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

读孙子兵法之一,序言

我是今年一月份才结识百度空间的,当我能将自己写的一些杂论登在百度空间的博客上,供网友浏览,即惊讶又高兴。因为自己看的书大都是古典文学,像什么孙子兵法,黄公三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等,所以写的文章都是用不成熟的古文形式,由于自己没有在正规的院校学习过,没有古文的名师加以指导,进行规范的指正。所以文章难免有偏颇之处,格式有不尽人意之处,还望网友包容。我想起了一句话可以加以概括: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也无所谓,本来写文章是兴趣所好,闲暇之余所作,仅当总结经验,娱乐而已。

我感觉以前写的文章太短,又都是模仿古文的,今天想变换一种方式,用白话文,写关于读孙子兵法的感言。并且对孙子兵法的感想发越到政治,经商方面。 在进行这些工作之前,我必要的进行一下简介,我姓邵,本名保密。王浩是我在网上爱用的网名。我今年26岁了。十五岁的时候,读初二的时候,因病休假,离开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学堂,以后只能在梦中依晰梦到她的身影,但是再无缘进入她的门坎。这也许是我直到现在最引以为撼的事情。十七岁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古典文学,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孙子兵法。但当时看不懂。后来陆续买了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忍书等书,在家里的三楼用六七个衣柜装载。差不多有七八千元的书。家里人叫我书痴。

2004年的时候,到自己的三叔那里帮忙,我家整个家族都是经商的,都是经营农药化肥的。三叔是在黄州市经营农药批发的,在黄州是巨擘,首屈一指,你可以在黄州市任何一个农资经营部打听我三叔,他们没有不知道。我以前看了孙子兵法,如是就将孙子兵法跟经商联系起来。在那里做了一年,所获甚丰。基本领悟了经营农药化肥的一些基本要领。2005年离开了黄州,到武汉,在姨爷的工地当了一名普通的打字员。在那里日濡目染,了解了建筑方面的一些知识。在我的博中有一篇文章是对于武汉小建筑队的战略方针的所想。2007到2008年在堵城经营农药化肥,那时虽然对经营农药化肥的方针谋略已经熟悉了,但提出的经营方式一个没被采纳,现在想来很憋气,但是现在想开了。2009年在家里开了二个店,我父亲经营一个,我经营一个。空余时间很多的,如是就潜心的研究立身修身的根本,与纵横谋略的法则。在这一年看了不少书,除了古典著作之外,还有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明朝那些事。这些都是当前网上流行的著作。2010年到深圳来,在表哥表姐的厂里,这个厂里是做无刷马达的,星期一到星期六没空,只有在星期天才有空。在上网的同时就写一些文章。现在感觉写简短的文章没什么意思,就萌发了写一篇长的文章。感觉自己读得最多就是孙子兵法,所以就决心写一篇关于它的杂论。

读孙子兵法之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典籍中的瑰宝,是兵家圣典,作者是孙武.孙武是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他是齐国人.吴国阖闾想争夺霸主,必须战败强大的楚

国,而作为他的主要谋士伍子胥,由于父兄被楚王杀害,所以对楚国恨之如骨.如是君臣一拍即合,谋划弱楚.当时正好缺一位将才领导军队,如是伍子胥四方招收贤士,看中了孙武,将他举荐给吴王.孙武初见吴王的时候,就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孙子兵法.吴王读后非常高兴,但还有迟疑.如是戏言道:夫子的军事才能我已经领略了,你可以教授女兵吗?孙武知道,吴国对他的军事实践才能还有疑惑问,所以坚定了回答了:可以.如是就挑选了一百八人个宫娥进行训练.孙武知道要想使一群不知军队为何物的妇孺能在短时间成为训练有素的将士,必须采取强硬手段进行立威,才能达到.而想要立威达到最佳效果,就是处罚身份最贵的人.他也猜透了吴王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选择了楚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这二位如花似的美女那里知道,他们已经踏进了鬼门关.如是孙武再三申明法令,这群宫娥依然嬉笑如常.下面就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孙武斩宠姬的一幕.

吴国知道了孙武的军事才能,就放心大胆的任命他为大将,统帅吴国的军队.孙吴后来终于使吴王得其所愿,攻进了楚国的国都.孙武在自己的功勋与事业达到了顶峰的时候,离开了吴国,过着隐居的生活.最后神密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的去处也成为千古之谜.只留下了这部伟大的孙子兵法供后人瞻仰.

下面的章节,我将正式进入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探索它要根本性的东西.

