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郭庆光版)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二) “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

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

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臵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

1、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 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 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 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 环境认知效果

2、 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

3、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

英国,戈尔丁,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

1、 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2、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3、 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4、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

1、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2、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 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关系出发,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对象包括:1、影响公众,推动社会舆论监督;2、影响媒介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3、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其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1.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所谓效果就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1、他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 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之际,应注意那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和,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在内的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3、寻系载体与传播效果--寻系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传递的。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的注目,引起他们呢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翻译,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测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讼法等,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

答:1、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 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2、现场理论--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 传播活动。

3、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

三个阶段:

一、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理论背景:大众传媒发展迅猛所带来的社会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大众社会论。

评价: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研究

40年代至60年代。

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实证考察。

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流: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在伊里县进行,又称“伊里调查”。

IPP指数分析。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种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IPP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关系。

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他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2、选择性接触假说: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触。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不是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强化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

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是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在说服人们改变态度方面,大众传播甚至还不如人际传播更为有效。

《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卡兹,《个人影响》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次。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很难产生效果。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语言和表达等,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立场、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美国,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创新与普及》,补充和修正两级传播概念。

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否定了“子弹论”观点,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研究,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只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也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 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的改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霍夫兰,陆军心理实验。

影片在传达战况信息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影片制作的主要意图——鼓舞士气和激起对敌仇恨,却没有明显效果。

考察说服效果形成的条件,效果的形成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否定“魔弹论”效果观。

主要采用试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1、 只探讨了在态度和行动层面,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 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宏观效果理论。

9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

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答: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3.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

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5、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的 以后的宏观效果,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利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也就是说,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作出的重新评价。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包含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2、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说明了,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在说服性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霍夫兰说服士兵确立持久战的信念的实验。

两种提示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反宣传”测验,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免疫效果”/“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中”

几条一般结论:

1、 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 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3、 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

每个人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双重功效:1、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一样。“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三、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络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

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1、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 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社会群体和阶层中。

3、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现代都市社会中,以“单一型”为主,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享有一定声望的人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在不熟悉的领域则是一般的被影响者。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以“综合型”为主。

4、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1、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2、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范”。

拉扎斯菲尔德“IPP”指数分析。

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个人的“可说服性”:“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

说服性包含几个方面:1、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3、一般可说服性。

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服性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自信心假说: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答: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1.传播者的信誉。2.专业权威性。

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效果,两种给人一种公平的效果。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他给人一种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给人一种免疫效果 。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给人一种观点鲜明,但同时也给人一种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而另一种给人一种理解的困难性。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只有两种结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5)警钟效果,他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他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说服的恐惧效果。

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答: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传播主体、内容和技巧会对效果生产影响,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也同样重要的制约作用。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情感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

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二,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答: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偈事先接种年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

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 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课后练习题:1、传播效果的含义

双重含义: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①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②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4、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依据时间和意图:①短期的预期效果(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无关,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觉反应,有益或有害);③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个人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5、考察传播效果须留意的环节和要素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

6、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英国学者D.麦奎尔:①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所持,包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③(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a.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获得的系统知识。b.基本观点: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c.评价:避免“常识理论”的直观性与零碎性,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7、传播效果研究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③评价: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

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然被淘汰。

8、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

①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a.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和“两极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或“补强”(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主要)、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改变(使受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较少)。

b.卡兹、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层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渠道不同,效果也不同)、讯息内容(语言与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c. 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极传播概念)做了重要修正和补充。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d.以上三本书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也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②“有限效果论”

1960年J.T.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

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③“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的说服效果)

40年代至60年代,C.I.霍夫兰,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最早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9、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宏观效果论

①有限效果论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缺陷:a.只探讨态度和行动效果,忽略传播在环境认知中的作用;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效果;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借口等。

②70年代,对“有限效果论”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特点:a.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b.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c.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③与早期“子弹论”的不同:“子弹论”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宏观效果论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重新评价。

10、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略) 11、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略)

②“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前者指摆事实讲道理,后者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感染对方。H.H.哈特曼等,“诉诸感情”的说服效果略好于“诉诸理性”,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性的支配程度有差异。无论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③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贾尼斯等,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同。所唤起的心理紧张效果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效果与之相反。“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12、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①意见领袖:a.定义: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b.基本特征: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影响力有单一型(现代都市)和综合型(传统社会或农村)。c.测定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 ②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

③受传者个性:a.“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高低关系密切,

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反之亦然);b.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求知欲、性格和习惯)。


相关文章

  •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130300 戏剧与影 视学 01 电视艺术 02 数字媒体艺术 03 播音与主持艺术 04 摄影与摄像艺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4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④812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

  •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传播? 1.共享说 2.影响说(劝服说) 3.反应说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思考题: 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 传 ...

  • 新闻学考研书目参考
  • 新闻学考研书目参考 (2011-04-16 21:27:59) 转载▼ 标签: 分类: 文学扫盲 校园 一.理论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l ...

  • 传播学教程
  •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 施拉姆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 ...

  • 网络传播特点论析
  • 网络传播特点论析 安琴 内容摘要: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网络传播的特点"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 ...

  • 北大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二)
  • 北大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二)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题4*5 1.芝加哥社会学派 北大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相似考题有:列举两个传播学来源其他学科的例子."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参考那题的答案就行. 2.信度和效度 北大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研究方法的问题. 3.报 ...

  • 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 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南大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南大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南大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 ...

  • 游戏直播平台发展的中外对比
  • 游戏直播平台发展的中外对比 一.选题背景 2014年7月30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了2014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其中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496.2亿元,同比增长46.4%,游戏用户数量达到4亿人,同比增长9.5%.可以预见,2014年全年实际销售收入与游戏用户数量超过20 ...

  •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媒体平台,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各大高校中也出现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传播形式的新型校园媒体.这些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以校园为基点,向学生用户传递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在运营团队.受众及传播内容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基于目前在北京市高校学生中具有较高关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