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的变革

作者:林德宏

江海学刊 1996年04期

  一

  纵观大约两千年的自然观研究,虽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学说,但具有根本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往的自然观以研究天然自然为主,主要是研究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不同人发生作用的自然界。这种研究表明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这对树立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天然自然研究是哲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今后我们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现代一些西方哲学家(包括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天然自然观的研究,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自然观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天然自然的范围,那就失去了哲学的实践的意义、创造的意义。因为自从有了大工业以后,人类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我们在本质上生活在人工自然界之中。人工自然物不仅是我们的劳动产物,也是我们的劳动工具,许多人工自然物还是我们的劳动对象。

  第二,以往的自然观未能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所以古人以自然为神,把自然看作是敬畏、顺从的对象,人是自然的附属物。在近代,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在这个时期人们以自然为敌,把自然看作是征服、统治的对象,自然是人的附属物。近代自然观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占有、斗争、控制、驾驭、改造、干预、支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成了敌我关系、主仆关系。这种片面的观念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后果,我们已经受到了自然的报复。

  第三,传统自然观忽视了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既然传统自然观主要研究的是天然自然,那这个自然界就只能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同社会没有关系的自然界。这就不可能很好地把自然界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实际上是撇开社会对自然界进行孤立的分析。在我们的不少哲学教科书中,自然观与历史观之间缺乏沟通的环节。把自然与社会割裂开来的观点,既不符合社会发生的事实,也不符合有了社会以后,社会在自然中发展和自然在社会中演变的事实。

  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这些缺陷,同自然科学的研究状况有关。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基本上研究的是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大部分科学家是在社会中研究自然的,他们所使用的认识工具是人工制品,他们所研究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的载体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品,是在人的设计和控制下进行研究的,但是科学家所要揭示的规律则是与人无关、与社会无关的自然界的规律。因此,他们所研究的自然,本质上是被纯化、理想化了的自然。这是被剥夺了同人与社会千丝万缕联系的自然界,是被简化了的自然界。这又是一种抽象的自然界,因为人与社会的因素都被抽取掉了,留下了是没有人的自然,与社会隔绝的自然。

  传统自然观这些缺陷的实质,是忽视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脱离了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明明是人在研究自然界,却要尽量把人从这种研究中剔除出来,竭力要研究同自己无关的自然界。于是,在哲学体系中自然观成了最脱离人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被许多人认为内容最贫乏的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十分强调社会实践的作用,可是社会实践在传统的自然观中却没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缺陷严重地影响了自然观在理论上的丰富和实践上的应用。

  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改变的关键是开展人工自然的研究。

  自然观研究从以天然自然为主转向以人工自然为主,这是自然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自然观的研究已进入了新阶段。传统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界的本质,新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自然观以本体论为主,新自然观则以实践论、创造论为主。系统开展人工的自然观的研究,对自然观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系统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

  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自然界对人的先行性。这是天然自然观研究的基本结论,天然自然观的首要意义就在于此。

  但要深入解决物质第一性的问题,仅凭自然界的先行性是不够的,还要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只研究天然自然是不够的,还要研究研究人工自然。因为只有在人工自然中,才会有人与自然的作用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能有什么样的能动作用?这个问题依靠天然自然观的研究是无法解决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就是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在自然观领域,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就是人类利用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天然自然与人的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性)的结合就是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观主要研究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人工自然观则主要研究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在人工自然界,先有关于某个人工自然物的意识,然后才有那个人工自然物。因此,要深刻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既要明确在天然自然界是先有某物,然后才会有关于某物的意识;又要明确在人工自然界是先有关于某人工自然物的意识,然后才有某人工自然物。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深刻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只有天然自然观与人工自然观的结合,才能完整地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

  系统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强化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观点。

  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认为要认识自然的本来面貌,就必需要研究天然自然,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人工自然来认识自然的“原样”。其二,在认识人类出现以后的自然界时,应尽量剔除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自然界的本来状态,否则我们就对自然界附加了主观的成份。第一个特点实际上是第二个特点的表现。如何才能认识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我们不可能返回到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我们只能在人类出现以后的自然界中,根据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遗迹来推论过去的历史状况。为此,我们在认识现在所看到的历史遗迹时,就要尽量剔除人的作用和影响。这两个特点的实质是一个——对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进行纯粹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天然自然观研究中,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我们究竟能否以纯粹旁观者的身份来认识自然界?