读孙子兵法之三:诚与诡

我的每一篇文章将用简单的字,对立的东西或有联系的东西来概括整章的内容。本章所研究的就是诚与诡。孙子说:将 者, 智、 信、 仁、 勇、 严 也。(译1见下)其中的信、仁就是指对自己军队与部属用诚。而孙子又说:兵 者, 诡 道* 也。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之 远, 远 而 示 之 近。 利 而 诱 之, 乱 而 取 之, 实 而 备 之*, 强 而 避 之, 怒 而 挠 之*,卑 而 骄 之*, 佚* 而 劳 之, 亲 而 离 之。(译2见下) 。也就是对待敌人就应该使诈。

关于诚与诈,我觉得对朋友就应该用真诚去交结,对待敌人就应该用狡猾的方法对待他们。这不仅用在军事上,也能用在为人处事上。在为人处事中,我所说的朋友,就是可以交结的朋友或可以转化为朋友的敌人。这个社会真的很复杂,特别是人心最难看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伪装,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深深的陷藏在自己的城府之中。人心比天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在交往朋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进行观察,对于忠厚善良的人,我们应该待之以诚。对于狡猾恶毒的人,就应该比他们更狡猾,防范他们。

再来谈一下一个人品质与诚诡的关系。不是有一句话,叫三分圆滑,七分方正。或四分圆滑,六分方正。这可是修身做人的最高境界。其实修身为人的品质以方正作为基础,这是一个人为人的根基。也可以是诚。而圆滑是对外在人与事的形势采取的权变之术,也可以说的是诡。修身应该将诚与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诚(方正)是体,诡(圆滑)是用。两都相辅相成,才能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游刃有余。有的人认为为人忠厚一点好,就是指的诚的体(方正),有

的人说狡猾一点好,就是指的诡的用(圆滑)。其实为人修身所使用的圆滑必须扎根在方正之中。而方正必须多于圆滑,或者是七比三,或者是六比四。方正过多,这种性格的人,一生的命运将大起大落,因为喜欢他的人不乏,计严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圆滑过多的人,一生将没有太大的作为,因为这种性格的人,人都会避开他,使他的人脉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事业的阻力。

在军事作战中,对待部下就应该以诚相待,从而加深领导与部属的关系,加强军队的凝聚力。对待敌人,唯一目的,就是打败他,不要太注重形式,重视结果。

关于诚与诡在政治与军事的不同用途方法,在下面这个战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准备与楚国作战,召见他的臣子舅犯,向他询问对策。说道:我准备与楚人作战,他们军队人数众多,我军队人数寡少,怎么办。舅犯进言,陈述自己的战略:我听说,重视礼仪的君子,重视忠信。战场上,使用诈伪,你最好采用欺诈的方法打败敌人。文公又召见雍季,向他询问对策。雍季加回答说:焚烧园林而进行打猎,能一次取得很多野兽,但后来一定没有野兽。以诡诈的方法对待老姓,能获得一时的利益,后来必然得不到他们的相信。文公赞赏他的言语。与楚国作战采用的是舅犯的方略。回国赏赐的时候,,先雍季而将舅犯放在后面。群臣说,城濮之战是舅犯的功劳,怎么能将舅犯放在雍季后面。文公说,这不是你所能了解的,舅犯的策略是一时的权变之术,雍季的策略是万世的利益。由于晋文公不仅是作战的将领,还是治国的国君。所以他打仗采用的是诡,回来行赏的时候,为了提醒群臣,治国用诚。所以先雍季后舅犯。这虽然是帝国的权术。但说明了治国应以诚,与敌作战,应使用诡诈的方式。

商殃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他将颁布新法的时候,为了取信于民,将圆木立在城门附近,并下告示,说谁要是能将圆木从这个城门搬到另一个城门,就赏金多少。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因为以前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如此简单的事情,居然有如此丰厚赏赐,相当于一个中产家庭的财产。所以一时哑雀无声。商君看无人出来搬动圆木,如是加倍赏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人出来完成了如此简单的任务,商君就如数赏赐了他。而他在与魏国作战的时候,不惜牺牲自己与朋友的友谊,用诡计欺骗在魏国中担任主帅的朋友,最后战胜了魏国。所以从这二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治国上要用诚取得民心,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在打仗上应该采用诡诈的方法打败敌人。

