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的当代解读

2007年第3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No.3,2007

第23卷(总第133期)

Journal

ofPLA

Nanjing

InstituteofPolitics

SerialNo.133V01.23

平共处":从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的统一

——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的当代解读

王昌英

i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谐世界”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这一思想最初作为一种策略,来自于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被动的策略到积极的策略,从积极的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相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和平共处”;策略;战略;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A2: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7)03一0032一05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炮廉价卖给德国人。”。¨”‘从前线回来的每一个诚实列宁于1918年3月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后的人都说,只要德国人稍微一进攻,我们就会一败涂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即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地。我们不出几天就会成为敌人的牺牲品。”。¨7另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说明立外,三年的残酷战争已导致苏俄的经济几乎崩溃,没即签订对德和约、争取和平喘息时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有充足的战略物资供应军队,人民的厌战情绪不断高性。《报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在和平共处涨……所有这些,都说明战争已经到了非停止不可的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本文关头。

立足于文本解读,结合我国“和平共处”理论与实践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派出以托洛茨基为团长的代发展,阐明“和平共处”经历了一个从策略到策略与战

表团,于1917年12月9日开始与德国等“四国同盟”略相统一的过程,以及这种统一对于维护世界和平、

进行和谈。苏俄提出以没有兼并和赔款的民主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原则为谈判基础,但德国于1918年1月5日提出了割让俄15万平方公里的要求,俄方不得不暂停谈判。

一、关于《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

此时,列宁主张签约,但未得到支持,便和托洛茨基约定,拖延谈判,直至德国下最后通牒再让步。谈判重十月革命胜利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是“现在进新开始后,1月28日,托洛茨基违背同列宁的约定,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声明苏俄拒绝签约,退出谈判。德方于2月18日发国内的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不断发动武装暴乱,企图起全线进攻,并提出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埘出扼杀苏维埃政权于摇篮之中,而此时俄国依然在同100万平方公里的俄属土地。在这危急时刻,苏俄被德、奥等国作战。在军事方面,苏维埃当时已处于异迫于3月3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按照德常险恶的环境:“士兵们在成百次的决议中,甚至在俄方的要求,苏俄方必须在两周内批准和约。

国革命的第一个时期,就直截了当地说过:‘我们已经可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对签订和约产生了重大分淹没在血泊中,我们没法再打下去了。”“Ⅲ“前线军歧。列宁及其支持者主张签约,争取“以空间换时队的瓦解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甚至把我们的大

间”,获得喘息之机;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以布哈

收稿日期:2007一04—30

作者简介:王昌英(1972一),女,安徽广德人,福建武夷学院思政部教师。

~32—

万 

方数据

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则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布革命战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

紧急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在《报告》中,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第一,从国内来说,前线士兵溃退,人民不愿意再战;第二,从对抗方来说,“靠宣传没有兼并和赔款的和约是感动不了强盗的。”。邛第三,从国际上来说,苏俄当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欧洲的革命不顾我们的愿望,竟然迟迟没有爆发,而德帝国主义不顾我们的愿望,竟然发动了进攻。”n¨5“是的,我们会看到国际范围的世界革命,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个非常动听、非常美妙的童话。”n¨”““如果德国无产阶级将来能够行动起来,那当然很好。但是,你们是否已经测算好了,是否已经找到一种能够测定德国革命在哪一天爆发的仪器呢?不,这一点你们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6综合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列宁指出,必须签订极苛刻的和约,因为只有获得一个喘息时机,才能利用这个喘息时机更好地保卫祖国。”7;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更好地保卫祖国,“应该善于

退却州””。

同时,列宁在《报告》中严厉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列宁说,“十月革命后取得伟大胜利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中我们能够如此容易地节节取得胜利”,是因为“卷入这场斗争的帝国主义强盗都全力以赴,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以致无论哪一个帝国主义集团都无法集中较大的力量来反对俄国革命。”。、6但是,“我们的很多自认为是左派的青年朋友们”忘掉了这一点,而“一些党的工作人员,一些超人知识分子”却还在“迷恋这种胜利进军,他们说:我们对付得了国际帝国主义;在这方面也照样会胜利进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困难。”而事实上,“俄国革命只是利用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暂时故障,因为向我们冲来的机车暂时抛了锚,它本来一定会像火车碾碎独轮车那样把我们碾得粉碎,可是它抛了锚,原因是两个强盗集团发生了冲突。”…7

