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东剧变]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东剧变》

班级: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

指导老师:李颖

学生姓名:徐艺绮

学生学号:20123100

2013年11月

浅谈中东剧变

一、背景

中东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中东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西亚地区,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石油资源的74%)。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另外,领土、淡水、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是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土问题。 二、局势简介

从2011年起,中东地区风云突变。多个国家陷入动荡。原因不一而足: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部落利益、教派冲突„„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相互纠结,加上外部势力或明或暗地介入,民众的不满情绪涟漪般扩散开来,终于在2011年之初爆发。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青年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而做起小贩的这名青年,最终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 这一事件,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不满,当地居民开始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因为民众抗议而政权倒台。紧接着,动荡的事态开始蔓延到埃及。2011年1月25日起,埃及大批民众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了血腥冲突。随后的“阿拉伯之春”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传导至北非、中东的诸多国家,包括也门、利比亚、巴林、阿尔及利亚、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在内,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从今年2月15日开始,利比亚境内的武装冲突持续升级,联合国方面的干预行动也随之不断增强。随后北约介入,利比亚战事持续了4个多月。10月20日,卡扎菲中枪而亡,结束了他在利比亚42年的执政生涯。利比亚过渡政府“全国过渡委员会”10月23日在班加西举行庆典,正式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

无独有偶,执掌埃及大权30年的穆巴拉克8月15日在铁笼中接受了开罗一法院审判。在这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叙利亚进行更严厉的经济制裁。作为回应,伊朗在12月24日开始在霍尔木兹海峡——这条中东与世界原油运输线的重要“战略咽喉”进行为期10天的实弹演习。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联盟副秘书长艾哈迈德·本·希利12月23日宣布,阿盟观察团主席达比12月26日将率领由政治、军事和人权领域人士等50余人组成的观察团前往叙利亚,从2011到2013年的叙利亚内战还没有停火的迹象……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中东乱局对于世界的各种影响,从石油能源及美元、到苏伊士运河的国际贸易航线,从各种恐怖袭击,到军事对抗的暗战,从2011年起的中东,正经历着各种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还要进行很久。动荡,必然洗涤了旧秩序,但新秩序并未因此建立。强人政治结束后留下的政治真空、经济困局以及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对任何继任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中东结局依然未定。

三、原因分析

1. 内在原因

首先,民生问题是动乱的起因。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约旦和摩洛哥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似乎早已被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所抛弃。2008年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使这些多靠旅游、加工制造和外来投资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不足3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贫困人口达9000万。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势必让绝大多数处于下层的公民不满。第三,失业率攀升,是年轻人不满乃至上街示威的重要原因。中东、北非国家,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超过50%。第四,官员贪腐严重。在埃及,贪污受贿、收回扣、要小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据报道,突尼斯的贪污腐败也相当严重,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第五,体制僵化、改革滞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世界上仅存的一批君主国多集中在阿拉伯世界,老人统治、子承父业和权力垄断在阿拉伯国家是普遍现象。阿拉伯国家虽然大致分为共和制(以埃及为代表) 和君主制(以沙特为首的海湾6国,以及约旦、摩洛哥等8国) ,但实际多为个人专权,家族统治,一党执政。当权者独揽大权,任人唯亲,多党民主制成为摆设。“老人政治”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另外,“世袭制”在中东、北非国家普遍存在。不要说王权国家,就是共和制国家的总统,也总是想把自己的宝座传给儿子。第六,互联网推波助澜。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突尼斯、埃及等国家的动乱,动员令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微博网站发布和传播的。

2. 外部原因

西方各国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国内政治利益互相博弈。 战略利益: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玩家”无疑是美国,欧洲国家,中国,俄罗斯也有一定的战略利益。美国的目标是确保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性影响。中东地区又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聚集地,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了反恐和加强自身的安全,就更加重视对中东地区的战略考量。这次发生的大规模政局动荡,为美国向中东渗透其民主价值观、更好地控制该地区提供了契机。欧洲大国对中东北非地区也有其战略上的考虑,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它们对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从地缘位置上看,利比亚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欧洲大周边地区。法、英等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对利比亚的空袭,其主要目的就是“重新确认”欧洲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从而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而俄罗斯长期将中东视为自己的重要军火市场,尤其是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的盟友和立足点,以及防范影响国内稳定都要积极参加中东事务。中国等型新兴国家为了自己利益也积极参加中东事务。