而在商场上,也是一样的,对待盟友,应待之以诚,对待敌对的双放,应采用诡诈的方式去战胜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在商场上,只要利益一致,就能成为盟友,利益相左,就会成为敌人。孙子兵法,其实对于这一点也有论述:夫吴人与越人之相恶,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必相救与左右手。这是说当吴人与越人臵于死地时,他们的利益一致,所以以前是敌人,现在就变为利益一致的盟友,必相救如左右手。

译1:(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应该五种品质,一种是智慧,能够准确的分析战场的形势,能准确的分析敌我的优劣,从而制定正确的作战方式。一种是诚信,对自己的部属应该讲求信用,这样法令才能贯彻执行,军队的整体凝聚力

就增加了。一种是仁爱,宽广慈爱的心对待自己的手下,这样才能得到部属的拥戴,军队才会发出无穷的战斗力。一种是勇,才能准确的把握作战时机,从而达到克敌致胜的效果。一种严明,只有赏罚分明,严明法纪,整个军队才能有生机与战斗力)

译2:(与敌作战,必须采取诡诈的策略,所以能打故意装作不能打,本来要采取行动,故意装作不采取行动。本来要在近处或马上作战,故意装作要远处作战或推迟作战,本来要在远处作战或推迟作战,故意装作在近处作战或马上作战。对于贪利的敌人可以用利益来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的敌人可以攻取他,对于有实力的敌人,就应该防备他,对于强悍的敌人就应该避开他,对于容易脑怒的敌军将领就应该激怒他,对于谨慎行事的敌人,就应该使他骄傲,对于安佚的敌人,就应该使其疲劳,对于内部亲密的军队,就应该设法离间他。 读孙子兵法之四:谋而后战与战求侥幸, 战略规化与战役战术

孙子兵法是很重视事先谋划,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性,最终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是计篇,就是指的作战之前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利的各种条件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作战是否有胜算,从而决定这一场战争是否进行。或在胜算多的情况下,制定出有利作战计划,最后达到克敌致胜的目的。在孙子兵法中有五事七计,五事就是指的道,天,地,将,法。道列在第一位,说明孙子对双方国家的政治清明影响战争胜负看得非常重要。在政治清明的国家,说明他们的统治者是很英明的,在英明的领导下,自然总体的国力与人和占有优势,从而在硬件方面占有优异。曹操之所以在得到荆州后,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除了曹操自身骄傲从而错误的,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势,以中原疲惫的军队带领荆州还没有心服的军队,加上水军不占优势,时令不当,疾病丛生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权东权这一边,君主贤明,臣子团结,民众齐心。曹操的谋士贾诩就充分的估计了这一点,曾劝谏过曹操。可是曹操在轻易的得到了荆州后,正志得意满,听不进去劝告。其次提出了天地,提出了天时地利对战争胜利有非常大的影响。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就对曹操在隆冬出兵,马缺少马料作为曹操犯的一个用兵大计。可见在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影响。而地利对战争的影响更显而易见。一个步兵兵种在平原与骑兵兵种作战必然失败。而在险阻的地方作战必然胜利。第四五位提到了将与法。将领是一场战争的领导者,是关系到真个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所谓辅周国强,辅隙国弱。那么在孙子兵法提到了将领应该具有的五个特点,智信仁勇严。智主要是指一个将领的智商。能够准确的分析战场的形势,能准确的分析敌我的优劣,从而制定正确的作战方式。战争说白了,就是智商的交争。除了具体不可逆的客观环境之外,人为的力量在一场战争中也取着主导的作用。信对自己的部属应该讲求信用,这样法令才能贯彻执行,军队的整体凝聚力就增加了。所谓上行下效,一个将领作为最高领导能讲求信用,那么不仅可以增加将帅的人格魅力,增加法令的威信,还可以改变整个军队的风气。仁爱,宽广慈爱的心对待自己的手下,这样才能得到部属的拥戴,军队才会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才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勇,才能准确的把握作战时机,从而达到克敌致胜的效果。因为战场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战机是稍纵即逝的,只

有性格勇果的将领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取得战场的主动权,最后达到胜利。严明,只有赏罚分明,严明法纪,整个军队才能有生机与战斗力。一个有法纪的军队才是完美的军队,一个有严明法纪的军队才是最完美的军队。严是治军的首要原则,而一个将领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品质,才能达到法纪严明。袁绍之所以输给曹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袁绍法纪不明,军队整体的凝聚力不强。而曹操的法纪严明,使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不少。在孙子兵法中最后提到了法,这里的法主要指军队的编制管理制度,军队的财务制度,军队的后勤制度。这些制度非常重要,配合得好,就会取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配合得不好,就会取得一加一小于二的效果。法是构成一个军队的,使其能成为一个团体的无形制约力量,不可小视。七计主要指哪方的领导与部下心志相通?哪方的将领有能力?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法令能够执行?哪方的士兵强健?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赏罚分明?其实还是在五事之中。 从上面可知,在发动一场战争,必须权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才进行有胜利优势的战争。而胜者先求胜而后战,败者先战而求胜。也就是往往胜利的一方是常分析各方面因素,有了胜算之后而后出战,失败的人往往相反。在形篇中已经分析了这个问题。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这里可以完整的解释谋而后战与战求侥幸的含义。