此外,列宁还批评了托洛茨基在和约问题上的错误:“‘我们可以宣布战争状态已经结束。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但是,如果德国人进攻呢?‘不会的,他们无法进攻。’可是你们有权利拿来孤注一掷的不是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是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如果德国人一旦发动进攻,你们岂不成

了德帝国主义的帮凶吗?”印¨1

由于列宁的《报告》被多数与会者所接受,大会通过了列宁关于《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决议;3

万 

方数据月14~16日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批准了和约;11月13日,德国爆发革命,全俄中央执行

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二、作为策略的和平共处思想

1.作为被动策略的和平共处思想

在《报告》中,“和平共处”似乎是一个相互矛

盾的概念。一方面,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不可能与

苏维埃共和国和平共处,他说:“国际帝国主义拥有雄厚的资本,拥有非常先进而成为国际资本真正实力和真正堡垒的军事技术装备,它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和苏维埃共和国和睦相处,无论按其客观地位来说,或按它所体现的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这样,——其所以不能,是由于贸易联系,是由于国际金融关系。”n”另一方

面,列宁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极力主张签订和约,

以获得哪怕是极短暂的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的时间,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战争的喘息时机”“”。。其实,这里的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就列宁此时并不相信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签订极为屈辱的和约只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策略(maneuver),即“计策谋略州2姗6。如果说,在万般无奈之下,以签和约而求和平的做法是一种策略的话,这只能是一种被动的策略。列宁并没有幻想签订和约之后会换来持久的和平,他当时唯一想到的是,为保卫苏维埃而赢得一个喘息时间。严格地说,列宁此时并没有我们后来所称之为的“和平共处”思想。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列宁在《和平法令》中向各交战国提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进行谈判,以实现“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平∞"。但在列宁看来,这种和平共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掠夺成性的帝国主义来说,是不可能接受和平的。对此,他说道:“这项和平建议将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我们不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H”44明明知道无法通过公正的谈判实现和平,为什么又提议进行和平谈判?列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努力通过谈判使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获得喘息之机;二是一旦帝国主义拒绝通过和平提议,将会促使各国人民认清帝国主义的战争本性和反动本质,并由此掀起世界革命的浪潮。可见,“和平法令”的实质是唤起世界革命以实现持久和平,“只有反对现存政府的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才能使欧洲实现这样的和平。”∞”61

—33—

显然,“和平共处”此时在列宁那里只是一种策略,而

志,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苏俄与德国签订的《拉巴且是一种被动的策略。

洛条约》。这一条约在事实上肯定了两种制度国家的

在《和平法令》和《报告》时期,列宁都贯穿着一个和平共处,承认了苏俄的合法性.建立了两种制度国

思想,即“世界革命”的思想。在《和平法令》中,他希家之间基于和平共处原则的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击

望通过世界革命实现持久和平;在《报告》中,他说:破了帝国主义联合反苏的阴谋。另外,在和平共处思“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想的指导下,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裁

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军会议,并出现了1924~1925年西方‘国家承认苏联

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q”但是列宁坚信,的高潮,即“承认苏联年”。

“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最终(不是马上)一定会到来,因综上所述,作为外交原则的、后来被中华人民共为它正在到来;它一定会成熟,因为它正在成熟起来,和国政府继承和发展的、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和平而且会完全成熟。……能把我们从所有这些困难中共处”思想,源于列宁的作为主动策略的和平共处思

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n”“只有当目前到处想。这一思想是在《布列斯特和约》之后,特别是在粉

都在成熟起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成熟的时候,碎协约国的进攻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我国革命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才能被战胜”n”。列宁的学者认为,《和平法令》和《布列斯特和约》都是列宁和“世界革命”思想~方面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发生平共处思想萌芽和形成的标志。事实上,列宁的和平论”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当时的时代主题(战共处思想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正体现争与革命)的判断。

了列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可2.作为主动策略的和平共处思想

贵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1920年底,苏维埃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西方列此,研究和分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

