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以[萧萧]为例

我所理解的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以《萧萧》为例

华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俞明海

沈从文的以描写湘西原始民风的作品,向来被赞誉为“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的力作”、“人性美的赞美诗”等等。沈从文在其《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的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由此可见,在其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先生重在强调的是“人性”。而小说《萧萧》作为沈从文的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的代表作品之一,自然而然的表现了其“神庙”所供奉的“人性”。

《萧萧》所写的便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三岁,可她的“丈夫”断奶还不久。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懂得为这婚姻愁烦。在为夫家做变相的免费劳工的日子,尽管婆婆象一把剪刀,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却根本阻止不了萧萧一颗长大的心。在大自然的荫护下,萧萧长大了。在那如做梦般的夏日光景,萧萧偶尔听到了女学生,那神奇的另类。惶恐后,竟模模糊糊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女学生。

十五岁,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长开了情窦,胡里糊涂地受引诱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弥天大罪”,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出事后,萧萧曾想收拾东西到,跟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但终未成功。 就在绝望之中,她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她并没有受到婆家人的“规矩”严惩,奇迹般地活下来。最后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名叫牛儿。牛儿十二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唢呐吹到村前时,新娘在轿中鸣鸣的哭着。小说是这样结尾的: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

初读此文,为萧萧的不抗争感到惋惜,会对这种蒙昧命运的轮回悲剧感到悲愤,并由此

而对沈从文所谓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感到不理解,甚至反感。萧萧不懂得去反抗她的婚姻,也没有强烈的贞洁观。对于命运,她只是顺从,只是蒙昧的接受,毫无怨言。她的所谓的“上城去‘自由’”,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无自主性的,只是按自己的性子的行事,根本就没有自我意识的争取自由,后文的“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就是力证。而更令人悲愤的是,萧萧的这种蒙昧命运悲剧在轮回,将会被第二个,第三个“萧萧”重演。

然而,结合《边城》细读、细想之后,我觉得,造成难以理解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的原因是:沈从文先生所谓的“人性”,与我们是所理解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先生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的自然状态的人性,是原始的野性的的生命力。

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萧萧的自然成长、蒙昧顺从命运,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谓的自然的“人性”。在沈从文先生绝多数的湘西小说中,其所谓的“人性”,实际就是自在蒙昧的原始生命形态存在。这种“人性”,其人往往是缺乏主体意志的自在存在。《萧萧》中的萧萧为另一世界的“女学生”心动,幻想自己做女学生的情景。“女学生”对于萧萧来说,显然是新奇事物。但实际上,这一“新奇”事物在文章中的出现,只使两者的差距显得更加明显,只更突出萧萧的蒙昧无知的自然状态的存在。将萧萧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对比,萧萧绝不会像现代娜拉那样出走。因为在萧萧是世界里,人的主体意志是消失了的,人只是原始生命形态的存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沈从文先生这样写的目的当然不实在突出萧萧的愚昧与无知,而是侧面强调萧萧的自然“人性”,强调自己神庙所供奉的“人性”。

为什么我们会难以理解、认同与接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观念呢?

关于人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生命力,侧重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属性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创造力,侧重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对于人的这两大属性存在较多的片面认识。常常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等同于“动物性”,从而对于文学中人性描写中的人的一些自然属性的描写(比如“食”与“色”)当成是作人“动物性”的描写。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区,以前的一些评论才对沈从文的人性描写作出了“活生生的春宫图”、与30年代的黄色歌曲是“姊妹篇”的结论。在人的身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共同构成人性的复杂内涵,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我们“文明人”所认同的“人性”,就是要伦理道德,要高扬个体精神,追求人的自由

发展,追求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意志的爆发,一如子君所言“我是我自己的”。我们认同的“人性”,是“现代化”的“文明”的“人性”。

而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张扬的是人的强悍的生命力,肯定了人作为大自然的精灵所应该享受到的自然属性的欢乐,鞭挞的是人的虚伪、懦弱、自私。沈从文先生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的自然状态的人性,是原始的野性的的生命力。与浪漫主义者高扬的人性不同的是,沈从文先生的“人性”,崇尚的是自然的人性,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

沈从文先生在其《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对自己字典里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叙写,一直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主旋律。在他笔下,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具有一种自然生命的美。湘西的人们似乎“没有深沉的感慨,也不作高远的遐想,一切都听凭本能和习惯,自自然然地做去”。

