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重点整理)

教育教学技能(华南师大版)

专题一: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 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2、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 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 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当前教育任务,组织、领导、管理好班集体,就要热爱、关心、爱护全班学生,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负责。(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和管理,促进班级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班主任的角色

1、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全面成长的引路人)

2、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教育合作育人的协调者)

3、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育目标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整合的沟通者。具体表现:一,班主任工作联结着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如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团队工作包括后勤工作的联络;二,班主任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首要任务;

2、是中心任务。

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 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1)组建班集体;(2)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

(3)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4)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小学阶段班主任应该以培养学生动手

意识、自主意识和基本自我保护能力为主。)

3、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1)了解、分析和全面掌握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

(2)将学习情况向家长和科任老师沟通,寻找最佳教育方法。

(3)与班委和学生个体沟通,寻求通过班级管理使班级各项

活动能够实现学习状态的有效化;

(4)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进行学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和学习兴趣;

(5)对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进行具体的监督和引导。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主要的活动类型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等。)

5、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1)加强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合作;

(2)配合学校做好其他工作;

(3)协调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

6、评定学生操行。

操行是指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操行评定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行为情况的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工作计划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晰、阐述简练,操作可行,一般分为学期和月(周)计划。

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1、 调查研究法: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找出解决班

级问题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情况、班级情况、班级文化、班级其他方面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等。

调查研究法运用应注意的方面:(1)实事求是,全面调查;

(2)客观分析,发展性解决。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

(1)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运用注意:①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观察;

②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

③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

④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本质;

⑤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2)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

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 运用注意:①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

②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做到心中有数;

③谈话态度要亲切、诚恳,不要使学生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

④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

⑤耐心听取学生意见,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话;

⑥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秀业绩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方法。

实施榜样示范法要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榜样的适应性;

(2)要注意榜样的真实可靠性;

(3)要注意班主任的示范性。

3、 情境感染法:是班主任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

感受情景的教育内容,在认识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方法。 应用情境感染法需要注意的因素:(1)情境的创设要与要求相一致;

(2)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3)要优化情境的感染力。

4、

(1)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2)注意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规范软化现象;

(3)适当运用奖惩手段,优化规范的运用效果;

(4)班主任要起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

5、 舆论影响法:是班主任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进班级形成积极的、浓郁的环境氛

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运用舆论影响法要注意:

(1)明确班级发展目标,树立舆论价值导向;

(2)注意引导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

(3)注意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 心理疏导法:是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

开学生心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疏导法包括:(1)心理换位法;(2)宣泄疏导法;(3)认知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运用要注意:(1)要客观诊断学生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对症疏导;

(2)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3)要入情、入心、入理的疏导。

7、 行为训练法: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行

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有两种:(1)正强化法;(2)负强化法

行为训练法运用要注意:(1)行为训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2)及时强化,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节 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功能

1、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又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体系。

班级是由学生群体转变为班集体的过程;班主任首要工作就是将班级群体转变为班集体。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特征:

(1) 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富于执行力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 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组建班集体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

(1)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份子;

(2)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

(3)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第二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1)及时组建班委会,通过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工作;

(2)继续扩大积极份子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号召力;

(3)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

第三阶段:班级形成阶段。

(1)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班集体;

(2)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部学生的素质。

2、班级的功能:(说法一)

(1)班级教育功能。班集体具有集体教育的作用;班集体还能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2)班级的管理功能。

(3)班级的社会功能。

班级的功能:(说法二):

(1)班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班级组成的限定性;

(3)班级教育内容的统一性;

(4)班级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5)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班级管理的定义:是教师根据一定目的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 班级管理的方法:班级目标确定、班级文化营造。

(1)班级目标确定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指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可以分为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种。

班集体目标确定的要求:第一,体现时代精神;第二,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三,注意目标的层次性,第四,有可行性。

(2)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指班级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形成对班级运行、教师与学生产生影响的存在方式的总和。

班级文化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体现班级文化内涵的班级精神与观念;

第二,使文化内涵得以显示的班级规章制度;

第三,使文化价值与制度外显化的物质设施与环境。

班级文化的营造包括:

①树立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②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③建立班级的核心力量; ④开展组织班级活动。

建立班委会应遵循的原则:①民主性原则; ②用其所长性原则;

③教育与锻炼相兼的原则;④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①班级教学活动; ②主题性活动;

③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④社会公益活动等。

通过教学创建班集体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建立教学协作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教学;