强的武装干涉,这就在“谁也吃不了谁”的苏维埃俄国能离开《和平法令》和《报告》时期作为被动策略的和

和帝国主义之间形成了某种均势,并为和平共处提供平共处思想,而把《和平法令》和万般无奈之下签订了可能。列宁在1921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的、被列宁称之为蒂尔西特和约的《布列斯特和约》作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共为一般意义上的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标志,无异于抹和国存在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是否可能呢?这无论在杀了列宁关于被动策略和主动策略之间的区别,消解政治上或军事上,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但已经证明,这了作为主动策略的和平共处思想。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可能的,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其实,这种和平共处只是特定意义上的,它指的是苏俄三、q和谐世界”:策略和战略相统一的和平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战争状态。列宁在分析国

共处思想

际国内形势时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邓””联系的中想,并使之由策略而发展到策略和战略的辩证统一,介是什么呢?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如列宁所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和谐世说:“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界的构建。

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1.从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的统一:列宁的和平共处

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往来的道路。”盯瑚2在这一点上,列宁批评了那种处在早在解放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和平共处原则的帝国主义列强中间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不能缔结任主要内容。新中国诞生的当天,毛泽东发布《中华人何经济条约的错误观点,主张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的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经贸关系,从而将消极的和平共处变成积极有为的和

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平共处。如果说《报告》时期,列宁根据当时的情况断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该公告表明了新中国

定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绝无可能,从而把争取和平作的外交原则。

为一种被动的策略的话,那么,此时列宁根据新情况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中印两国而提出的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

政府谈判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策略。

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作为主动策略的和平共处思想外化为现实的标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3。此后,和平共处五项

~34一

万 

方数据

原则成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由于特定的时代条件,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主要用于处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则根据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将其扩大至处理相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针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指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又是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3。邓小平曾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共处”则逐渐由策略上升到策略与战略的统一了。这种统一始于邓小平。198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指出,处理国家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n¨68战略(strategy),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2M8显然,邓小平在这里已经不是把和平共处当作一种策略,而是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还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政治家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魄,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解决国际领土争端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针对前一个问题,邓小平说:我们要“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过去,好多争端爆发了,引起武力冲突。假如能够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就可以消除爆发点,稳定国际局势。”口1”8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在回答钓鱼岛问题时说:“这个问题我们同日本有争议”,“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办法”n脚。关于南沙群岛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什么样

的和平方式?‘一国两制’,‘共同开发’。”n””实践证

明,“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共同得利”的主张有利于稳

定地区和国际局势,是当今国际形势下最为明智的选择。

针对后一个问题,邓小平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n””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典范。这样,和平共处思想不仅用来处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也用来处理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不仅用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用来解决国家白g内政问

题,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如果说建国初期,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思想和前苏联一样,是作为一种策略的话,那么随着“和平与发

万 

方数据以谋万世、谋全局的思路和眼光,把和平共处作为一种战略。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只有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区分战略利益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恩怨等,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进而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利益。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从国家战略利益这个大局出发,一方面巧妙利用西方世界的内部矛盾,有力地挫败西方制裁与遏制中国的战略,另一方面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态度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和谐世界”:策略和战略相统一的外交新理念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依据策略和战略相统一的和平共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明确提出和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11月9日,他在访问英国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源,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民主的世乔,和睦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和谐世界”的理念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他说,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一35—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涵和意义。他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

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底蕴。温家宝总理2005年12月在法国的演讲中对“以和为贵”就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只有不

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他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和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和谐世界”的理念来自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数理哲学家罗素

(Bertrand

的机遇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总之,从《报告》中列宁“两种制度的国家不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到粉碎协约国的进攻后列宁的“和

平共处”由思想转变为外交原则和实践;从列宁的作

为积极策略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和“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的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绝不当头”思想的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构建;从“世界革命”的思想到“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平共处”的思想已有近90年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被动的策略到积极的策略,由积极的策略到策略和战略相统一的过程。

[责任编辑严高鸿]

Russell)到中国考察后曾说,如果世界上还

有大国无意对其他国家扩张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新中国的和平外交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永不称霸。

“和谐世界”的理念来自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和外交实践,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当前,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生态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毒品犯罪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危及到全人类的利益,依靠单个国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另外,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已经使世界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导致判断利益的价值取向和实现利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这就要求各国以“和而不同”的胸怀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从根本的而非具体的利益出发,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以合作谋和平,以发展谋稳定,实现互利双赢,从而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从中国以及世界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而提出的,是更富于时代特征的战略构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5]陈之骅.苏联史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央人民政府外交

部长周恩来致各国公函[J].新华月报,1949,(创刊号).[9]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

日宣言的声明[J].新华半月刊,1956(23):103—107.[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朱熹.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M].西安:三秦出版

社,2005.