读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乃至其他小说,如果不能理解其理解的“人性”,如果不能明晰我们自己理解的人性与沈从文先生理解的人性的差异,就不可能读懂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体会不出其中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倘若我们在读其湘西小说的时候,固执的带上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的“文明”的“人性”,就不仅不能读懂、不认同其价值,甚至会误读沈从文的小说,发出卫道士式的所谓的“我要说,不,沈从文的作品不是表现了人性的优美健全,恰恰相反,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或者“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为了真正优美健全人性的生成发展,拆毁沈从文的„人性神庙‟吧!”(刘永泰《人性美的质疑》)的“文明”的“疾呼”了。在读小说,我们要出作家出发的那个角度,带着作家的情感,理解作家的作品。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作家的创作,去要求作家和作品规顺自己的阅读。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字典里的“人性”会是一种“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的自然状态的人性,是原始的野性的的生命力”的人性呢?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他曽经说过: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市人”的隔膜。根本上,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无法沟通的天渊之别。他的什么和情感,已经停留在那个给与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想象中的湘西世界”。在他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文明”是对人性的一种阉割和扭曲。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他还在《水云》一文中宣称:“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而这里的这个“生命”,就是自然状态的人性。

沈从文的这种“人性”、信仰与对文明的观点,究竟是对还是错?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一点,本文没有能力回答。这一点,自会有历史与时间去评价。

沈从文字典里的“人性”,是一种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的自然状态的人性,是原始的野性的的生命力的状态。尝试抛开我们“文明人”理解的“人性”吧,用沈从文的“人性”观理解沈从文的“人性”,也许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 《萧萧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 沈从文 《边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 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 上海书店 1990年版

4. 刘永泰 《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

5. 刘永泰 《人性美的质疑》


相关文章

  •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摘要:作者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人性是其创作的起点和回归的终点.人性对于作者而言,其主旨就是一种人类的爱,而这种爱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

  • 边城翠翠的爱情悲剧边城翠翠的爱情悲剧
  • 边城翠翠的爱情悲剧 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这篇小说中天保和傩送所选择的求爱方式:天保所选择的车路-托人做媒,这种婚配方式是汉族人的传统,在天保的婚俗观念中还是 ...

  •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摘 要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特定的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有山水的描写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始终感受到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的心理与积淀,千百年的苗族精神.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如进入苗族民俗博览会.沈从文湘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本文探讨了他对苗族 ...

  • [边城]读后有感
  • <边城>读后有感 五四时期的小说家,我最喜欢沈从文先生.他的文字,犹如洞箫,浸满了凄美和悲悯的湿润,令人极易滑到一个深邃,遥远,以及神秘的世界,被淡淡的悲意所裹. 何立伟在评论沈老作品<柏子>时,说"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其实,这支洞箫吹奏最 ...

  • 沈从文的时间意识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6卷・J u n l fXiy n r lUnv ri o ra n a g Noma iest o y第 6期20 0 6年 l 2月( hl . ScSi dt) o.6N . e.06 P is&am ...

  • 天津师范广播电视编导试题
  • 2010年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招生专业考试一. 填空题1. 电影<青春之歌>导演是______2. 王蒙以他的小说_________步入文坛3. 电影<罗生门>的导演是______4. 叶圣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5. 电影<乱世佳人>的女主角 ...

  • 恋乡的歌者_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
  • 恋 乡 的歌 者 - 沈 从 文和汪 曾棋小说之比较 杨 剑龙 在 新 时 期小 说家 的行 列 里 不 乏 沈从文 " " 的 后 裔们 古 华 韩 少功 叶蔚林 蔡测 海 , , . . . . 聂 鑫 森等湘籍作家 他 们的小说 创作 在对 湖 南的 山光 水色 民情 风 ...

  • 浅谈[萧萧]与[湘女萧萧]的区别与联系
  • 浅谈<萧萧>与<湘女萧萧> --明朗又沉痛的湘西牧歌 我是先看的改编自<萧萧>的电影<湘女萧萧>,后看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力.那唯美的湘西风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的心灵.以美写 ...

  • 诗意的生活----汪曾祺乡土小说的平民美
  • 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为文本,通过阅读汪曾祺的小说来感受汪曾祺小说中独特的平民意识,以及那份人道主义精神.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及小说情节分析,来感受那份淳朴的人性之美,也透过他的文字来感受他对平民的关心与包容.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平民性 人道关怀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那是美丽的江南水乡,生在在水乡,传统的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