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到处气韵生

——品读陈昔未的书画艺术

一 凡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3日   08 版)

图为陈昔未中国画《瑞雪》。

“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陈昔未一直将黄宾虹的这句精辟论述铭记于心,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

陈昔未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1951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师从刘海粟、颜文樑等前辈大师,学习油画。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后在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先后从事美术研究和美术教学。虽然大半生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和教学,但陈昔未最钟情的还是美术创作。后来,他专注于中国画艺术实践,倾心绘事,并旁及书法、篆刻、诗词,坚持诗书画印齐头并进,坚持以中国艺术精神为根本并力求传统出新。

中国画多以线造型。陈昔未的线条多变且具有韧性,这与他精通书法篆刻不无关系。他的中国画作品格调清雅秀润,又不露形迹地吸收西画之长,在明暗、光影、空间、色彩、虚实等关系的处理上颇有新意。他还擅长用浓墨重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感知,作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境。“书画无常势,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人生的要义所在。

陈昔未出生在南方,生活在北方。他曾游历中国大江南北,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山水变化多,动人心魄,多姿多彩,给人以可游、可居、可观之感。他的山水画作品收放自如、流畅洒脱,画面常常异趣横生,但又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毫无拼凑之感。南方山水的秀丽、北方山水的峻拔,在他的画中熔为一炉。苍润沉雄、大气磅礴的山水之境在他的笔下气象万千,有一种冲出物质形态、夺人心魄的巨大精神冲击力,具有坚不可摧的厚度和不可撼动的雄伟,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

“画之真诀,全在用笔用意二者努力。古人一艺之成,必竭苦功,如修炼后得成仙佛,非徒赖生知,学力居大多数,未可视为游戏之事忽之也。”陈昔未数十年沉寂画案,仰视历代前贤,投身山水怀抱,苦练笔墨,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才有了现在的厚积薄发。他将书法、篆刻入画,笔简形具,纵横恣肆,却在多变中透出深邃,活泼中蕴含苍劲,乱中有序,妙造天然。他似乎很少做具体景点的刻画,而是将游弋于名山大川、乡野幽居的长期积累,经过胸中丘壑的孕育,熔铸所见之景、想象之境,而后兴之所至落笔为画。

陈昔未是热爱生活的,因此他的画作还透露着现实生活的欢欣、自然的生气。他主张画家应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来。他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是现实生活的摹仿和照搬,要立足于构思,立意新颖,布局合理,不落俗套,最终达到情景交融、雅俗共赏的目的。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陈昔未一直坚持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把自己融于火热的生活,力求作品和时代紧密结合,让自己的创作有血有肉,传递人民的心声。“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神所到,气韵以生。”他牢记老一辈艺术家的论断,在艺术创作中实践着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理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更多有意义、能够影响他人的作品,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传承中国数千年的书画文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为自身留清名。

已至耄耋之年的陈昔未,这两年也在以艺事投身社会实践并系统回顾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去年他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了书画展,最近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作品展,两场展览不仅是绘画书法艺术的呈现,更是他艺术人生的总结和绽放。此次书画展中,他还捐赠了书法作品,同时将中国画作品的义卖所得捐赠于贫困地区的学子,以支持公益、教育以及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实“文艺服务人民,作品奉献时代”,以实际行动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他说,在有生之年仍将继续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社会。


相关文章

  • 从[西风颂]的翻译谈英诗中译的气韵美
  • 从<西风颂>的翻译谈英诗中译的气韵美 雪莱的<西风颂>从内容到形式,从气势到格律,历来被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个完美的艺术奇葩,要将它译成中文,并不失其风格与气韵,实非易事.在我国,早在20年代就已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之后又有八九种译文.从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比较,探 ...

  • 紫砂造型与中国书法.绘画的关系
  • 1 苏东坡与紫砂的造型设计 说起宜兴紫砂与书法.绘画,就会使人联想起壶上的刻字.刻画装饰,认为这就是文人参与紫砂壶艺的形式,其实文人参与紫砂的造型早就有记载,我们紫砂壶中有一款式叫"东坡提梁壶", 就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教书时,根据紫砂材质的特点设计而成的.虽然这是一则民间传说,但 ...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
  •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十四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 (一)阅读龚铁鹰的<丰碑与坟墓>,完成1-4题. ①在越南北方,有一处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河内市胡志明主席工作和居住过的高脚屋. ②高脚屋是一栋木结构高脚瓦房,坐落在主席府花园,建成于1958年5月17日.从高脚屋建成后,胡志明主席就 ...

  • 恒久的律动
  •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节奏的美学概念.要素,进一步分析了节奏与秩序.气韵的关系,同时比较阐述了中西方艺术形式中节奏意识的差异与节奏特点. 关键词:节奏:秩序:气韵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 "节奏"是指运 ...

  • 中国山水画中气韵之和对校园形态设计的启示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山水画中气韵之和对校园形态设计的启示 作者:李斌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8期 [摘要] "气韵之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颇具民族特色的范畴,它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命题和最高境界.本文尝试从 ...

  • 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会徽简介
  • 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会徽简介 甘肃省临夏中学 王鹏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尺幅之地,凝聚着东西方气韵:笔画之间,升华着奥运会精神.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是普通的印记.她是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对举办 ...

  • 从谢赫"六法"看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变化
  • 摘 要:中国画历史悠久,理论研究完备,其中对于中国画影响最大的,当属谢赫六法论."六法"论,作为一套严整的绘画标准,被历代画家所标榜,但是其具体内容又随着时间的演进而进行着质或者量的变化.因此,六法的演变,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画程式的演变,是中国画程式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关键词:中 ...

  • 浅谈翻译的"形似"和"神似"
  • [摘要]本文对曾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不小争论的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形似"和"神似"的不同特点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提出"形似"和"神似"的最佳境界是二者兼备.当二者不能两全时,译者为保证原作意蕴.风貌所做努力都 ...

  • 中国艺术对印象派的影响2
  • 二.中国美术技法对印象派的突破 西方传统画法往往用明暗对比.光影构图来展现对体积感,而印象派画家们开始用色彩画阴影,开始用色调的直接对比反差来暗示立体起伏感和体积感,不少画家还用互补色区营造光线闪烁的效果. 印象派画家马奈的创造性运用中国美术元素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景深感的剔除;2,光源的消失;3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