是根据特色学校评估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进行具体设计的。

同时,我们必须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模型。目前,对于学校文化的评估模型多借于企业的评估模型,经过综合比较、研究认为,特色学校评估可以引入360度评估(360-degreefeedback),这种评估方法又称为多源评估或多评价者评估,是西方很多企业对员工进行业绩评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反馈的评估模型。一是全方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自身主体如校长、教职工、学生和学校外部如家长、社会、社区、专业评估机构等;二是多角度,评估的对象基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及综合的文化力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又分别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评估信息;三是及时反馈,这种评估会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学校,不仅促使学校管理者、师生等全方位认识自身学校的特色、问题,而且为学校发展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将其特色做得更“特”更“优”,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满意度、凝聚力。具体评估模型如下图所示。

导读 部分

区域推进:

建设特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走向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带有方向性的举措就是促进特色学校建设。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道路的根本走向。重庆市区域建设特色学校的实践经验揭秘: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实践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各方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育行政的领导力、科研机构的指导力、学校的实践力。

●区域特色学校建设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一核心要素,把文化的特色建设贯穿于始终。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应发挥管理指导优势。

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径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陈军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办为每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是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是使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

在较大范围内,地区教育差别短时期很难改变,但同一区域内的城乡教育差别,可以因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得以改变。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回归教育本质。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特色学校建设因为没有排名的压力,且学校特色是学校师生所认同而形成的共识,所以和谐;因为本身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灵活;因为具有相对唯一性,所以独特;因为立足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心灵深处留下值得终身怀念的东西,空间发展无限,所以广阔。和谐、独特、灵活、广阔的特点,使学校教育从“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它将扫除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的功力障碍。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国家“普九”目标达到后,实现了“学有所教”,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

得以解决,目前进入解决教育过程的公平阶段。学校特色发展可以激发所有学校的办学活力,改变千校一面的僵化局面,提供多种风格的教育,让学生主动选择,可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学校总是能找到卓越的一个方向;或书法、或画画、或艺体培养,或是人文提升„„学生总是能找到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类型,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其本质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同时,特色学校建设使更多的学校有机会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差异”打造特色,通过特色的打造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自己的发展优势,从而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使本地区学校群体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区域整体推进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理性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称为中小学的主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特色学校凸显优质性和独特性)的需求更加旺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整体性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个别学校的特色发展,撬不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大系统。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意浓。一个特色学校可能影响几所学校的发展,三五个特色学校可能带动几个片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唯有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才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综上所述,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均衡发展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1+1+1>3”生态系统合力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保证。 “生”是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态”就是状态、态度、态势。生态就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其内部物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根据生态系统累加效应远离,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就是要让教育行政部门的外在推动力、教研机构的支撑力、学校主题的内在动力组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发挥综合效能提供“1+1+1>3”的系统合力。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作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奖励在政府主导下的成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推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力应体现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资金支持三个方面。重庆市永川区出台了《永川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使特色学校建设方向明、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构建了“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基层学校”合作机制,使特色学校建设持续、稳定推进。同时也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横向评价有特色德育、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等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纵向评价有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等评价指标体系。从2007年起,永川区教委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给与每个项目5万~10万元的专项补贴;并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必须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支撑作用。中小学特色建设除了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人士指导。永川区的特色学校建设依托本地教研机构,聘请区内外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及中小学名师组成特聘专家团队,直接参与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专业成长,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支撑。

必须强化学校核心主体地位。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校。应积极奖励和晚上以校为本的特色学校发展和管理模式,鼓励学校沿着“项目特色-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路线去实践探索、自主发展、追求卓越。强化学校核心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各校从学校事迹选择确立创建特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各校的特色生成于学校、发展于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本土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格局。

三、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动”就是将实现具化为实践。特色的形成不能速成,因为文化的形成不能速成,因此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立足多个层面,把握多个要素,构建立体的、长效的实践体系。实践表明,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体系、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特色建设专业支撑体系、学校特色文化培育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永川区以四大行动切入,构建了四大实践体系。

开展“特色研究”,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体系。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永川区教委以重庆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于均衡发展策略研究”为引领,依托9所“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努力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和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构建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框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特色学校建设模式,即自主模式、联片模式和支撑模式,分类要求,分层推进。自主模式适用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市区级示范校,倡导他们从实际出发,灵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完善,为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联片模式主要是在校级之间奖励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形成区域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帮助学校深层次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优质学校与优质学校合作,着力打造品牌;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合作,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一般学校的发展;一般学校与一般学校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支撑模式用于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通过区级教研部门有计划的支撑服务,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明晰,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机制更加有效,使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依托76所“永川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子课题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为特色项目研究提供实践资源,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北山中学通过践行“以美益美,以美启智,以美怡情”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尚美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创造了“尚美教育”特

色;汇龙小学通过践行“让我们都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儿童文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彰显了“儿童文学教育”特色;上游小学通过践行“让学校称为生活家园,让家园称为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家政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彰显了家政教育特色。

实施“双名工程”,构建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没有个性鲜明的校长,具没有学校特色的创建。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共同认可,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和“名师工程”,构建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

“名校长工程”是要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主研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房市,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名师工程”就是通过“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成立“名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