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总体战略规化与具体战略战术的解释与区别。战略规化是对战争总体的策化,是对战争的总体发展趋势的估计下,从而作出的战略规化。这一般是帅才与统领掌握与策化的。而战役战术是在实战中,对敌我双方的形势作出的判断,通过这个制定具体的作战方针。这一般是将领掌与策化的。而对于战略规化进行计算的人,必须有冷静谨慎的品质,有把握全局的谋略。而对于战役战术进行决策的人,必须有果决勇敢的品质,因为战场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清朝的曾国藩在幕后作全局的规化,战争总是向胜利的方向发展。而临阵作战的时候,每战必输。正是因为他的品质过于冷静谨慎,而缺乏果敢的品质。

总体的战略规化大体就是找出对手战略规化的漏洞,定位准确,找准竞争优势,不断的扩展竞争优势,争取与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具体的战役战术,一是清楚自己的不足与长处,造成种有利的态势,从而使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自己的不足得到弥补。使对手的优势无法发挥,对手的弱项不断的显露与发展。二是避实击虚,从对手的薄弱环节入手,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胜利。三、根据当前的形势,找出切实的方略,这方略是可行的,而不是天方夜谭。我下面将选择几个实例来解释战略规化与战役战术,这个实例涉及到军事,政治与经商。关于对于战略规化与战役战术两者的定义,请读者不要拘泥其中,两者是相通的,也是互相发见的。

第一个实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一上,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译文: 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隆中对,它为刘备以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大道。从文中可得到刘备的竞争优势在于,一是|刘备是皇室宗亲,在身份上占有优势,这就是政治资本。从而在这一身份上提出了,恢复汉室这样一个政治口号。在这层身份与政治口号下,可以吸引很多人才与民众的支持。二是刘备威信与义气闻名天下,这也是人脉资本。三是求贤若渴,贤人愿意为他所用。这也是人脉资本。从文中可看到天下的大势,天下诸侯的整体情况,指出天下地盘的强硬处与软弱处。所以采取了避实击虚的策略。对于有政治资本(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军事资本(拥百万之众)的曹操,及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不能打他的主意。对于占有地利优势与人和的孙权也不能打他的主意。而对于志向狭小的刘表与暗弱的刘璋可取而代之。并指出了荆州与益州的战略地位。找出了真正的敌人与暂时盟友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也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方式,对于弱小的孙权加以联盟,对于强大的曹操作为主要的竞争对像。而在文中值得注要的是天下有变四个字。天下有变,强大的曹操内部才能出现问题,也是采取抓住漏洞,避实击虚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在文中无不体现了发展竞争优势与避实击虚的这一要点。

第二个实例::韩信言:“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臵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这就是韩信给刘邦出的隆中对,其实用价值不亚于隆中对。里面分析了项羽的性格,从而说明项羽的性格有缺陷,也就说刘邦的性格占有优势。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一个人的成就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对刘邦项羽的性格分析如下:项羽有千斤之力,而不能用人识人,是匹夫之勇。为人恭敬,而有功不赏,使赏罚不明,是妇人之仁。用人为亲,封王不均,使臣子与诸候离心离德。所经过的地方无不残灭,失去民心。这四点足以使项羽难有大的作为。又分析了项羽不在关中建都,在彭城建都,失去了形胜之地。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使项羽在以后的事业之中,蕴藏着失败的危机。又分析了他对楚怀王的处臵方法,从而在政治上十分被动。后来刘邦借故为题,攻伐项羽,使项羽尝尽了无尽的恶果。这些都是项羽在边所存在的漏洞与劣势。而对刘邦这边也提出了方案,针对这些漏洞采取的战略决策,从而加大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彼消此长,从而使自己居于主动。任用天下武勇的壮士,以天下的城邑封给功臣。这二条就是战略决策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而刘邦刚好又能实行。下面又主提出了抢占三秦,占据关中的具体战略决策。提了以下二点:1、从正义之兵,顺着战士东归的心思。2、对于刘邦与三秦守将在关中民心中的对比。就这二点是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实击虚,攻击对方在战略上所存在的漏洞。

