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

《找规律》评课稿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通河县实验小学 孙亚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通河县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孙亚南。听了董宇玉老师做的《找规律》一课之后,颇有感想,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少了一点浮躁,少了一点花哨,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应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学校常规模式下的教学。董老师做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这一理念,并且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学习,在活动中乐于思考,在操作中感受、体验,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董老师本节课为学生选取了“感知规律—认识规律—探究规律—创造规律”的学习方式,定位非常准确,可见董老师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很到位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董老师在课堂伊始时设计了互动游戏——猜一猜老师从百宝箱中抽出的花朵的颜色。这就是需要学生探索的规律。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从开始的随意猜测转变为遵循花朵颜色的规律进行推断。这一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非常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董老师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这与她合理的选择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

当然,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排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上来看,有的教学内容不适于自主探究。实际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这节课,董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是比较到位的。当学生心里明白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时,董老师把握住讲的时机,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和“一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较为流畅、较为清晰的状态,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是教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当学生对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董老师出示了教学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花朵、彩旗、灯笼、小朋

友”四种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描述图上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学生从同桌互说到全班交流、汇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在共同交流中分享学习成果。巩固练习环节中的练一练,设计了5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从简入繁地找出它们的规律,及时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化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可见董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董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比较灵活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流程,既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时机的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情况,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较好的实现。

三是董老师的这节课比较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于规律的探讨,董老师采用感知规律—认识规律—探究规律—创造规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我们看到,董老师给学生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概括、描述;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一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学习经验的丰富,学习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可能逐个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不可能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董老师选择让学生互说自己用学具摆出来的规律、互检对方用彩笔涂出来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人的合作,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数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董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一堂课上下来常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发现董老师只让学生推断有规律事物的后边的一个图形、颜色等,我认为在这里可以扩展到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在这些事物的前面加一个该是什么图形或颜色,能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有多个角度和方向。其次我认为“倾听”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可以洞悉学生的内心感受。董老师在本节课中有几次听得不够认真,没能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希望她今后不断提高自己倾听的能力。其他内容不再多说。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刚才所说的可能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今天参加了区共同体《同课异构》课例研讨活动,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两位教师作课内容是一年级《找规律》一课,听后很受启发,有许多亮点。

一、对教材的研读比较深,把握比较准,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游戏中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造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几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二、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游戏—猜一猜——涂一涂等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究。使学生体现和经历着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高,主动参与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着学习,在操作中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

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看到老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分析、描述、对比、概括。有学生独立思考,有小组的合作交流。这些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学习经验的丰富,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课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具体的呈现,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扩大了知识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同一问题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风格。在导入环节中都采用了游戏,但呈现的形式不同。在规律的发现上侧重不同,尤老师注重了意会,通过练习加深巩固。吴老师注重不仅意会还要言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完整的表述思考过程。

两节课,教师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改进。一是在例1教学中四道题教学中方法一样,缺乏层次。二是课上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误和错误,提高教学机智。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把恰当的评价作为对学生激励和增强信心的有效策略。

找规律评课稿

陈老师的这节《找规律》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一、 是一堂“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课

陈老师在彩旗这一教学内容中,通过让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在学生的不断说出红、黄、红、黄时能够适时引导“小朋友都提到了红、黄就称为一组”,紧接着课件移动这一组“像这一样的叫做重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倒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当学生找出了灯笼中的规律时,学生表述“紫、黄、紫、黄”时,陈老师马上引导“你可以说得更简单点吗”,重点直指本节课的重点。

二、 是一堂“形式简单,层次分明的”的课

在教材主题图的内容中,先是彩旗重点教学规律的内容,花朵和灯笼则是再次突出找规律的内容,在小朋友这幅图中则让学生体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规律,一层一层逐步递进,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练习中,也通过颜色、形状、颜色和形状、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对学生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后更是让学生创造规律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体现规律的美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内容很扎实但有显得内容样式不足。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很好的扎实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如可以在规律的形式上,有声音的、肢体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和形式上,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在规律上规律的样式不仅可以是—(横排的样式)找规律,可以以¤(环状的样式)、︱(竖排的样式)。在丰富的材料中,使学生的每个感知都充分去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相关文章

  • 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
  • 篇一: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优质课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至89 页的例1到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 下一个 ...

  •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 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二.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特征,正确区分规律与规则:学生理 解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规律,把握科学与规律的关系,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 质的过程,学会鉴别真象与假象. 2. ...

  • 20**年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过关之规律
  •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A.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B. 它可以被人的感官感知 C.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人们不能掌握它,只能服从它 2.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 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 ...

  •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 ...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再探讨
  • 2011-06-20 11:13:11|  分类: 思品论文(转载) |  标签:思想品德课  教学规律  中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势必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和发展阶段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探讨存在着与思想政 ...

  •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5页,<找规 律>的例1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 ...

  •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战略研究
  •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战略研究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一.关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新认识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学认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近几十年来,环境科 ...

  • ["重复"的奥妙]详案
  • <"重复"的奥妙>教学设计 深沪镇华海小学 蔡娅纷 [教材分析]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单元"第二部分"的内容,这是本套教科书第一次设置独立的课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本节内容主要 ...

  •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 找规律(三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