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目组成,分别从思想文化和政治方面介绍了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使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

(三)教材地位: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而闻名于世,也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果说,秦开创了统一国家的模式,那么汉则是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突出特点发展纵深的典型朝代。而本课所介绍的内容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进一步扩大版图,发展和巩固大一统事业的皇帝——汉武帝。所以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以后古代史的学习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中心内容是汉武帝如何推进汉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因此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有限,但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史论结合、全面并客观分析的方法和态度。通过对第14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等概念有初步理解,但七年级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理论兴趣不大,应将枯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多种形式的途径教授清楚。

五、说教法

1.导学法: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探究法: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原因、过程、影响三方面探究,深入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背景、具体措施、作用及影响。

3.表演法:情景课本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演,让学生了解各学派治国思想的优劣,明确汉武帝的决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讨论法:通过“议一议”,分析讨论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存在的风险、措施的成效,让学生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的“巧妙之处”。

5.比较法: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措施的异同,认识其加强思想统治的共同目的,对待儒家学派的不同态度。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监察制度,认识汉武帝对大一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比较汉景帝“削藩令”和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结果,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6.讲授法:讲解董仲舒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图示讲解“推恩令”,让学生理解其内容和巧妙之处。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评价汉武帝,进一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六、说学法

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七、说思路

本课的内容分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部分,而且三部分内容全部围绕“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个问题展开。在教学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二是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喜忧参半(原因篇),主要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背景;第二部分——披荆斩棘(过程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作用;第三部分——巩固大统(影响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成效及影响。三是评价人物。教给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正确评价汉武帝。四是趣味练习。通过“模拟采访汉武帝”的教学活动,检查巩固本课主要内容。

八、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秦皇汉武”分别指谁?历史上,人们总是把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就是因为他们都为我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2.介绍大一统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其大意。

3.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纲,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让率先完成的学生填写,构建知识框架。

3.学生展示交流,明知识,勘正误,抓要点,立框架。

(三)合作探究

1.喜忧参半——原因篇 (1)武帝之喜:结合课件讲解西汉初的经济萧条、文景之治的经济繁荣,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由于汉初的休养生息,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武帝之忧:结合两则史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二是诸侯王势力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明确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背景,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2.披荆斩棘——过程篇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情景剧表演,对比了解各学派的观点,明确武帝的决断,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

②结合课件介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说,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被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重大意义奠定基础。

③了解为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在选拔官员和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让学生了解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过程。

④分析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⑤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措施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其加强思想统治的共同目的,对待儒家学派的不同态度,全面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①结合课件讲解西汉王国问题的产生和危机,让学生全面了解颁布“推恩令”的背景。

②通过“议一议”,分析讨论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存在的风险、措施的成效,让学生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的“巧妙之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列举汉景帝发布“削藩令”,引发“七国之乱”的史事,让学生认识强制削藩的弊端,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巧妙削弱封国势力形成对比。

④明确“推恩令”的内容,并用图形分割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并能认识到其巧妙之处。

(3)强化监察制度

①出示“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表”,了解汉武帝强化强化监察制度的具体措施。

②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监察制度的优劣,认识汉武帝对大一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学习历史的能力。

③通过“想一想”,让学生理解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

3.巩固大统——影响篇

①总结归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补充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功绩。总结汉武帝统治为我国大一统帝国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重要的贡献。

②引用:“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赞扬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情感。

(四)评价人物

①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给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列举汉武帝的功与过,让学生在评价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评价中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趣味练习

模拟采访汉武帝,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

  • 七上历史15-24复习提纲
  • 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内容 1.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人物:儒家代表--董仲舒 (2) 内容: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任用儒 ...

  • 送教下乡发言稿
  • 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在我开始和大家交流前,我想先发自肺腑的说三句话:首先感谢区教育局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其次感谢张弓中学给予我们这些作课老师这么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最后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领导和同行老师们! 一说来张弓中学作课,我特别开心,因为张弓中学的刘卫东校长是我以前的老领导,能够 ...

  • 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学案1
  • <概述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课堂学案 班级 姓名 一.自主学习 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定都咸阳. 二.合作探究: 读<秦朝疆域>和<西汉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

  • 七年级历史上册试卷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新华网消息: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中A.陈胜 B.刘邦 C.汉武帝 D ...

  •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 作者:齐鹏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0:D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20(2004)01-0132-06 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四千多年有明晰纪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继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以后的第五个"大统一" ...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
  • 新课程实验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A.统一六国 B.征服夷越 C.北筑长城 D.反击匈奴 2.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3.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 ②秦朝统一后, ...

  •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
  •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 ...

  •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摘 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 ...

  • 初中历史重点2
  • 朝代顺序先缕清楚在看下面的专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 一.历代政治措施: ⑴.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 ⑵.秦朝:(秦始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