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喜与忧

发稿时间:2009年12月31日 11:03:04 我要评论 作者:汤敏

编者按:本文旨在“预见未来”,可能有部分虚构成分,请知悉。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了复苏的道路。在金融危机这只黑天鹅突然出现日子里,多少企业潮起潮落,多少大悲大喜。一年前曾有人根据1929年大衰退的经验做出预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这样的出口依赖度高的国家与地区,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将最大。尔后日本的经历说明,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尽管相对美国与欧洲来说,日本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规模卷入危机,但日本却是发达国家中GDP下滑最大,复苏最慢的经济。 所幸的是今天的中国不但没有象一些人预料的那样陷入严重衰退, 反而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有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我们这次的应对措施的出台迅速得多,力度也大得多。因此,尽管这次危机如此严重,对外依存度更高的中国能够避免出现日本式的衰退,应该说四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及时出台,以及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实施功不可没。尽管中国经济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当之无愧地说, 我们这次危机应对, 是全球经济中最成功的。

最近, 又有人搬出了水晶球, 对中国经济走势做出了极其悲观的预测。这次的预言者还不是无名小辈, 而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新闻周刊》。 他们预言中国在2010年将经历一次房地产与股市的大危机。 中国经济将陷入困难之中。世界经济也可能再次陷入衰退之中。

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会把中国捧到天上, 一会把中国经济说的一无是处的各种言论。 “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走自己的路。”

明年中国经济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会比今年好。首先是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国际环境。 美、欧、日本等国都将缓慢复苏。 发展中国家也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国外的环境对我们有利。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民营经济已经开始调动起来, 国内需求也很旺盛。 依旧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得企业发展会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

当然, 明年的挑战也还是十分严峻的。尽管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但是在当前财政支出与新增货款的规模上,明年不可能再扩大。 在投入不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要保持明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需要有新招才行。

防止出现大的资产泡沫也是明年工作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很多资金涌入了房地产市场。 资产泡沫正逐渐形成。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都显示, 房地产

业是最容易出泡沫的。 “树是长不到天上去的”。 房地产价格涨得越高, 将来会跌得越惨。 二十年前的日本,十年前的东亚、两年前的美国、几个星期前的迪拜都反复证明了这一道理。 因此, 把房地产泡沫挤出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 我们又要防止房地产出现硬着陆。 房地产的规模太大,影响面也太大。 如果价格下降的太大,就会出现很多的银行坏账。 近来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类城市投资公司。这些公司以未来土地开发权为抵押,从银行贷到了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城市建设。可是,一旦资产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大跌,就会影响这些城投公司的收入,会使银行陷入困境。如何在防止房地产泡沫同时,又不能让这个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产业出现硬着陆,最理想的结果是明年出现一个软着陆, 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明年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给拉动起来。 对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必都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在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措施中,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都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要使些政策真正起到作用,达到效果,非常重要在于要落实。

最后,对一些中长期的问题也需要在明年加紧解决。例如,如何转变成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如何减少收入差距、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如何加快建设一个全覆盖的社会福利体系、如何节能减排,在防止全球变暖上履行我们的责任,如何打破垄断,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域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增长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才能让那些总是幻想着中国经济崩溃的人的预言成为泡影。(完)

声明: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新增贷款余额9.6万亿元,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实现了“保八”目标。经过多方努力,中国经济似乎触底反弹,增长率逐季回升,

重回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物价开始呈现普遍上涨的势头,尤其是房价在2009年猛烈上涨,引致社会普遍担忧。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虽然当前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是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货膨胀的趋势不可忽视,也不排除衰退的可能,甚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

一、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

自从2009年7月份CPI指数发生转折以来,我国CPI指数呈现逐步升高,2009年12月份CPI达到了1.9%,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了5%的水平。在2010年上半年超过3%警戒线的概率非常大。形成目前通货膨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 2009年第四季度,M1增速超过30%,达到了1993年以来最高值,且M2与GDP、CPI差值反映的货币超发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5%左右。货币超发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加上此次冬季罕见的恶劣天气及基数效应影响,过多货币迅速在价格指数上施加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势必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2、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当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明确反映。

3、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促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大宗产品价格的波动通过贸易以及其他金融渠道影响到国内物价。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由于中国是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进口大国,在2010年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中国2010年原油需求年率上升3.6%,而澳