  马克思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1〕物理学研究的是物理过程的“纯粹形态”。因为按照传统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在纯粹形态中,自然过程才是最确实的。为此就要尽量排除干扰。恩格斯在谈到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哲学原则时说:“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只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为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这当然不是经过人类改造以后的面貌。不去添加“外来的东西”,就是不去添加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东西。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对自然界状况的歪曲,即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在观念上使自然界“变形”。另一种是对自然界施加作用,使它发生本来不一定甚至不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操作即实践中使自然界“变形”。按第二种理解,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唯物主义天然自然观,它不包括人工自然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先认识简单性,然后再逐步认识复杂性。在不得不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时,就采用简化的方法,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对象来认识。在认识自然界的初期,人类可以有两种认识方式的选择。一种是只考察自然对象自身,暂不考虑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种是一开始就考察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这两种认知方式哪一种简易可行?显然是前者。马克思所说的“最少干扰”、“纯粹形态”,恩格斯所说的“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都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简化。这种简化决定了我们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的旁观者的身份。

  但这种认识方式有根本的局限性。我们生活在人工自然之中,而不是直接生活在天然自然之中。在人类出现以前,天然自然是一种历史形态,而不是现实形态;在人类出现以后,天然自然是一种抽象形态,而不是具体形态。在天然自然面前,人只能是旁观者。可是这种旁观者是孤立的人,因为他同自然界的联系被割断了。这种旁观者又是抽象的人,因为他没有具体的环境、形态和属性。用这种方式来认识自然,只能获得初步的认识,却不能深刻把握自然界的发展和本质。

  所以,当我们把自然界放在纯粹状态、封闭状态中认识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应当进一步把它当作现实的开放系统来认识,即把自然界当作人的作用对象、改造对象、创造对象来研究。一言蔽之,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研究。用这种身份来研究的自然界,就只能是人工自然界。

  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3〕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4〕“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就是天然自然界。马克思的话是对天然自然观的十分中肯的批评。恩格斯的话实际上是强调研究人工自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第一阶段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认识,建立天然自然观;第二阶段以参与者的身份认识,建立人工自然观。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趋势。20世纪的许多科学家都越来越认识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

  系统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自然与社会统一性的认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规律。

  自然与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领域。可是在学术研究中,它们往往被人为地分开了。

  我们要在观念上真正把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就要寻找自然与社会的互渗区,寻找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发展规律。

  人工自然界就是这样的互渗区。它既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既是大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系统的物质基础;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文化形态;既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又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无生命的物体,又体现了人的精神;既是自然的物质存在,又是社会的物质存在;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工自然界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共同区域、中介环节、联系的纽带,我们认清了人工自然界的本质,就从根本上理解了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

  如果自然与社会具有统一性,它们就会有一些统一的规律,它既含有自然规律的因素,又含有社会规律的因素;既适用于自然,也适用于社会。唯物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当然具有这些性质,但我们相信在比这些规律低一级的层次中,应当能找到新的这一类规律。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多少发现,但我们相信在深入研究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是会有所作为的。人工自然物的创造规律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综合体,那从人工自然物的创造与变化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规律,就有可能既适用于自然也适用于社会。

  五

  系统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保护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护自然的实质是保护天然自然。为什么要保护天然自然?因为人工自然“侵犯”了天然自然。我们在建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已经使天然自然受到了不必要的、过度的破坏,这已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当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工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保护自然才会成为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采集和捕猎时代,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现成的动植物,并未对这些动植物进行改造,甚至都未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采集和捕猎的成果是天然自然物。乱采乱捕虽然也会影响生态平衡,但由于采集和捕猎的数量很小,所以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在农业畜牧业时代,人类已把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置于自己的活动范围之内,对它们的生长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但农业畜牧业生产是“生物型”生产,是生物胚种按照生物学规律自己的生长。人类只是按照自己的经济需要为这种生长提供条件,并没有对生物胚种进行改造。“生物型”生产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它只有在同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农林牧副渔的生产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

  只有到了工业时代,人类才真正改造了天然自然物,并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人工自然物。只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天然自然界的生存和进化才受到了人工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只有在人工自然界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时,人类才会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天然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在建造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会对自然界造成一定的破坏呢?因为天然自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相对于人类的目的性和需要而言,天然自然具有适应性,又具有不适应性。

  天然自然对人类的适应性是指,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球的气候宜人,具有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物圈和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源,这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什么天然自然会有这种适应性?因为只有天然自然演化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人类。既然它产生了人类,就意味着它能满足人类的初步需要。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天然自然界只有在一定的状态中才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这种必要的状态被破坏了,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天然自然对人类的不适应性是指,它的原有状态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特别是发展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有限,它不直接提供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现成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认识工具。天然自然只提供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人的创造。为什么会有这种不适应性?因为天然自然并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并不是根据人类的需要运动变化的。

  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的并存,决定了我们既要依赖天然自然界,又要超越天然自然界;既要利用已有的自然界,又要创造新的自然界。既然天然自然具有不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那我们就要变革它。这种改变相对于天然自然界原有的状态和秩序来说,可以理解为广义的、中性的破坏。

  对于天然自然界来说,这种改变是从外部强加给它的,这种变化是它自身很难甚至不可能引起的,它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个同天然自然界并存的人工自然界。

  对天然自然的改变包括:天然自然物外形、物质组成的比例、结构、状态、功能的改变,出现了天然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物体与变化,等等。这种改变对于天然自然来说具有双重的后果:既维护了天然自然的合理性,又破坏了它的合理性。