“PeacefulCoexistence”:from

Mere

TacticstotheUnityofTacticsandStrategy

on

——Present—day

ReadingofLenin,sReport

War

andPeace

Wang

Changying

Abstract:‘‘Peacefulcoexistence’’isChina,sbasicprincipleindealingwith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ideaof‘‘harmoniousworld’’isgininLenin’sReportpassiVetactics

to

on

newdevelopmentof“peacefulcoexistence”,which,asandPeace.

tactics,hasitsori—

War

Theideaof“peacefulcoexistence’’hasundergonechangefrom

activetactics,andthentotheunificationoftacticsandstrategy.

Keywords:peacefulcoexistence;tactics;strategy;harmoniouswoEld

万方数据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昌英, Wang Changying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2007,23(3)1次

参考文献(12条)1.列宁全集 19852.辞海 19793.列宁全集 1985

4.约翰·里德 震撼世界的十天 19805.陈之骅 苏联史纲 19916.列宁全集 19867.列宁全集 1987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致各国公函 1949(zk)9.周恩来外交文选 199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 1956(23)11.邓小平文选 1993

12.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 2005

引证文献(1条)

1.王昌英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历史文化支点[期刊论文]-榆林学院学报 2009(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jzzxyxb200703009.aspx授权使用:南阳师范学院(nysf),授权号:2cf6755a-650f-4948-b1c3-9e9e014e816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6日


相关文章

  • 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解读:旗帜道路理论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 伟大觉醒 四个坚定不移   一面伟大旗帜   这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这是一面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这是一面指导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旗帜。   这面旗帜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 ...

  • 暑假实践总结报告
  • 2015年南京XX 大学XXX 学院 赴宣城"三下乡"实践活动 报 告 书 2015年8月28日 目录 一.实践背景 -------------------------- 3 (一)主题背景 ------------------------ 3 (二)时代背景 --------- ...

  • [军事观察]当代颜色革命与混合战争--俄学者解读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 当代颜色革命与混合战争 ――俄学者解读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许得君 摘译 近期,俄罗斯与西方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国际政治理论界继续演绎,美国学者指责俄罗斯利用"混合战争"方式吞并克里米亚,俄罗斯学者则回呛美国在基辅煽动颜色革命推翻合法政府.这里,译者将俄罗斯&quo ...

  • 解读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这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这是一面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这是一面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旗帜。   这面旗帜有个响亮的名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 ...

  • 20**年大学生党课学习心得体会
  •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为期两周的党课学习,无论是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在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两周来,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集中学习.第一次课,党校的王宏老师带来讲座"增强组织观念,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二次课,省委党校的副校长祝福恩教授讲座关于十七大报告解读第三次 ...

  • 20**年大学生党课学习心得体会
  •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为期两周的党课学习,无论是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在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两周来,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集中学习。第一次课,党校的王宏老师带来讲座“增强组织观念,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二次课,省委党校的副校长祝福恩教授讲座关于十七大报告解读第三次课,来自人文 ...

  • 韬光养晦:世界主流文明的共有观念
  • --朱威烈教授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讲演 日期:2010-08-14 作者:朱威烈 来源:文汇报 在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今天,中国外交的各种决策.举措和表态无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实际上已不可能继续停留在"内部 ...

  • 20**年高考文综(政治)全国卷Ⅱ 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15·全国卷Ⅱ 12.B3[2015·全国卷Ⅱ] 老吴在年底对年初购买的投资产品收益进行了梳理:50元买入的甲公司股票已按54元卖出:乙公司股票价格仍为20元,按照每股1.2元进行了现金分红:丙公司股票价格也没变,按照每20股送1股进行了股票分红:某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是6%.上述投资产品中年 ...

  •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 一.本选题主要是有关现代文学方向 的 1. 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2.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3.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4.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5. 论<野草>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