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预测,由于对炼钢原料的需求走强,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

5.68亿吨,增长28%;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6.37亿吨,增长12%。目前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80美元、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指数已经从最低200上涨到目前的280,预期在2010年会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因此在需求量和价格都将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上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根据彭博社12月初对粮食贸易商、分析师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国际大米价格将从目前每吨638美元上涨63%,达到每吨1038美元。在美国,猪肉批发价格2009年已上涨了27%。美国政府还预测,2010年牛奶价格将会上涨39%,而摩根大通的报告则预测,2010年食糖价格将上涨25%。

众所周知,我国CPI指数是不含房屋价格因素的,如果加上房地产价格因素,那么目前我国CPI指数的涨幅将是惊人的。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报告》的显示,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约4695元/平方米,全年房价涨幅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为近15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远远超过了其他年份。而且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9.3713亿平方米,这一惊人的成交量轻松超过了2007年的7.6亿平方米的历史高点。

二、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破裂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福布斯》杂志2009年12月18日刊文称,中国房地产是仅次于黄金的“全球第二大可能爆破的金融泡沫”。文章说:“中国很象当年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崩溃前夕的景象,已迫近爆破临界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连续5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基础利率跌至历史最低点,货币供应量连续每年超过10%,1998年超过15%,造成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上下对日元升值和经济转型的困难认识和准备不足,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容易吸纳和“见效”的股市楼市,过量投机资金的云集,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1985年以后的4年时间中,东京地区商业用地价格猛涨了2倍,大阪地区猛涨了8倍,东京大阪的住宅价格都上涨了2倍多。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和监管资金,而是听之任之。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紧缩的信贷不仅没有紧缩,相反进一步扩张,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日本各大银行将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1990年危机已经一触即发,但是银行继续大规模贷款。当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银行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总额达到50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年间猛增2.5倍。尤其错误的是为了扩大杠杆作用增加利润,日本银行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

步扩张。1991年日本银行总贷款额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0%,而美国仅为37%。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撑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土地价格也大幅下跌。房地产价格暴跌重创了日本金融业,也重创了日本经济,甚至直至今日尚未完全恢复。

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同日本当年的情形十分相似,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1-11月,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其中约75%是房贷)增长1.6万亿元,是2007年和2008年的2倍和3.6倍(分别为8400亿元和4500亿元),预计1-11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2000亿元。其中11月个人贷款增加2377亿元,较上月增长50%,是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同期公司贷款下降40%,表明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方面仍较为“激进”。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在2009年得到银行大量资金支持:2009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国内贷款9119亿元,同比增长53.0%,是2000年来的最高增速,总量已超过2007和2008年全年。由于国内贷款和销售回款的大幅增长,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43.4%。2009年前11个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21万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方面的信贷规模占总信贷规模达到了47.7%。这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的房地产捆绑了我国的金融和经济。房价连年上涨,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严重恶化了民生,使得许多人把拥有房子这种生活必需品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人口结构在十多年后呈现巨变,有专家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最早将于2015年结束,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也给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中国支撑高房价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当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大量被囤积的房源蜂拥到市场,谁有力量维持高房价泡沫及由此营造出来的虚幻繁荣?加上政府开始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恐怕只是时间的问题,到时候带来的经济衰退就不是危言耸听。

三、最为严重的是形成滞涨局面

2009年我国实行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大强度的经济刺激措施,可以说将经济增长的手段使用到了极致,进一步刺激的余地和空间已经非常小了,如果国内和国际环境没有出现大的改观,那么经济出现滞涨的局面将是十分可能的。

首先,2009年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分化严重,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出口拉动为负的3.6个百分点。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点贡献度达到95%,“铁公基”、房地产、重工业等再次取得较快发展,但其背后也直接反映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机构性的优化,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

其次,虽然2009年我国投放了大量的货币,但是大部分并没有转化成产业资本,以40万亿元的信贷总规模、60万亿元的M2总量,仅创造33万亿元的GDP。同时当前宏观经济中呈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实业投资的吸引力在减弱。目前实业投资主要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主要由政府来主导。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了宏大的经济刺激政策,投放了大量的投资其实并没有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并没有形成良性的经济内生增长,靠扩大内需消费拉动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加大,后续经济刺激难以为继,可能造成金融机构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资产。为防止房价上涨过快,防止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宽松的货币政策迟早必将逐步退出,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太现实,其结果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失,这样一来,大量的项目可能由于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而成为不良资产。