第三,努力优化教学环境;

第四,建立师生集体的双向调节机制。

开展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第一,要精心设计主题;

第二,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

第三,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四,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班级活动实施的过程包括:①活动方案设计;②活动方案实施;③活动的总结与评估。

班级会议的类型包括:①周会和晨会;②主题班会;③班委会议;④民主生活会。

三、对小学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

1、优秀学生的教育

优秀学生一般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分析和评价优秀生;

(2)注重培养优秀生的良好个性;

(3)善于对优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学习榜样。

2、中间生的教育

中间生是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人数多,表现不突出,往往会淹没在人群中,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被关怀的要求。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习上的鼓励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注意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3)注意培养开朗、自我肯定的个性。

3、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后进生通常指智力发育正常,但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后进生的培养应注意:

(1)用爱与尊重做教育的基石;

(2)用闪光点去激励;

(3)用教育机智去启迪;

(4)用优良班风去陶冶。

专题二:课外、校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概述与特点

一、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是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1、 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2、 课外、校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

3、 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三、有效实现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要处理好的关系:

1、 全面教育与特长的关系;

2、 课堂与课外的关系;

3、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四、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1、灵活性:课外、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约束,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和条件而定,具体体现在课外、校外活动的广度、深度、次数和内容问题上。

2、综合性:课外、校外活动中,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自主性: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任何一种活动,能充分表现学生的爱好、才能和特长,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兴趣性:课外、校外活动强调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兴趣性和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1、 科学技术活动:主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小组、科技讲座、科技展览、参观访问等活动进

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2、 文化艺术活动:主要通过各种文艺小组活动、艺术欣赏、讲座、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演

出以及参加演出等进行活动。

3、 体育活动:主要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小组、比赛、观看或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表演等进行活

动。

4、 公益活动:主要通过各种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以及各类公益性劳动进行活动。

5、 社会活动: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宣传、访问、考察及游览等进行活动。

二、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 群众性活动包括:(1)报告、讲座;(2)集会;(3)参观访问;(4)体育活动(5)墙

报、黑板报、手抄报;(6)社会公益活动。

2、 小组活动包括:(1)科学小组;(2)劳动技术小组;(3)体育小组;(4)艺术小组;(5)

科技制作小组。

3、 个别活动:是指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才能、兴趣,组织学生个别进行

活动的形式。

四、课外活动工作的基本原则

1、思想教育原则;2、独立自主原则;3、激发兴趣原则;4、实践体验原则;5、注重创新原则;6、发展个性原则。

第三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师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的角色

1、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角色:一是专业指导;二是组织与协调;三是教育者。

2、教师在校外活动中的角色:一是专业顾问;二是专业联络;三是组织监控。

二、课外、校外活动计划的制定

活动计划制定应突出:目的性、有效性、完整性。

活动计划的环节:1、指导思想;2、活动原则、3、活动目标;4、活动具体安排;5、活动管理与评价。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5、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专题三: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第一节 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与教育意义

一、少先队工作目的与教育意义

1、少先队工作的具体目标:(1)培养少先队员;

(2)培养少先队员的;

(3)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心;

(4)培养少先队员。

2、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意义:(1)少先队工作有利于;

(2)少先队工作有利于;

(3)少先队工作有助于。

第二节 学校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工作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1、少先队工作的性质

(1)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2)少先队是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2、少先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立志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好品德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好作风,勤奋学习,锻炼身体、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二、少先队工作的主要内容

1、做好少先队工作计划与总结;

2、做好少先队组织管理工作;

3、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

4、协助学校德育处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5、完成上级临时布置的任务。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

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分为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校外志愿辅导员

1、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

(1)抓好少先队基础建设:组织建设、礼仪建设、阵地建设。

(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节假日活动、开展红领巾社团活动。

(3)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

(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5)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

2、少先队辅导员的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能自觉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奉献精神,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3)掌握教育规律和当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全面提高素质;

(4)综合素质比较全面,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专题四 教学设计技能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编制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内涵:1、教学目标的预期性;

2、教学目标的生本性;

3、教学目标的具体性。

从外延来说,教学目标则是由一系列具有层级关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包括:

1、远程目标:即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

2、中程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短程目标:即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导向功能、测度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 1、 导向功能: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制约着预期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

起着指引作用,使教学中师生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盲目性。

2、 测度功能: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检查、评价教学成果的尺度和标准。

3、 激励功能:难度适宜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积

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不懈努力。

4、 交流功能: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等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讨论、思