  天然自然的合理性,就是它的有序程度、自组织程度或进化的程度。人类的出现表明自然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有序结构和稳定状态。我们所看到的天然自然的各种形状、状态、结构、秩序,都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都是经过长期选择的结果,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自然界总是要自发地趋向和维持一种特定的状态,这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对于人类来说,这种改变既会有正的作用,也会有负的效应。

  人类通过这种改变,在天然自然的一些领域中建立了新的形态、状态、结构和秩序,创造了新的物体和运动,使不能很好满足我们需要的天然自然转化为能较好满足我们需要的人工自然,使不适应性转化为适应性,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性。这是正的作用。

  负作用是指,人类在改造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合理性。天然自然的合理性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合理性,就是破坏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使适应性转化为不适应性。这种破坏的结果往往要比破坏的行动滞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一旦这种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

  我们改造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速度,要大大超过天然自然自身进化的速度。我们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界往往比天然自然界更为有序,具有更大的合理性。这当然是人类的骄傲。但我们千万要记住:我们无论创造了多么庞大、高级的人工自然界,它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天然自然界,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把天然自然变为人工自然。我们永远都是既生活在人工自然的系统中,也生活在天然自然的环境中。我们既离不开人工自然,也离不开天然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永远并存,二者相互补充,但不可能相互取代。

  自然界这两大领域的并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这两类自然的关系。两类自然应当协调共处。有了人工自然以后,人与自然的协调就集中表现为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协调。

  在建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要否定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状态、结构与秩序。这是天然自然物转化为人工自然物的前提与条件。在这种否定过程中,完全不影响天然自然的合理性,也不产生负作用,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能盲目地、任意地进行这种否定。

  天然自然相对于人类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的并存,决定了我们对天然自然的双重态度——改造与保护并重。如果只有适应性,人类就不必改造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如果只有不适应性,人类就不必保护天然自然。

  在人工自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不仅会成为天然自然的侵犯者,也会成为保护天然自然的有效工具。我们可以提高天然自然的再生能力,缩短它的再生周期,即提高天然自然的自我恢复的能力与速度,要做到这些,我们就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它的物化人工自然物。人工自然既是天然自然的破坏者,又是天然自然的建设者。人工自然必然会对天然自然造成一定的损坏,所以我们在建造人工自然时要有所节制与约束;我们又可以利用人工自然物来更有效地保护天然自然,维持与增加天然自然的序度。人以自然为敌,反映了两类自然的对立;人以自然为友,实际上是两类自然的和谐。

  改造天然自然与保护天然自然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二者相互限定,不让对方过于强大,达到取消自己存在的程度。改造自然是对保护自然的限定,防止我们离开改造自然单纯消极地保护天然自然,使保护自然变为被动地适应自然,我们在天然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保护自然是对改造自然的限定,防止我们离开保护自然盲目地改造自然,使改造自然变为对自然的粗暴破坏,我们在天然自然界面前胡作非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对天然自然的改造与保护的辩证统一,是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不能动地改造天然自然或不能动地保护天然自然,都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工自然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自然观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自然观正在构建之中。在从天然自然观向人工自然观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必将显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2〕〔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第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8页。

作者介绍:林德宏,1938年生,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相关文章

  • 第三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学案
  • 第三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能力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

  • 消除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
  • 消除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 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当前组织变革已呈不可逆之势.然而超过半数的组织变革却以失败为告终.首要原因并不是员工能力不够或企业资源不足,而是组织变革遭到抵制(或抗拒).事实上,对组织变革的力量的抵制不可避免,如果管理得当,总是可以消除抵制变革的阻力,保证变革的成功. 认清抵制变革的原 ...

  • 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研究
  •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

  • 马克思重视工业史和商业史的哲学意义
  • 摘要:马克思重视工业史和商业史的系统考察,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从根本上而言,是寻求"改变世界"的现实途径所决定的,是批判近代的抽象物质观,关注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的必然,是真正阐释人的本质与寻求人的解放的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工业史和商业史:改变世界:物质本体论:人的本质:人的 ...

  • 自然科学期刊变革现状之我见
  • [摘要]本文在阐述自然科学期刊杂志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变革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自然科学期刊:变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7-0063-02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钟声,全国各地的非党报党刊已经或正在由事业单位向 ...

  •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邓秀蝶 引言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发生于20世纪的 ...

  •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2010学前教育 梁洁梅 [1**********]8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而杜威则是基于自然发展的理论,提出的& ...

  •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知识梳理] 1. 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1)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 ...

  • 我眼中的语文教育变革
  • 我眼中的语文教育变革 我眼中的语文教育变革 语文教育及其背后更深广的母语教育,是一个不会也不应过时的话题.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百遍其义自解".吕叔湘先 ...

  • 时代精神的精华
  • 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