第四,欧美等主要的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很大,其消费能力恢复受阻,因此我国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短期因素,也反映了其经济恢复情况不甚理想,可能是个长期的艰难过程,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二是由于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家庭净资产大幅度下降,储蓄率也迅速上升,曾经一度美国储蓄率变成了负的,靠借贷来支付日常支出,现在它开始提升,净资产的大幅下降和储蓄率的上升马上影响到消费支出。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依靠于消费,美国GDP的70%都是消费,所以消费的下降对整个投资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银行系统还是非常脆弱,导致投资增长缓慢。刚刚发生的“杜拜世界案”590亿美元的推迟支付,马上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现在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问题没有暴露出来。目前为止,美国的银行资产里有80%以上和有价证券、股票、衍生工具连在一起,金融体系稍微动荡一点,对他们资产负债表马上会受到冲击,冲击接下来就是他们的金融活动会收缩,因为资产价值和市场连在一起的,收缩之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定会极大影响投资。四是个抑制复苏的中短期因素是欧洲和美国等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水平。10月份的数据已经出来,美国产能利用率是71%,正常的情况下一般要达到80%—85%,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还糟,是70.7%。产能利用率低意味着投资不可能大规模复苏,很难想象有更高的增长。

-来自新浪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摘要:2007 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 让美国 经济 遭受衰退危险,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 金融 危机,到现在仍然没见底,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 中国 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

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 发展 ,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 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 特别是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 文献 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 总结 起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 电子 、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 企业 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 工业 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

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 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 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 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 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 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 金融 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 助长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 经济 是否健全, 企业 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 中国 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 法律 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 也已连续数年成为 发展 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

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 工业 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 文献 :

[1] Otzfeld,M.The logic 0f currency 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 model 0f balance 0f payrmmts crises[J].Journal 0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79, (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 交通 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 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 会计 ,2003,(09).

[8]张军.各国金融危机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4,(13).

[9]王晓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02).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2008年12月01日 07:40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黄奇帆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第一个环节,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第二个环节,房贷证券化。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第四个环节,金融杠杆率过高。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第五个环节,信用违约掉期(CDS)。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第六个环节,对冲基金缺乏监管。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

走出危机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远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一)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根据测算,美国大约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体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二)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政府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作为美国政府,除了启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推进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之外,还要亡羊补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滋生金融六个环节弊端的根本问题,健全金融制度。

(三)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能支撑美元的泛滥。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弃“美元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日强,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本应该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强美元的货币责任意识,防止滥用货币发行权。但从这几十年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实践看,美国没有肩负起职责,利益和责任失衡。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股票市值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美国政府欠债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意味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因此,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怎样的世界货币体系才是合理的?我认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抗危机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

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世界经济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景尚好。为什么?中国经济有六大优势:

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已有1万9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

第二,传统的储蓄美德和较高的储蓄率。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7.2亿元,储蓄率达到50%以上。中国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

第三,审慎严格而又灵活,既管制又自由的外汇管理政策。资本项下实行管制,外国资本不能随意地进出中国,而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进出又较为自由灵活。

第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且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金融体系那样的问题。

第六,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行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因此,经济学

家景学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贷危机的持续恶化对中国股市的心理压力。他说:“股市是个信心产物,如今周边股市狂跌,投资者心理压力沉重,这些都成为一块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投资者恐慌情绪有着强大的传染效应。”

除了资产缩水外,此次金融危机将引起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等,这可能对中国外汇和资产市场施加沉重的向下压力,这也正是去年至今韩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外资机构投资者在韩国证券市场占据显赫地位,他们在次贷危机中损失巨大,不得不抛售韩国资产,抽回投资,以救母国总部燃眉之急。根据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从2007年6月~2008年6月末的一年时间里,除了今年5月为净买入之外,其余各个月均为净抛售,累计套现499亿美元。在沉重的抛售压力下,还在亚洲货币仍然对美元显著升值之时,韩元已经早早开始对美元贬值。今年年初,美元兑韩元汇率还在950韩元兑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韩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46个月以来低点,近4年来首度跌破1100韩元兑1美元,韩国主要股指随之暴跌。令人倍感侥幸的是,虽然前几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成风,但雷曼兄弟这家“举世公认”的“华尔街一流投行”还没有成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战略性投资者。不过,雷曼在金蝶软件、旅游搜索网站“去哪儿”、天津融创集团、铜管制造商金龙集团等公司的股本投资将面临转手。其次,是对我国外贸业的影响。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海关总署9月22日发布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外贸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5%,进口数量增长9.8%。与之相对,中国前七个月名义出口额增长22.6%,名义进口额增长31.1%。