考和交流,达成教学共识。

三、教学目标的类别

1、美国布鲁姆等人的分类理论

布鲁姆等人立足于教育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认识领域目标分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分类:按照情感内化的过程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连续的范畴: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分类:可以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造等七个层次。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3、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探索

21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的构想,将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领域。

四、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

1、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明晰性、整体性、灵活性。

2、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包括:认知观的陈述、行为观的陈述、内外结合法。

(1)认知观的陈述: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

的模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

(2)行为观的陈述:强调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外显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如马杰提出的“ABCD ”目标陈述法。

(3)内外结合法: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来描述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方案的编制

一、教案编制的意义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其意义:

1、 教案编制有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编写教案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3、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教案的构成要素

根据内容的详略,教案可以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一份规范的教案构成要素包括:

1、概况。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2、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与学得活动安排。

3、板书。包括板书设计或教学媒体的运用。

4、教学后记。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

三、教案的基本形式 1、记叙式教案:主要用文字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具体两种(1)讲稿式的详案;(2)提纲式的简案。

2、 表格式教案:以表格形式呈现备课内容的教案。特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使用方便。

3、 卡片式教案:将教案的纲要、重点、难点及易忘记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补充的材料等以

卡片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案。

卡片式教案具有在课堂教学中提示教师的作用,通常有两种:一是教案纲要提示;二是教学内容提示和材料补充。

卡片式教案的特点:灵活、方便、利于教案的经常修改和补充。

四、教案编制的要求

教案编制需要做到:1、科学规范;2、简洁明了;3、形式多样;4、理念先进。

五、教案编制的程序:1、研读课程标准

2、分析处理教材

3、确定教学目标

4、了解教学情境

5、选择教学方法

6、准备教学媒体

7、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

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专题五 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 导入的技能

一、导入的功能 1、引起注意,激起好奇; 2、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4、揭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

1教师通过语言、图片、故事、游戏等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2、温故导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利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3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4教师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5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6、指针对某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使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三、导入的运用

1、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导入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

(2)启发性原则: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

(3)关联性原则:导入要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4)趣味性原则: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

(5)艺术性原则:导入要讲究语言艺术,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

2、导入的基本要求

(1)趣味性: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

(2)启发性:教学民主、激发思维。

(3)迁移性:以旧引新、对比开讲。

(4)目的性:导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节 讲授的技能

一、讲授的作用

1、讲授的优点与局限

讲授的优点:效率高、成本低、能较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讲授的局限:(1)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输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讲授过多会影响教学质量;

(3)通常面对全体学生,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4)讲授时间过长,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

2、讲授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传授知识性的问题;

(2)适用于班级教学;

(3)适用于低年级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4)适用于思维清晰、擅长表达的教师。

二、讲授的基本形式 讲授的类型很多,较为常用的有讲述、讲解、讲读和演讲四种。

1、:指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

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分为叙述式和描述式。

2、: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通过解释概念含义,

说明事理背景,阐述知识本质、论证逻辑关系,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讲解包括解说式、解析式、解答式三种。

3、:指教师把讲解和阅读材料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讲授方式。通常是一边读一边

讲,随读指点、阐述、引申或进行评述。

讲读有五种方式(1)范读评述式;(2)词语串讲式;(3)讨论归纳式

(4)比较对照式;(5)辐射聚合式。

4、:是讲授的最高形式,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的描述事实、解释道理,而且

要通过深入地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手段,作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讲授的基本要求

1、讲授要准备充分。最重要是理清思路。

2、讲授要有科学性。科学的内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语言。

3、讲授要有启发性。

4、讲授要生动、形象。

5、讲授要简洁。教师应使用简洁明快,既准确又精炼,既有逻辑性又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

知识传授。

6、讲授要通俗。讲授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

7、讲授要注意和谐性。

8、讲授要与板书相配合。

第三节 提问的技能

1、提问的功能

提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

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最直接的方法。主要功能包括:(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

(2)促进学生学习

(3)启发学生思维

(4)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5)培养能力

(6)反馈教学信息

(7)管理课堂教学

2、课堂提问的类型

(1)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

是一种最简单的提问。

(2)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

于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理解性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

