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民法上的人格尊严分析 | 前沿

中国民商法律网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曲晓梦,系中国民商法律网编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

全文共2794字,阅读时间约14分钟

近年来,有关民法典中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的问题在民法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我国宪法是否规定了一般人格权?宪法上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上一般人格权有何区别与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在《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一文中,借鉴德国法第一手资料,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民法典中的规定人格权条款提供助力。

我国《宪法》第38条解释:人的尊严VS一般人格权

从字面上看,我国宪法并无一般人格权的规定,比较接近的是《宪法》第38条。该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针对该条的解释,目前宪法学界普遍认为,该条所讲的人格尊严是指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如果这么理解,就与一般人格权的内涵比较贴近。比如在德国,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这些都属于宪法上一般人格权的保护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我国的人格尊严与德国的人的尊严在表述上并不一致,明显体现在人与人格的区别。其次,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能否等同,这涉及到尊严到底来自于人还是人格的理论争议。

(一)人与人格的区别

人格概念的起源要从其与人格体的区别与联系上谈起,两者的发展历程可从下图中窥得一斑。

由此可见,人、人格体、人格分别代表了生物意义、法律意义和伦理意义的人,三者无法等同。首先,并非每个人都是人格体,也并非只有人才是人格体。比如无行为能力人因无法承担权利义务,所以不是人格体,而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样有可能成为人格体。其次,人格体也不一定拥有人格。比如一般人格权虽然保护自然人,但不适用于婴儿。再次,人格与人也不同,比如死人仍然具有人格。

(二)尊严来自于人还是人格

尊严来自于人还是人格,存在不同尊严理论之间的争论。

从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的普遍性的角度出发,尊严只可能来自于人而非人格,否则可能导致以某些人的人格欠缺而否定其尊严的危险。同时,人格与尊严强调的问题是不同的,人格或者人格主义旨在强调人的社会本质,尊严则是个人主义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的目的;人格以人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为前提,具有特殊主义的倾向,而尊严则是普遍主义的,尊严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平等。

所以,如果将我国《宪法》第38条的“人格尊严”解释为“人的尊严”,不仅有违文义,而且理论上也颇为牵强。当然如果从人格尊严在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位置来看,其并非基本权利这一章的首要权利,难与《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1款的人的尊严相提并论。

宪法上一般人格权在民法中体现

(一)一般人格权是权利还是利益

近年来,一些民法学者从民法上区分权利和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一般人格权不能算是一项权利,而顶多是一组利益。这一观点的核心论据是: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庞杂、界限不清,需要衡量,从而不具备权利的归属效能、排他效能和社会典型公开性。这种解释一方面将权利与利益的区分绝对化,另一方面也无法说明为何并无民法类似规定的宪法也能发展出一般人格权。

实际上,民法上区分权利和利益的主要目的在于侵权责任上给予不同保护,从而防止利益的不确定性导致诉讼泛滥、司法成本高昂以及给行为人的行为自由造成困扰。但问题在于,权利本身就是一种类型化的利益,利益的权利化只在于法律的承认,如果过于依赖这种法律的承认,势必造成修改法律的困难或者不及时导致某些足以上升为权利的利益得不到权利地位的有效保护。因此,从各国的情况来看,扩大权利的保护范围,即将某些尚未被权利化的利益纳入到权利保护的范围是普遍做法,无论是一般人格利益的权利化还是营业利益、单纯占有的权利化都是顺应这一趋势下的产物。

(二)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的关系

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这一规定不仅将《宪法》第38条的人格尊严“搬到”了民法上,而且将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相并列。民法上的人格尊严究竟应作何理解?有学者将其纳入名誉权的保护框架,也有学者认为该条属于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认为人格尊严权在理论上成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权利一般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在相关司法案例中对此给予了确认。而且,从宪法作为最高法和体系解释的角度,将《民法通则》第101条和《民法总则》第109条中的人格尊严解释为一般人格权也是合适的。

宪法上一般人格权对民法的影响

(一)两者的区别

由此可见,无论是宪法上规定一般人格权还是民法上规定一般人格权,都不影响对方,因为功能不同。在宪法尚未司法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给予公民一些保护。但是也必须看到,民法上保护一般人格权只能抵御其他私人的侵犯,却无法抵御国家公权力的侵犯,对于后者,仍然需要依靠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来进行保护。