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有媒体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曾于今年3月向商务部递交一份报告。报告指出,自2007年9月以后,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

作为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海关总署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9%,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个位数。1月~7月,美国仍然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须警惕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继续蔓延,对其连锁后果要予以密切关注。”海关总署在报告中指出。 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危机初步爆发时,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

这些因素在近几个月逐步显现。中国到欧洲出口已从年初30%~40%的高增长降至8月的22%。中国出口日本的情形与此类似,且下滑趋势可能延续。除巴西以外,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也明显放慢,到俄罗斯的出口已经第二个月呈现负增长。 因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次级债危机及其影响的深入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放缓,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他还强调,由于出口制造商面向外需的产业重心难以在短时间内转移,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转移成本上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最后,是对我国的挑战也可能是机遇。毫无疑问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动荡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经济,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这是美国100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而当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这次金融危机蔓延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从前拥有着数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掌管美国金融业16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很有可能将让位于伦敦或者东京,可以说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经受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对于中国来说,国内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而这既可能是中国被此次金融危机边缘化的“好运气”,也是中国金融机构亟待克服的问题。 安永全球CEO特黎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反而为中资银行提供了一个融入全球的好机会。他对近期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行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并购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如果收购对象符合中资银行的战略利益,中资银行可以考虑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着手走向海外。不过他同时提醒中资银行,应借鉴美国同行的教训,在业务扩张的同时,要保持稳定而良好的财务状况。 论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术 2010-01-04 18:42:10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的奇迹,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中国在世界上已经领先了三个十年。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由1979年的百分之一点九增加到2009的百分之七。中国经济的总量则很可能在明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我们的出口遭受重创,中国出口的下降幅度高达百分之十七以上,一是外国的刚性需求减少,二是大量针对中国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和报复,仅反倾销措施占世界此类措施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所以证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靠外需带动的发展具有很大风险,对出口的依赖性过大。

根据投资乘数,三架马车中投资、出口、消费每增加1%,拉动经济的增长分别是0.22%、0.10%、0.87%。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主要是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外延型增长。这样的增长对资源的浪费巨大;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对因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而进行经济调整的成本高昂;对国民经济福利的贡献度低下。虽然一个国家可以在经济总量较小的时候承受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也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政治集权来压制其国民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合理要求,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具有长期的可行性。这是建立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地价和政策优惠基础上。而随着市场的作用,现在这些因素的优势正在减少,内部动力不足。所以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粗放的经济方式,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节能减排的发展指标。比起发达国家,我国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率严重。

据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降低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一方面推出两年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其规模相当于每年直接贡献近七个百分点以上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增信贷投放近九万五千亿,超过前两年新增信贷的总和。 如此大的动作保证了中国的“保八”目标,再辅之减税政策,缓和了就业压力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加大投资,降低了出口大幅减少的影响,但是这也催生了今年股市和楼上的泡沫,从长远来看,这是比较危险的。

迈克波特把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现阶段我国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过渡阶段。

我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但生产的大多是附加值很少的初级产品或者替国外品牌代工,如一双50美元的nike运动鞋,我们只能赚1美元,这说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不够。为此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比如,“神舟六号”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对此,美国进行了全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万美元,而且只卖产品,不给技术。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起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因为我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不一定非等全都能创新才跨入财富驱动阶段。所以可以鼓励一部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竞争,学习国际巨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海尔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华菱钢铁参股澳大利亚第三矿业巨头FMG,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等,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下西方国家资产泡沫挤干后,中国企业出去抄底,大有一番作为。学习了别人的东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国内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提高。