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人才需求,永川区还着力实施了“三三”培训。第一“三”是指提升教师基本素质的“普训”,提升教育科研方法的“研训”、针对特色雪下建设的“专训”这三训相结合。第二个“三”是指“区-镇(街)-校”三级培训

相结合。区级培训重在理论层面,由教研室组织;镇(街)级培训重在实践操作层面,分别由教管中心和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基于学校自身发展,与现行的区级、镇(街)级培训相互补充,能快速提高一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改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开展“四四教研”,构建特色建设专业支撑体系。专业支撑是指特色课题牵动,特色教研活动外化,使特色学校建设更科学、更行之有效。永川区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确立了“四四教研”模式,即在课例教研、主题教研、课题教研、特色教研的“四教研”基础上,进行建构行为、建构思想、建构模式、建构特色的“四建构”,具体从四个层面进行分类要求、分层引领:第一层面是在“课例教研”基础上“建构行为”,引领教师从“行为改进”式的教研走向“行为建构”式的教研,使之成为“有方法的教师”;第二层面是在“主题教研”基础上“建构思想”,引领教师从“行为建构”式的教研走向“思想建构”式的教研,使之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第三层面是在“课题教研”基础上“建构模式”,引领教师从“思想建构”走向“模式建构”,使之成为“有风格的教师”;第四层面是在“特色教研”基础上“建构特色”,引领教师从“模式建构”走向“特色建构”,使之成为“有特色的教师”。

“四四教研”强调学校教研特色化。教师群体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科研,以校为本,基于文化传承、设施设备、教师状况等教育资源,与特色建设相结合,把教研工作融于学校特色的建构中去,围绕特色建构逐步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拓展、提升。

建设“人文校园”,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培育体系。特色学校建设必须通过文化引领,丰富内涵、铸就学校的灵魂。“人文校园”建设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如学校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及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学校物质文化范畴,如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最后是学校制度或行为方式范畴。“人文校园”建设,使学校办学力量个性化、制度个性化、物质层面个性化(如教师特长、学生特长、校园建设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使它成为师生的心理行为及推动力,从而改变学校的面貌,甚至改变学校的命运。

为此,永川区政府构建了“以奖代补”的学校文化建设激励机制。设立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学校图书馆建设、网络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学校文化过冬繁荣工程等四个项目,每年拨出专款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加强度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等的督促检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不按规定安排使用,造成截留、挪用、挤占和虚报冒领专项资金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区教委以“人文校园”为核心,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将学校文化外化于行,形成有利于特色教育的氛围,使特色建设成为全校师生无意识努力的价值取向。如开展“三月四节”活动,三月指文明礼貌月,弘扬民族精神月,德育工作者风采展示月;四节指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还在区域内开展“校园文化评比”活动等。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追求的过程。文明坚信,随着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不断深入,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 肖长树

沙坪坝是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在这里,集聚了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19所高校、以重庆一中和南开中学为代表的100余所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在校学生达30多万人,教育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1/3。沙坪坝区更是“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教育历史传统。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进程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三个面向”,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策略,以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特色学校为载体,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着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力、教研科研部门指导力和中小学实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力。

1.建立高效能的行政和专业引导组织。


相关文章

  • 武陵山地区旅游产品设计创意大赛策划方案
  • 展现旅游特色 弘扬民族文化 挖掘创意产品 凝聚优秀人才 首届·中国武陵山区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创意 大奖赛策划方案 (初稿) 一.活动背景 武陵山地区,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铜仁地区.这里旅游资源密集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

  •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助推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
  •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助推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 Promote Chongqing five functional areas construction by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benefit agriculture [摘要]文章分析了重庆迈入4.0时代下,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

  •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工作总结
  •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重庆代表团参展参会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和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于xx年10月19日至2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国际会展中心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以下简称“展介会”)。按照中台办 ...

  • 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几点体会
  • 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几点体会 20XX年2月,我参加了由xx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有幸的聆听了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xx教授、xx教授的三天的讲座,聆听 了教育局卢局长的讲话,参加了大会组织的讨论,本次校长培训班对我工作的启发较多,现将几点体会汇总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 特色学校创建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 ...

  •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_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
  •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 ---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 贺莲花,刘红杰,柯善军(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 摘要解析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和功能,认为校园文化景观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能对其产生激励功能和感染作用.以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为例,分析了花溪 ...

  • 重庆特色餐饮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庆特色餐饮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作者:艾祝祥 王陶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5期 摘 要: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 ...

  • 关于五间镇西瓜种植的调查
  • 关于五间镇西瓜种植的调查 何 玲 20XX年底,在公司的要求下,我在工作之余对重庆永川五间镇的西瓜种植技术与市场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品概述 (一)产地情况 五间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部中心,距永川主城区20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人 ...

  •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同志们、朋友们: 在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展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就是要深切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真切表达我们对小平同志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更加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重庆科技馆简介
  • 附件: 重庆科技馆简介 一.重庆科技馆的基本情况 重庆科技馆是全市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是面向公众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型科普场馆.位于重庆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44681㎡,由主楼.副楼.景观通廊和地下车库等组成(主楼共四层,面积25681 m2:副楼共五层,面积8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