(3)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

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

(4)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时间的前

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

(5)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

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

(6)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

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

三、目前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提问问题数量过多

2、不能倾听学生回答

3、总是少数几个学生回答

4、控制问题的答案

5、给予消极的反馈

6、忽视学生的提问

四、课堂提问的要求:1、设问得当;2、发问巧妙;3、启发诱导;4、归纳总结

五、提问的原则:1、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2、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3、提问宁精勿滥

4、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第四节 板书的技能

一、板书的作用 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强化教学效果,运用黑板或者投影片上文字、符号、线条和图像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是知识概括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技巧。

板书的作用包括:1、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3、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4、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6、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

7、板书还有示范作用。

二、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设计要受年级、教材、课型、教学目的等多种因素制约。

1、 提纲式板书:以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以大小不同的番号按教学内容本身的层次含义标出相应的语句,从而体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体系。特点: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知识。

2、 :是教师在对讲授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

者总结出一些能准确反映讲授内容的词语,在授课时把这些词语分区域、按次序地写在黑板上。特点: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系。

3、 :是先把讲授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讲授的需要,把各种比较的内容列入

表格中。特点:内容简明扼要,对比性强,容易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4、 :是指以文中提供的线索为主要内容,以必要的线条或箭头联系重点词语为

形式,显示出事情的来龙去脉。特点:较好的反映文章情节的变化,注重文章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而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思路清晰,线条明朗。

5、 图文图式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图画与文字相结合

进行板书的一种方式。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6、 阐述式板书: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简明扼要、直观形象的板书展示给学生,边分

析边阐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师讲授给学生的记忆效果。特点:同教师的讲解相辅相成,能够补充教师语言的不足,展示教学思路,概括教师的讲解,重点突出。

7、 :是指用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板书)图文并

茂,动静结合,配音悠扬,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更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板书的要求

1、文字要正确、清楚、美观; 2、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

3、计划要周密、布局要合理; 4、条理要清楚、重点突出;

5、要因材施“书”,详略有度; 6、板书、讲解要协调一致;

7、板书样式要灵活多样; 8、要注意色彩的运用。

第五节 课堂小结的技能

一、课堂小结的功能

课堂小结:是指所学知识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并予以升华和延展的教学行为方式。其功能:

1、一节完整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2、帮助梳理知识;

3、巩固和提升知识;

4、活跃思维,发展兴趣;

5、铺垫后续教学内容。

二、课堂小结的要求

1、课堂小结要有计划性; 2、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

3、课堂小结要有趣味性; 4、课堂小结要简明扼要;

5、课堂小结要有引导性; 6、课堂小结要前呼后应;

7、课堂小结可用图表或表格做小结; 8、课堂小结要重视课堂当堂检测。

三、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在新课结束后要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的结课方式。要求做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它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是中小学常见的结课方式。

2、练习式。

在新课结束后,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作为课堂小结。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3、悬念式。

是指教师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达到“要知情况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程度,从而引起下一个问题的讲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比较式。

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5、首尾呼应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小结设计与课堂导入时设置的悬念遥相呼应,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的结课方式。

第六节、课堂管理的技能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实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而运用某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的行

为方式。

内容包括: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管理; 2、课堂时间管理;

3、学生的管理; 4、教师的管理;

5、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课堂管理的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管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三、课堂管理的方法:

1、着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

3、切实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指导;(1)营造课堂氛围;(2)轻巧响鼓;(3)目光暗示;

(4)动作指引;(5)行为矫正;(6)旁敲侧击;(7)自我管理。

4、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是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与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无关而又出乎教师意料之

外的事件,它直接影响和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以静制动;(2)时效统一,及时高效;(3)化弊为利,长善救失;

(4)幽默诙谐,化解矛盾;(5)采用暗示,旁敲侧击。

专题六 教学评价技能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与含义 评价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对教的评价和对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它以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改进为目的,也可以称为“发展性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1)诊断与监控;(2)强化与激励;(3)反馈与改进。

2、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1)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课堂教学质量观。

(2)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走向多元。(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

(3)课堂教学评价重点:以学论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生存状态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所有要素进行评价。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资源利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

1、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1)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要素说: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适度;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等。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突出重点、难点;多学科知识渗透,内容丰富;准确把握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灵活;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得当;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和活动时间,时间分配合理,讲练比例合适;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态度亲近;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好奇心,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考虑学生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教学等。

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民主,师生互动,双边活动较好;师生关系和谐,沟通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健全人格教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使各类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等。