民生问题,06年我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39.2%,而美国则保持在70%以上,说明我国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不多,而且我国的居民储蓄达到10亿元,说明我国的消费能力有很大潜力,但是这些钱放在银行里然后被银行放出去搞投资,这直接导致我国三大银行资产占据世界前三名。这不是个好现象,一是因为国家垄断的结果;二是这是中国13亿人民的血汗钱,而他们却不敢拿去花。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模型:“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将会出现恶化的趋势,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会逐步得到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基尼系数达到4.6,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由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绝对不平均区间,在目前来讲,由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实际是一种相对贫困化,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这种差距都将呈拉大的趋势。主要理由有:首先,中低素质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使得低素质劳动力市场价位提升较慢;其次,市场竞争和对稀缺人才的争夺,必然使高素质劳动力的市场价位迅速提升;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更积极地参与世界范围的人才交流与分工,而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价位高于国内,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助长收入差距拉大;第四,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途径首先致富,客观上也将使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这四个方面造成的收入差距适度拉大是合理的,不会带来明显的社会不稳定。 面对收入差距拉大,不能心生嫉妒;解决这一问题,更不能走回头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区域经

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催生出更多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同时合理做好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接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收入差距。

截止到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43%,城市化的实质上把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到城市里安居乐业。但是现阶段1.4亿农民工,因为房价虚高,社会保险,户口等问题,仍然被排除在城市人口外,那么如何把这一部分人农转非将是我们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其次,要解决住房问题,当前的房价别说农民工,就是白领阶层也承受不起,可以通过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建经济适用房。第三,要鼓励信誉好的企业雇佣农民工,解决饭碗问题。第四,要在政策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引导文化上的非歧视,抹平户口鸿沟,农民也该享有低保,也应受好的教育;城市的学校对农民工子弟有排外倾向,例如学费昂贵,户口限制,学习再好也考不进好的中学。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化解城镇化过程出现的矛盾及瓶颈性问题,我们的民生问题才真正落到实处。

当今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经济总量上跃居世界第2,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世界经济强国,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抵效率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转型,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们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民币升值后如何保持中国的价格优势;节能减排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怎样解决大量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国退民进的难题等等,只有处理好从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化等方方面面的战略性问题,中国的经济才会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高速发展,完成这样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阅读参考文献:

1.黄卫平 彭刚主编:《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高成兴主编:《国际贸易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4.《中国统计年鉴—2008》

5.《2008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IMF2009年4月)

6.胡鞍钢:《目前中国基尼系数扩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关文章

  •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及对中国的政策含义研究
  •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及对中国的政策含义研究 作者:张钰嘉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危机也伴随着人类的金融发展史频繁发生.近几十年来,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金融危机发生及其国际传播的频率也越来越 ...

  • 学年论文金融危机
  •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商学院 金融 1238 麦尔旦.莫拉吾提 苏同华 附件3 华东政法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评阅表 年 月 日 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摘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然而发展避免不了金融危机,即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 ...

  • 20世纪以来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 舍融教学与研宓 2009年第3期(总第125期) 20@纪以来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姜爱林 (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政策研究室,北京100865) 摘要:1900-2008年,全世界先后发生了1929-1933年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等三次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

  • 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_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经济学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而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因而本文将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主要理论解释了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和根源以及相关对策等,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

  • 金融危机论文
  • 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和对我国的启示 1 引言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AIG被政府接管.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次金融海啸是百年不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其深远影响和波及范围远远超出所料. ...

  •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年第1期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吴晓求 ( [摘 要] ,正在全球不断蔓延开来. ,.总结理论启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 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秩序重建..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投资银行出现危机的原因.金融高杠杆.资产证券化的未来以及货币 ...

  • 金融风险全球化
  • 金融风险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监管 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许多人曾经认为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了,那么资金自然会流向高速成长的中国,我们就可以从中获益.然而,在全球风险时代,没有人可以幸免.华尔街金融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结局,即人们开始规避所有的投 ...

  •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对比分析
  • 国际经贸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对比分析 郭志广 张桂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此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对金融危机共性的金融监管方面,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 ...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危机简单介绍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危机简单介绍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共经历了五次金融危机 1: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 原因: 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 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 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各成员国 ...

  • 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摘要:1997年7月2号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在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发生的.从泰国开始,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受到重创.亚洲金融危机是由金融调控机制不健全,"泡沫经济"等因素所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