(二)二者的联系

宪法上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一般人格权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对宪法上一般人格权的首次承认就是在民事判决中(1954年“读者来信案”)。此案涉及未经同意将私人信件公开在报纸上,因为当时民法拒绝给予人格以著作权的保护,所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求助于宪法来保护原告。这个判决一方面首次确立了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另一方面判词认为人的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权也是私权,应当得到任何人的尊重,这被视为基本权利直接第三人效力的开启。

总而言之,一方面,宪法上一般人格权对民法上一般人格权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在于这种影响如何进行,截然二分民法和宪法的人格权保护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宪法上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上一般人格权也不能完全等同。

纵观此次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一般人格权到底是宪法权利还是民法权利的争论,首先需要厘清人与人格、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人的尊严与一般人格权之间的不同,我国《宪法》第38条所规定的“人格尊严”更倾向于一般人格权。其次,宪法与民法均规定一般人格权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权利的功能不同,导致两者无法相互取代。再次,宪法与民法上一般人格权都旨在对未列举的人格权进行保护,因此其具体内容都需要通过司法实践来进行填补。民法典编纂因其工程浩大,更应注意与其他法律的交叉融合,从而保持法典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王锴:《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3期。


相关文章

  • 现代技术下通信自由和秘密的民法保护
  • 摘要:网络时代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对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难题.本文作者从对现行技术下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界定入手,分别从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宣示及其司法适用的局限性.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其不足.保护方式的两种选择这几个方面入手,试图说明如何完善对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民法保护. 关键词 ...

  • 林来梵:宪法学--中国主体立场及其他
  • 文章来源: 宪道 责任编辑: 笃行"梦之城堡" 投稿和合作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林来梵 2015年6月29日晚,"宪法学的中国立场:暨新版<宪法学讲义>读书分享会"("明理讲堂"第14讲)在清华大学法 ...

  • 毕业论文--论人格权的网络侵犯
  •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问题.近年来,利用网络侵犯人身权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种种纠纷中,利用网络侵犯人格权只是其中的一个.由于网络证据搜集的难处和人们对网络虚拟的一些看法,导致侵权行为发生后未能及时消除影响或获得赔 ...

  • 宪法隐私权的权利界限
  • 摘 要: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科技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隐私权"这一年轻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面是越来越高的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之声,另一面是越来越宽的公共利益之手,究竟两者之间的界限在何处是一个顺应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宪法意义的角度分析宪法隐私权以及公 ...

  • 20**年关于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
  •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中 (二)美国的宪法私法化问题 美国的宪法理论虽不承认宪法在私法领域的适用,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的宪法侵入私法的实践,只不过美国不像德国那样公开主张,而是以一种所谓"国家行为"理论为诉因广泛地干预私权领域.根据美国的宪法理论,宪法是公民与政府的契约,是公民用来 ...

  • 中国民法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探索与意见-中国法学网
  • 中国民法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探索与意见 阅读次数:  2491 杨立新 2003年7月26日至27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海南万宁县召开中国民法理论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和杨立新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建远教授.烟台大学郭明瑞教授.房绍坤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王轶副教授六人参加 ...

  • 专题四公民权利
  • 专题四--公民权利 [主要内容] 1.受教育权2.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 3.财产权 4.继承权 5.智力成果权 6.消费者权 7.批评建议权 8.依法维权 [包含章节] 七年级第二单元 第四课八年级第四单元 第八.九课 第八单元 第十七课 [主干知识网络] 八上 第八课 伴我们一 ...

  • 五年级下册三项主题教育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下册三项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第1课时 课 题:开学安全教育 一.教育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防"H1N1"流感的教育. 教育内容:家庭.学校.社会安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的学 ...

  • 张民安教授[民法总则]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创新与不足
  • 时间:2017年5月24日星期三 地点:广东省检察官学院 主讲人:张民安,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一.<民法总则>颁布的意义 (一)形式上的意义 (二)实质上的意义 二.对比其他民法典的<民法总则>的重大创新 (一)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专章规定民事权利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