(2)课堂教育评价的行为说: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重点说。

2、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1)课堂观察法;(2)录像评价法;(3)问卷调查法。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引导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贯彻导向性原则要做到:(1)确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以人为本。

2、有效性原则:指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和改进功能。

3、: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技能

一、学生学业评价技能的意义与含义

1、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1)学生学业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学生学业评价重在评价等级;

等级就是对学生成绩质量的一种判断。等级评定是基于比较的。比较标准不同,学生学业评定的等级就有可能不同。四种不同的比较标准:

第一种,与其他学生的成绩比较。这种评级方式称为常模参照评级,即学生名次的比较,不管考多少分,总会存在最后一名。

第二种,与事先确定的成绩标准做比较。这种评级方式称为标准参照评级,也称绝对评级。学生间不互相比较,每个学生与绝对标准比较。

第三种,与学生能力标准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实际成绩和实际能力水平,给学生评定等级。如果学生尽力了,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也可能得个好等级。

第四种,比较学生的进步程度。学生的进步取决于学生的前后成绩比较,进步快的学生得到较高等级,进步慢的学生得到的等级较低。

(3)走向基于学生差异的学生学业评价;

2、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2)对教师而言,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提升自我认同感;

(3)对学校而言,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要体现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确定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评价目的。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了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不同。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学业

评价目标,都要以学生长远的成功为中心,还应考虑到对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喜好的鉴别和培养。

2、 评价方式。 3、 学科特点。

4、 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业评

价才是公平公正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和职业定位。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采用非数量化的语言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定性评价多用等级分数优、良、中、差或A 、B 、C 、D 等表示,并配以操行评语。

定性评价的优点:全面性、真实性;缺点:容易加入人为因素,不够客观,有时有失公正。 定量评价:使用数量化语言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严格以精确分数来表示学生的学业成绩。

定量评价的优点:精确性和严密性;

缺点:比较机械简单,不能客观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2、纸笔试题编制与标准化测验

3、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是指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真实性评价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有

强调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的更为真实的行为表现。 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成长记录袋评价。运用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重要性等。 成长记录袋的用途主要有三种:展示最佳成果、描述学生学习发展过程、水平评估。

第三节 教学反思技能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与含义

1、教学反思的意义:(1)承载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2)有助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3)有助于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2、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回顾与回忆 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

依据教学进程来分,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主要是在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的反思。教师备课是要做好三项工作,

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2)教学中反思:重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教学后反思:是指把教学前、中、后等三种反思统一起来,从整体上反思自己存在的

教学问题和教学亮点,在叙说中反思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1、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1)依据教学进程来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分,教学反思可分为:通过学生视角的反思;通过教师自身的

反思;通过同事或专家视角的反思;通过阅读学习视角的反思;通过家长视角的反思。

(3)依据写作方式来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学自传(包括传记)、

教学随笔等。

教学反思的内容(说法二):

(1)宏观层面包含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理念;

(2)微观层面包含:反思教学态度、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反思教学

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课堂组织管理、反思教学策略、反思媒体的配置与使用、反思教学评价。

2、教学反思的方法

(1)回顾教学事件,保持反思的习惯; (2)保持学习习惯;

(3)教师叙事。

三、教学反思的特征与要求

1、教学反思的特征:(1)教学反思强调自我反思; (2)教学反思强调实践反思;

(3)教学反思强调整体反思。

2、教学反思的要求:

(1)组成有意义的故事; (2)“道隐无形”;

(3)题材丰富。


相关文章

  •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讲授+实验) 一.课程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重点及难点: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2.统计分组 3.综合指标的分类及各类指标的计算 4.抽样推断 5.统计指数的运用 第一章 概论(3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统计 ...

  • 小学信息技术(浙摄版)四下教案集
  • (浙摄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 生活与网络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与网络>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浙江摄影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网络.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生活中的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而计算机网络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 ...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 ...

  • [数与代数]教案
  • <数与代数>教案 第1节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3〜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地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 展数感.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 ...

  • 数学复习课怎么上更有效
  • 数学复习课怎么上更有效 一.明确对数学复习课的认识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 ."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 ...

  •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二.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同时,表内乘法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 ...

  •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教材简析: 统计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中的领域之一,它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重点 教学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从而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 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 主讲人:蔡金华 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 ...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2015年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 授课时间:66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通过在数轴上表示正 ...

  • 建筑教研组工作计划
  •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省政府关于“六项行动计划”精神和杭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突出以专业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围绕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学研究、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