例三、刘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当时朱元彰对于二个大敌陈友谅与张士诚不知道应攻谁,当时张士诚较弱,而陈友谅较强。很多谋士主张先攻张士诚,后攻陈友谅。而刘基却提出相反的建议。这人提议虽然简短,也不亚于隆中对的实用效果。这个对策主要是从性格上分析张士诚与陈友谅的特点,说张士诚是个心无远志的守财虏。而友谅非常勇悍,无日不在图谋南京。也就是说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攻击,从而形成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而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必不出兵,再加上陈友谅,劫持主上,名号不正,必然造成人心不稳。表面很强大,实际不然。这一决策无不体现了避实击虚,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成效这一道理。

例四、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这是冯国用刚见朱元彰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当时朱元彰势力比较小。这也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后来朱元彰基本按照这个计策施行的。里面提到了一点,金陵,就是现在南京,是形胜之地,是古今帝王成就王业的,经常选择的根据地。而金陵可取,也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再提到了一点打着仁义的号召,以收取民心。不要贪图财物。这是针对当前天下的局势来说的,因为天下大乱,很多诸候胸无远志,只贪图财物。这也是找准竞争优势,避实击虚的道理的完美体现。

再通过自己在经商方面的经历来分析战略决策与战役战术。我在堵城经了几年商。当时是跟着我爸一起。当时堵城的农药销售市场大好,有二大巨头,一个是我爷爷经营的店,一个是另一个人经营的店。而我爷爷这边由于时间比较做得比较长,资金雄厚,质量过硬是他的强项,而服务态度是他的弱项。另一家,服务态度好,但质量不济,图小利,售水货。而我进入这个市场最弱就是资金不雄厚。所以我就提出了以下的战略方针:“一、本来是做零售的生意,要打着批发的牌子,广屯货物,品种多样,不能依附于爷爷那边的声名。这是根据自己的弱项来作出的一种决策,造成有利的势,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服务周到,争取爷爷这边的顾客,质量过硬,争取另一家的顾客。三、因为我在那个位臵是农机站,所以借助农机站的有利牌子,打出技术的招牌。大大的吸引顾客。”但是这三点一条都无法实行,那个时候我的思维还是太幼稚,这三条如果能实行的话,我与我爸在堵城会占稳脚,并成为大户。但我忽略了一点,我爸这个人虽然做了十多年生意,但性格不好,怎么能使服务周到呢?我爸目光短浅,有他自己的,自以为的一套,刚愎自用,怎么能实行其它二条?我又是他的儿子,名份差了一等,我的建议虽然都提得好,但最后都束之高阁。当时我爷爷听了我的见意,晒笑一番,知道我提得再好,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做战略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虽然有些提得非常好,但是不能实行,也是白费。就像田丰给袁绍提的建议,当时袁绍与曹操是两个大诸候,袁绍决定与曹操一决雌雄,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官渡之战。(田丰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这就是要据袁绍的优势地大民众,但现在多次发动战争,使百姓疲弊,提出来的一个策略,另外有一点,袁绍不如曹操兵精将勇,所以不能一战而决胜负,而应该从长计议。这个战略决策也不亚于给袁绍出的隆中对,但是由于袁绍这个人性格有缺陷,而不能实行。

总之,正确的战略决策与战役战术,必须扎根在实际的形势之中,是符合于各方面的因素特点,总揽时局,最后达到最大的胜利。

我读孙子兵法之五,虚实奇正

上次写到我读孙子兵法之四就中止了,这次继续。虚实奇正这四个字概括了兵法战役战术所有技巧。

先讲奇正:

孙子兵法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译文: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正兵是根基,是使用奇兵的基础,奇兵有了正兵作为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奇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孙子兵法有兵者,诡道也,这种原则概括了使奇兵的总原则,就是用诡诈的方法使用奇兵。在孙子兵不中有这样一段话: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译文)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概括了正奇兵的用兵策略。用正兵与敌人交战,根据形势或造就某种态势,出人意料的用奇兵来辅助正兵的作战。奇正兵在不同的形势之下是互相转变,有时迭为奇正兵。