3. 国内政治利益

西方国家干涉中东北非的另一个强烈动机是国内的政治利益,其中美、英、法的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国内经济恢复乏力,为了下届总统大选,奥巴马需要在中东北非问题上为自己提高“得分”。在骚乱伊始,奥巴马就积极表达立场,显示美国的存在。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利益动机也很强,为了挽救其低迷的支持率和争取竞选连任,萨科奇需要在中东北非提振法国的大国形象,以赢得更多国民的支持。英国首相卡梅伦受命于经济危难之际,但其恢复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故需要其他政绩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4. 能源利益

在西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中东和它的石油,谁就拥有世界。”据统计,中东北非地区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0%,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美国每年进口石油40多亿桶,其中大约45%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美国为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打着各种旗号加强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国积极参与这次空袭利比亚的行动,也是与石油有关。利比亚是欧盟的重要能源供应伙伴,意、法、德等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均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当内战爆发以后,卡扎菲迅速将西方的石油投资国有化,这让

欧洲大国紧张不已,更加坚定了欧洲国家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决心。中国也为了自己的能源向中东各国施加影响。

四、对中国启示与机遇

1. 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解决好分配问题和腐败问题,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人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2. 机遇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意义。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利比亚战事纠结,中东动荡短时期内难以平息。面对中东乱象,西方国家的干预,如今利比亚局势已经很难收拾。将来即便实现停火,西方国家也要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对其日益增加的不信任情绪。其次,随着时局推演,中东乱局的根源将会更加清晰。我认为,中东剧变是民主意识的觉醒,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地缘政治后果综合效应。相比西方国家的干预,以及是中国经济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加强在中东的利益存在和交流。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对中东时局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趁机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实不止是俄罗斯,还有土耳其和中亚国家,着眼长远,是积极开展对中东的公共外交。


相关文章

  • 90年代中欧国家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 作者:李兴 欧洲 1996年06期 学术专论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1989年剧变后波匈捷斯等中欧国家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的演变及其前景.本文认为: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国家与苏(俄)关系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9 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 ...

  • 中东变局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 土耳其.伊朗借机进入中东地缘格局"南弱北强"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下一个十年刚刚来临之际,一场街头民众示威产生了奇异的"蝴蝶效应",从细波微澜演化成巨浪滔天,似海啸般突如其来,冲击着整个阿拉伯世界. 透过这场巨变,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来中东地区地缘格局 ...

  • 两极格局解体
  • 一.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1.35.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苏联解体 B ...

  • 当代国际关系
  • 当代国际关系 (1945年后的国际关系) 应系统掌握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国际关系发展的 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应着重了解有关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从而对我国的外交路线. 方针和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第二章 亚非拉 ...

  • 林业经济与政策
  • 分类号 密 级 UDC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XXX 指 导 教 师 申请学位级别 研 究 方 向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XXXX 年 XX 月 学位授予日期 XXXX 年 XX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

  • 17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小明是某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下是他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 B.20世 ...

  • 中东局势演进与中国特色中东大国外交
  • 2016年第1期<国际关系研究> ,"伊斯兰国"(西方)与"近敌"(世俗的阿拉伯政权及其支持再次强调打击"远敌" .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构成者)并重,同时强调对任何反对者进行"进攻性圣战" "伊斯兰 ...

  • 韬光养晦:世界主流文明的共有观念
  • --朱威烈教授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讲演 日期:2010-08-14 作者:朱威烈 来源:文汇报 在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今天,中国外交的各种决策.举措和表态无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实际上已不可能继续停留在"内部 ...

  • 专题十三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背景资料 2009年10月9日,以色列警察与抗议者在位于东耶路撒冷的一个社区内发生冲突,造成多人受伤. 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穆斯林称尊贵禁地)同属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圣地.因以色列上月底限制巴勒斯坦人进入圣殿山祈祷,双方 暴力冲突9日继续升温. 以方希望通过限令防止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