战例:郑人侵卫,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郑国攻打卫国,以报复东门那次战役。卫人联合燕军攻打赵国。郑国大将祭足与原繁与泄架率领三军攻打卫燕军队的前面,使曼伯与子元暗中率军攻打他们的后方。燕军畏惧郑国的三军,没有料到后面攻打的军队。六月。郑曼伯与子元率领制地人从后面攻击,打败了燕卫联军。这是奇正用兵的最好诠释,郑军用正兵来牵制卫燕联军,而后用奇兵背后攻击,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再讲虚实

有哲人说孙子兵法中作战原则可以用二个字概括它的含义,这二个字就是虚实,能知虚实,用虚实,示虚实是军事最高的作战原则。我读了孙子兵法差不多十来遍,认为哲人所言,确实如此。何止军事,经商与政治也是一样。经商中的创新与竟争优势思想,其实也就是虚实的一种变换的说法。搞政治,其实就是重整各种政治关系,也是以虚实为主。孙子兵法是样说的: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译文: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

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虚实包括两种策略,一种是识现有形势的虚实,从而避实击虚,一种是根据现有形势的各因素,来造就虚实,从而避实击虚。

战例:一,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祭、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而郑胜(秋天,周王率领诸侯征伐郑国,郑伯率军抵御。周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卫归属其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人归属其军。郑子元请求以左军方阵与蔡卫作战,以右军方阵与陈作战。并建议:陈国乱,军队没有战斗力,我先聚集力量攻打,必然可以打垮陈军。从而使周王率领的其它军队军心大乱,蔡卫不能支撑,也会被打垮,再聚集全部力量攻打周王率领的中军,可以战胜对方。)这就是采取了避实击的作战原则,先利用陈国有内战,而其军军心不稳的这一点,先攻打战斗力较弱的左军。再集中力量攻打左军。最后聚集所有力量来啃硬骨头。即周王率领的中军。

二。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季梁请先向楚军和解,如果楚军不答应,那么我军军心愤怒,而敌军懈怠。这就是根据形势,造就虚实,而后一战。但是随侯不听。季梁又主张,先不与敌人精锐部队作战,先攻击较弱的楚右军。再集中力量攻打楚左军。这也是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但是随侯不听,最后大败。


相关文章

  •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
  • <孙子兵法>是我国著名的兵书典籍,其成书时间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其后被历代传抄刊刻得以广泛流传,研究和注释者亦不可胜数. 一.演变与流传 早期<孙子兵法>主要依靠口授笔录和简帛抄本来传播,形成了以十三篇与其它杂篇同时流传的局面. 西汉成帝时刘向.任宏对收集到的<孙子& ...

  • 古代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的现实意义
  • <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思想的巨大影响 一.<孙子兵法>在国内的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13篇共约6000余字,加之后人的断句标点也不过8000来字,但却文字苍古雄劲,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故争的最一般规律,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l ...

  • 浅析培训中对[孙子兵法]课程的认识误区
  • [摘要]文章针对企业培训中对<孙子兵法>课程所表现出的四种常见认识误区:"万能论"."无用论"."阴谋论"."速成论",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提出了正确认识,对帮助学员端正学习态度 ...

  • [陈安之成功全集]之[孙子兵法]
  • <陈安之成功全集>之<孙子兵法>(1) 陈安之:各位大家好,我是陈安之,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所谓的孙子兵法超级成功学,<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市场上的版本也是非常非常的多.有关于这个<孙子兵法>怎么用在商业上,怎么用在做人处事,怎么用在 ...

  •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quo ...

  •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 ...

  • 孙子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 浅谈孙子思想中的民本精神 一.孙子及<孙子兵法>的重要地位及其民本思想的来源 春秋作为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战争频繁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夏.商.周时期,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爆发的战争不少于四百次,残酷的战火在衡量各诸侯国的实力.以争求变,以变求强的新观念搅拌着那段墨守陈规的历 ...

  • 孙子兵法论文
  • 周二 96号 田豪 孙子智慧学用 3125102011 摘要 :分析<孙子兵法>的十三篇中孙膑要表达的意思,加以提炼并对每一篇都有所解释.提炼出国外的大事,古代的战事,如今的商场,大学生的生活中典型的例子,来阐述<孙子兵法>所诠释的人生智慧:怎样抓住"变化" ...

  • 孙子兵法大作业
  • 孙子兵法与商业发展 <孙子兵法>是2500多年前的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战略名篇,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精美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中华先人卓越的智慧:<孙子兵法>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 ...

  • 浅谈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一.<孙子兵法>简介 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管理思想不但适于领兵打仗,也同样适于今天的和谐管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而其中的指挥.组织思想,造势思想,因利而动思想都是很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